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
历史趣谈立宪运动的结果和意义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历史趣谈立宪运动的结果和意义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立宪运动的结果和意义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导语:大清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仍然重大:首先,这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政治近
大清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仍然重大:
首先,这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中国二千年爆发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王朝,但从来都是一个专制代替另一个专制,一个“农民帝王”取代另一个“农民帝王”,从来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制”。
“宪制”与“专制”完全不同,“宪制”主要有“君主宪制”和“共和宪制”,在封建与专制社会里,皇帝的“言”与“行”就是国家的“法律”,在这种没有“宪制”的条件下,不仅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至高的,也是没有限制的。
“在一个“宪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首先受到国家“宪法”的限制。
虽然大清立宪准备实行的是“君主宪制”,但“君主宪制”也是一种“宪政制度”,实际上它是一种按不同国家的历史而产生的“宪政制度”,是不同国家按实际历史条件的产物。
同时,在大清立宪的过程中,清政府对经济方面宣称要奖励实业,令各省设立商会,并创立大清银行。
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
在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此外,还准许满汉通婚,劝止妇女缠足,戊戌变法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一下子实现了不少。
虽然,清政府并不是真心进行改革,不过是装点门面,以求维持残局。
但是像废科举、兴学校等措施,在改变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
【题目】
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
A.改革官僚制度
B.引进西方政体
C.适应舆论要求
D.维护专制皇权
【参考答案】
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的关键应从预备立宪的背景和实行的情况去分析。
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但并没有因此摆脱内外困境。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先是派官员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1911年,清政府终于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但却是个“皇族内阁”。
清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封建皇权。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延续清政府的统治。
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预备立宪内容
预备立宪的工作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
预备立宪后果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关于清末立宪的反思

关于清末立宪的反思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
自19世纪末以来,清朝面临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国力日益衰退,民众生活困苦。
为了挽救危局,清廷实行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试图通过立宪来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
清末立宪的尝试并未取得成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教训。
清末立宪的失败与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相背离有很大关系。
当时,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政治文化保守,政治观念落后,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而立宪所需要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的建设,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清廷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犹豫不决,对立宪的态度摇摆不定,既没有坚定的决心,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政策,这使得清末立宪的进程异常困难。
清末立宪的失败也与外部压力和民族斗争的影响密切相关。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立宪要求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和协调,需要各民族团结一致,这对于当时正处于民族斗争中的中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清末的反帝斗争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挣扎迫使清末立宪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列强的干预和干涉也进一步破坏了清末立宪的进程和希望。
清末立宪的失败也与清廷的顽固和腐败有关。
虽然清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挽救国家,但是清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依然存在,并未根本上解决。
清廷对立宪的推进缺乏坚定的决心,往往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而假装进行改革,对于真正的政治改革并未全力以赴。
这种对改革的态度和行为也进一步阻碍了清末立宪的进程。
从清末立宪的失败中,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和吸取教训。
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是实现政治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推动来培养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
政治改革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政策,不能动摇不定。
政府应当坚持廉洁和反腐败的原则,并推动政治体制的完善,加强权力监督和制衡。
政治改革不仅需要国内的努力,还需要国际环境的有利支持和外部压力的减弱。
清末立宪(1)

日俄战争
五大臣出洋
(1)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七月,清廷派遣镇国 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 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出洋考察,由于革命党人 吴樾的暗杀破坏。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 戴鸿慈、尚其亨、李盛铎五大臣出洋考察。五大臣 分别出访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和俄国等数十 国,考察列强宪政,史称“五大臣出洋”。五大臣 “裒辑列国政要百三十三卷、欧美政治要义十八
10、 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须依 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 11、 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紧急命令外,以执行 法律,及法律委任者为限。 12、 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但宣战 构和,不在国会会期内,得由国会追认之。 13、官制官规,定自宪法。 14、 每年出入预算,必经国会议决,不得自由处分。 15、 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 16、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17、 国务员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18、 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宣布之。 19、第八条至第十六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 适用之。
清 末 立 宪
法 学 院 三 班 六 小 组
清末立宪的宪法
一.预备立宪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三.《钦定宪法大纲背 景 及
内忧(国内形势) 外患(国际环境)
五 大 臣 出 洋
直接 原 因
|
|
国内形势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兴起, 革命派与立宪派希望通过立宪 获得 权利。清政府察到,如再不作任何 “革新”的表示,必将“全局糜烂”, “溃决难收”,必慎重选择“善后之策”, 才能苟延残喘,保持危在旦夕的统治地位。 而所谓“善后之策”,就是“一曰用严峻 之法,摧锄逆拭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潜 消戾气”,即在加强镇压的同时,用“政 治上导以希 望”的策略,欺骗人民,瓦解 革命,拉拢立宪派。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清末预备立宪。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国家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外国列强则纷纷侵略中国领土,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国家危机,寻求变革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清朝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试图通过立宪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预备立宪是指在实行宪政制度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试验性的改革探索。
清朝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
其中,政治体制改革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清政府试图在保留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宪政制度,以期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成立了许多新设的官员职位,试图通过这些新设的官员职位来实现政治改革的目标。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通过设立宪政学堂,培养宪政人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来逐步调整和改善国家的法律制度。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通过改革司法体制,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以期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
然而,清朝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并未取得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面临了许多内外部因素的阻碍和挑战。
首先,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面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巨大阻力,使得政治改革难以推进。
其次,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还面临了外国列强的压力和干涉,使得国家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最后,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还面临了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的严重局面,使得国家改革难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总的来说,清朝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3、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资产阶级彻底与朝廷对立 ) 内阁13名成员中,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皇族内阁 (汉族官僚反对) 新政 (人民反对)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关于清末立宪的反思

关于清末立宪的反思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振荡和动荡,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清朝的立宪运动。
清朝立宪运动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次尝试,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宪政制度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由于当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极其复杂,清朝立宪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对于清末立宪运动的反思,我们不仅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更需要从当今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清朝立宪运动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对于立宪运动的成功起到了阻碍作用。
当时的中国,尤其是清朝统治者对于西方思想和政治体制的认知程度较低,国内政治、社会和经济机制也长期以来被封建思想和制度所固化,这使得清朝立宪运动的推进面临着重重困难。
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极为复杂,地方势力极为庞大,加之外国列强的干涉,这些复杂的因素造成了清朝政府的无力和混乱。
这些困难制约了清朝立宪运动的进程,使其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立宪运动的失败还反映了中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对于政治变革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正值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家衰落,这为政治变革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素。
外部因素方面,列强的侵略和干涉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领土和民族危机,这使得清朝政府必须首先应对国家的危机,而不得不将政治变革放在次要的位置。
内部因素方面,境内百姓的不满和反抗、地方派系的对立和冲突等问题也给政治变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些困难的存在,使得立宪运动的推进失去了社会的坚定支持,最终难以持续下去。
清朝立宪运动的失败还给我们以启示:政治变革需要有坚定的领导和广泛的社会支持。
政治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领导力和统一的领导思想,同时也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支持。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清朝政府缺乏坚定有力的领导力,社会也缺乏坚定的支持,这使得立宪运动的推进失去了稳固性和持续性。
政治变革需要有坚定的领导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政治变革,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关于清末立宪的反思

关于清末立宪的反思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问题的压力,政治制度的落后成为了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
清末政府试图通过推行立宪制度来改革政治体制,以期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立宪运动却在中国历史上以失败告终,留下了诸多反思和思考。
清末立宪的失败归因于当时的政治实力。
清朝末年,国力已经相当弱小,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而军阀割据、民族内争、外部侵略等问题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想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得到各方的支持和配合。
当时的社会政治力量十分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各种意见和利益的冲突严重阻碍了政府的改革进程。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立宪运动很难顺利进行,也难以成功推行。
清末立宪的失败与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有关。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期,封建的统治体制和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社会上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意识和制度。
就在社会政治的观念和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前,要完全建立起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是相当困难的。
当时的国民经济和文化素养也十分欠缺,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和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立宪运动的倡导者在推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和支持,不易获得成功。
清末立宪的失败也与外部势力的干涉有关。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力,而这些列强也十分不希望中国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政治制度。
它们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政治中进行着种种干预和排外,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定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政治改革会受到更多的外部干扰和摩擦,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清末立宪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启示。
它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反思,而这些反思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思考,以期在今后的政治改革中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促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立宪真实性及其积极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西方列强的肆意侵略和掠夺加剧, 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清政府本身政治腐败进程的加快,使清廷面临统治的危机。
为了解决内外交困的危机, 清政府不得不对其腐朽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然而, 对于政治改革, 清政府似乎也并不讳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清廷进行改革的决心, 这也说明清廷在主观动机上是希望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而使中国富强。
清末新政中政治改革的序曲是其官制改革的进行。
从1901 年起, 开始对一些具体的官制进行改革, 到1906 年又拟定了改革官制的基本原则, 即: (一) 仿照君主立宪国家政体改定官制; (二) 官制改革的目标是“官无尸位, 事有专司, 以期各副责成, 尽心职守”; (三) 实行三权分立, 此次先实行行政、司法分立, 立法权的分立待议院成立方可实施; (四) 适时设立集贤院、资政院。
通过这一原则我们可以看出, 这一政体改革所涉及的幅度与深度是相当“惊人”的, 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政治观念。
从这一政体改革原其实施的一些改革来看, 它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 加强了国家对内的社会管理职能, 同时促进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发展。
在制度上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这与西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相接轨; 在人事上,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等一些具有较先进思想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渗入到中央和地方政权, 推动清廷改革的进行。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一, 清政府实行立宪政体的“基础设施”, 在新政中由清政府自上而下以行政命令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对于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达两千年之久的, 在政治生活中既无民主又无自由, 只能被动地接受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国民来说, 开始有了机会和意识去关心和参与政治, 从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铁笼。
民主观念和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和萌芽, 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注入了活力因素, 这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创举, 是近代中国政治的极大进步。
随着地方自治的推行, 当时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选举产生了省级代议机关—谘议局。
虽然其成立只是拘于形式, 成功程度并不高, 但这种政治行为的影响却是遍布于中国的基层, 使得传统中国国民的地域———依附性的政治文化心理受到第一次的震动, 这是一种意识和观念上的冲击和影响, 促进了民众的公民意识的提高, 调动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起到了民主启蒙和政治动员的作用。
为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开启了思想观念上的枷锁, 为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奠定了一个民众心理基石。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宣布实行立宪, 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1911 年, 又实行责任内阁, 不管效果如何, 它在形式上是对中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
就政体转型本身而言,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带有许多顺应时代潮流特征的东西, 是政治正向变迁的具体体现。
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不成熟, 资本主义微不足道, 广大民众政治素质低下, 国际环境异常险恶的条件下, 清廷的改组内阁实在具有激进的色彩, 以致大大地推动着中国政治朝着积极正向变迁方向发展。
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资本主义性质十分明显, 其主要内容是振兴商务, 奖励实业, 也就是改变历代王朝奉行不替的重农抑商政策, 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部的设立虽只是为了推动工商实业的发展, 挽救清王朝的财政危机, 维持其腐朽统治, 但实际上使清政府中央部门的职能专门化了, 显现了近代国家政体的雏形。
在经济改革的动力推动下, 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体现了我国近代政治的发展。
商部成立后, 1904 年颁布了《公司律》, 在中国历史上实属首创, 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经济法规,从法律上确立了工商业者兴办实业受国家保护, 其应得利益他人不得随意侵犯, 并给予商办公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
这样,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商人在中国社会中
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成了中国社会的上层, 同时体现了清政府对国家意识形态中出现的变化的承认。
官绅商相互结合, 形成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在政治上觉悟了的绅商社会阶层, 使得他们的影响力增强, 并有利于其进入清王朝的高层体制, 参与国家决策, 把其比较先进的思想理念注入到国家的决策当中, 达到推动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步伐的目的。
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另一措施是倡导和鼓励工商业者成立具有近代性质的新式社团, 以便更有效地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当时中国工商业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封建行会的束缚限制, 以致“不特官与商隔阂, 即商与商亦不相闻问; 不特此业与彼业隔阂, 即同业之商亦不相闻问。
”商部意识到:商会一设, 不特可以去官与商隔膜之弊, 抑且可以去商与商隔膜之弊, 为益商务, 良非浅鲜。
”商会的设立, 成为工商各业的枢纽性机构, 成了联络工商各业的统一组织,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使分散在各行业的资本家疑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不但对推动工商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重要的是打破了封建制下的狭隘地域、行业之分, 使得资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大为增强, 聚结合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 有了较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较自觉的阶级意识和思想产生并日趋成熟和得以快速传播。
资产阶级能够有效地联合一致, 参与到清政府的改革活动中, 以资产阶级思想促使清廷加快改革进程, 不但要让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而且也使政治改革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前进,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朝着正向方向积极变迁。
新政期间的经济改革, 使当时的中国形成了一股投资兴办实业的热潮, 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 推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的发育和成长, 不但促进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 扩大了社会的活动空间, 使民间的政治力量得以发挥并调动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而且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政治力量, 激发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感, 阶级自觉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加, 并以一个整体形象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从而对传统社会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念等造成较大冲击。
在新兴经济力量的推动下, 中国的政治发展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快速前进, 并最终通过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而实现了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飞跃。
1905年, 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标志着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传统社会政治整合手段的解体与破产。
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事件, 其影响是深远的。
新政中科举制的废除, 使得一大批新式学堂相继建立。
这些新式学堂不仅系统传播了先进的西方自然科学, 而且也介绍了资产阶级社会学说, 不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且培育出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近代学生群体。
虽然清政府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为清朝的政治统治培植新资源, 以求进一步维系其对中国社会的管理和控制, 但结果是事与愿违,“种瓜得豆”, 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活力十足、无法控制的震荡因子, 思想解放的洪流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先进文化的熏陶, 让人们向往建立更为先进的政治制度, 从无形中为中国政治的正向变迁注入了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理念, 实现国民的思想意识和知识结构的近代化, 使先进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为政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初始阶段, 其资本主义性质十分突出, 使中国有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通过新政, 中国出现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 与外界的接触机会更多, 对西方的了解和学习也更深入, 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入我国, 并且由于近代化的发展,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我国产生并发展, 从而为中国政治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阶级条件等,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朝着正向的变迁前进的步伐。
舒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