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
东野圭吾观后感

东野圭吾观后感1. 引言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最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笔触常常让人难以自拔。
近日,我读了他的一本作品,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方面,对东野圭吾的作品给出观后感。
2. 故事情节东野圭吾的作品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他善于在故事中穿插悬疑元素,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在我阅读的这本作品中,故事紧凑而扣人心弦。
主线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作者在揭示谜底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设计了反转,让人意想不到。
此外,作者还精心设计了各种小剧情,巧妙地串联起整个故事。
每一个小的情节环节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故事增加了层次和深度。
阅读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紧张,时而感到不可思议,充满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3. 人物塑造东野圭吾在塑造人物方面也具有非凡的才华。
他将主要角色形象深入人心,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人生经历。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在这本作品中,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坚韧的侦探,他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思考,揭示了他的为人和价值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次要角色也各具特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他们在故事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描写人物的方式也非常细腻,读者可以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4. 作者的写作风格东野圭吾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富有感性。
他善于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他的叙述方式流畅自然,引人入胜。
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沉浸在故事中,与角色共情。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悬念和反转,让读者始终保持对故事的关注和兴趣。
他将情节渲染得紧张刺激,令人难以预料,读者时刻都在期待着下一步的发展。
这种紧凑的叙事风格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5. 总结总的来说,东野圭吾的作品令我深感震撼。
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分析

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分析作者:欧桂英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作家,也是新社会派的代表人物,其推理小说具有鲜明的新社会派特性。
基于此,本文就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对东野圭吾作品和新社会派进行简要概述,然后结合新社会派特性及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作品,对小说时间定位、未成年犯罪事实、解密模式的解构、社会现实问题等特性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东野圭吾;新社会派;特性分析东野圭吾作为新社会派代表作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
新社会派是日本小说界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小说创作类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首先,小说作品中含有众所皆知的社会事件,但是整部作品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各个情节的发生时间;其次,小说作品会对社会未成年犯罪进行揭露,从而对现实的社会制度产生质疑;第三,小说在对案件的谜底进行解答时,会对传统模式进行重新解构。
一、新社会派及东野圭吾概述(一)新社会派概述就日本的文学创作来看,主要体现出两种类型,分别是大众文学类型和纯文学类型。
就大众文学类型来看,其重要特征在于对社会事件的揭示和社会文化的批评,能够更加敏锐地洞悉到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而纯文学领域的创作视野相对比较狭窄,与大众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学的发展势头变得越来越猛烈,更多人渴望从文学角度对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因此大众文学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社会使命感。
20世纪50年代,社会派在日本兴起,并且成为日本推理小说中的重要流派和大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派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学特点,能够对社会现实中的各个事件及矛盾进行充分展示,而新社会流派是东野圭吾在继承社会流派基础上创作出的新特性。
(二)东野圭吾作品概述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也是日本社会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在世界享誉盛名,主要作品有《幻夜》、《白夜行》、《红手指》、《彷徨之刃》、《嫌疑人x的献身》等。
《东野圭吾系列小说》:日本社会与人性的写照

东野圭吾系列小说:日本社会与人性的写照
简介
东野圭吾是当今日本最成功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精密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推理而著名。
他的小说深入剖析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展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光明。
1. 日本社会背景
东野圭吾系列小说以日本作为背景,通过故事中描绘的社会环境来展现当代日本社会。
•城市生活:东京、大阪等城市是故事发生地,呈现出繁忙、拥挤又充满竞争力的都市生活。
•社会问题:小说中经常触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如家庭矛盾、职场竞争、婚姻关系等,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压力和困扰。
2. 推理元素
东野圭吾系列小说被称为推理小说,每个故事都包含巧妙构思和离奇案件解决方法。
•悬疑情节:故事中通常有一个引人入胜但复杂难解的悬疑情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深深吸引。
•推理思维:主要角色通常是一个有洞察力的侦探或普通人,在解决案件时使用逻辑推理和观察力来揭示真相。
3. 人性关系
东野圭吾系列小说中的角色具有复杂且真实的人性。
通过故事情节,他揭示了
人类善良、邪恶、欺骗和奋斗等方面。
•主角性格:主要角色不仅仅是普通的英雄形象,他们也有各种缺点和弱点,展现出真实的人性。
•道德困境:小说中经常涉及到道德选择的抉择,使读者思考个体何去何从。
结论
东野圭吾系列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精妙构思的推理元素以及真实而
复杂的人性描写而闻名。
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示了日本社会的现实和个体内心世界,并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之谜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与日本社会问题的探讨》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与日本社会问题的探讨导言东野圭吾是一位备受国内外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推理小说风格和深入剖析社会问题而闻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旨在探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日本社会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第一部分:东野圭吾作品概述在本段中,将简要介绍东野圭吾作为作家的背景以及他被称为“新型推理小说王子”的原因。
还可以提到他最著名的几部作品,如《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等,并简单描述其中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推理小说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东野圭吾作品中所揭示出来的日本社会问题。
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与法律体系探讨东野圭吾小说中犯罪和法律体系的描写,以及对日本社会现实中相关问题的启示。
2. 家庭与亲情聚焦东野圭吾作品中家庭和亲情问题的描绘,探讨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日本社会家庭价值观念、父母子女关系等问题。
3. 社会经济与阶层分化通过分析东野圭吾小说中有关社会经济和阶层分化的情节,深入探讨日本社会当前面临的贫富差距、职场压力等问题。
4. 文化与道德观念从东野圭吾小说中涉及到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角度来剖析日本社会当前存在的文化冲突、道德困境等问题。
第三部分:东野圭吾作品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这一部分将重点讨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对读者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他作品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被社会接纳或引起了相应改变。
此外,还可以谈论他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流行现象,以及这些改编作品对公众的影响。
结论总结全文内容,回顾讨论过的东野圭吾作品中涉及到的日本社会问题,并指出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书籍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思考日本社会问题。
最后可以展望东野圭吾作为一位推理小说作家在未来对于揭示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东野圭吾丨看见》读后感

《东野圭吾丨看见》读后感
《东野圭吾丨看见》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小说。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现象。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剖析,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尤其是主人公,他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很难看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和矛盾,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奋斗。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本书还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无奈。
在这个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金钱和权力所蒙蔽,忘记了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
这让我感到很震惊,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立场和责任。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在我心中留下独特的痕迹,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味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现象。
解读东野圭吾经典社会派推理作品

解读东野圭吾经典社会派推理作品摘要:作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
他的作品中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执着探究尤为具有魅力。
《红手指》这部作品即其创作后期社会派代表作之一。
小说散发的艺术魅力与蕴含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欣赏并深思。
关键词:东野圭吾社会派推理小说红手指人性东野圭吾在日本可谓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畅销推理小说家。
同时,他在亚洲也是无数推理小说迷追捧的对象。
而今年夏天,随着一部日剧《东野圭吾推理系列》的热播,东野圭吾这个名字无疑被更多国人所知晓,一股“东野圭吾推理旋风”正势不可挡地席卷着整个亚洲。
然而我国国内日本文学研究领域对东野圭吾文学的研究却少有涉及,本文旨在探讨东野圭吾出版于2006年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红手指》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一、东野圭吾与其作品东野圭吾,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
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
1985年开始活跃于推理小说界。
其早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娱乐性胜于深刻性,代表作有《放学后》(1985)。
中期(20世纪90年代)作品涉及悬疑、科幻、社会等多个领域,逐渐开始突破传统推理的框架,代表作有《宿命》(1990)、《分身》(1993)等。
后期(进入21世纪以后)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代表作有《彷徨之刃》(2004)、《红手指》(2006)等。
东野圭吾的小说一直颇受影视界青睐。
至今为止,他的70多部作品中有近30部在各个时期被翻拍成影视作品。
如电影《宿命》、《信》、《嫌疑人x的献身》等,电视剧《白夜行》、《流星之绊》、《神探伽利略》等,其中多部取得过收视冠军。
二、东野圭吾与社会派推理小说社会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
社会派推理小说注重运用逻辑推理的手法,制造悬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批判精神,已成为日本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野圭吾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东野圭吾的小说有什么特点东野圭吾(1958年2月4日-),日本推理小说家。
东野圭吾发表过不少作品,他的小说都有怎样的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东野圭吾的小说特点,希望对你有用!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后要看《幻夜》会看得毛骨悚然《恶意》是说嫉妒心的,很贴合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红手指》暗含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是值得一看的《祈祷落幕时》《麒麟之翼》说的是深深的父爱,也都是加贺恭一郎探案的部分《十一字杀人》《放学后》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各种悬念,各种埋伏《嫌疑人X的献身》是高智商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较量《伽利略的苦恼》是短篇的侦探悬疑小故事搜索《解忧杂货铺》算是最最温情的啦,有种说不清的穿越情节东野圭吾的小说一直颇受影视界青睐,目前已有19部作品被搬上屏幕。
其中如电影《G@me》、《秘密》,电视剧《白夜行》在中国观众中均有一定的知名度。
东野圭吾的作品在台湾已有多部翻译出版,中国内地引进了他的小说《湖边凶杀案》、《预知梦》,他写过的《流星之绊》被拍成电视剧,受到了公众的好评。
东野圭吾作品特点作品主题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表达了一种理想,那就是慰藉卑微者饱受死亡威胁的心灵。
这种理想属于所有对生命困境有真切感受的人类个体。
他笔下的卑微者与现代化的社会形成对立,反抗科技理性及与之相伴的监控制度,这就是张扬差异,甚至可以说肯定了异端的权力。
他拒绝将理性捧上智力的神坛,而是揭示了片面张扬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悲苦,以及生活在这种工具理性主宰之下的当代人刻骨铭心的死亡焦虑。
在一个被死亡阴影笼罩的“规范社会”,他塑造了一种值得人们仰望和追求的生命境界。
这就是东野圭吾死亡书写对当前人类生命困境的精神策应,亦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东野有很多小说都涉及弑父情节,孩子在无法忍受父亲对其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后将其杀害,这种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孩子对父亲毫无亲情可言,在得不到社会肯定的同时又得不到孩子的尊重,父亲性格扭曲后将所有愤恨发泄到无法反抗的孩子身上,由此酿成了社会悲剧。
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分析

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分析欧桂英怀化市第三中学摘要: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作家,也是新社会派的代表人物,其推理小说具有鲜明的新社会派特性。
基于此,本文就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对东野圭吾作品和新社会派进行简要概述,然后结合新社会派特性及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作品,对小说时间定位、未成年犯罪事实、解密模式的解构、社会现实问题等特性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东野圭吾;新社会派;特性分析东野圭吾作为新社会派代表作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
新社会派是日本小说界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小说创作类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首先,小说作品中含有众所皆知的社会事件,但是整部作品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各个情节的发生时间;其次,小说作品会对社会未成年犯罪进行揭露,从而对现实的社会制度产生质疑;第三,小说在对案件的谜底进行解答时,会对传统模式进行重新解构。
一、新社会派及东野圭吾概述(一)新社会派概述就日本的文学创作来看,主要体现出两种类型,分别是大众文学类型和纯文学类型。
就大众文学类型来看,其重要特征在于对社会事件的揭示和社会文化的批评,能够更加敏锐地洞悉到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而纯文学领域的创作视野相对比较狭窄,与大众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学的发展势头变得越来越猛烈,更多人渴望从文学角度对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因此大众文学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社会使命感。
20世纪50年代,社会派在日本兴起,并且成为日本推理小说中的重要流派和大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派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学特点,能够对社会现实中的各个事件及矛盾进行充分展示,而新社会流派是东野圭吾在继承社会流派基础上创作出的新特性。
(二)东野圭吾作品概述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也是日本社会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在世界享誉盛名,主要作品有《幻夜》、《白夜行》、《红手指》、《彷徨之刃》、《嫌疑人x的献身》等。
东野圭吾的诸多作品鲜明地展示出日本社会流派的现实主义特性,对社会事件和社会矛盾进行充分揭露,同时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类型标准,并且演变为新社会派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摘要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从一个纵深面展现了近二十年的日本社会发展历程。
在作品中出现的社会性事件主要分为:(1)通过知名社会事件对犯罪时间进行标注与定位;(2)用计算机业的发展过程来描绘男主角的整个犯案过程;(3)通过对石油危机和泡沫经济的描写展示日本二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
而这些正说明《白夜行》是东野圭吾向“社会派”的转型之作。
关键词:东野圭吾《白夜行》社会性社会派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白夜行》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出版于1999年,虽入围2000年第122届直木奖却没有得奖,因此被视作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
自东野圭吾发表《白夜行》后,便开始被日本小说评论界评价为社会派作家。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这一用语来自于1960年荒正人在《读卖新闻》上发表的文章《文学和社会》,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日本推理小说流派。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东野圭吾属于推理小说本格派,因此本文通过对《白夜行》中的社会性进行分析与研究,试图证明《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由推理“本格派”向“社会派”的转型之作。
推理小说本格派主要指推理过程神奇、惊险,犯罪过程描写血腥,作品内容以不可能犯罪为核心,注重逻辑推理。
与此相对,社会派推理小说并非单纯描写破案推理过程,而是将悬念、推理、破案的过程与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揭露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内容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文字通俗易懂,有可读性。
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主要描写了一件近二十年的悬案侦破过程,这一时间段正好处于日本从经济高速发展期到石油危机,历经泡沫经济的兴起、发展与破灭。
男主人公数次利用电脑产品和游戏来获取非法收入与信息,担任黑客利用电脑侵入各大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以获得必要的数据和材料,其间经历了计算机行业开始阶段的无序混乱到知识产权、专利权的初步立法,以及游戏、电影、音乐的流行,描绘出日本当时迷茫无序而又浮躁难安的社会变革。
在作品中出现的社会性事件主要分为这样几类:(1)通过知名社会事件对犯罪时间进行标注与定位;(2)用计算机业的发展过程来描绘男主角的整个犯案过程;(3)通过对石油危机和泡沫经济的描写展示日本这二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
一社会事件标注时间《白夜行》前后跨越近二十年,作品中几乎没有直接的时间提示,所有的时间都用当年日本的著名社会事件来进行标注,例如书中开始的部分有“3月时,法院对熊本水俣病作出判决”这一描述,这是指1973年3月20日熊本县地方裁判所对水俣病事件作出判定的报道,由此得出故事的开始时间是1973年。
再看当东西电装公司怀疑金属加工专家系统的系统程序外流时,书中有这段描写:“四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一,专利部专利一科科长长坂提到前几天通车的濑户大桥。
”濑户大桥在1988年4月10日通车,因此由这段话即可知金属加工专家系统程序外流的时间是1988年4月中旬。
作品中还有许多定位、标注时间的社会事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作品的结束时间是用当时轰动一时的“连续诱拐幼女命案”来进行定位,书中写道:“1988年至1989年间,琦玉和东京接连有四名幼女遇害……辩方凭精神鉴定的结果提出反证。
”该命案发生于1988年,1992年对宫崎勤做出精神鉴定并提交法庭。
因此可知作品的结束时间为1992年,虽然书中对整个案件侦破过程没有具体的时间定位,但从以上分析可知,《白夜行》的前后时间段为1973年10月到1992年12月,整个过程接近二十年。
二计算机业的发展历程《白夜行》中的桐原亮司为了筹措资金或获得信息、打击敌人,数次利用计算机进行游戏盗版、侵入系统、盗取程序等犯罪行为,这一过程从计算机刚在日本出现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桐原亮司自杀身亡,作品中通过对机械和技术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这个过程。
书中计算机第一次出现是在园村友彦的家中,“机器指的是个人电脑,时价将近一百万元。
……友彦对其产生了兴趣,靠着看书自学,现在已经会写一些较简单的程序了。
”根据书中的其他描写可知当时处于1979年,当时日本的人均年收入在150到210万日元左右,当时一部电脑的价格约为个人年收入的一半左右,所以个人拥有电脑是很稀有的事,园村友彦的这部电脑也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是父亲利用个人关系买来的便宜货。
桐原亮司和园村友彦一起开发盗版游戏软件,游戏的程序通过唐泽美穗偷取家庭教师中道正晴带在身边的游戏程序卡带,然后由桐原亮司进行复制,然而中道正晴认为:“光偷出来是没有用的。
要瞒住他,必须在两小时内复制卡带,再把原来的卡带放回背包才行。
……但她家不可能有个人电脑。
”所以从这段描述可知当时个人电脑非常稀少。
作品中游戏的开发者发现被盗版以后,研究室学长美浓部冷冷地说:“这个领域迟早也需要著作权的保护。
”从日本《著作权法》的修改历程可以看出,日本现行的《著作权法》是在1970年全面修改旧《著作权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著作权法从1971年1月开始实施,但直到1985年对《著作权法》进行的修改,才使编制计算机程序的权利在著作权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从那时起日本民众才意识到了计算机与著作权的关系。
桐原亮司改名秋吉雄一进入menorix软件开发公司,通过东西电装职工高宫诚的太太唐泽美穗获取高宫诚的用户名和密码,侵入东西电装公司电脑系统,利用公司内部的工作站复制了整个生产技术专家系统,盗取了必要的数据,书中写道:“以前的数据是数量庞大的文件,现在全都装在一张磁盘里,再加上只要操作几下键盘,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可以与外部网络联机,这样心怀不轨的人便能从外部侵入,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案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白夜行》中桐原亮司的几个重要犯罪行为都与计算机的发展有关,看中园村友彦的电脑技术从而为之脱罪,盗取唐泽美穗家庭教师随身携带的程序卡带并复制,由此生产出盗版游戏软件获取大量金钱,窃取唐泽美穗丈夫的用户名与密码获得东西电装公司的重要数据而开发出金属加工专家系统软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通过书中对当时社会情形的描述可以看到当时日本社会经历了电脑技术人员稀少、个人电脑价格过高难以普及、著作权法没有覆盖计算机行业、数据系统的安全漏洞等计算机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三日本的经济发展《白夜行》的时间段为1973年到1992年,在这期间日本历经了两次石油危机以及泡沫经济,在作品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完整地描绘出这一社会画卷。
如在桐原亮司父亲被杀案发生后,当时是1973年10月,正处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警察笹垣发现自己妻子一大早起床去排队买手纸。
在调查的过程中,嫌疑人寺崎因为疲劳驾驶发生车祸身亡,“当时他的小货车上载有大量肥皂和清洁剂。
继手纸之后,民众也开始抢购囤积这类商品,因为顾客想多进一点货,寺崎不眠不休地到处张罗”,于是因太过疲倦精神不济而撞到护墙上。
上述内容都是对石油危机造成日本相应轻工业产品供应紧张的描写,这些现象与案件嫌疑人的动静暗中呼应,真正表现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社会性特点,即并非单纯描写破案推理过程,而是将案件破案过程与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矛盾紧密结合起来,在警察办案的同时也联系并揭示出社会的各个方面。
除警察破案过程中提到的石油危机表现之外,作品中唐泽美穗家庭教师中道正晴调查其身世时看到的报纸上也有诸如“大阪千里新市镇的超级市场内,手纸卖场挤进了三百名消费者”,或者“有主妇在多摩的超市买了市价四万元的清洁剂”等报道,前后呼应,对其社会性特点做了新的诠释。
其次,作品中表现其社会性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虽然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描述很多,但对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则主要集中于计算机行业的飞跃发展,这体现出日本当时的社会现实,即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其国内的商品价格和经济的反应相差很大。
唐泽美穗在1985年与高宫诚结婚后,由于婚后没有工作,开始对股票产生兴趣。
当时正处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阶段,自1985年日本与美国签订“广场协议”,大量资金流入日本的房地产与股票、艺术品投资市场。
首先对于房地产的异样繁荣,在文中这样写道:“由于东京都中心的办公大楼需求增加,地皮创下天价,短期内连翻三四倍已不足为奇。
频频有人找上诚,询问南青山的店面与土地是否打算出售。
每次听到对方开价,他都忍不住怀疑事情的真实性。
”作品中“随着地价高涨,房租也跟着走高,……今枝实在不想为了租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每个月付出令人咋舌的大把钞票”。
这一描写揭示了当时日本办公用房租赁费用高涨使得成本大大增加,从而实体经济下滑这一社会现象,这样的社会性描述无疑将泡沫经济的特征展现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扣紧社会发展,反映社会现实。
泡沫经济的发展阶段中,除房地产外股市行情也节节走高,于是唐泽美穗“的生活从此改以股票为中心。
……报纸最少看六份,其中两份是经济报与工业报。
”这段无疑是呼应日本自1986年1月开始日经指数在4年时间里上涨了3倍,书店里销售着大量教投资人如何炒股的书籍,因此唐泽美穗要看六份包括金融工业内容的报纸。
“股市仿佛也顺势被拉抬,开始猛涨,甚至到了全民炒股的地步。
”这些描写出色地表现出东野圭吾在写作中注重社会事件事实,作品内容接近普通人生活,通过社会描写折射社会现实的特性。
此外,泡沫经济甚至涉及到艺术品投资,书中“在收藏热上,花五十亿元买一幅梵高的画,便是社会陷入疯狂的明证”,指的就是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花费50亿日元购入梵高《向日葵》这一社会事件。
还有人工费用也是如此,作品中今枝在银座咖啡店喝咖啡的时候,“一个东南亚裔轮廓的服务生走了过来。
人工费因泡沫景气高涨之际,雇用外籍劳工的经营者增加了。
”这段描写折射出当时日籍员工工资增加导致大量外籍劳工进入日本的社会现实。
1989年股市崩盘,地价下降,泡沫经济逐渐破灭,《白夜行》中对此写道,“媒体连日报道泡沫经济已经破灭。
那些靠股票和地产身价暴涨的人,看到梦想如泡沫般消逝,必寝食难安。
”据上述分析,《白夜行》中警察的破案过程历经了日本社会的二次石油危机及泡沫危机,作品通过大量的社会性描写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发展画卷,其细节紧扣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文中普通人的生活历历在目,凸显出社会派作家通过社会描写折射社会现实的特点。
四结语由上述对《白夜行》作品内容的分析可知,这部作品并非单纯描写犯罪、破案的过程,而是将推理过程与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揭露社会的各个方面。
作品中涉及的各个事件前后接近二十年,其中出现具体时间提示的寥寥无几,几乎全是通过社会事件来加以标注、定位。
桐原亮司使用计算机犯罪的过程整个揭示了计算机行业开始阶段的无序混乱,即使程序、数据被盗用了也无处申诉,到后来知识产权、专利权的初步立法,生动描绘了电脑技术发展中的迷茫与无序感。
从对石油危机和泡沫经济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日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