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与平原君之人物形象比较-精选文档
中国历史精典------战国时期四大公子

中国历史精典------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作者:潘长宏2022年3月12日战国时期。
四大公子可谓家喻户晓。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们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
他们竭力网罗人才,广招宾客,扩大自己的势力。
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
统称为“战国四大公子”。
战国四大公子1、信陵君: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
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
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名声和权力最大的一个公子。
魏国第六个国君的异母弟。
信陵君处于魏国衰落之时。
他效仿孟尝君和平原君的辅政方法。
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
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
他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信陵君后被秦国派人离间与魏王的关系,并被设计害死。
信陵君2.平原君: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
乃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弟而赵孝成王叔也。
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
赵国贵族。
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因贤能而闻名。
封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
著名的“毛遂自荐”。
就出自于平原君门下的毛遂。
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
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
即“毛遂自荐”。
后因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
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平原君3.春申君: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
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战国四公子典故

战国四公子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混乱而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七雄争霸,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其中,四位公子被誉为当时的佼佼者,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燕国的春申君韩非、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的君主。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谋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约,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使齐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还重视教育,注重文化建设,为齐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勇猛善战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多次出征,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他善于运筹帷幄,善于用兵,赢得了士兵和将领的尊重和爱戴。
他还重视治国之道,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赵国不断壮大,成为当时的强国。
春申君韩非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深具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为后世的法律制定和法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注重军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为燕国的军事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注重法治和廉政建设,使魏国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军事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多次领兵征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重视军事训练,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魏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这四位公子各自有着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他们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物,需要具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君主的多重才能。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韩非、信陵君魏无忌,这四位战国时期的公子,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才智和贡献,成为了当时的佼佼者。
他们的典故至今流传,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成为了我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引言:随着《大秦帝国之崛起》(以下简称《崛起》)的热播,战国历史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崛起》中,战国四君子悉数登场,然而四君子无论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让观众有些不满,与印象中完美的四君子形象相距甚远。
大家认为《大秦帝国》系列的主角是秦国,在主角光环之外,战国四君子的形象自然是被编剧抹黑啦。
那么,历史上的战国四君子是不是你心中那个完美的战国Boys呢,我们拭目以待。
齐·孟尝君·田文:沽名钓誉,谋国无成《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田文霍青饰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兴盛,养士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
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然而在我看来,“四公子”或沽名钓誉,或谋国无成,或二者兼备,与大家印象中的君子形象可能并不相同。
不熟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四人是同一时期的人物,我只能说是也不是。
以秦国为主线,孟尝君活跃在秦惠文王末期、秦武王时期和秦昭襄王早期,而其他三人活跃在秦昭襄王中后期,所以尽管四人都在秦昭襄王时代生活过,然而孟尝君与其他三人并无交集。
我们从孟尝君说起,孟尝君是典型的“沽名钓誉,谋国无成”之人。
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是在树立私人小恩,是为了一己私利,并不能为国为民谋求福祉。
孟尝君的养士行为实际上是在搞小团体,营造一己私利罢了。
几千名食客常聚于孟尝君门下,这些人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的关系非常铁,我们可以想见,孟尝君的名声想不传遍天下都难。
“士”为中国古代四民之首。
传统社会对“士”的要求很高,“士”的志向担当和克己精神远远高于常人,“士人”要有不同常人的救世情怀,这种救世情怀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仁”。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而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身上却看不到这种精神和情怀,他养的“士”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鸡鸣狗盗之雄”、玩弄权术的奸诈之辈、卖身投靠丧失人格的无耻之徒、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如信誓旦旦的三先生、“内与夫人相爱”的好色之徒、“假公济私”者、贪蝇头小利而不识大体的无知蠢材。
仁义典范信陵君

仁义典范信陵君魏公子叫魏无忌,老爸是魏王。
魏公子的老爸去世以后,哥哥当了国王,封他做信陵君。
战国时候,出过4位有名的公子,分别是魏国、齐国、赵国、楚国皇帝的儿子。
这4位公子都很牛,被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最有名的是魏公子信陵君。
信陵君为人宽厚,很多有才华的人跑来跟随他,做他的门客。
他对每一位门客都很好,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公子而轻视任何人。
因此,他的门客越来越多,达到三千人。
门客多很厉害。
有一次,信陵君跟魏王下棋,有人报告说,赵国的军队到了边境,要攻打魏国。
魏王很紧张,立刻放下棋子,要召集大臣们商量怎么办。
信陵君劝魏王说,没事,是赵王在边境上打猎,不是进攻魏国。
然后跟没事一样,接着下棋。
可是魏王很不踏实,没心思下棋。
过了一会,又有人报告说,只是赵王在打猎,不是进攻魏国。
魏王很奇怪,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的?信陵君说,我的门客里,有个能知道赵王秘密的人,赵王有什么事,他会立刻向我报告,所以,我知道赵王打猎的事。
魏王听完怎么样?不是高兴,而是畏惧信陵君的能力,担心自己某一天会被他取代,所以,不敢让信陵君参与国家大事。
魏国有个叫侯嬴的隐士,隐士是很有才华但不肯表露的人。
侯嬴已经70岁了,只是魏国都城大门的看门人,家里很穷。
信陵君听说了这个人,派人带着厚礼去拜见侯嬴。
侯嬴拒绝了,说,我虽然穷,但我不愿随便接受别人的财物。
信陵君为了请来侯嬴这样的人,摆了一场大酒宴,请来很多贵客。
贵客们坐下以后,信陵君带着车马和随从人员,亲自驾车,到城门去接侯先生。
侯先生连身好衣服也不换,穿着旧衣服,戴着破帽子,上了车,坐着信陵君旁边的贵客位置上,一点也不谦让。
信陵君手握缰绳,对侯先生一副很恭敬的样子。
侯先生说,我有个朋友在集市的屠宰场,请带我去那拜访他一下。
信陵君驾着车带侯先生来到脏乎乎的屠宰场。
满大街的人都看到信陵君在为一个看大门的驾车。
侯先生下车跟他的朋友朱亥聊天,故意聊了很长时间,让信陵君在一旁等。
侯先生一边聊天,一边偷偷看信陵君,发现信陵君一点也没不高兴,态度一直很好。
战国四公子排名_战国四公子典故

战国四公子排名_战国四公子典故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楚国春申君黄歇。
本文主要根据有限的记载的史迹,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当对当时国际政局的影响力来做一个简单的排名榜。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排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战国四公子排名第一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魏无忌,在战无不胜的秦军面前,窃符救赵,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秦军元气大伤。
公元前247,六国在强大的秦军面前只能当待宰羔羊,信陵君临危受命,利用自己在当时国际政坛的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力挽狂澜,再次大败不可一世的秦军,将秦国部队赶入函谷关。
信陵君对人的洞察力也是平原君之流可比的。
两人对赵国毛先生和薛先生的看法可见一般。
信陵君对朋友,对祖国,对自己王兄的忠诚都是显著的。
但信陵最后没有洞察出他的魏王老哥的心理,没能守住胜利成果。
所以也不能说为完美,所以打95分。
第二孟尝君田文孟尝君田文,我们知道最多的对他的评价就是“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田文当了多年的齐国宰相,没有对国家做出许多能流传百世的贡献,但也没做啥损害本国利益的事。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孟尝君的评价也不过肯定他的门客数量之多而已,不对他的贡献或者人格有任何溢美之词。
但孟尝君心胸开阔,对别人的批评无论好坏都不易报复,对于自己有利的言论,无论发言人的目的是善是恶都要予以奖赏。
所以总体评分75分。
第三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招揽毛遂当门客三年,但始终无法看出他的能力。
对毛先生和薛先生也是如此。
可见他没有知人之明。
他建议赵王接受韩国送上的上党郡,直接导致了秦国的愤怒攻击,然后不能建议赵王不要罢用老将廉颇,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最后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活埋,其罪不可谓不小。
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见解也十分肤浅。
但他对自己的国家至少是忠诚的,那些决定也不是他有意为之,或者说就算他劝了赵王,也未必能改变决定。
所以可以得50分。
第四春申君黄歇春申君黄歇,从头到位就是一苟延残喘之徒。
春秋四君子

春秋四君子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因此多归公子。
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
”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
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
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
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
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
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
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
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
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
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
赫赫武功,名震天下。
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
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
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
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
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
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
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
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
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战国四公子风范及其性格探微

战国四公子风范及其性格探微石晓博;杨美玺【摘要】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连年混战,政局动荡.为了达到强大自己并统一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需要极度膨胀,而这一时期,以好客喜士而闻名的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为其所处诸侯国的人才储备与供应做了巨大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四公子的行径描述详细.在这里,分别从“四公子何以进入《史记》”“四公子之好客”“四公子之疏误”“从生活环境窥探四公子的性格”和“太史公笔下的四公子”等方面浅显解析战国四公子之异同.【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4(030)005【总页数】8页(P88-94,111)【关键词】战国四公子;《史记》;风范;性格【作者】石晓博;杨美玺【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西安 710065;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2众所周知,战国是一个诸子争鸣且割据混战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兵戈攘乱,再加上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许多杰出的人物便应运而生。
其中“战国四公子”便成为不可不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这四位公子因其共同的卓越,为其所处的诸侯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因其不同的鲜明个性,各自活跃在史卷上。
因为其出类拔萃的才能与人格,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史书上留下身影。
特别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其记载颇为详细。
《史记》是司马迁毕生心血之作,无论是在史学还是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同为“秀灵之类”,两者的接轨便成为必然。
本节中,我们将通过《史记》载人之倜傥和战国与汉代用人观念的差异两方面来讨论战国四公子被载入《史记》的必然性。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以人物为主题便是它主要的记载方式,书中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关于战国四君子的作文素材

关于战国四君子的作文素材关于战国四君子的作文素材导语: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以德才论,愚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战国四君子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齐国孟尝君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
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
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公子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公子中最贤能的人,“喜宾客,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对待士的态度并不像信陵君那样 毕恭毕敬,礼贤下士,甚至是“贱士”。平原君的美妾看到跛 子打水,“大笑之”。跛子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去找平原君 ,要求得到笑话他的美妾的头。平原君装作答应了他,认为蹙 者小题大做。但是不久之后,“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觉得很奇怪,宾客回答说“以君为爱色而贱士”。 宾客们认为平原君把自己的美妾看的比士重要,是一个重色轻 士的人,并且不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做到。宾客们认为 平原君不是真正能赏识他们的人。
信陵君求贤若渴,只要是贤能的人,他都会主动地去结交;而 平原君则不同,他虽然喜欢招纳宾客,但是其实对他的宾客的 才能一点也不了解。秦国攻打邯郸,平原君打算从自己的宾客 中选出二十人去游说楚国结盟,以便解邯郸之围。但是门下数 千人竟然只选出来了十九个人,最后是毛遂自荐才凑够这二十 人。平原君对毛遂是怀疑的态度,认为毛遂在自己门下三年,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虽然最 后同意毛遂一同前往楚国,但是对毛遂仍然是不信任。到了楚 国之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不成,是毛遂凭借自己的口才与胆 识迫使楚王达成了共识,并结盟。此后,平原君才把毛遂拜为 上客。从毛遂事件中可以看出,平原君不知士,他连自己门下 的贤士都不能好好重用,更不用说在民间的隐士了。
一、 对待士的态度不同
《魏公子列传》一开头就说信陵君“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 贵骄士”。短短的一句话就写出了信陵君对待士的态度:对待 士非常谦虚、仁爱,不敢凭借自己的身份财产来欺压士。作者 一开始就把信陵君塑造成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其后发生的 一系列的事情都是证明信陵君如何礼贤下士的。七十岁的隐士 侯赢,家里很穷,只做着看守城东门的小官。信陵君听说他很 有贤能,便去结交他,赠给他钱财,结果侯赢“不肯受”。公
平原君养士的目的只是“徒豪举耳君的宾客们有两次是主 动离开他的。第一次是因为他不信守承诺,重美色而贱士。他 门下的宾客感觉到在平原君这里不会受到重用,所以离开了他 。毛遂事件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信陵君养士只是为了满足自 己的虚荣心,他不能分辨出谁才是真正的贤士,所以连自己的 国家里有毛公薛公这两位贤能的人也不知道。信陵君去拜访他 们,平原君则对其夫人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 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平原君看不起身份地位低的 毛公薛公。信陵君听说后,认为平原君“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平原君门下的宾客听说这件事之后“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并且“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可见信陵君 对待士的做法是天下的士的共同期待的。
信陵君因为窃取兵符而留在赵国时,秦国就派兵攻打魏国。信 陵君听取了毛公、薛公的劝告,决心回魏国保卫自己的国家。 在国家与个人的得失荣辱之间,信陵君选择了保家卫国。公子 明白自己的所有都是建立在魏国存在并且壮大基础上的,没有 国就没有家,就更没有自己的一切。公子一回到魏国,就派遣 使者到各个诸侯国请求支援,甚至作为上将军把秦军赶回到函 谷关之内。
秦国围攻邯郸,邯郸很危急,但是平原君只担心与自己利益相 关的事情,其他的就不闻不问,他不是真心的关心国家。邯郸 的老百姓,“炊骨易子而食”,而平原君的妻妾依旧能过着奢 靡的生活。后来听了李同的劝告,才开始想办法保卫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信陵君和平原君这两个不朽的形象 。两人虽都养宾客,生平经历都因为养士而变化。信陵君和平 原君的根本区别可以从对待士这一方面看出来。信陵君是一个 真正的贤人,扶危济困,重信重义,对祖国一片忠心。平原君 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名利,轻信义,不能真正的为国家着想 ,是一个自私的人。
信陵君与平原君之人物形象比较
士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贵公子出谋 划策,成就了自己和公子们的事业。贵族认识到士的巨大作用 ,就尽量的为自己招纳游士,以收养大量的宾客为荣。信陵君 和平原君都是本国的贵族,招贤纳士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两个人的宾客们为信陵君和平原君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两人虽 然都招致宾客、士人,但是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两人在对待士 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两人对待士的不同态度和目的我们可 以看出信陵君和平原君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品格的高下。
子于是亲自驾车去东门接他,甚至把左边的表示尊敬的位置让 给他。侯赢试探他的诚意,就直接坐上留给自己的座位,“公 子执辔愈恭”。即使侯赢让公子驾车在街上招摇,“公子色终 不变”。侯赢被信陵君的诚意打动,认为公子是一个真正礼贤 下士的人,决定跟随信陵君。他多次为公子出谋划策,立下功 劳。信陵君也因为侯赢的帮助使得自己的名声更加显著。
二、 养士的目的不同
信陵君养士的最终目的在于保卫国家。因为公子仁而下士的名 声传播在外,士人纷纷归附于他。“诸侯以公子贤,不敢加兵 与魏十余年。”信陵君与魏王下棋时,北方边境突然烽火大起 ,有人禀报“赵寇至,且入界”。魏王很恐惧,想立即召集大 臣来商量对策。公子制止魏王说,“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问信陵君如何知道的。信陵君回答“臣之客有能深得赵 王阴士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可见,信陵君在赵国安 排了间谍为魏国服务,赵国的一举一动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