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一导学案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课时)【课程标准】1、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2、理解外力作用的影响【学习目标】1、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重点难点】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与构造地貌的判断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学习过程】(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
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一般来说,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的部分叫,中间相对下沉的断层叫。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果要在褶皱这种地貌开凿隧道,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二:如果要开采地下水,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三:如果开采石油,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四:如果你要建一个采石场,选址是在向斜还是背斜?为什么?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自我检测】1、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作为一位地质工程师,试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__力(拉张力或挤压力)。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盖有岩石是由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导学案(新拼)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预习案】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读下图,思考下列问题:主要观点:(1)全球的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板块漂浮在“”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六大板块:①名称:②位置:a 、从非洲板块开始,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越的板块名称。
南北回归线呢?b 、北冰洋被所分;c 、印度洋板块包括、、等大块陆地;d 、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e、太平洋西部岛弧(东亚岛弧)处于和的交界处;f 、马来群岛处于、和三大板块的交界处;g、冰岛处于和的交界处;板块边界:和。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探究案】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思考: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结合板块构造图思考: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
这可信吗?为什么?3、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检测案】1、下列地质作用比较缓慢的是()A 地壳运动B 地震C 山崩D 泥石流2、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A 巨大的裂谷B 巨大的高原C 深邃的海沟D 和缓的山脉3、下列各选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A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B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固结成岩作用C 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火山喷发、侵蚀作用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表面导学案_1

地球的表面导学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地球的表面——导学案题地球的表面型时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4、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1、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2、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2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4、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法指导前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学习过程二次备一、导入新1、学生汇报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
3、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 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
大家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
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
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_导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2. 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学习过程【自我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请阅读P36小结: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阅读课本P36,结合图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 全球的 ____________ (被构造带)分为________ 板块。
2. 板块处于相对 __________ 的状态。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_________________ 处的地壳比较活跃【合作探究】探究一: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以及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二:观察课本P37,讨论太平洋,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面积是在增大还是减小。
小结: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自我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38页最上面一段话,完成下表。
板块移动边界类型形成地貌举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边界形成巨大的和喜马拉雅山陆海相碰4 -------大陆板块形成和,大洋板块形成板块张裂边——左界——►形成和红海1.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称为构造地貌。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 ________________ ,向斜的岩层一般是 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果要在褶皱这种地貌开凿隧道,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二:如果要开采地下水,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三:如果开采石油,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四:如果你要建一个采石场,选址是在向斜还是背斜?为什么?【自我检测】1. 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A 板块运动B外力作用C人类活动D火山地震2. 澳大利亚大陆,所属板块应为()A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3.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西华一高地理学科导学案使用人班级小组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重点难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内容(问题设计)学习方法知识链接(学一退三)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1、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外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3、内力与外力作用及相互关系?4、板块构造学说的定义5、六大板块的名称6、板块边界的类型7、板块与地壳活动:板块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
8、边界形成的地貌类型成因。
9、褶皱的概念、成因、构造形态、对地形的影响和实践意义。
1、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部分:首先给学生1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12页到15页的内容,并完成1-7题,然后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把1-7题的答案告诉学生。
2、学生合学部分:首先向学生展示下题:阅读以下两个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1、对于内力作用理解不透彻的问题,给学生补充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关知识。
2、对于外力作用理解不透彻的问题,给学生补充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
3、对于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补充地球的外部圈层、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达标检测题(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 C.沉积岩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C4.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⑦变质岩⑧沉积岩⑨岩浆岩A.②→⑤→①→⑨B.②→④→⑥→⑦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读右图,完成5~7题。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地球表面形态(一)学案班次姓名【知识目标】1、地质作用(识记)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理解)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4、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综合运用)【能力培养】1、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质作用的类型2、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各种地貌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用图文资料说明地质作用的类型。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
【课前预习】1、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2、岩浆的发源地是:。
【知识框架】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和。
2、地质作用的分类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形的影响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同时进行,相互作用下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有五种基本地表形态:外力作用3、判断下列地貌的主要形成作用。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
②板块处于的状态,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界比较。
a.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消亡边界。
b.相互分离断裂。
形成生长边界。
③板块运动是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六大板块示意图①六大板块的名称:,其中属于大洋板块的是。
②仔细观察各板块的交界处分别是属于什么边界。
③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世界上有两条地震带:。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4、板块活动的其他影响①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如火山国:印度尼西亚。
②矿产的生成和分布。
【随堂演练】一、单项选择。
1、“沧海桑田”之说是指()A.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C.地壳的变动D.地球内部的热能2、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地质作用的而形成的()A.外力作用的沉积作用 B 内力作用的变质作用C.内力作用的火山喷发 D 内力作用的地壳隆起3、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5、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A、华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C、喜马拉雅山D、珠江三角洲6、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7、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边界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区B.在板块的张裂地区,常形成高大的山系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往往形成裂谷和断层D.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地震二、综合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1湘教版必修1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大海————————第二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 ]:1、认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微风力作用为例,联合实例,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看法。
4、经过对一些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育赏识美、鉴赏美的能力。
5、激情投入,享受地理研究、学习的乐趣。
[ 学习要点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 ] :运用所学知识剖析某些地表形态的成因。
[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一、预习要乞降方法指导:1.依照导教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迷惑之处写在后边“我的疑问处”。
3.限时 40 分钟,独立达成。
二、阅读教材,达成以下问题。
1.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面的,今日我们看到的各样地表形态,都是与长久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势于。
(平展或起伏)(2)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冰川、波涛等。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 ___ ___ 、 ______ __ 、 __________ 和固结成岩。
2.填表达成外力作用之间的联系:风化作用作用搬运作用作用作用3.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散布区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散布地域风力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____ 、风蚀洼______________地域 ( 例:雅丹地貌 )侵侵害地、风蚀柱、 ________、风蚀城堡等蚀侵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____型______________地域 ( 例:长江三峡、作蚀谷,使坡面破裂,形成_______的地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用流水表形态。
“红色荒漠” “石漠化”侵害溶形成漏斗、地下暗河、_______、石______________散布地域 ( 例:桂林蚀林、峰林等 ________地貌,一般地表山川、路南石林、瑶林仙境 )曲折,地表水易渗漏冰川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______________地域 ( 例:挪威峡湾、侵害原、冰蚀凹地等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滨海地带侵害平台等海蚀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散布地域冰川凌乱聚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散布的高峰和高纬度地域聚积流水形成 ______( 出山______________ 地域 ( 例:黄河三角堆聚积口 ) 、 ______( 河洲、恒河平原等 )积口 ) 、 ________( 中颗粒 ___ 、比重作下游 ) ___的先堆积,用风力形成 ______( 静止颗粒 ___ 、比重___________地域 ( 例:塔克拉玛干沙聚积沙丘、挪动沙丘 ) 和__的后堆积 ( 具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荒漠边沿的黄土堆有显然的分选积性 )海浪形成沙岸等海岸地滨海地带聚积貌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合理改变:如、。
导学案《地球表面形态》

课题:2.2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课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含义;能解释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等构造地貌的成因;能运用地质构造的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模拟演示,理解地质学里的一些名词褶皱、背斜、向斜与断层;通过合作探究,解释一些著名地形区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自主预习】【知识链接】营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和。
而地壳运动根据方向和性质,又分为运动和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运动和运动。
【教材助读】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自主阅读教材P38页《(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地质构造的含义及分类:含义:地质构造指因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痕迹”。
分类:主要分为和两大类。
褶皱又分为和;断层又分为和。
2、褶皱及其形成的地貌:褶皱:是因为地壳的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变形。
(1)褶皱的基本形态和判断方法:褶皱的基本形态根据岩层形态进行判断根据岩层新老关系进行判断背斜中间岩层起,岩层中间两侧,向斜中间岩层陷,岩层中间两侧,(2)褶皱形成的构造地貌:一般地形:背斜向上隆起形成山岭,向斜则向下凹陷形成山谷。
特殊地形:背斜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外力侵蚀成山谷,向斜因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地质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地形倒置”。
3、断层及其形成的地貌:(1)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2)断层的基本形态、判断方法和形成的构造地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地质构造图的判读重点 ①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如褶皱、背斜、向斜、断层面、地垒、地堑,并能说出判断依据;②判断图中的构造地貌,如山岭、山谷、断块山等,并能分析成因; ③推测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推测图中地形形成的地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墨五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一)导学案
编写:宋大川 审核:蓝恭栓 时间:2011-11-11
【教学目标】
1 2 3 4
总结: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 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因此,今天的地 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外力作用的相 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
在广阔的 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 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
不过一 般地
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 形成的地表形态;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 表形态的塑造。
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请阅读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 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填表:
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至削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一)外力作用
【提问】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在侵蚀一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阅读P41 “冰川的力量”。
2、与小组同学讨论后,完成下表: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阅读课本P36- 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 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然后小结如下: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 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 图在图上查找各板
块的名称和范围)。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 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表面 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大高原。
欧
羌
枫 块
板
印
极
块
块
J S
洲 板 块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请同学们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37 “活动”问题1、2、冋时请同学们总结冇何X範问Z处.
分组讨论井总结.
1 .題:
(1)
(2)
(3)
2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