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逻辑推理(经典)教学文案
培养逻辑思维: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案

培养逻辑思维: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和练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逻辑概念,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案内容第一节:引入逻辑思维(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数学是关于解决问题和推理的。
2.解释什么是逻辑思维,并为之举例子。
3.引入今天课程的主题:小学数学中的逻辑推理。
第二节:基础概念讲解(20分钟)1.介绍命题和命题连接词的概念。
2.解释AND、OR、NOT等常见命题连接词,并用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给学生提供一些命题并要求他们识别其中的命题连接词。
第三节:真值表与真假判断(30分钟)1.介绍真值表的概念及其功能,如何用真值表来判断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2.给学生提供一些复合命题,并要求他们用真值表来判断其真假性。
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命题连接词对于真值表的影响,如何通过修改命题连接词来改变整个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第四节:逻辑推理与证明方法(40分钟)1.介绍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2.解释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和归谬法等常见的证明方法,并用例子进行说明。
3.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一些具体问题和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第五节:实践活动(30分钟)1.设计几个有趣且相关于日常生活的问题,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解决。
2.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互相评价和讨论各自的思考过程。
教案目标1.学会基本逻辑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命题连接词。
2.能够使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3.培养严谨、合理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逻辑推理和证明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数学领域。
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2.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命题连接词并正确使用真值表进行判断。
3.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4.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出良好的合作、思辨和分析能力。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程逻辑推理》ppt课件教案

根据“全发错了”及条件(1)-(5),可以得 到下表:
分析与 假解 设此法时。,由再表继1知续,推甲理拿分的析本不不大是好丙下的手就,是我戊们的可。用
甲本 乙本 丙本 丁本 戊本
甲× ×
×
乙
×××
丙
××
×
丁
×××
戊×
××
学四年级奥数教程-逻辑推理
先假设甲拿了丙的本。于是得到左下表,表中乙 拿戊的本,戊拿乙的本。两人相互拿错,不合题意。 再假设甲拿戊的本。于是可得右下表,经检验,
表1可填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张明住在上海是工人,席
辉住在天津是教师,李刚住在北京是农民。
学四年级奥数教程-逻辑推理 假设法
用假设法解逻辑问题,就是根据题目的几 种可能情况,逐一假设。如果推出矛盾,那 么假设不成立;如果推不出矛盾,那么符合 题意,假设成立。
学四年级奥数教程-逻辑推理
例5: 四个小朋友宝宝、星星、强强和乐乐在院子
分析与表解3可因填为全各为表表中4,。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
表4
北京 上海 天津
表5
北京 上海 天津
工人 × √ ×
张明 × √ ×
农民 √ × ×
席辉 × × √
教师 × × √
李刚 √ × ×
因为席辉不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
所以席辉不是工人,他又不是农民,所以席辉是教师。
再由表4知,教师住在天津,即席辉住在天津。至此,
分析与表解3符合题意。
所以丙拿了丁的本,丙的本被戊拿去了。
甲本 乙本 丙本 丁本 戊本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戊× √ × × ×
三年级奥数培优逻辑推理教学案精编

第一讲简单推理(一)【专题导引】小朋友们一定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
“曹冲称象”不是瞎称的,而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
解数学题,经常会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进行等量代换时,要选择简单的容易求出结果的两个等式比较,使用一个等式中的未知量或符号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
【典型例题】【例1】在算式□=◎+◎+◎中,如果◎ = 8,那么□ = ?【试一试】1.在算式※ = # + #中,如果# = 5 ,那么※ = ?2.在算式□ = ○×○中,如果○ = 7 ,那么□ = ?【例2】一个飞机模型16元,一个布娃娃8元,一个布娃娃的钱可以买两个超人玩具,问一个飞机模型的钱能买几个超人玩具?【试一试】1、一本《小学奥数教材》30元,一本《趣味数学》15元,买一本《趣味数学》的钱能买3本《迷宫》,那么买一本《小学奥数教材》的钱能买多少本《迷宫》书?2、笨笨看一页书要20分钟,小芳看同一页书要10分钟,小芳看这页书的时间机器猫能看5页,笨笨看一页书的时间机器猫能看多少页?【试一试】想一想,左边的砝码保持不变,怎样使天平平衡?【例4】1只猪的重量=2只羊的重量1只羊的重量=5只兔的重量问:1只猪的重量=()只兔的重量【试一试】1、1壶水的重量=2瓶水的重量1瓶水的重量=4杯水的重量那么,1壶水的重量=( )杯水的重量2、1个苹果换2个橘子,1个橘子换6块糖,想一想,1个苹果可以换多少块糖【试一试】1、1头猪换2只羊,1只羊换2只兔子,4头猪换几只兔子?2、1头象的重量等于4头牛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等于3匹小马的重量,1匹小马的重量等于3头小猪的重量。
1头象的重量等于几头小猪的重量?【例6】有一架天平和一个50克的砝码,如果要得到150克的糖果,只许称两次,应该如何称?【试一试】1、有一架天平和一个50克的砝码,如果要得到300克糖果,只许称三次,应该如何称?2、有6个形状相同的零件,其中有一个次品的重量轻一些,你能不能用一架天平称两次就把次品找出来?【※例7】有一架天平和两个砝码,一个5克,一个3克,怎样才能称出2克的白糖?(每次只能用一个砝码)2、有两个砝码,一个重5克,一个重7克,你能用这两个砝码称出19克沙子吗?课外作业家长签名:_____________1、在算式★=▲+▲+▲+▲中,如果▲=7,那么★=?2、人步行1千米要12分钟,自行车行1千米要6分钟,自行车行1千米的时间汽车能走3千米,人步行1千米的时间汽车能行驶多少千米?3、一元能换10角,一角能换10分,那么1元能换多少分?4、一个小桶能装油5千克,一个大桶能装油7千克,你能用这两只桶量出8千克油吗?5、有一架天平只备有一个20克的砝码,要称出140克的物件,只许称三次,应该怎样称?※7、1头牛换4头猪,1头猪换3只羊,1只羊换10只兔,想一想,1头牛能换多少只兔子?第二讲简单推理(二)【专题导引】一道算式题都是用运算符号和数组成的,如:3+6=9、2×5=10、17-8=9、12÷3=4,可是,还有一种图形算式呢!就是在算式中用图形来代表不同的数,要我们通过计算把图形所代表的数求出来。
强烈推荐) 小学奥数 逻辑推理

强烈推荐) 小学奥数逻辑推理小学奥数培优:以德为先,以礼育人,以知建树,以生为本,善研究会思考,懂生活知做人,勤实践能创造。
逻辑推理(一)数字游戏在数学学科的研究中,培养少年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为了让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严密和合理,需要有据可依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凭空猜想。
因此,我们专门讨论一些有关逻辑推理的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从所给的条件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分析推理,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逐步归纳,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公路上按一路纵队排列着五辆大客车。
每辆车的后面都贴上了该车的目的地的标志。
每个司机都知道这五辆车有两辆开往A市,有三辆开往B市;并且他们都只能看见在自己前面的车的标志。
调度员听说这几位司机都很聪明,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的车是开往何处的,而让他们根据已知的情况进行判断。
他先让第三个司机猜猜自己的车是开往哪里的。
这个司机看看前两辆车的标志,想了想说“不知道”。
第二辆车的司机看了看第一辆车的标志,又根据第三个司机的“不知道”,想了想,也说不知道。
第一个司机也很聪明,他根据第二、三个司机的“不知道”,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地。
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个司机的车是开往哪儿去的;他又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解析:根据第三辆车司机的“不知道”,且已知条件只有两辆车开往A市,说明第一、二辆车不可能都开往A市(否则,如果第一、二辆车都开往A市,那么第三辆车的司机立即可以断定他的车一定开往B市)。
再根据第二辆车司机的“不知道”,则第一辆车一定不是开往A市的(否则,如果第一辆车开往A市,则第二辆车即可推断他一定开往B市)。
运用以上分析推理,第一辆车的司机可以判断,他一定开往B市。
例2:XXX、XXX、XXX三个男同学都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在一起打羽毛球,举行混合双打比赛。
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XXX和XXX对XXX和XXX;第二盘,XXX和XXX对XXX和XXX的妹妹。
奥数_数学逻辑推理教案

(2)小红不在二小;
(3)爱好足球的不在三小;
(4)爱好围棋的在一小,但不是小红。
问:小亮、小红、小娟各在哪个学校读书和各自的爱好是什么?
练习三:
李英、赵林、王红参加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他们是来自金城、沙县、水乡的选手,并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现在知道:
①李英不是金城选手
②赵林不是沙县选手
二.例题引入,探究新知
例题一: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
练习一:
甲、乙、丙分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小朋友。甲不会英文,乙不懂日语却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问:甲、乙、丙分别是哪国的小朋友?
例题二:
张明、席辉和李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
(1)张明不在北京工作,席辉不在上海工作;
(2)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
(3)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
()席辉不是农民。
问:这三人各住哪里?各是什么职业?
练习二:
小亮、小红、小娟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读书,各自爱好围棋、体操、足球中的一项,现知道:
③金城的选手不是一等奖
④沙县选手得二等奖
⑤赵林不得三等奖
请分别说出各选手来自哪获得几等奖?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常常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不是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就叫做逻辑推理问题,简称逻辑问题。
这类题目与我们学过的数学题目有很大不同,题中往往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计算方法,而是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到答案。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逻辑推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数学逻辑推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逻辑推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逻辑推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逻辑推理教案目标:通过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引入1. 在课堂开头,给学生出示一道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果1只鸡需要3天生8个蛋,那么10只鸡需要多少天能生多少个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
二、教学主体1. 接下来,教师通过实例介绍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例如:如果A等于B,B等于C,那么A等于C。
2. 给学生呈现一系列逻辑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1只猫需要2桶水,那么5只猫需要多少桶水?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逻辑。
例如:如果一个数等于另外两个数的和,那么这两个数一定相等。
4. 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练习,加深他们对逻辑推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延伸1. 给学生出示一些复杂的逻辑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解答。
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将逻辑推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比如语文、科学等领域。
举例说明逻辑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并让学生自主探索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逻辑推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多运用逻辑思维,注重推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在引导学生解答复杂的逻辑问题时,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

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理解推理逻辑的基本概念
- 掌握数学推理的基本方法
- 运用推理逻辑解决数学问题
2. 教学重点:
- 推理逻辑的概念及运用
- 数学问题的推理解决方法
3. 教学难点:
- 如何运用推理逻辑解决数学问题
4.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 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品
5.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推理逻辑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推理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2: 探究
教师以数学问题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推理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Step 3: 教学
教师讲解数学问题的推理解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推理逻辑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Step 4: 练习
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Step 5: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推理逻辑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6.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巩固技能。
7.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这样一节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推理逻辑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帮
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案

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案一、引言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堂有效的数学逻辑推理课程,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
二、教学目标•理解逻辑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掌握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和技巧。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启发式问题:例如,“有三个人站在门口,A说他不是偷窃者,B说他是偷窃者,C说B撒谎,请问谁是偷窃者?”让学生尝试使用逻辑推理来回答这个问题。
2. 讲解概念•介绍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联系。
例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会带伞出门。
”•解释命题、条件语句、否定语句等逻辑推理中常见的概念。
3. 掌握逻辑推理方法•讲解多种逻辑推理方法,如假设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运用不同的逻辑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4. 培养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逻辑性。
•提倡使用文字叙述、图表等方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
四、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稿:包括教案内容的详细说明和示例。
•练习题集:包括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逻辑推理问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五、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的程度。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在给定数学问题中应用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书面或口头表达数学思路和解题过程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六、延伸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解题比赛,进一步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与数学逻辑推理相关的优秀作品或案例,并进行讨论。
七、总结逻辑推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教师也应该持续关注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推理
★挑战锦囊★
解答逻辑问题常用的方法有:
直推法:先从一个条件出发,逐步往下推理,直到推出结论为止;
假设法:先从一个假设,然后利用条件进行推理。
若得出矛盾结论,说明作为假设的前提不成立,而与假设相反的判断便是正确的。
★基础挑战一
甲、乙、丙、丁坐在同一排的1至4号座位上,小红看着他们说:“甲的两边的人不是乙,丙两边的人不是丁,甲的座位号比丙大。
”那么,坐在1号位置上的是谁?
分析:根据“甲的两边的人不是乙,丙两边的人不是丁”,可以推断出甲与丙是坐在位于中间的2号、3号座位上,再根据:“甲的座位号比丙大”,即可解答。
挑战自己,我能行
练习1:甲、乙、丙、丁、戊五个人坐在同一排5个相邻的座位上看电影,已知甲坐在离乙、丙距离相等的座位上,丁坐在离甲、丙距离相等的座位上,戊的左右两侧的邻座上分别坐着她的两个姐姐,则和是戊的姐姐。
(第八届 1试)
★基础挑战二
有A、B、C、D、E五位选手参加比赛,四位同学作如下预测:
①:E将得第三,A将得第四;
②:A将得第三,B将得第一;
③:B将得第四,E将得第二;
④:D将得第一,C将得第三。
结果这几位同学所作的两句预测都只有一句是正确的。
分析:可用假设法解题,先假设第一位同学的第一句是对的,则第二句为错,接着往后推,发现矛盾,假设不成立;假设第一位同学的第一句是错的,第二句为对,往下推,得出结论。
挑战自己,我能行
练习2: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全班个人学科总成绩的前五名:甲:“第一名是D,第五名是E。
”
乙:“第二名是A,第四名是C。
”
丙:“第三名是D,第四名是A”
丁:“第一名是C,第三名是B。
”
戊:“第二名是C,第四名是B。
”
若每个人都是只猜对一个人的名次,且每个名次只有一个人猜对,则第一、二、三、四、五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届 1试)
★目标挑战三
某年的10月里有5个星期六,4个星期日。
问:这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
分析:该月有5个星期六,只有4个星期日,可知第五个星期六是该月的最后一天,10月的最后一天是10月31号,即星期六,可得10月份第一个星期六是10月3号,往前依次推理。
挑战自己,我能行
练习3:某年的8月份有5个星期一,4个星期二。
则这年的8月8日是星
期。
(第八届 1试)
★目标挑战四
甲、乙、丙三人进行万米赛跑,甲是最后一个起跑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甲与乙、丙的位置共交换了9次,则比赛的结果甲是第()名。
(第八届 2试)
分析:当发生第一次位置交换时,甲成了第二名;当发生第二次位置交换时,甲离开第二名,成了第一名或第三名;当发生第三次位置变化时,不论在此之前甲处于第一名还是第三名,这次位置变换甲肯定又成了第二名;当发生第四次位置变化时,甲又离开第二名,成了第一名或第三名;当发生第五次位置变化时,甲一定又成了第二名,如此反复,当甲与乙、丙共交换了9次位置时,甲一定是在第二名。
挑战自己,我能行
练习4:
甲、乙、丙三人进行万米赛跑,最后一个起跑的甲,在整个过程中,甲与乙、丙的位置共交换了5次,甲最终获得了第二名,请把甲与乙、丙进行位置交换的各种可能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
★目标挑战五
甲、乙、丙、丁四个人过桥,分别需要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
因为天黑,必须借助于手电筒过桥,可是他们总共只有一个手电筒,并且桥的载重能力有限,最多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也就是说,每次最多过两个人。
现在希望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过桥,怎样才能做到最短呢?你来帮他们安排一下吧。
最短时间是多少分钟呢?
分析:大家都很容易想到,让甲、乙搭配,丙、丁搭配应该比较节省时间。
而他们只有一个手电筒,每次又只能过两个人,所以每次过桥后,还得有一个人返回送手电筒。
为了节省时间,肯定是尽可能让速度快的人承担往返送手电筒的任务。
挑战自己,我能行
练习5: A,B,C,D四人带一个手电筒,要通过一个黑暗的只能容2人走的隧道,每次先让2人带着手电筒过去,再由一人送回手电筒、、、、、,若A,B,C,D四人单独通过隧道各需要3、4、5、6分钟,则他们四人都通过隧道至少需要()分钟。
(第九届 2试)
★真题回顾
1、六个面上分别标有A、B、8、D、E、F六个字母的3个同样的立方体如下图放置。
则与字母A相对的是字母______,与字母E相对的是字母______。
(第五届 1试)
2、甲、乙、丙三人中只有1人会开汽车。
甲说:"我会开。
"乙说:"我不会开。
"丙说:"甲不会开。
"三人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
会开车的是______ 。
(第一届1试)
3、长征时期,一支红军部队的76位指战员要坐船过河,渡口处只有一条可载16人的木船(无船工),那么要将这支部队全部送到河对岸,则用这条木船渡河至少_______次。
(第六届 1试)
★巅峰对决★
(小测20分钟,满分100分)
学生姓名:训练得分:
1、A、B、C、D、E五人参加围棋赛,四位观战者预测了结果。
甲说:“E第三,A 第四。
”乙说:“A第三,B第一。
”丙说:“B第四,E第二。
”丁说:“D第一,C
第三。
”实际结果是每人只猜对一个,参赛5人也没有并列名次,所以一定是第一,第二,第三。
2、某年的2月有五个星期三,四个星期四,则该年的2月3日是星期。
3、A、B、C三人进行万米赛跑,甲是最后一个起跑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A 与B、C的位置共交换了111次,则比赛的结果A是第()名。
4、烧水沏茶时,洗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0分钟,洗茶壶要用2分钟,洗茶杯用2分钟,拿茶叶要用1分钟,最少要用分钟才能喝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