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_文言文_教学设计
2023最新-《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最新6篇】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最新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2023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
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故事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1、出示故事,指名读。
(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3、交流(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故事情节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主题。
(2)培养学生表演、创作寓言故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基本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故事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表演寓言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提高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寓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四、课后作业:1. 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螳螂捕蝉》寓意的故事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螳螂捕蝉》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及表现。
3. 学生创作寓言故事的能力及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实例,让学生结合故事寓意,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第十课:螳螂捕蝉教学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
(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二、学习课文: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
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
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
(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螳螂捕蝉》教学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成语“螳螂捕蝉”的意思及用法。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成语故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育学生谦虚谨慎,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放眼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螳螂捕蝉”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刻含义。
(2)教育学生如何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螳螂捕蝉》故事文本。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播放《螳螂捕蝉》的故事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课堂。
(2)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螳螂捕蝉”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成语(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含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程度。
3. 讲解故事(1)教师详细讲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2)学生讨论,分享对故事的感悟。
4. 练习运用(1)学生分组,用“螳螂捕蝉”成语编造句子。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螳螂捕蝉”的用法及背后的道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成语“螳螂捕蝉”及用法。
2. 搜集其他有趣的成语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3. 思考如何将“螳螂捕蝉”成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下节课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分享的质量。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螳螂捕蝉》教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全对的学生举手。
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
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
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
(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材简解: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背景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寓言的深刻寓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复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寓意,感悟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螳螂、蝉和黄雀之间的关系,领悟课文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吗?谁能简单讲讲这个故事?(2)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山木》,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谁?3.课堂讨论①螳螂为什么要捕蝉?②蝉为什么会被螳螂捕食?③黄雀为什么能捕到螳螂?(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到身后的危险。
5.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寓言故事?请举例说明。
(2)请同学们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造句。
6.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到身后的危险。
(2)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类似的陷阱。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这则寓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寓言的深刻寓意。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课文原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蝉,方得美甘,而忘其身,螳蜋俟之以叶而乘。
庄周曰:“噫!物固相累,吾所以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意:
做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 不顾身后的忧患,要瞻前顾后。
近义词: 鼠目寸光 急功近利 后发制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反义词: 瞻前顾后 深谋远虑
<战国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 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同‚钳‛)其喙(huì )。鹬 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 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 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 死!”舍(shè)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 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 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 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 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qūfū) ,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jǐng) 欲啄螳 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 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 哉(zāi) !”乃罢其兵。
: 少孺子 露沾其衣: 园中树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蝉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 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黄雀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它们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它们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吴国 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 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 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 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 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 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 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延学:
鹬(yù)蚌(bàng)相争
1.字义解释 过(经过 ) 方(正好 ) 舍(放弃 )愿(希望 ) 2.句子翻译: 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被饿死。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渔者得而并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
三卷 建本 五卷 贵德 七卷 政理 九卷 正谏 十一卷 善说 十三卷 权谋 十五卷 指武 十七卷 杂言 十九卷 修文
螳螂捕蝉
预学检测
1、搜集《说苑》的资料;
2、读准字音;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 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 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 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 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 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 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 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预学检测
1、搜集《说苑》的资料; 2、读准字音; 3、读通文言文;
重点字词解释:
荆: 楚国的别称 舍人: 宫廷侍从 旦: 清晨 悲鸣: 高兴的唱歌 曲附:弯着前脚 务: 希望 谏: 进谏 少孺子 :年轻人 子: 你 委:弯曲 延颈:伸长脖子 罢: 停止
“其”的意思: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吴王
螳螂捕蝉
预学检测
1、搜集《说苑》的资料;
一卷 君道
二卷 臣术 四卷 立节 六卷 复恩 八卷 尊贤 十卷 敬慎 十二卷 奉使 十四卷 至公 十六卷 谈丛 十八卷 辨物 二十卷 反质
《说苑》由西汉目 录学家刘向编撰,内容 是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 谏 :古代臣下以言指正 史故事和传说 ,是一部 君王的过失叫谏 . 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 献 ,内容多哲理深刻的 正谏 :正直的言论劝谏, 格言警句 ,故事性颇强. 规劝. 书中取材广泛,辑录了 大量历史资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吴王伐楚,齐越在后 .
此三者 皆务欲得 其前利, 而不顾其 后之有患 也。
听了少孺子的话,
吴王(
): 恍然大悟
‛ 乃罢其兵。
( (
)的少孺子 )的吴 王
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 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 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 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 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 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 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预学检测
1、搜集《说苑》的资料; 2、读准字音; 3、读通文言文;
4、概括古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少孺子利用螳 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 国的念头的事。
起因:
吴王欲伐荆, 告其左右曰:‚敢 有谏者死!‛
经过:
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 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 曰:‚子来,何苦沾衣如 此?‛对曰:‚园中有树, 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 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 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 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 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 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 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避免两败俱伤。
一卷 君道
二卷 臣术 四卷 立节 六卷 复恩 八卷 尊贤 十卷 敬慎 十二卷 奉使 十四卷 至公 十六卷 谈丛 十八卷 辨物 二十卷 反质
《说苑》还有许多 经典有趣的小故事,文 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 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
三卷 建本 五卷 贵德 七卷 政理 九卷 正谏 十一卷 善说 十三卷 权谋 十五卷 指武 十七卷 杂言 十九卷 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