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二节《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分析一、情节介绍二、人物形象分析1、奥涅金的形象分析(1)“多余人”形象:是在俄罗斯十二党人革命前后时期的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贵族青年的典型。
他们接受过西方的启蒙思想,对沙皇专制制度统治感到不满,对贵族生活感到厌倦,最初有着改变现实的梦想和期待,却摆脱不了与阶级出身一道带来的劣根性,缺乏实际行动的勇气与精神。
他们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忧郁的境地。
他们有见识、有能力,不甘心沉沦平庸,但在那样一个沉闷窒息、令人厌恶的社会里痛苦彷徨,愤世嫉俗,无所事事,在事业和爱情上屡屡受到挫折,最后消沉下去,郁郁而终,无所作为,徒劳地耗费青春、生命和能力。
他们既不愿同流合污,又做不到洁身自好,既违反社会的常规也被社会所拒绝。
社会不需要他,他也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称为“多余人”。
(2)作品通过奥涅金对生活和事业、对爱情、对友谊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刻画“多余人形象”的特征A、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奥涅金对待生活的态度:终日沉醉于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流连于饭店、戏院、舞会之间,开始对这种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的生活感到厌倦,生活失去目标,忧郁苦闷,对人生心灰意冷。
他打算著述立说,但缺乏勤奋工作的习惯而放弃。
他决定苦读来增长智慧,但同样中途而废。
他变得玩世不恭,嘲弄一切。
后来继承叔父的遗产,来到乡村,他期望摆脱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乡村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他推行改革,结果遭到周边地主的非难与反对,受到掣肘后他便不了了之。
B、对爱情的态度爱情对他来说不过是逢场作戏,对爱情的厌倦使他再难以唤醒激情。
然而在达吉亚娜成为上流社会雍容华贵的贵夫人后,他内心中却产生强烈的感情,但“他爱的不是钟情的少女,/那个淳朴、胆怯、可怜的村姑,/而是冷若冰霜的公爵夫人——/一位高不可攀的头面人物。
”他对达吉亚娜的感情更多的是来自要征服上流社会最受瞩目的女子,得到风流美名,从中享受成就感和满足虚荣心。
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提纲

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提纲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
本文将以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为题,介绍几个重要的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正直善良、忠诚坚定的军人。
奥涅金在小说中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品质展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他不仅是一个军人,更是一个热爱家庭、关心他人的好丈夫和好父亲。
奥涅金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坚持和勇敢令人敬佩。
二、安娜·卡列尼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却因为婚姻的不忠而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卡列尼娜的形象描绘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女性,她在婚姻和爱情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自杀。
卡列尼娜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束缚和无奈,引起了人们对婚姻、家庭和个人自由的深思。
三、尼古拉·罗斯托夫罗斯托夫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富有、热情、天真浪漫的年轻人。
罗斯托夫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他也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打击。
尽管如此,罗斯托夫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他通过努力工作和改变自己,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罗斯托夫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持和成长。
四、伊凡·伊里奇·卡拉金卡拉金是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富有、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人。
卡拉金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冷漠无情、利欲熏心的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经历了自己的复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卡拉金的形象展示了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内心的冲突时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和道德觉醒。
以上是关于托尔斯泰人物传记的简要介绍,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和他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思考。
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他们的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价值观。
“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

“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作者:方雪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9期摘要:“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文学中方雪步知识分子的典型,这一系列人物是当时传统的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的产物。
他们痛恨上流社会的腐败,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又无力反抗社会。
他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使他们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也就成了一个“多余人”。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小说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和追求,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338-01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小说家,他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品描绘了一幅俄罗斯社会诗一样的图画,诗人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当时俄罗斯青年思想上的苦闷、现实中的探求,并且通过对人物生活和遭遇的描绘,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
此作品被认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当时的俄国虽处于专制农奴制统治下,但是西欧国家的一些先进思想也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开来,许多贵族青年最先接触到这些先进思想,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主人公奥涅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觉醒的贵族青年,和其他贵族青年一样有过奢靡的生活经历。
受当时的时代氛围以及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这种空虚无聊的生存方式。
怀着对自由和新生活的向往,他来到乡村,从事农事改革,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触一番事业。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简单,之前接受的贵族教育没教会他实际工作的能力,生活的恶习也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身体里,再加上地主们的为难和反对,使他所有的愿望都化为泡影,最终只能是无所事事,也就成了社会中的“多余人”。
_叶甫盖尼_奥涅金_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_刘茂媛

wén xué文 学《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刘茂媛摘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的奠基之作,该部作品广泛受人喜爱,除了诗歌一样甜美的语言之外,真实的情感表达才是使无数读者折服的真正原因。
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每个都很经典。
究其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离不开普希金对自身家庭观念的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从普希金自身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也是普希金家庭轨迹的缩影。
关键词:《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人物形象引言《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史诗级巨作,该作品形象地描述了男主人公奥涅金的一生,通过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感情纠葛,体现出了沙皇时代上层贵族的兴衰,其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所映射的原型正是处于家道中落的普希金自己和他的妻子,貌美的普希金娜。
这部小说以记实的手法将普希金短暂而复杂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浓缩,最终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奠基之作,奠定了普希金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鼻祖的地位。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男主人公奥涅金是个贵族青年,他时髦得体的打扮、优雅不俗的谈吐、纯熟流利的法语、曼妙轻柔的舞步注定了是上流社会的宠儿。
他的学识包罗万象,人们称赞他年少而渊博,他有滔滔不绝的口才,对任何话题都应付自如,每逢重大的争辩,他会面带一种老练的、学者的肃穆,而突然俏皮地说句冷嘲,使夫人和小姐抿嘴而笑。
在上流社会,他的聪明无疑是让人喜欢并深受欢迎的,他拥有所谓的上流社会公认的魅力。
然而他又有上流社会的虚伪,他很早就学会了虚假和佯装,心头的意愿从不透漏,他会叫人信赖再使人失望。
同时,他又是调情的高手,过着荒唐糜烂的感情生活,他已经熟谙和习惯这样的生活,所以,当善良、真诚的达吉雅娜向他吐露爱意时,他并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挚和可贵,而是像往常一样觉得这只是又一场逢迎,但是他又感觉到达吉雅娜与以往上流社会的女性不同之处,她淳朴、善良,所以他会与举止轻浮的奥尔加调情,却不会对达吉雅娜虚情假意,他直接拒绝了达吉雅娜的表白。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浅析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浅析作者:孙宏颖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3期内容摘要:俄国文学中形象系列可谓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多余人”形象,多余人以反传统姿态出现,使俄国文学在世人眼前为之一亮;多余人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学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不断给后人带来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多余人形象俄国文学历史产物“多余人”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学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不断给后人带来启示与思考。
一.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普希金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部诗体小说,是俄国文学的一大创新。
作品将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从小受贵族教育,最早跟着法国家庭教师学习,其从小没有接触过“艰苦奋斗”精神,由于家庭条件优越,长大后既不想飞黄腾达的仕途,也不想成为士兵或者将军而光宗耀祖。
贵族世袭制使奥涅金出生便有了一切,他期望自由却又不愿抛弃已有一切的束缚。
奥涅金的生活是无奈的,既无家人陪伴,又无工作寄托,自视清高却又不甘寂寞,受过资产阶级启蒙,又无法摆脱贵族阶级教育。
总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奥涅金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充其量做一些善事。
奥涅金终其一生可能都不知到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就这样把光阴虚度。
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不是需要这样的“多余人”。
奥涅金形象,奠定了俄国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基础,是俄国甚至整个世界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形象之一。
二.多余人——毕巧林人物形象分析莱蒙托夫作品《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可以说是俄国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小说中毕巧林利用写日记的形式,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向读者展现出来。
毕巧林同奥涅金一样出生于贵族家庭,接受贵族教育,都是上层社会优秀人才,他们都不赞同旧制度意欲脱离这种贵族的生活,但却又没有理想、玩世不恭,不免要感到苦闷和绝望;但毕巧林和奥涅金的情绪变化、命运波折又不完全相同,毕巧林所生活的时代相对黑暗,尽管毕巧林有才华却无法施展才华;多种社会、政治因素造成了毕巧林的悲剧。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篇1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
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然而。
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
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
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
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
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
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
②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二节《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分析一、情节介绍二、人物形象分析1、奥涅金的形象分析(1)“多余人”形象:是在俄罗斯十二党人革命前后时期的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贵族青年的典型。
他们接受过西方的启蒙思想,对沙皇专制制度统治感到不满,对贵族生活感到厌倦,最初有着改变现实的梦想和期待,却摆脱不了与阶级出身一道带来的劣根性,缺乏实际行动的勇气与精神。
他们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忧郁的境地。
他们有见识、有能力,不甘心沉沦平庸,但在那样一个沉闷窒息、令人厌恶的社会里痛苦彷徨,愤世嫉俗,无所事事,在事业和爱情上屡屡受到挫折,最后消沉下去,郁郁而终,无所作为,徒劳地耗费青春、生命和能力。
他们既不愿同流合污,又做不到洁身自好,既违反社会的常规也被社会所拒绝。
社会不需要他,他也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而称为“多余人”。
(2)作品通过奥涅金对生活和事业、对爱情、对友谊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刻画“多余人形象”的特征A、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奥涅金对待生活的态度:终日沉醉于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流连于饭店、戏院、舞会之间,开始对这种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的生活感到厌倦,生活失去目标,忧郁苦闷,对人生心灰意冷。
他打算著述立说,但缺乏勤奋工作的习惯而放弃。
他决定苦读来增长智慧,但同样中途而废。
他变得玩世不恭,嘲弄一切。
后来继承叔父的遗产,来到乡村,他期望摆脱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乡村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他推行改革,结果遭到周边地主的非难与反对,受到掣肘后他便不了了之。
B、对爱情的态度爱情对他来说不过是逢场作戏,对爱情的厌倦使他再难以唤醒激情。
然而在达吉亚娜成为上流社会雍容华贵的贵夫人后,他内心中却产生强烈的感情,但“他爱的不是钟情的少女,/那个淳朴、胆怯、可怜的村姑,/而是冷若冰霜的公爵夫人——/一位高不可攀的头面人物。
”他对达吉亚娜的感情更多的是来自要征服上流社会最受瞩目的女子,得到风流美名,从中享受成就感和满足虚荣心。
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

文学研究
论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
李华英
摘 要:“叶甫盖尼·奥涅金” 是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同名主人公。 奥涅金 出身名门 贵族,游刃于上流社会,自视清高,虽不愿与上流社会 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精神空虚,一事无成,被称 为 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 关键词:普希金 “多余人” 奥涅金
多 余 人 是 19 世 纪 俄 国 进 步 贵 族 知 识 分 子 的 典 型。他们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的是贵族教育,接受了 某些西方文明的影响,有较高的智慧和教养,在精神 和道德上具有优越意识。 (李赋宁,2001:134)
作品开头, 普希金就为我们讲述了奥涅金的身 世。 在具体描写奥涅金的贵族出身时,普希金这样写 道:“我的这位好朋友,叶甫盖尼,他正就诞生在涅瓦 河畔,在那儿您或许显耀过一番。 ”“他父亲曾居过高 官 显 位 … … 他 每 年 办 三 次 家 庭 舞 会 。 ”(《叶 甫 盖 尼·奥 涅金》译本,1985:9)贵族出身使 奥 涅 金 不 仅 物 质 生 活 条件优越,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是他“所有亲族的继承 人”。 虽然他父亲生性挥霍,“荡尽了家产”,死后什么 也没给奥涅金留下。但父亲刚死不久,“年迈的伯父即 将寿终正寝”,给他留下了巨额财富。 他伯父的“庭院 里奴仆成群”,伯父名下的“工厂、森林、土地、河流,一 切 都 归 他 全 权 所 有 ”。 (《 叶 甫 盖 尼·奥 涅 金 》 译 本 , 1985:47-48)这 些 巨 额 财 富 使 他 不 仅 衣 食 无 忧 ,还 使 得他有资本穿梭于虚荣的上流社会。
奥涅金家境优裕,从童年起就给他请了专门的外 国教师,让他接受外国教育。 “起初一位 Madame 把他 伺 候 ,后 来 一 位 Monsieur 前 来 代 替 ”,从 外 国 家 庭 教 师身上,他了解并接受了部分西方思想。 奥涅金长大 成人后,“头发剪成最时髦的式样, 衣着和伦敦的 dandy 一般,他 终 于 在 社 交 界 抛 头 露 面 ”。 就 此 ,他 正 式地加入上流社会圈,学会了上流社会中盛行的敷衍 与虚伪。奥涅金聪明而有智慧,“他拥有一种幸运的才 干,善于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不痛不痒地说天道地”, 他会拉丁文,很多古籍经典他“全都记得,说来如数家 珍”。 在这个圈子里,奥涅金虽进入不久,却有老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
【内容提要】:叶甫盖尼·涅金作为“多余人,,群像的鼻祖,在俄罗斯文学形象的画廊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关于这一形象的争议却一直绵延至今、从未停止。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以人物形象为重心,分析并描述出了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的波动轨迹,以期获得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思想价值,典型性。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
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然而.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
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
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
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
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
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
②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
他出身贵族,从小受到
良好教育,以他的家业、财产、才智、社会关系和仪表风度而论,他在贵族圈子里可以说是个“天之骄子”。
然而这个“骄子”却在时代的先进思想影响下成了“不肖之子”。
他像拜伦笔下的英国贵族青年哈罗德一样,孤独优郁、到处漂泊,出于对社会的不满而产生苦闷彷徨的心理······一方面.他在上流社会鬼混,每天出入舞会剧场,到处寻欢作乐;另一方面,他又认真研读亚当·斯密、卢梭等先进思想家们的著作,力图用知识来弥补自己的空虚无聊。
这两方面的互相冲突,造成了奥涅金思想上的极大苦闷。
正是这种苦闷导致了他改革庄园摇役制为地租制的壮举。
这次改革不仅体现了奥涅金自身价值的存在,是一次自我实现的努力,而且改革本身是对现有封建农奴制的冲击,涉及到社会制度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我们不能因为奥涅金最终没有走上革命道路而称他为‘聪明的废物’,更不能把他归入高尔基所说的那一类‘多余的人’的行列中去”。
③因此,改革是奥涅金思想价值的基点和起点,自此他的思想价值出现了拔高的趋势。
按照作者最初的构思,“女主人公的形象应该是对奥涅金形象提出的间题的回答,体现着贵族人物解脱精神矛盾的出路”。
④达吉雅娜具有高尚而纯洁的灵魂、善良而纯朴的天性、真挚而深刻的情感等等。
这些性格优点都来源于纯朴而自然的俄罗斯乡村生活环境。
在普希金看来,这就是奥涅金克服精神矛盾的出路。
达吉雅娜对塑造奥涅金形象有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诗人试图通过达吉雅娜来解脱奥涅金在精神上的矛盾痛苦;其二,通过达吉雅娜与奥涅金的精神矛盾,反映贵族先进人物脱离人民群众的认识。
这样,在达吉雅娜与奥涅金相互比照中,奥涅金形象的内涵就显得更加充实、丰富了。
达吉雅娜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奥涅金的村居生活中,一次是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舞会上。
作为纯朴幼稚的乡村少女的达吉雅娜向奥涅金求爱而遭到拒绝,作为雍容华丽的贵妇人的达吉雅娜被奥涅金追求而反过来拒绝了奥涅金,这前后两种关系的倒置变化,应作何解释呢?
奥涅金为什么拒绝达吉雅娜的求爱?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在肯定奥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前提下,认为“奥涅金当时正在探索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他十分珍惜自己的自由,不愿以对妻儿的义务来约束自己,他尊重达吉雅娜”,⑦因而这一行为连达吉雅娜本人也承认是“高尚而正直的”,;另一种观点在肯定奥涅金是“多余人”的前提下,认为“他的心
灵己未老先衰,无力进发出相应的回报感情”,这一行为及其所作的解释“实际上不过是用来掩盖感情枯竭的遮羞布。
”⑧且看奥涅金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在他给达的求爱信中):一、不敢贸然相信达的爱,“在您眼中我发现柔情的火花,可是我不敢贸然相信”。
二、为了不丧失自由而宁愿过独身生活。
在奥涅金心目中,自由高于一切,他离开莫斯科到乡下生活不正是为了这种神圣的自由吗?他声称:自己是拿幸福去换取自由的宁静,这铸成大错,因而受到了处罚,任凭达吉雅娜怎么处置。
奥涅金的解释与第一种观点基本上相符合。
希金在叙述了奥拒绝达的求爱之后立即转入对庸俗的朋友和庸俗的家庭生活的抨击,奥拒绝达的爱其真正原因似乎是“奥涅金出于对某种社会理想的朦胧追求而不相信达吉雅娜的爱会给他们双方带来幸福。
”⑨
奥涅金的性格十分丰富,普希金是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他的性格的,既有对奥涅金思想行为的发展过程地直接描述,也有诗人直接的抒情擂笔;既从达吉雅娜的角度去观察和剖析他的言行举止,也从连斯基的角度去陪衬和深化他的性格矛盾。
奥涅金为什么与连斯基结成朋友而又亲手杀死了他?作者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连斯基这一形象,对于刻画奥涅金的性格及深化其矛盾有着重要作用。
奥涅金与连斯基的性格截然相反,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冷静如冰,但是“时代的先进意识和对周围生活所持的批判态度把他们连结在一起了”。
奥涅金企图克服空虚无聊的情绪,振作精神,想从连斯基这个受过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熏陶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上复活自己“远去的理想”和“爱好自由的幻想”。
在一定程度上说,连斯基的幼稚和狂想、爱好自由、喜欢幻想正是对奥涅金性格的补充,连斯基就是奥涅金青春理想的化身。
可是十二月党人的历史悲剧使普希金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他在这一惨痛的教训中看到整个贵族先进阶层的历史命运”。
这位充满幻想的天真的浪漫主义诗人连斯基或者摆脱不了十二月人的悲惨命运或者成为“多余的人”,在俄国都是一事无成的,因而普希金借奥涅金之手杀死了他,连斯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死也象征着普希金抛弃自己从前的浪漫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
奥涅金杀死连斯基于扼杀了自己的青春理想,等于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因而,与连斯基决斗这一行为便成了奥涅金思想价值波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如果将这一转折点纳入奥涅金思想价值波动的总进程中来看,我们将看到:奥涅金在经历了庄园制改革和恬静的乡居生活直到拒绝达吉雅娜的求爱时,其思
想价值呈上升趋势,而从舞会上报复连斯基到与连斯基决斗,其思想下降,回到甚至低于起始水平,—首先因为他杀死了连斯基无异于扼杀了自己的青春理想,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和友谊,精神上陷入更加孤独苦闷的状态;其次,决斗这一行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意味着贵族阶层中的死要面子和毫无意义的“虚荣”,奥涅金在决斗之前也为自己在舞会上捉弄连斯基的过分行为“深深地悔恨”,内心极为矛盾,但他终于害怕社会舆论的耻笑和为了保持自己的体面,射出了罪恶的子弹。
决斗之后的奥涅金,要么沉浸在失去朋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永远消沉下去,要么否定自己的一切努力而再度回到莫斯科上流社会的淫乐生活中去;要么外出游离,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脱离人民群众正是十二月党人失败的主要原因)。
他选择了最后一条路。
在(奥涅金的旅行<片断>)中,诗人描绘过这样的情境;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奥涅金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苦闷;看到乡下受苦受难的下层人民,联想到自己半生的跋涉奋斗及其失败,他能不苦闷吗?“一种强烈的热情在我心中苏醒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苦闷又充塞着我火热的胸膛!”“我需要另一种景色:黄沙漫漫的山坡,小木房前的两株花揪树,栅门坍倒的栅栏,空中飘过的一片乌云,场院前的干草和垂柳浓荫下的一乱池水、一群小鸭的任意嬉戏。
”这诗一般美的生活也许正是奥涅金早年改革和以后追求的理想境界吧。
这一切都是他三年游离的收获。
从以上简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波动的大概轮廓:改革—拒绝求爱—决斗—追求。
[注]:
①(外国文学研究)(人才复印资料)1988年第10期,第122—123、122页。
③⑦⑨⑩周敏周敏显《先进贵族青年的典型—论奥涅金),见戈宝权等著普希金创作评论集》,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169、173、172、170页。
④⑤⑥⑧刁绍华((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形成)戈宝权等著《普希金创作评论集》,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第195、202、202、197、197、205页。
09语文教育5班
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