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必背内容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这一变法对于秦国的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中,商鞅变法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正处于一个安定发展的时期。
然而,秦国的统治者意识到,仅凭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其中,较为重要的变法内容有以下几点:1. 废除分封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了封建制度中的分封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县,并派遣官吏来管理。
这一举措使国家的统治更加集中,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
2.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商业活动。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保证了粮食的供应,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3. 修建水利设施商鞅变法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开展水利工程,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4. 推行法治制度商鞅变法倡导法治,修订了秦国的法律,在国家内部建立起了规范的法律制度。
这一举措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社会秩序,为商鞅变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 调整兵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兵制进行了调整,实行兵源征召制和军功爵位制,提高了战争的动员能力,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 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使秦国的统一进程加快,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奠定了秦国的强大基础商鞅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影响了后世的改革思想商鞅变法的改革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 值的文化典籍。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 3.历史局限性
压抑工商;弃绝文化;君主独裁; 轻罪重罚;愚民手段;
战国时期商鞅的人生结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 卫国人,与卫国国君同族,故称卫鞅或公孙鞅。后因在秦有功封于 商,又称商鞅。他曾在魏国做过小官,熟悉李悝、吴起等变法理论 及实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下令求贤。商 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任为左庶长,主持 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 族诬陷,车裂而死。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 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 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 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 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 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 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 跑,撕裂人的肢体。
四、商鞅变法的影响
1、实施情况:阻力重重
2、产生影响:成效巨大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秦国生 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健全了国家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 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商鞅变法_参考模板

变法的内容
5. 实行标准度量衡
商鞅变法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标准,使得商业活动更加便捷
3
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
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变法初期,由于触及到贵族的利益,商鞅遭到了强 烈的反对。但是,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得以继续推行变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颁布新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 下,颁布了新法令, 对秦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进行了 全面改革。新法令的 颁布引起了社会各界 的关注和讨论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为级了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秦孝公任用
•第四级
了商鞅进行变法
•第五级
5
2
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涉及多个方面,其核心 思想是加强国家的控制力,提高
社会的生产力和军事实力
以下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的内容
1. 实行连坐法
商鞅制定的连坐法规定,百姓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将受 到连坐惩罚。这种规定使得百姓更加遵守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高了 国家的治理效率
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
2. 宣传教育
为了使新法令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商鞅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向百姓普及新法的内容和 意义。通过长期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接受和支持商鞅的改革
实施过程
3. 逐步推行
商鞅变法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推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商鞅不断听取各方 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变法进行逐步完善和调整
1
2 3 4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其目的是加 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及推进社会经济的 快速发展
此次变法由商鞅主导,始于公元前356年,终于公 元前350年,历时六年 以下是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
2024年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统一度量衡
商鞅铜方升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商鞅变法-变法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
内容
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
二、奖励军功
三、建立县制
四、奖励耕织
我们选择改革开放四个字与四条答案要点分别进行联想
这样就变成了:改废井田,开阡陌
革奖励军功
开建立县制
放奖励耕织
的形式。
联想:
改废井田,开阡陌:改可想在悔改,可假想:商鞅变法中规定把不思悔改的贪污吏扔废井填(废井田)土埋了,并打开他家前门(开阡陌)把财物分发给百姓。
革奖励军功:革想成皮革:古代皮革是贵重东西,所以变法中规定将皮革奖励给军功(奖励军功)大的人,军功越
大,奖的皮革越多。
开建立县制:开想成开始:变法中也开始对王侯建立限制(建立县制)机制,以防对政权构成威胁
放奖励耕织:放想成放牧:对放牧多的人奖励耕牛和织布(奖励耕织),以鼓励发展农牧业。
闭眼回忆一下,看是否记住了?
通过改革开放一词就把商鞅变法的四点内容记住了。
这就是借助词句联想法,从题外请外援来对记忆对象进行联想。
商鞅变法知识点

专题二、商鞅变法知识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春秋战国时代基本特征: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商鞅变法内容: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废井田,开阡陌5、推广县制6、统一度量衡7、“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四、商鞅变法性质及特点:(1)时间:BC356年开始(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变法宗旨:富国强兵(4)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5)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对秦国来说:(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如:县制、军功爵制、什伍制、连坐法等(2)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2)、对后世: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六、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及原因:(一)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4、改革不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5、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其影响历久不衰。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背诵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以了解这次变法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实施措施。
下面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背诵。
一、商鞅变法的起因1. “西周衰败、诸侯混战”:西周晚期,中央政权衰败,各诸侯国蠢蠢欲动,矛盾激化。
2. “秦国崛起”:秦国通过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管理机构,逐渐壮大。
3. “商鞅拜相”:商鞅成为秦国宰相,着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改革。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 “法家思想”:商鞅提倡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权力,强化法律的执行和统治的严密性。
2. “三大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平均地权,取消贵族的特权地位,推行农业经济。
(2)军制改革:实行兵籍制度,完善武器装备和训练,形成强大的军队。
(3)法律制度改革: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和严密的刑罚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司法的掌控。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1. “标志性意义”: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奠定了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 “经济意义”: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封建思想的瓦解”: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地位,瓦解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4. “对后世的影响”:商鞅变法的一些制度在历史上得到了沿用,如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系统等。
以上就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这些内容进行背诵。
商鞅变法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其精神和理念依然对我们有着启示和警示。
希望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必背重点
一、战国七雄
东周
时期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七雄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①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③力量变化: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商鞅变法
目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同样以此为目的的变法还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概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二)性质: 性质:
(三)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 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
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 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加重剥削与压迫:
探究5 探究5: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执法如山;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 及太子” 法不阿贵) 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 取信于民; 充分的舆论宣传,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 徙木” 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政治保障)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5)其它 有利的经济环境、 其它: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 切合国情的立法、 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经济实力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历史意义(积极性) 历史意义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 1、政治: 政治: 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经济: 经济: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军事: 3、军事: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前 4、综合国力: 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综合国力: 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积极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基层管理,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商鞅变法背景
客观: 客观:
经济: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文化: 百家争鸣, 文化: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军事: 诸侯争霸,
主观: 主观: (1)秦孝公支持 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当地民风质朴,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商鞅变法采取哪些富国措施? 商鞅变法采取哪些富国措施? 措施
经 济 军 事 政 治 司 法 文 化 习 俗 废井田,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如:刑法严酷 如:连坐法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 )改革不完全彻底:
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
(4)重农抑商: (后期)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农抑商:
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时代特征表现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经济: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 制确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
兴地主要求改革。 兴地主要求改革。 诸侯兼并,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军事: 军事: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 文化: 百家争鸣 为思想武器。 为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