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藏族酥油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藏族酥油茶
如果要给藏民族找到一个最具特色的标签,酥油茶一定是得票率最高的。
这种茶作为藏民生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出镜率最高,而且历史悠久。
虽然现在的藏族也喝清茶和奶茶,但最普遍的依旧是酥油茶。
严格意义上的酥油茶其实是一种茶汤,只不过人们将酥油等佐料加入茶里面,再使用特殊的加工方法进行调配。
在藏语里,酥油茶叫作“恰苏玛”,意思是不断搅动的茶,这个名字的得来和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有直接关联。
因为在制作酥油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搅拌棒不断搅动,好让多种食材都可以均匀混合,散发出各自的味道。
将多种食物混合,使用牛奶或者羊奶来煮沸茶汤,冷却之后在溶液的表面会有一层脂肪,这就是酥油茶最基本的形态。
它喝起来咸香之中又透露出一阵的甘甜,不仅可以让身体变得暖和,还可以补充营养。
作为藏民族待客的最佳方式,酥油茶和糍粑配合起来,是他们特有的饮茶方式。
而且,客人在喝酥油茶的时候,不能一饮而尽,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每一次喝茶时都在茶碗底部留下一点,这是对煮茶者的肯定。
如果不想再继续喝了,可以将茶碗之中剩下的少部分茶汤轻轻泼在地上,这个动作就是告诉主人自己已经喝好了。
沿袭至今的饮茶习俗

沿袭至今的饮茶习俗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族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各地区仍在传播的茶俗:一、凉拌茶与煮茶基诺族,自称是“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主事农业,善于种茶。
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而闻名。
清代攸乐茶被列为贡茶。
基诺族饮茶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
原始食法,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双手稍用力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切碎辣椒,投入适量盐于碗中,其作料多少以人爱好而定。
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待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此种凉拌茶,用糯米饭佐餐,清香甘甜,余味悠长,满口甘醇,使人饭量倍增,浑身有劲,夏食消毒,冬食驱寒。
煮茶: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取出适量的成品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将壶中的茶汤注入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是基诺族的盛具,也是饮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
二、柚茶在台湾地区,习惯泡饮一种用柚子和茶叶加工的独特“午时茶”(也叫柚茶)。
柚子是选用当地特产的大颗粒“文旦蜜柚”,先用水果刀环绕柚子1/4处切开一个盖,然后压进乌龙茶约100克,再用比较粗的针线缝合好,像挂灯笼似的一个个挂在雨淋不到的屋檐下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便成柚茶。
待到来年端午节中午取柚冲泡,具有健胃、消食、解油腻、祛荤腥等作用。
三、土家罐罐茶生活在山区的土家人,火炕里昼夜有火,三脚架挂着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带嘴的圆口,底部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
制作罐罐茶,先是净罐体,拭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闻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发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装后在火上烘烤的意思),即放足茶叶,边炕边摇,茶香顿时弥散满屋。
僳僳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僳僳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僳僳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傈僳族(LiSu)是青藏高原南下古羌人、古氐人与云南高原部分土著融合形成的民族,也是中国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那么僳僳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傈僳族风俗习惯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主食玉米、荞麦等。
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
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
服饰各地不一。
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
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
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
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
按照傈僳族人的传统习惯,修建房屋必须在一日之内盖成,否则即认为不吉利。
为保证在一日之内建成房屋,房主人必须依靠家族亲友及村邻通力合作,即僳语称之为“瓦爪”的形式。
盖房的前几天,由房主人通知众亲友。
事前就分别凑够了各种建筑材料,然后请巫师择定吉日,届时所有被邀请的亲友和邻居一齐动手,一日之内即告完成。
房主人视经济条件款待相帮的亲友。
有的地方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小竹楼。
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
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
遇有客人来临,主人则把火塘边让给客人住。
竹楼下一般为养牛、猪等牲口用,竹楼四周辟为园地,种以瓜果、蔬菜之类。
傈僳族人的这种竹楼,简单、实用,它既可以防湿、防兽,且便于搬迁和兴建。
一座新竹楼同样在一天之内就要建成,否则认为是不吉利。
建时就地取材,全寨相助。
新竹楼一旦落成。
“寨中男女老少便前来祝贺,主人也殷勤地款待大家,摆上各种食物,斟满水酒向大家表示感谢,全村寨的男女老少开怀畅饮,尽情歌舞。
靠丽江等地的傈僳族人,建筑则多为全木结构的楼房,烟囱用长约一、二立的方木料垒成;上面覆盖着木板。
同时,因受民族的影响,少数的傈僳族人家也建筑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房子。
傈僳族普遍日食两餐。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
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
如: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 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 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 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 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 阿昌族的青竹茶; 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 彝族的烤茶、陈茶; 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 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 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 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 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 满族的红茶、盖碗茶; 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 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 傣族"竹筒香茶" 、哈尼族"土锅茶" 、基诺族"凉拌茶" 、布朗族"酸茶" 、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 、自族"三道茶" 、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
1. 傣族竹筒香茶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 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 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
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
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
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地方特殊茶俗

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地方特殊茶俗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彩。
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汉族人饮茶以纯饮为主,多饮绿茶、红茶、花茶等。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布朗族和傣族的饮茶习俗

椒, 男女 老少 围坐 在一 起 。吃饭 时 , 从 竹 筒 中取 出酸 茶, 放入 口中 , 慢慢 咀嚼 。这 种 酸茶具 有解 渴 、 提神 、 健 身和 消 除疲劳 等功 效 , 是 一种 美食 与保 健食 品 。
1 . 3 喃 咪 茶
带 。这 里 群 山起 伏 、 郁郁葱葱、 清 香 四溢 , 是 闻名 世
盛 器倒腾 , 最 大 限度地 避免 了污 染 。三是 茶具 清洁 。
1 . 2 酸 茶
酸茶 的制 作方 法 是 : 采 摘 夏秋 茶 一 芽 三 四 叶及 较嫩 的对 夹 叶 、 单片叶, 蒸或 煮熟后 , 放 在通 风 、 干燥 处 7天至 1 0天 , 使 之 自然 发 酵 , 再 装入 较 粗 长 的竹 筒内, 压实、 封 口后 埋 入 房 前 屋后 的地 下 干 燥 处 , 以 土盖 实 , 埋 一个 月后 即可取 出食用 。 布 朗族吃 酸茶 的 习俗非 常古朴 , 一 般早 、 晚 各吃
贵州茶叶
2 0 1 4, 4 2 ( 3 ) : 5 0 ~5 1
Gui z ho u Te a
布 朗 族 和 傣族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茶 习俗
徐 艳 文
( 辽宁省凌海市工商局 , 辽 宁 凌海 1 2 1 2 0 0 )
布 朗族 是我 国的 一 支少 数 民族 , 主 要 分 布 在 云 南 省西 双 版 纳 的 勐 海 县 布 朗 山 、 西定 、 巴达 山 区 一
其烧 制 方法较 为 奇特 : 首先 , 砍一 节 长 3 0 c m 至
5 0 c m、 碗 口粗 的鲜 竹 筒 , 一端削尖 , 盛 上 洁 净 泉水 , 斜 插入地 , 当作烧 水 器皿 。再 找 根 粗 度 略 细 些 的 竹 子, 做成 几个 可盛 水 的小 竹 筒作 茶杯 , 为 防止 烫 手 , 底 部也 削成 尖状 , 以便 插入 土 中 。然 后 , 找些枯 枝 落 叶, 当作 燃料 点燃 于竹 筒 四周 。待竹 筒 内 的水 煮沸 。 与此 同时 , 在茶树 上 , 采下 适 量 嫩 叶茶 枝 , 用 竹 夹 钳 住 在火 上 翻动烤焙 , 去其青 草 味 , 焙 出青 香 。待烤 到 茶枝 柔 软时 , 用手 搓 几 下 , 使 之 溢 出茶 汁 , 待 竹 筒 茶 壶 内泉 水煮 沸时 , 随 即将 揉 捻后 的茶 枝 放 进 竹 筒 内 再 煮 3分钟左 右 , 一筒 茶便 煮好 了 。最后 , 将竹 筒 内 的茶汤 分别 倒人 竹茶 杯 中 , 人手 一杯 , 便 可饮用 。当
茶艺教案第三讲民族茶俗

茶艺教案第三讲民族茶俗一、引言茶艺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茶艺不仅是喝茶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表现传统文化的方式。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三讲的内容,即民族茶俗,探索不同民族在喝茶方面的独特习俗和文化。
二、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茶文化和茶俗。
在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饮茶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在饮茶方式上存在差异。
比如,阿昌族、布朗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大木杯,采取倒茶的方式,而藏族则喜欢使用宜巴杯,采取小盖碗茶的方式。
这些独特的饮茶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饮茶文化的多样性。
2. 茶具的材质和造型少数民族茶具的材质和造型也各不相同。
例如,满族喜欢使用银质茶具,鄂温克族则喜欢使用朴实的木头茶具。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审美观念差异,也反映了各民族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独特理解。
3. 茶俗活动的举办形式不同民族在茶俗活动的举办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比如,哈尼族、傣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喜欢在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举办大型的茶宴,邀请亲友和邻里共饮,以表达团结和友谊。
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则更注重茶道表演和茶艺技巧的传承。
三、具体民族茶俗介绍1. 阿昌族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
他们喝茶有一套独特的仪式。
阿昌族采取的倒茶方式是先满杯、后倒出,既能体现他们对茶的礼节,也能防止茶叶泡得过浓。
在阿昌族的茶俗活动中,常常会邀请亲友一起品茶,用茶叶和咀嚼过的茶叶搭配食品一同品味。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藏族人对茶有着浓厚的热爱和敬重。
在藏族的茶艺文化中,使用的主要是宜巴杯。
宜巴泡茶是一种将茶叶放入杯中,再加入黄油、盐和牛奶等调料搅拌均匀的方法。
这种茶的口感浓郁,与藏族人朴实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相契合。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四、少数民族茶艺专题

四、少数民族茶艺专题1、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青竹茶: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
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
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月间进行。
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
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2、白族的三道茶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
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
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习惯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习俗差别很大,但是对于普洱茶膜拜却是一样的高。
云南各少数民族都有饮茶习惯,与普洱茶关系十分亲密,视茶为圣物。
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将茶作为祭祀用,甚至有"无茶不祭"之说,后来渐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饮茶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
1、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纳西族,喜欢将茶叶在瓦罐中熬浓汤,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
喝一杯龙虎斗茶,全身便会热乎乎,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2、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入沸水盖好盖子。
来客泡盖碗茶要在吃饭前冲泡,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以示对客人尊敬。
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饮茶习俗。
4、竹筒茶。
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
竹筒茶既有浓郁茶香,又有清新竹香。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德宏州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5、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能闻到浓郁茶香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
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云南各少数民族都有饮茶习惯,与普洱茶关系十分亲密,视茶为圣物。
由于每个民族习俗的差别性,所以形成了各种独具特色饮茶
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
普洱茶与拉祜族风俗
喜爱饮茶的拉祜族在思茅地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镇沅、西盟、景谷五县,其他五县市也有少量分布,全区人口1990年为
27.3万人,西双版纳州有4.7万人。
拉祜族喜饮浓茶,沏茶很认真,先将茶叶放进陶罐在火边烘烤。
待茶叶烘黄后再加入开水,其茶味
香醇,能提神解渴,但易上茶瘾。
拉祜族的婚事,在定了情,男方
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时,要带去一、二斤草烟,两、三斤酒和一包
茶叶为礼物,去女方家听候答复,经过一番交谈后,由媒人亲自动
手在火塘上煨一壶茶,依次端给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
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确定,如不喝茶即表示拒绝。
好客是拉
祜族传统道德,客人来了受到尊敬,烤出来的头道茶要主人先喝,
第二道茶才能给客人喝,以示无毒,客人可以放心喝茶。
普洱茶与布朗族风俗
布朗族居住的景迈、芒景、芒洪、巴达、西定、布朗山等地,均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布朗族说亲谈婚时,小伙子要带去一盒槟榔
到女方家,姑娘要送还一些礼物,其中有:粑粑一个、芭蕉一串、
草烟一包、茶叶一包,由姑娘请伙伴送到小伙子家。
普洱茶与佤族风俗
思茅地区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其他县市和西双版纳有少量分布,全区1990年有人口13.7万人。
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小铁锅里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
初饮者,感到苦涩难咽,过几分钟,一股甜味又回荡口舌。
喝一杯
浓茶,便可长时期解渴。
佤族外出劳动或远行而归,都要煮浓茶喝。
在佤族文化的各种歌谣中,常常用拟人和比喻、隐喻手法来抒发人
的喜怒衰乐和悲欢离合情杯。
其中,茶叶、甘蔗、槟榔、芭蕉、葫芦、田地房屋、山川竹树等都是歌谣比兴的对象,茶叶就是常用的
比喻、隐喻物种。
看了“云南少数民族饮茶习惯”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