国家一等奖《朗诵》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中班古诗教案《江雪》【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一等奖【篇2】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一)作者写作*的背景和目的何在?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

小学语文教案:《诗歌朗诵》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诗歌朗诵》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诗歌朗诵》课教学设计一、引言诗歌朗诵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诗歌的朗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旨在通过《诗歌朗诵》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的力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要素和技巧;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学会选择合适的诗歌进行朗诵;2.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如停顿、语调等;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音响设备,准备所需的诗歌材料;2.排列教室座位,确保学生面向全体能够清晰听到朗诵声;3.准备相关道具和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很美妙的诗句?你们觉得诗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播放录音或老师自己朗诵一段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语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3.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朗诵的基本要素,如停顿、语调、节奏等,并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应该如何朗诵一首诗。

同时,讲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如古体诗、现代诗等。

4.实践(30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要求他们认真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诗歌朗诵。

鼓励学生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感情,同时督促他们注意诗歌的语调、停顿等技巧。

5.讨论(10分钟)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朗诵的诗歌,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同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6.总结(5分钟)老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朗诵中的收获。

引导学生明确今后继续发展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兴趣的重要性。

七、课后拓展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进行自主朗诵。

歌曲《国家》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3篇)

歌曲《国家》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3篇)

歌曲《国家》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3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思想和计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歌曲《国家》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1.认知歌词内容,体会4/4拍摄歌曲的高低特地点;自学领唱与演唱,时能与同伴协调一致地献唱。

2.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激发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工作:教师教学资源《山谷回音真好听》(音频)《国家》(音频)活动建议:一.听《山谷回音真好听》音频,玩发声游戏。

将幼儿的做为排列成半圆形,教师鼓励幼儿科学表达意见的方法,双臂自然弯曲,眼睛平视,维持表达意见时的口型。

特别注意:体温、咬字、吐字、口腔新鲜感、轻声等方法。

(1)先听音频,然后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2)老师弹唱前半部分后,幼儿演唱回音部分。

二.熟悉歌曲《国家》旋律,感受4/4拍歌曲的特点。

(1)教师播放歌曲音频,恳请幼儿深入细致聆听。

(2)引导幼儿感受4/4拍歌曲的强、弱、次强、弱的弱点。

(3)恳请幼儿抒发体会,认知歌词所抒发的意思,重点在“一玉口中国,一瓦顶上成家”。

三.带领幼儿学唱歌曲《国家》(1)教师合唱,鼓励幼儿读歌词。

(2)教师引导幼儿采用领读+齐读的方式,感受歌词,为领唱和合唱打下基础。

(3)教师弹琴,幼儿站直身体,用自然的声音手舞足蹈。

(4)教师领唱前四句,请一名幼儿领唱第五句到第八句,其他幼儿合唱后面的部分。

(5)引导两名幼儿献唱前八句,其他幼儿演唱后面的部分。

(6)教师引导幼儿看指挥,准确进行领唱和合唱。

四.观赏歌曲《国家》mv,进一步认知歌词的含义,唤起幼儿爱祖国的感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介绍《国歌》、《歌唱祖国》创作的背景以及词曲作家,晓得生活中运用《国歌》的场合以及有关礼节,在歌唱与倾听活动中引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游戏初步感受“上行”音阶。

教学设想:1、通过听老师讲述关于“国歌”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为下面《国歌》学习奠定基础和情感的铺垫。

初中朗诵指导课教案

初中朗诵指导课教案

初中朗诵指导课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教学内容:1. 朗诵技巧的讲解与实践2. 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分析3. 舞台表现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朗诵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朗诵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朗诵技巧(15分钟)1. 发音:教师讲解发音的基本原则,如清晰、准确、富有韵律感等。

学生进行发音练习。

2. 语调:教师讲解语调的变化,如升调、降调、顿挫等。

学生进行语调练习。

3.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练习。

三、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适合朗诵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诵。

四、舞台表现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讲解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2. 学生进行舞台表现力的练习,如走台、表情管理等。

3. 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舞台表现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朗诵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学生进行朗诵展示,分享自己的成果。

3. 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情况。

2. 学生朗诵技巧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

3. 学生舞台表现力:观察学生在朗诵展示中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表现。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课文朗读教案

初中课文朗读教案

初中课文朗读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范读、自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 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范读课文:教师进行范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遇到问题可相互讨论。

4. 齐读课文:学生分组进行齐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解析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朗读练习: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把握。

7.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初中爱国诗课文朗读教案

初中爱国诗课文朗读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爱国诗课文朗读教学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爱国诗文的情感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爱国诗文的主题和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爱国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教学难点:1. 爱国诗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朗读时情感的融入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爱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爱国诗文,如《登鹳雀楼》、《示儿》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朗读技巧指导(10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朗读的节奏、停顿和情感的融入。

2. 学生模仿朗读,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3. 学生练习朗读,相互交流心得。

四、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爱国诗文进行朗读。

2.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各组展示朗读,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爱国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朗读时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朗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爱国诗文的深层含义,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朗诵课程教案

初中朗诵课程教案

初中朗诵课程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

教学内容:1. 朗诵的基本技巧:发音、语调、节奏、情感表达等。

2. 朗诵的意义和作用:锻炼口语、提高语感、培养表达能力等。

3. 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现代诗、古诗词、散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口语练习,引起学生对朗诵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朗诵是什么吗?朗诵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15分钟)1. 发音:教师示范正确的发音方法,强调发音的清晰和准确。

2. 语调:教师示范不同的语调,让学生感受语调的变化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3. 节奏:教师示范稳定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节奏进行朗诵。

4. 情感表达:教师示范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声音传达情感。

三、实践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文学作品进行朗诵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节奏等问题。

3. 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朗诵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朗诵的重要性和基本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朗诵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的朗诵练习情况。

二、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现代诗、古诗词、散文等。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练习。

3. 教师分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作品。

三、小组合作朗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文学作品进行合作朗诵。

2.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朗诵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幼儿朗诵激昂一等奖教案

幼儿朗诵激昂一等奖教案

幼儿朗诵激昂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朗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朗诵的兴趣。

3. 让幼儿学会欣赏优秀的朗诵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教会幼儿朗诵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法。

难点:让幼儿理解朗诵的内涵,并能够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幼儿朗诵的优秀诗词或故事,如《小兔子乖乖》、《春天的故事》等。

2. 准备音响设备,确保幼儿朗诵时声音清晰。

3. 准备一些小道具,如面具、帽子等,让幼儿在朗诵时增加一些表演元素。

4. 整理教室环境,营造良好的朗诵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诵作品视频,或者自己朗诵一段诗词或故事,引起幼儿对朗诵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激发兴趣(10分钟)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朗诵的好处,如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等。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或故事,并邀请他们朗诵一段。

3. 教学重点(1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朗诵的基本技巧,如语调、节奏、停顿等。

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幼儿掌握这些技巧。

4. 朗诵训练(20分钟)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幼儿朗诵的诗词或故事,让幼儿分组练习朗诵。

同时,老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朗诵的质量。

5. 创意表演(15分钟)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朗诵时加入一些表演元素,如动作、表情、道具等,让朗诵更加生动有趣。

6. 欣赏交流(15分钟)教师可以邀请幼儿进行朗诵表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朗诵水平。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肯定幼儿的表现,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朗诵。

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朗诵中得到成就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

2、通过欣赏和训练,提高朗诵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对朗诵的认知比较模糊,多数学生喜欢欣赏朗诵。

2、大多数学生的没有经行过朗诵训练,缺乏锻炼,信心不足。

3、多数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的技巧。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朗诵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难点:语速和语调
四、情境设置
由《相信未来》朗诵(朱军、杨晨)导入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定义。

朗诵,是一种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造性的艺术活动。

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又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

(二)朗诵和朗读的区别。

①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②朗读的形式多平实、转述;朗诵则带有夸饰、表演的成分。

③朗读照本宣科;朗诵则需要脱稿背诵。

(三)朗诵的基本要求。

1、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把握其感情基调,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试一试:《再别康桥》(配乐)
①学生朗诵:每小组派一位代表朗诵。

②老师示范:注意朗诵的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

示例:视频《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梁逸峰朗诵)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通过典型的“港式朗诵”,让学生明白普通话朗诵的作用。

3、掌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顿连、重音、语速、语调。

①顿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

标点符号是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示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示例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停顿经行讨论,最后明确: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示例3:《相信未来》第三节的停顿之辩
第一种停顿:(濮存昕、陈原、珍惜、一舟)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第二种停顿:(朱军、杨晨)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让学生对两种停顿经行比较分析,最后明确第一种停顿更合理。

②重音
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称为重音。

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

轻重;长短;快慢;高低。

诗歌示例:《春晓》:花落(重)知多少(轻)
《春晓》:晓、鸟、少(短)
《将进酒》君不见(快)
岑夫子(慢)
《海燕》: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高)
散文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
③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快速: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
慢速: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

中速: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讨论:以下作品语速该选用何种语速
《海燕》《雨巷》《再别康桥》《相信未来》
《人民万岁》《乡愁》《大堰河,我的保姆》
《有的人》《有的人》《荷塘月色》《春》
④语调
字有字调,句有句调。

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

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气的高低升降。

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四)课堂强化训练
在对朗诵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总结强调后,针对性训练。

训练篇目,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乡愁》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①找学生自由朗诵,个体展示。

②教师示范朗诵,树立标准。

●《回答》北岛朗诵欣赏/教师示范
六、作业布置
任选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先在学习小组内朗诵,然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