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认识常见的岩石
四年级下册科学3、1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实验报告单

学校厚川班级四年级姓名时间
实验名称3、1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明确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
实验器材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标本,手电筒、放大镜、钥匙。
实验过程1、用放大镜分别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标本,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上。
2、用手摸一摸三种岩石的表面,感受岩石的颗粒大小及粗糙
程度。
3、用手电筒分别照射三种岩石标本,观察每种岩石的光泽度。
4、用钥匙分别在岩石的表面刻画,感受种岩石标本的软硬度。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
或实验结
果
结论:不同的岩石在颜色、软硬度、光滑程度、光泽度以及颗粒大小上有着不同的特征。
学校厚川班级四年级姓名时间
实验名称3、3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明确岩石分类存放有助于我们观察研究。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贴纸、盒子。
实验过程1、将采集来的岩石贴上编号,并记录下岩石的名称、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
2、把岩石放到盒子里并有序地的排好。
3、将所有岩石与编号制成表格,一起放到盒子里。
4、拍照保存,防止意外打乱次序。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
或实验结
果
结论:观察并记录事物的特征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大理岩
大理石是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 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由方 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外含有硅灰 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斜长 石、石英、方镁石等。具粒状变晶 结构,块状(有时为条带状)构造。 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
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 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 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 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 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 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 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 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 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 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 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 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 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 80%。
辉长岩
辉长岩,1768年由T.托泽蒂用来称呼异 剥石质蛇纹石及一部分现在命名的辉长 岩,辉长岩为来源于深部地壳或上地幔 的玄武质岩浆经侵入作用形成,广泛分 布于地壳的各种构造环境和月球上。月 球上产出的辉长岩以贫硅、碱,富钙、 钛为特征,并含有陨硫铁、自然金属铁 等宇宙矿物。辉长岩体积密度2.8~3.1g /cm3,孔隙度很小,压缩强度一般20 0~280MPa,粗粒者较低,耐久性也很 高,结构构造均匀,有时具美丽的的花 纹图案,磨光后极富装饰性,因而常用 作高档饰面石材。
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 内部力量(温度、压 力、应力的变化、化 学成分等)改造而成 的新型岩石。固态的 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 力和温度作用下,发 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 重结晶,形成新的矿 物组合。如普通石灰 石和白云岩由于重结 晶变成大理石。
一就大包 下让理含 它我岩: 们们 白 吧了现云 !解在岩 、
石英斑岩
一种典型的酸性喷出岩,与流 纹岩有生成上的联系。 流纹岩中,一般具有斑状结构, 斑晶以长石为主,间有石英。当流 纹岩遭受很大程度的次生变化,长 石暗淡无光,石英斑晶显著,就成 为石英斑岩。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

《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9篇《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1《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
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三、制定方案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四、实施探究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
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
《认识岩石》 学历案

《认识岩石》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认识岩石二、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辨别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岩石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等。
4、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学习资源1、岩石标本: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砂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
2、放大镜、小刀、盐酸等实验工具。
3、相关的科普书籍、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岩石景观图片,如黄山的怪石、张家界的奇峰等,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岩石?它们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岩石的定义和分类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在地下深处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花岗岩:颜色多样,通常有灰白色、肉红色等,质地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玄武岩:多为黑色、灰色,表面常有气孔,质地较疏松。
(2)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等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石灰岩。
砂岩:通常呈淡黄色或灰色,颗粒较粗,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多为灰白色或灰色,遇盐酸会产生气泡。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片麻岩。
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白色,质地细腻,常用于雕刻和建筑装饰。
片麻岩:有明显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
2、岩石的形成过程(1)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在地下深处由于压力和温度的作用,缓慢冷却结晶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如果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则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的形成首先是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碎屑物质;然后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压力和化学作用下,逐渐固结成岩。
小学科学4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

小学科学4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教学目标1.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包括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和砂岩。
2.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不同岩石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准备1. 五花八门的岩石样本: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和砂岩。
2. 放大镜。
3. 小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取出一个火山岩样本,向学生描述岩石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约30分钟)a) 火山岩(约10分钟)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火山岩样本。
然后向学生介绍火山岩的特征,如颗粒较大,呈现暗黑色,表面略带凹凸不平等。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并绘制图示。
鼓励学生就火山岩的产生原因进行猜想。
b) 花岗岩(约10分钟)重复步骤2a的探究过程,带领学生观察花岗岩样本,并介绍花岗岩的特征,如颗粒较大,呈现花纹状,坚硬耐磨。
学生进行总结和绘制图示,并提出关于花岗岩的问题和猜想。
c) 石灰石(约5分钟)同样的探究过程,带领学生观察石灰石样本,并介绍石灰石的特征,如质地较软,可以用指甲轻松刮下白粉。
学生进行总结和绘制图示,并提出关于石灰石的问题和猜想。
d) 砂岩(约5分钟)重复探究过程,带领学生观察砂岩样本,并介绍砂岩的特征,如颗粒细小,可以看到沙粒。
学生总结和绘制图示,并提出关于砂岩的问题和猜想。
3. 归纳(约10分钟)基于观察和探究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特征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可以在小黑板上绘制表格,比较不同岩石的特征,包括颗粒大小、颜色、硬度等。
4. 拓展(约10分钟)介绍更多常见的岩石,如煤炭、大理石等,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关于岩石的知识。
5. 总结(约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岩石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用途。
四、板书设计小黑板上用表格形式列出不同岩石的特征,如下所示:岩石类型颗粒大小颜色硬度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砂岩五、课后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岩石,制作一份小册子,介绍岩石的产地、特征及用途。
《认识岩石》 学历案

《认识岩石》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说出常见岩石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辨别不同种类的岩石。
3、理解岩石在地球上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4、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的欲望。
二、学习资源1、岩石标本: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大理岩等。
2、实验工具:放大镜、小刀、盐酸、滴管等。
3、相关书籍和图片资料。
4、多媒体课件。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岩石无处不在。
从高山峻岭到江河湖海,从城市建筑到乡间小道,都能看到岩石的身影。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岩石吗?岩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岩石。
(二)岩石的定义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它是构成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物质。
(三)常见岩石的类型及特征1、花岗岩外观:颜色多样,通常为肉红色、浅灰色等,具有明显的颗粒状结构。
组成矿物:长石、石英、云母等。
硬度:较硬,用小刀难以刻划。
2、石灰岩外观:通常呈灰色或白色,有时会有黑色的条纹或斑点。
组成矿物:方解石。
特性:遇盐酸会产生气泡。
3、砂岩外观:多为淡黄色、淡褐色,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组成矿物:石英、长石等。
4、页岩外观:具有薄片状的层理,通常呈灰色或黑色。
质地:较软,容易被掰开。
5、大理岩外观:通常为白色,具有美丽的纹理。
组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
硬度:较软,容易被小刀刻划。
(四)岩石的形成过程1、岩浆岩形成: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例如:花岗岩就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
2、沉积岩形成: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
例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都属于沉积岩。
3、变质岩形成: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例如: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
(五)岩石的用途1、建筑材料:花岗岩、石灰岩等常用于建筑和道路建设。
2、工业原料:石灰岩是制造水泥的重要原料。
3、艺术装饰:大理岩常用于雕刻和装饰。
(六)观察和实验1、分组观察岩石标本,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颜色和矿物组成。
认识常见岩石的教案(通用8篇)

认识常见岩石的教案认识常见岩石的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常见岩石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常见岩石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征;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酸反应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教学准备:分组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钉子、纸巾、记录单;滴瓶、滴管、稀盐酸;课件。
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岩石。
(一)了解岩石分布1.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
[ CAI出示:自然状态下各种岩石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石头)说明:对了,是各种各样的石头,我们把这些石头称之为岩石。
2.提问:在自然界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岩石?(山上,水中,泥沙、土壤下)通过人们的研究,现在我们知道:[CAI出示(文字结论并有音频同步):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泥沙或土壤所覆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岩石[板书课题](二)辨认岩石1.谈话:要研究岩石,首先必须要学会辨认一些物体是不是岩石。
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CAI出示:花岗岩、瓷砖块、红砖块、水泥块、砂岩、玻璃块、页岩、石灰岩、大理岩实物图及名称]。
2.提问: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是岩石?(不是,瓷砖块、红砖块、水泥块、玻璃块不是)为什么说它们不是?(因为它们不是天然形成的。
)3.小结:很好,岩石一定是天然形成的。
二、研究岩石特征(一)讨论操作方法谈话:接下来我们将要逐一认识屏幕上剩下的这些岩石,为了便于称呼,老师事先做了1~5的编号,而且给每组分发的岩石种类和相应编号都一样。
让孩子们主动地寻求和获取——《认识常见的岩石》教学案例

部 凸显 的原 则 ,以问题 为线 索 ,通过 阅读 、讨
论 、欣 赏等 教学 活动调 控课 堂节 奏 ,让学生 在 寓教 于乐 中获得 美 的享 受 ,从 而 不断 增强情 感
体验 。 前 苏 联 美 学 家 斯 托 洛 维 奇 曾 说 : “ 每 个 在
岩 、岩 浆 岩 、 变 质 岩 , 在 结 构 和 构 造 上 有 显 著 的 不 同 。本 课 旨 在 指 导 学 生 认 识 几 种 常 见 的 岩 石 ,除 了 观 察 岩 石 的 颜 色 、 光 滑 、粗
生 的感性认 识 ,同时还 结合课 文 教学 的识别 方 法进 行 观察 和 分 析 。 由于 用 多媒 体 C 教 学 AI 增加 了课堂 知识 的点 密度 ,所 以 易于集 中精 力 突破教 学重 点和难 点 ,提高教 学效 率 。
四 、 教 学 节 奏 要 融 洽 统 一 。整 体 和 谐
语 文教学 的节 奏艺术 追求 整体 之 美 。它 不 能仅仅 关注 某些环 节 ,而应综 合考 虑 ,全 面安 排 ,使 各要 素穿插 得体 、衔接 自然 ,以构成 整 体 和谐 的节 奏画 面。
中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有 一 篇 文 言 文 — — 《口
这 样 , 教 师 就 指 导 学 生 从 正 面 与 侧 面 描 写 两 个
师 :老 师 也 喜 欢 玩 ,但 是 我 们 不 能 一 味 地 玩 ,我 们 要 在 玩 中
学到知识 ,增 长本 领 ,增长 见识 。今 天老 师就 带领 同学们潇 洒地
玩 一 回 .玩 什 么呢 ? 请 同 学 们 仔 细 看 一 看 这 是 什 么?( 出示 石 头 ) 。 师 :你 玩 过 石 头 吗 ? 你 们 都 在 什 么 地 方 见 过 石 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标说教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五年级教学设计白云二小肖佳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和观察实验等搜索等探索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酸反应的特征。
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材料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钉子、烧杯等观察工具,教师课件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引课: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二)认识岩石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岩石有许多用途,告诉我们你还知道岩石的哪些用途?下面物体哪些是岩石,为什么?仔细观察岩石,让我们比一比吧!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层理:有的岩石有着像书本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这就叫岩石的层理。
如果岩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整的凹陷,这可以称为层理吗?生物痕迹:古时候的生物遗体被沙石掩埋,不易腐烂的部分与周围沙土一起石化成岩石。
斑点:PPT人为形成的破损不可以称为斑点同学们上节课观察到的层理、气孔、花斑等特征都属于岩石的构造,岩石的构造是岩石的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同一种岩石共有的特征呢?待会你可要仔细观察。
颗粒:你所说的一粒粒的是这样的吗?岩石都是由颗粒组成的,组成它颗粒有大有小,有的岩石中可以看到小石子或卵石,有的岩石颗粒比较粗,还有的颗粒比面粉大一些,像沙子般大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凭肉眼分辨出来,就说它们是促或中等,还有的岩石颗粒比面粉还有细,用肉眼几乎不能分辨,我们就称它细微颗粒。
颗粒是岩石的基本结构,是岩石自身形成的,我们看这一块加工过的岩石,大家认为观察颗粒时要在切割面还是断面呢?断面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1)解读记录表(2)我给大家准备了放大镜,当你肉眼无法清楚观察的时候,可以用到它,还有一份记录表,请仔细看,有不明白的举手。
学生提问,先请同伴解释,教师P PT辅助解释。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汇报交流:做得的确很漂亮,谁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观察记录,说说你是根据哪些特征判断岩石种类的?(读记录表岩石特征,说我根据哪些特征判断它是XX岩)1号:花岗岩。
有花斑,颗粒颜色黑、白、肉红,颗粒大小粗或中等,紧密,遇盐酸不冒泡。
2号:砂岩。
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3号:石灰岩。
颗粒颜色青灰,颗粒大小微细,紧密,遇盐酸冒泡4号:页岩。
有层理,颗粒颜色青灰,颗粒大小微细,紧密,遇盐酸不冒泡5号:大理岩。
颗粒颜色纯白色,颗粒大小粗或中等,紧密,遇盐酸冒泡。
6号:砾岩。
颗粒颜色棕色,颗粒大小碎石或卵石,紧密,遇盐酸不冒泡。
六、按颗粒特点鉴别岩石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用来鉴别岩石种类的特征大多和颗粒有关。
的确,岩石学家也常常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岩石薄片的颗粒组成,对岩石种类做出判断。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按颗粒的粗细将今天观察的岩石分分类吗?分类时可以借助记录表。
2、指名学生分类:小石或卵石:砾岩颗粒粗或中等: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细微颗粒:页岩、石灰岩3、砂岩、花岗岩、大理岩这三块岩石还可以按照颗粒的什么来分类呢?颗粒松散和紧密颗粒松散:砂岩颗粒紧密:花岗岩、大理岩4、颗粒大小、紧密程度都类似的花岗岩和大理岩也都是各有特点的,谁能用它们的特征来区分一下它们。
花岗岩颗粒有不同颜色,大理岩大多是纯色的。
5、区分石灰岩和页岩石灰岩遇盐酸会冒泡,页岩不会;页岩有层理,石灰岩没有。
七、岩石的成因(机动)1、经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新知识?2、你有什么问题产生呢?岩石为什么会有不同?为什么会冒泡?岩石观察记录表7、小结说课标说教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五年级教学说课稿白云二小肖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课。
这是一堂比较难上的课。
首先,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其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7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
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
再次,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
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细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种。
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还有,学生学具袋中的岩石和仪器室岩石实验盒中的岩石太小,有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出岩石本身的特征,如砾岩的特征是有小石子或卵石,可标本那么小,本身就是一块“小石子”了,又怎样在其中找其它的小石子呢?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对《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做了以下安排:1、用学生身边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有四种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在我们建德市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岗岩在石料加工厂门口也很容易捡到。
于是,我将这6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
同时,由于岩石是教师自己到野外采来的,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
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2、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因为教师采的岩石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四人小组的桌上摆上几块大大的岩石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将活动区和探讨区进行分开设置。
在活动区设6个小组,每组桌上放2、3块岩石(同一个种类)学生流动观察。
这样即解决了岩石的取放问题,又避免了器材对交流汇报的干扰,同时便于观察同一种岩石的同学进行讨论。
3、将记录表进行改进我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由于教学时没有对板岩观察,就索性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将颗粒大小分解为小石或卵石、颗粒粗或中等(肉眼能分辨的)细微颗粒(肉眼不能分辨的。
4、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滴稀盐酸是一个新的操作实验。
我将实验演示制作成视频,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观看和学习。
以上的几点安排使《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学生较好地把握住了该课的知识点,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1、整堂课仍然有较浓的“灌输”味道什么叫岩石的层理?判断颗粒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岩石颗粒的紧密程度?要想顺利进行对岩石的观察,这些知识都必须在观察前讲解清楚、明白。
由不得一点模棱两可。
可是将清楚明白又必须教师讲授,不得不“灌输”。
2、活动区和探讨区分设带来的问题学生在活动区是可以自由走得的,这就势必引得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观察岩石时“走马观花”,“穿梭”在各类岩石之间,不能做到静下心来观察。
同时,这种安排强调了同质:“同一种岩石的共同点”的对比,却削弱了异质:“不同岩石的区别”的对比。
还有,在探讨区学生对照岩石资料判断岩石种类时,有时会觉得记录可能存在问题,却不能及时与岩石进行对比,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
3、对教材还要进行再处理从几次课堂看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只是一块内容,不能理解为一节课,对这块内容进行拆分,分几课时学习,可能会更好一些。
岩石观察记录表班级:第实验小组记录员:说课标说教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五年级教学反思白云二小肖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学生较好地把握住了该课的知识点,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1、整堂课仍然有较浓的“灌输”味道什么叫岩石的层理?判断颗粒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岩石颗粒的紧密程度?要想顺利进行对岩石的观察,这些知识都必须在观察前讲解清楚、明白。
由不得一点模棱两可。
可是将清楚明白又必须教师讲授,不得不“灌输”。
2、活动区和探讨区分设带来的问题学生在活动区是可以自由走得的,这就势必引得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观察岩石时“走马观花”,“穿梭”在各类岩石之间,不能做到静下心来观察。
同时,这种安排强调了同质:“同一种岩石的共同点”的对比,却削弱了异质:“不同岩石的区别”的对比。
还有,在探讨区学生对照岩石资料判断岩石种类时,有时会觉得记录可能存在问题,却不能及时与岩石进行对比,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
3、对教材还要进行再处理从几次课堂看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只是一块内容,不能理解为一节课,对这块内容进行拆分,分几课时学习,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