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合集下载

析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质

析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质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多余人”的提法源于《赫尔岑论文学》,其本意为贵族社会中的“多余人”。

他们出身于贵族,因看到贵族阶级的腐朽堕落而不满于贵族,但又寄生于贵族。

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的进步贵族青年:精力充沛,才智过人,怀疑不满,有所追求。

但因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空虚,缺乏实践的能力和毅力,不能真正走向人民,最终一事无成。

“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别尔科夫、罗亭和奥勃洛莫夫这五个典型形象,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

本文通过对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和第二个“多余人”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一、奥涅金“拒而复求”的爱情与毕巧林“得而弃之”的爱情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纯朴的乡村少女塔吉亚娜主动给奥涅金写了一封真挚而炽热的求爱信,并焦急而羞怯地等待他的回应。

可年轻的奥涅金此时已对贵族上流社会逢场作戏的所谓“爱情”厌倦透顶,他虽然感到塔吉亚娜很可爱,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纯真的性格,只是将其视同于他以往收到的贵夫人们的“求爱信”。

同时,他也不想放弃对任何人都不负责的单身贵族的自由生活。

于是,他就用冷酷的言辞,居高临下的态度将视爱情为生命的塔吉亚娜教训了一番并断然拒绝了她的爱情。

奥涅金冷酷的态度让塔吉亚娜后来每次回忆及此就不寒而栗。

奥涅金在打死连斯基后,旅行归来,重返彼得堡,在极度孤独和绝望中与已成为将军夫人且雍容华贵的塔吉亚娜重逢,他竟然像孩子一样天真而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曾经拒绝过的塔吉亚娜。

但有高尚情操的塔吉亚娜虽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却忠实于丈夫,不愿像当时的一些贵夫人那样和情夫们私下往来。

她虽然依旧爱着奥涅金,但还是断然拒绝了奥涅金迟到的爱情,让他追悔莫及。

在《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离开了彼得堡,他的艳史已在那里闹得沸沸扬扬。

但他依旧秉性不改,无聊时在温泉疗养地百般挑逗自己并不爱的梅丽公爵小姐,并在决斗中打死了梅丽小姐的追随者葛鲁希尼茨基,利用向梅丽求爱的假象作掩护去和曾经被他抛弃且两度改嫁仍深爱他的旧情人维拉幽会。

多余人毕巧林人物分析

多余人毕巧林人物分析

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创作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经典长篇小说之一。

毕巧林是《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

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毕巧林处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已传播到俄国,而沙皇尼古拉又竭力想保持封建贵族统治的农奴制时代的政治环境中。

1825年12月14日,沙皇政府对于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加以镇压,希望的明灯熄灭了。

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纷纷遭到迫害: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监禁,有的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毕巧林所处的时代背景。

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

他貌似一个高尚实质卑鄙的利己主义者,却又像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但好招风惹事的人。

如果你认为他只有这两种性格,却又可以从书中得出他是一个精力旺盛但无所事事,终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为乐的花花公子,或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进步的俄罗斯青年人的形。

毕巧林既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与社会对立,不能融入社会。

他是当时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因而进入了“多余人”的行列。

在俄罗斯文学长廊中,患这种“时代病”的人是很多的。

著名的如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赫尔岑长篇小说《谁的罪过?》中的主人公别尔托夫,都是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

但是毕巧林又与这些“多余人”人物形象有所不同。

奥涅金心灰意冷,毕巧林满腔怨恨。

他那种深入膏肓的“时代病”是无可救药的。

毕巧林对这种病的自我感觉很强烈:“我的思想骚乱不安,我的心永不知足。

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满足,我对悲伤就象对欢乐一样容易习惯,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空虚......”为了填补精神空虚,不满世俗现实的毕巧林玩世不恭,到处找寻刺激,无事生非,玩弄女性,用以宣泄他旺盛的生命力。

两个多余人形象的比较

两个多余人形象的比较

两个多余人形象的比较作者:起建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中,都出现了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

他们有着相似的基本特征,但也因为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

本文从奥涅金及周萍两个形象入手,尝试对“多余人”同中有异的性格和经历及其形成的原因作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多余人;奥涅金;周萍;比较作者简介:起建飞,女,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在世界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一组人们熟悉的被称作“多余人”的艺术形象。

从奥涅金到毕巧林、奥勃洛摩夫、罗亭等一系列人物,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出身于贵族地主阶级的青年;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多少接受过启蒙思想熏陶,有对自由人权的要求;在现实中都感到苦闷、压抑、找不到出路;永远不会站在腐朽政府一边,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积极斗争。

他们孤芳自赏,高谈阔论、碌碌无为,从来不会认真去做一件事,也从未想要认认真真去做完一件事。

他们都出现在共同的历史时期。

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各种矛盾都十分尖锐,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想传入俄国,唤起了部分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觉醒。

但现存的任何思想都不足以提供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办法。

于是这些觉醒中的青年人找不到真正的出路,犹豫彷徨,既不甘心沉沦,也不能和民众站到一起,由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一批相似的文学形象,如《沉沦》中的“他”,《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莎非女士的日记》中的莎非、《雷雨》中的周萍等。

他们同样诞生在一个旧时代最黑暗的时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批出生于旧时代的青年接受了“五四”前后引进的西方思潮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觉醒。

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时代的曙光一闪即逝,社会陷入更深的黑暗之中。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摘要: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他们是某些贵族知识分子,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因为远离人民,不能有所作为。

“多余人”具有复杂的性格,有独立的人格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但往往也具有一定的性格缺陷。

他们试图改变俄国,有一种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奥涅金,别尔托夫,毕乔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都是“多余人”的代表。

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历史文化并且阐释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俄国文学多余人贵族知识分子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他们是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如赫而岑所说的,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站到人民方面”,只能作为一个社会的“多余人”。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而岑《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里的毕乔林,屠格涅夫《罗亭》里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都是“多余人”的代表。

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的人”的典型。

他有过热情和梦想,可是他既看不到变革社会的力量,又找不到出路,因此热情消失了,梦想破灭了,只能整天无所事事,通过舞会,剧院,醇酒和美女填补内心的空虚。

他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史中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毕巧林富有教养,精力充沛而又智慧过人。

庸俗空虚无聊的生活使他抑郁苦闷,失去了爱情和友谊后,他在通往波斯的旅途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毕巧林的“恶习”和他的悲剧人生经历引起读者的批判谴责,叹息和同情。

别里托夫和罗亭是第二代“多余人”的代表。

《谁之罪》以三个青年的消沉苦闷告终。

贫寒的大学生克鲁采费斯基和将军的私生女柳邦卡恋爱结婚,离开将军的庄园,过着独立平庸的小康生活,贵族青年别里托夫闯进他们的家庭,和柳邦卡相爱,为了避免破坏别人的家庭而远走国外。

别里托夫对社会不满,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但是脱离实际,一事无成。

俄国文学简述

俄国文学简述

1、《伊格尔远征记》被普希金称为“具有古文献精神,我国古代文学荒漠中的一座丰碑”。

马克思说:“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大公们在入侵的一帮蒙古武士的面前真正团结起来”。

2、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是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过渡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古典主义17世纪起源于法国,在政治上拥护皇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形式上要求和谐完美,语言清晰明确,体裁界限分明,分为高级体和低级体,同时讲求“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一律,代表人物有罗蒙诺索夫、康吉米尔、杰尔查文。

感伤主义代表人物有卡拉姆辛(感伤个人之怀)、拉吉舍夫(感伤大众之怀)。

3、《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俄罗斯第一个贵族革命者拉吉舍夫的代表作,揭示了专制农奴制的黑暗,展现人民受苦受难的图景,引发对人权、法制的思考;抨击专制制度。

4、浪漫主义:主观性极强的文学形式,也是抒情的文学形式,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推捧创作自由,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从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

5、茹可夫斯基,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哥伦布,为俄罗斯文学发现了新大陆。

”他将心理描写导入诗歌,在风景描写中引用声、色、影、光、味的立体图像。

6、《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奥涅金诗行”,全诗每一节都是十四行,“三个四、一个二”,即abab、ccdd、effe、gg的形式,每节诗的最后两行是对全节内容的总结,大量运用了抑扬格,使作品充满了音乐美;大量的抒情插笔;俄国贵族生活环境和乡村自然景色的描写。

7、“自然派”:是开创于果戈理的一个文学流派,1842年果戈理逝世后,以屠格涅夫、赫尔岑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俄国作家继承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小人物的命运,讲述平凡的故事等等。

1845—1846年间,涅克拉索夫(Некрасов)将多位青年作家的若干作品汇集为两本文集:《彼得堡风貌素描》(《Физиология Петербурга》)及《彼得堡文集》(《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сборник》),标志着“自然派”(Натуральная школа)的形成。

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多余人”形象系列

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多余人”形象系列

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多余人”形象系列08汉本4班李亚坤(学号:1211080325)摘要:“多余人”形象系列的产生为19世纪群星璀璨的俄国文学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是独具俄国文学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一个世界性文学现象。

其中几位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有其明显的共性的一面,又有独特个性的一面。

本文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几位“多余人”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指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总结出他们的不同之点,从这里为切入点论证“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对俄国文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它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的价值及影响。

关键词:多余人俄国文学在19世纪20至30年代,俄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多余人”的独特的文学形象。

他们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不仅使俄国文学的面目为之一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文学中也独树一帜。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描写出来的,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俄国文学在经历了古典主义、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后最终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从而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学的行列。

整个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文学似乎都在描写多余人。

在多余人画廊中,有不断追求、不断失望但又尚未陷入绝境的多余人的鼻祖奥涅金,象恶魔一般孤独高傲的毕巧林,雄辨的社会活动家罗亭,一心想耕好土地、改善农民生活的拉夫列斯基和颇有才气的别里托夫,甚至连墉懒的化身一奥勃洛摩夫也在其中占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

“多余人”共同的形象特征有一下几点表现得很突出:他们产生的背景有些相似,在新旧文化撞击下,人们思考自己的命运,寻找出路而不得。

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是“对异质文化或完全认同,或是完全抗衡,或是认同后复归,完成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多余人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找不到位置的人物的形象表达。

”这些被归入“多余人”行列的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人物具有某些相同因素。

第一,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既不满足于社会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又找不到方向,缺乏行动的勇气,长期生活在苦闷忧郁中,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纵谈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纵谈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纵谈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作者:杨婉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摘要:“多余人”这一崭新的名词,无疑是俄罗斯19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新发现”,因为有了它,使得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孤单、平凡。

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可谓是“多余人”的鼻祖,在他的笔下,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的“多余人。

”当然,深入了解“多余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俄罗斯19世纪文学史和漫长悠久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俄罗斯文化。

关键词:多余人;主要典型;现实意义作者简介:杨婉莹(199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一、“多余人”的诞生在19世纪、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史从未出现过“多余人”——这一文学现象,而它的诞生也推动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

最初“多余人”的形象源自于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而这部长篇诗体小说也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被称之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写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就生活在富庶的家庭环境里,自幼便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却远离于人民;他们对当时的现实社会都有极大的不满,但缺乏行动。

因此有这样一句话是对他们的最好概括——那便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所以,这样一群多余人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他们异于常人的才华和禀赋。

二、“多余人”形象的主要典型最早是在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希金是“多余人”的鼻祖,但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却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

在普希金之后,先后有四位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多余人”的形象。

试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征

试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征

试析 “ 多余 人 ” 奥 涅 金 和 毕 巧 林 的 形 象 特 征
王 湘
( 春 大 学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吉 林 长 春 10 2 ) 长 30 2
摘 要 :“ 多余 人 ” 是 l 9世 纪 前 半 期 俄 国文 学 中 的独 特 现 象 。 奥 涅金 、毕 ≯ 林 、 罗亭 和 奥 勃 洛 摩 于
时他 们 叉 无 法 摆 脱 他 们 作 为贵 族 阶 级 的 本 性 。 关 键 词 : “ 余 人 ” 奥 涅 金 ;毕 巧 林 多 ; 中 图 分 类 号 : 1l .7 5204 文 献 标识 码 :A
“ 余 人 ” 的 提 法 来 源 于 《 尔 岑 论 文 学 》 多 赫 ,
党 人 起 义 。 起 义 由 于脱 离 人 民 群 众 而 失 败 ,但 民族
的 觉 醒 ,时 代 的 进 步 ,唤 醒 了 一 批 有 思 想 的贵 族 青
年。
烦 闷 、怀 疑 、惆 怅 等 精 神 上 的危 机 使 他 染 上 了 时 代
的社 会 病— — “ 郁 症 ” 由 于 无 所 事 事 , 在 生 活 忧 。
赫 尔 岑 在 评 价 奥 涅 金 时 说 : “ 涅 金 是 一 个 无 所 事 奥 事 的人 ,因 为 他 从 来 没 有 什 么 事 要 去 忙 的 ,这 是 一 个 在 他 所 安 身 立 命 的环 境 中 多 余 的 人 ,他 并 不 具 有
可 以 从 这 种 环 境 中 脱 身 出 来 的 一 种 坚 毅 性 格 的 必 要 力 量 。 “ 余 人 ” 突 出地 展 现 了 行将 衰 亡 的 贵 族 级 的典 型 环 境 中 长 大 ,受 过 典 型的 贵 族 教 育 , 学 过 许 多 知 识 。精 通 法 语 、拉 丁 文 ,以及 从 古 至今 的 历 史 知 识 ,阅读 过 拜 伦 充 满 自 由 、热 情 的 诗 篇 。 为 此 ,在 不 学 无 术 的 上 流 社 会 中 ,他 成 为 少有 的 博 学 少 年 。但 他 所 处 的 环 境 使 他 整 天 周 旋 于酒 宴 、舞 会 、剧 场 ,恋 爱 占 去 了 他 的 大 部 分 时 间 。在 革 命 风暴 和 进 步 思 想 的影 响下 ,他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类别:建筑学学号: 3 1 5 0 1 0 2 6 5 8**: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从依云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独特现象。

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虽然都称“多余人”,但由于存在的主客观原因不一样,他们本身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同。

作为早期出现的“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反杭着他们生存的那个社会,同时他们又无法摆脱他们作为贵族阶级的本性。

奥涅金和毕巧林均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二者性格迥异,但却也有相同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人物形象的异同,反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毕林巧;奥涅金;人物形象;特征一、“多余人”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期,在俄国的文坛上便出现了“多余人”的身影。

当时,西欧很多的先进国家己经逐渐地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但是在俄国仍然残存着比较严重的封建农奴制。

而且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却逐渐地产生了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新的生产关系。

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暴动、农民起义。

封建的农奴专制政体的弊端己经逐渐暴露,农奴制度的改革甚至崩溃被推翻是不可避免的。

“多余人”的形象作为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却具备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历史特征。

这些多余人大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聪明的头脑。

最初的时候活跃在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但是接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熏陶的他们很快地便仄倦了空虚无聊乏味的生活,想着寻求生命的意义,追寻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他们却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既不满足于现实社会却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二、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的相同点(一)奥涅金与毕巧林精神的共同点二人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富足舒适;均在经历了长期的贵族生活之后,开始痛恨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庸俗,对现实社会怀着极大的轻蔑和不满,但又挣脱不掉这个社会旧势力的桎梏。

奥涅金是多余人的鼻祖,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从小出身名门养尊处优,整日除了去舞会剧院也无事可做,年纪轻轻便初入上流社会了,接受的也是马马虎虎的教育,识得一点拉丁文,会说流利的法语,这些都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筹码。

但很快他厌烦了这种没意思日复一日的生活,便开始重新寻找出路。

但贵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其实已经在他脑海里扎根了,无论他多想摆脱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潜意识里他都是做不到的。

这就决定了他完全不可能和人民站在统一战线,也不能与贵族阶级像以前一样同流合污了,别无他法,只能整日忧郁。

从而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多余人,一事无成。

毕巧林是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

小说反映的是19 世纪30 年代俄国历史上极黑暗的社会时期。

毕巧林出身豪门世家,与奥涅金一样,从小就过惯了贵族生活。

毕巧林生性敏感,善于观察,如果是他想要的东西,他不会多加顾及别人的感受,只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他,但是他自己却会在事后因此而责备自己。

但他还是改不了这种习惯,总是去破坏别人的生活,打破原有的平静,他想做出一番事业,总是不停地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结局还是与奥涅金一样。

在社会中找不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整天闷闷不乐。

他的智商与他所做出的行为大相径庭,他却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碌碌无为。

毕巧林与奥涅金都是已经比自己所处环境高出一截的人,但是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了上流社会的底层,贵族阶级的劣根性决定了他们没有勇气与自身阶级决裂,他们又不愿坐以待毙,所以他们不断地徘徊、彷徨、总要做些什么来引起关注,最后总因软弱、犹豫而葬送了自己的理想。

(二)奥涅金与毕巧林情感的共同点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乡村无知少女塔吉亚娜主动向花花公子奥涅金表白自己的感情,渴望得到他的回应。

但奥涅金早已对贵族上流社会所谓“爱情”不屑一顾,他只是认为这封信与那些风尘女子们的“求爱信”如出一辙。

相比于无趣的爱情,他更珍视自己的自由,觉得为了自由可以抛弃一切,除了自由其他的什么东西都是多余的。

于是,他像一个有经验的兄长一样,用冷酷的言辞将视爱情为信仰的塔吉亚娜教训了一番并断然拒绝了她的爱情。

而他重返上流社会之后,又觉得塔吉雅娜才是他的真爱,他不能没有塔吉雅娜。

多么的讽刺!但当时他是这样拒绝塔吉亚娜的:“即使我现在爱您,以后也一定会厌倦的,我就是这样的人,您和我在一起不会获得幸福的。

”毕巧林对待爱情的态度更是轻浮,他觉得自己可以为了女人牺牲自己的一切,但说到底,他是因为爱自己所以才去爱被人。

当奥涅金觉悔悟时,已经追悔莫及了,塔吉雅娜没有同意奥涅金的求爱。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离开了彼得堡后不思悔改,闲暇时出于嫉妒,在温泉疗养地百般挑逗自梅丽公爵小姐,他善于察言观色,可以通过细微的观察看透周围的人,所以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计划进行的,让梅里小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爱上自己,成功地激怒葛鲁希尼茨基,并在决斗中使其丧命。

一边挑逗梅丽小姐,一边又与被自己抛弃了两次的旧情人幽会。

在此期间他用卑鄙的手段掳到了美丽的契尔克斯姑娘贝拉,煞费苦心地赢得她的爱情后,又厌倦了他认为和上流社会小姐一样无趣的山野女子的爱情,开始冷落她,他的薄情寡义导致贝拉家破人亡。

他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社会、教育等造成了他的不幸,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奠基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做错事的过程中,他也是难过的,但是他不这样做,他就无事可做,只能用各种方式让自己保持新鲜感。

三、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的不同点(一)善于思考的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同名诗体小说的主人公,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

他是一个典型的贵族青年形象,概括着同时代一大批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弱点,以及他们的思想、探索、苦闷不幸和悲剧结局。

奥涅金就是在这个时代醚醒过来的。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阶级的典型环境中长大,受过典型的贵族教育,学过许多知识。

精通法语、拉丁文,以及从古至今的历史知识,阅读过拜伦充满自由、热情的诗篇。

为此,在不学无术的上流社会中,他成为少有的博学少年。

由于无所事事,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甚至走上自我否定的道路,被贵族的偏见、世俗所左右。

他在决斗中杀死了连斯基‘他有时变得不象他自己,却始终是他自己”。

他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而又思索过的“多余人”他从思想上背叛了他所属的阶级,而行为、生活、习惯上他又依赖他所属的阶级,正如赫尔岑所说,“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

奥涅金虽然和贵族社会的子弟一样玩世不恭、但他并不属十淫乱放荡之辈,他厌恶上流社会的荒淫糜烂,然而当他向怀有金色梦幻的连斯基开枪射击的刹那间,他显然是一个上流社会偏见和习俗的帮凶。

从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爱情可以看出他作为“多余人”那种既追求全新又不能脱离所在社会的特点。

他被美貌而又具有超凡脱俗思想的达吉雅娜所吸引,却又拒绝了她的爱情,继而义狂热地追求“涅瓦女神”达吉雅娜,无情地暴露了他作为贵族阶级自私的本性。

(二)狂热和玩世不恭的毕巧林毕巧林是个内心允满矛盾、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一方一面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精力充沛,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够透过三层表皮看见对方各种感情核心”;另一方面他找不到发挥才能的崇高事业,也看不出生活应有的目的,他把自己过剩的精力和智慧浪费在贵族上流社会情场的纠纷之中,而他自己也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我谴责之中。

毕巧林生活于19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是俄国农奴制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

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尼古拉一世为维护其统治,在贵族反动派支持下,加强军队、警察对人们的监视镇压,严禁一切自山思想。

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风暴的影响还在激励着贵族青年,他们不满沙皇的高压政策,表现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但在反动年代的残酷现实中,他们更看不清出路,因此毕巧林比奥涅金更狂热、更玩世不恭、更损人利己、更有破坏性,表现得更为孤独、忧郁,他们只能用隐蔽、扭曲的形式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毕巧林在“多余人”中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对于这个人物我们只能联系时代背景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个具有匀称苗条的躯干、宽阔的肩膀,“有一种足以忍受流浪生活的一切困苦和气候变易,无论生活的淫佚,内心的暴风雨都不能征服的强健体格”的人。

按作者莱蒙托夫的用意、这是一个“时常遇见的同}!寸代人”,“是一幅肖像,但不是一个人的,这是我们整整这一代人的充分发展构成的画像”。

我们看到毕巧林不断追求刺激放荡冒险行为,方面以绝对自由主义的姿态向现存制度挑战。

这种反抗方面具有进步性,但最后却只能使弱者成为牺牲品,却方面无损于封建统治的一根毫毛。

毕巧林和奥涅金有许方面多共同之处,受过高等教育,天资才华高于周围方面人,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独特性,也就是行动方面性。

别林斯基说毕巧林身上表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方面行动者,另一个却看着一个人的行动评论他们,谴方面责他们。

“他制造一系列的悲剧,有如灾星到处给方面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同时又抨击社会虚伪、道德方面沦丧及自己的所作所为。

四、结论总体而言,二人的思想的共同点暗示了贵族阶级身上有着不可更改的劣根性,他们永远无法与下层人民站在一起。

但是他们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探索与挖掘的东西,对于“多余人”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只因为有了他们做铺垫,我们在知道怎么做会让我们变得不多余。

参考文献:[1]卡普斯金.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15.[2]桑淑钧.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23.[3]周耀荣.两个“叛逆”的“多余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雷海霞.俄罗斯国民性视角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孔方铭.从《叶夫根尼·奥涅金》看柴科夫斯基歌剧创作风格[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冯春译. [俄]普希金.普希金文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7]智量译. [俄]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M]. 广东: 花城出版社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