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左传·齐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齐桓公伐楚的历史事件。
下
面是原文和解释:
原文:
齐桓公伐楚。
解释: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领齐国军队进攻楚国。
这次战争的原因是楚国在前几年侵略齐国,并且还囚禁了齐国的使者,致使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齐桓公决定要出兵报复楚国。
齐桓公利用外交手段,争取了一些周围国家的支持,如秦国、晋国等。
他还派遣大夫管仲拜访宋国,并最终成功地争取到宋国的支持,形成了联合军队。
齐桓公率领联合军队进攻楚国,经历了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楚国的一些城池被齐国占领,楚国向齐国献上了贡品,并同意与齐国订立了和约,恢复了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齐桓公伐楚全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全文翻译
齐桓公率军伐楚,攻下城邑,大败楚军,俘虏楚将。
齐桓公进军至楚樊城,楚军不敢出战。
齐桓公命军士攻城,一面设下伏兵。
楚将子反率军欲出城迎战,不料中了伏兵,大败而回。
齐桓公又攻下了葛城和犬丘,楚国大震。
楚国国君楚庄王遣使到齐朝贡请和,齐桓公答应撤回兵马。
但是楚庄王派使者告诉齐桓公:“我即将让位给儿子,如今与齐国缔结和约,将来还要继承许多恶果,不如再战一场吧。
”齐桓公得到消息,说:“楚王将放任国家遭受灾难,怕是后悔的。
”于是率军又出发,攻下了楚国的黄城和箕杌。
楚庄王见局势不妙,又遣使请求和。
齐桓公不愿多杀人,答应与楚国和好,罢兵还国。
经此一战,齐国的势力大为扩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楚国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国力大减。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齐桓公伐楚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九伯,九
州之长。五侯九伯,在这里泛指所有的诸侯。 女(rǔ):你。 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期望。 征:讨伐,这里指有征伐之权。 夹辅:辅佐。
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 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②恩德、恩惠《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 绥:安抚。本义车上的绳子,登车时作拉手用。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 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 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 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 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楚子使与师。(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谴使者)
【重要虚词】
1.贡之不入。(之,放在主谓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2.寡君之罪也。(之,放在定中结构的结构助词) 3.君其问诸水滨。(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 “之于”的合音字)。
4.岂不榖是为?(岂,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可译 为“难道”)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唯是:因此。 风马牛不相及:意思是说齐楚两国距离很远,即使牛马走 失,也不致跑到对方的境内。一说马牛不同类,雌雄不相引 诱。后用来比喻两件事情毫不相干。 风:走失。一说指雌雄相诱。
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 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 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 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赏析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
《左传·哀公十五年》曰:“昭公之卒也,天下惧楚。
六卿与郑人伐楚,摧其宗室而立子。
子贾以其赏过乘驿,启,犹用车而反乘驿,且曰:‘吾不可以私焉。
’三驺索。
若由去矣。
”三驺索于罪。
师旅过亩,非贵贱也。
于时行死士,为择君,君有过则夺其命。
士有功则封,非贵贱也。
若由徵成于楚,以素带羁,乃归自楚。
公因祭成于衢,命之代祭。
公服终,命之索居。
遂伐楚,取宿竹,次于柤,成于郢,还且登资而后归。
齐桓公伐楚翻译: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昭公去世后,全国都害怕楚国。
六卿(指六个大臣)和郑国一起伐楚,摧毁了楚国的宗室,推举了一个新王。
新王子贾因为自己的赏赐过多而放弃了乘驿(一种特殊的驿站交通工具),并称‘我不能私自享受’。
于是,他索还了连车带驿的三驺,像平常人一样离去了。
”三驺因此受到了处罚。
当时依照军旅队伍的规定,不随贵贱划分。
在那个时候,行凶勇士被挑选成为君主,而君主如有失德违规之处,则会被吊销头衔。
勇士如有功绩,则会受封赏,也不以贵贱区分。
子贾应征到楚国去,身上系着素带羁绊,最终从楚国归来。
公便在衢道祭祀完后,任命子贾代替他进行祭祀。
公国服丧期满后,命子贾去放马还乡。
接着,齐桓公伐楚,经过宿竹,在柤地露宿,进军到郢城,然后才返回齐国升席安居。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完整呈现在您面前,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的用法
①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②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 ③ 与屈完乘而观之 ④ 昭王之不复 ⑤ 寡君之愿也 代词
连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 谁能御之
⑦ 虽众,无所用之 “的”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
涉: 寡人是徵: 次于陉: 不榖: 以德绥诸侯: 盟: 辱收寡君:
蹚水过河,这里指进入 问,责问 临时驻扎 不善,诸侯谦称自己 安抚 订立盟约 谦词,表示承蒙
知识点归纳:
1)词类活用: 使:派遣使者(名作动) 履:践踏,这里指践踏的地方(动作名) 2)通假字: 大公:通“太” 女实征之:通“汝”,你(古今字) 王祭不共:通“供”(古今字)
3)一词多义: 以此众战:名词,指众将士 虽众:形容词,指人、军队多 4)语法: 宾语前置现象: 寡人是徵;寡人是问;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 以为池
第二段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 曰:“岂不榖(gu)是为? 先君之好(hao)是 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 徼(yao)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 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 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 若以德绥(sui)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 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重点句子翻译: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 及也。 您住在北方,我君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 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会遇上。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 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祭祀 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 我特来责问这件事情;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 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重点字词解释:
如师:往,到...去 陈:陈列 不榖:不善,诸侯谦称自己 惠:敬词,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徼福:求 辱收寡君:谦词,表示承蒙 以德绥诸侯:安抚 池:护城河 盟:订立盟约
重点句子翻译:
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 如何? 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 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 同我们建立共同友好关系,怎么样?”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 之愿也。 承蒙您赐福给我国的社稷之神,收容我的君 主为同好,这本是我的君主的愿望
重点字词解释: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介词,用,凭借 北海、南海:指北方,南方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唯,句首语气词;风,牝牡相诱;及, 遇上 虞:料到 涉:蹚水过河,这里指进入 女实征之:实,句中语气词,表命令或祈使;征,讨伐 夹辅:辅佐 赐我先君履:践踏的地方,即权力所至的范围 寡人是徵:问,责问 敢不共给:谦词,岂敢 君其问诸水滨:渚,之于;水滨,水边 次于陉:临时驻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本文记叙春秋初年齐楚两个强国之间的 一场战争。文章很简洁地表述了外交上 的辞令应对。
第一段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 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 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 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 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 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 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 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di)。尔贡 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 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gong ji)?昭 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 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祭祀用品供给 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责问这件 事情;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 愿也。
承蒙您赐福给我国的社稷之神,收容我的君主为同 好,这本是我的君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