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的党争

合集下载

明朝史上影响巨大的七大战役,看完才知道,明朝到底有多牛!

明朝史上影响巨大的七大战役,看完才知道,明朝到底有多牛!

明朝史上影响巨大的七大战役,看完才知道,明朝到底有多牛!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朝上都,使元顺帝仓皇逃窜蒙古内陆,一年后病逝。

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

明军在开国初期,经历无数战争考验,打持久战和拥有强大骑兵都不是问题,此次夺取开平,无疑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试想,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

开平战役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尽管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战略意义重大非比寻常。

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

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创业,后人连守业也没守住,很是让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悲哀。

2、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丙辰,黎明至捕鱼儿海南饮马,侦知虏主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

玉以弼(即定远侯王弼)为前锋,直薄其营。

虏始谓我军乏水草,必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虏皆不知。

虏主方欲北行,整车马皆北向。

忽大军至,其大尉蛮子率众拒战,败之,杀蛮子及其军士数千人,其众遂降。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大礼议的风波‎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

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世宗,诏改翌年为嘉‎靖元年(1522)。

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史称其“多谋”而“刚愎”。

确实,年仅十五岁的‎明世宗,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从踏入京城之‎日起,他便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势‎。

四月二十二日‎,当明世宗来到‎京城外的行殿‎时,在即位礼仪上‎便与内廷和内‎阁发生了争执‎。

礼部官员具议‎请世宗依皇太‎子即位礼,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

世宗则认为自‎己是来继承皇‎位的,应从大明门入‎宫在奉天殿即‎位,拒绝行皇太子‎即位礼。

内阁首辅杨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状,帝不许”②。

最后,内廷与内阁只‎得让步。

第一次较量,世宗便以皇帝‎的权威压倒了‎内廷与内阁。

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武宗去世‎至世宗即位的‎三十七天内总‎揽了朝政。

在这段时间内‎,杨廷和做了几‎件为世人所称‎道的事:(1)颁布武宗遗诏‎,罢威武营团练‎诸军,革皇店,遣还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等,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工务等。

(2)收捕江彬。

武宗死后,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他自知“天下恶之”,在反与不反之‎间正自犹豫。

杨廷和适时提‎醒皇太后发布‎懿旨,谋划捕捉江彬‎,为天下除去一‎大祸患。

(3)草拟世宗登极‎诏书。

登极诏书长达‎八千多言,对时事多有兴‎革,如诏复武宗朝‎因忠直敢谏而‎去任降调的官‎员,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十四万多人‎,减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余石,斥去恩幸得官‎者,查禁各地镇守‎官科敛财物等‎。

登极诏书的颁‎布,不仅使“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①。

无疑,杨廷和所做的‎这几件事都是‎顺应民心、有利于巩固明‎皇朝统治的,因此,杨廷和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声望。

万历朝党争之一:阁部的死斗到楚王案

万历朝党争之一:阁部的死斗到楚王案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时间这么长,摊上的事儿也多;但只有张居正改革和党争这两件事对于大明帝国命运有历史性影响。

张居正改革不是主题,无需多说,张居正死后受到彻底清算差点被从坟里刨出来,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一手遮天,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

什么是不该管的?不少,只说与本文有关的——铨权,即人事大权。

明代自从有了内阁,一直就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阁臣一般不兼管九卿衙门的事务。

具体到铨权来说就是阁臣不能兼任吏部尚书。

大明开国、永乐朝组建内阁,之后直到正德朝才有人破例;但都是时间短暂,有的干脆是新任尚书没到而代管。

因此最长的不过俩月,最短的是焦芳,他才干了五天!看上去就是临时工,但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各位记下临时工也有干出名堂的。

高拱改变了这一切,隆庆三年起复为吏部尚书,入阁后以阁臣署理吏部,直到被赶回家还是首辅兼任吏部尚书。

高拱回家以后,接任首辅的张居正不用兼署吏部;毕竟他连结冯保,同时掌握了票拟、批红两大权而一手遮天,什么官儿都和张居正没得争。

张居正死了,冯保也倒霉了,各方势力开始就这一大块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批红权好说,跟着皇帝干就是了,但原来被内阁侵占权力的各地方各部门有拿回自己权力的需求,这不可避免的要与内阁这个既得利益者发生冲突。

言官们好说,他们是张居正时代最大的受害者,加上自身监察权力的特殊性,因此脱离内阁掌控比较容易。

但其他行政部门就不一样了,而这些部门中最让人瞩目的就是吏部。

吏部古称天官、太宰,一直就是同级官员之首,天生就高出各部一头,即便在明朝也是如此。

从礼仪上说,其他五部尚书与内阁在大道上碰头都得回避阁臣,但吏部尚书有不避的特权。

不过如果阁臣太牛B,吏部尚书也只好避避——第一个能够使吏部尚书回避的人是严嵩,之后也就这样了。

高拱自己不用避自己,张居正不避不行,他老人家有三十二人的轿子,你要是不避就把你挤到沟里。

之后张四维没干多久就回家丁忧,申时行时代来了。

想好生多活几年的申时行并未像几位前辈那么强硬,而当时的吏部尚书是杨巍,这位老兄和申首辅穿一条裤子都嫌逛荡,因此干得十分长久。

嘉靖在位45年,换了8位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

嘉靖在位45年,换了8位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

嘉靖在位45年,换了8位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01 杨廷和明武宗朱厚照死了,他又没有儿子,那就只能从兄弟上找继承人。

武宗是独苗,也没有亲兄弟,那就只能找堂兄弟。

堂兄弟也不能乱找。

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是老大,兴献王是老二,按照传统,应该找老二家的儿子,也就是兴献王的儿子。

兴献王有一个儿子,也是独苗,就是朱厚熜。

后来的嘉靖皇帝。

那么嘉靖皇帝就成了大明的皇位继承人。

嘉靖皇帝当时15岁,踏上了去京城的路,准备去继承皇位。

到了北京城,马上要入宫了,礼部来了公文,大体意思是:你给明武宗当儿子,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嘉靖皇帝一听,撂挑子不干了,明明是堂兄弟,怎么就成了儿子了?按照年龄,武宗朱厚照死的时候是31岁,嘉靖朱厚熜是15岁,当儿子在年龄方面勉强够数。

但是,嘉靖和武宗完全不一样。

有记载,嘉靖读书非常刻苦,文学功底非常好,而且老成持重。

性格阴沉,是一个搞政治的好材料。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嘉靖皇帝不干了,这下把大臣吓坏了,这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也不是谁想不干就不干的事情。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主角出场了,杨廷和。

展开剩余90%杨廷和是当时的内阁首辅,他率百官上疏劝进,嘉靖终于勉强答应进宫,但是这事还没有完。

这事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之争。

杨廷和上疏,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你不给武宗当儿子了,你把原来的伯父孝宗当亲爹,把原来的亲爹兴献王当伯父,这样不就行了嘛。

兴献王现在没有儿子了,再把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给他,不就皆大欢喜了嘛。

嘉靖皇帝说:“亲爹岂能换来换去,再议”。

02 张璁杨廷和的建议没有符合嘉靖的心意,于是就有人走投机路线,这就是第二个主角,张璁。

张璁写了一篇《大礼疏》呈给嘉靖皇帝,大体意思就是这样的:我支持你,咱就应该立自己亲爹为帝,你伯父不是弘治皇帝嘛,你让你爹当兴献皇帝,你母亲当兴献皇后,这不就行了嘛。

嘉靖皇帝嘉靖一看,这主意好,反正都是皇帝,不冲突。

最重要的是,自己爹是兴献皇帝,那自己就是从兴献皇帝手里继位的,跟弘治皇帝没啥关系了。

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

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

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刘晋华中国历史上对朋党打击最厉害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强化皇权,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

”〔1〕尽管如此,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相反,明朝党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2〕。

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状况呢?稽考史实,笔者认为,党争和明朝废相后建立内阁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明代的内阁制是在废除传统的丞相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明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内阁对于朝政国事并无独立裁决的法权,而是奉诏办事,其职责被明定为“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3〕,可见内阁并非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阁臣亦非宰相,不是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阁权一代代的积累,渐渐突破了原先的规范,而沿着宰相化的道路发展。

由于内阁“地居近密”,常侍天子殿阁之下,出谋划策,皇帝礼遇,虽无宰相之名,“然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4〕,阁臣乃握枢衡之职。

仁宣时期,大学士“累加至三孤”,又多兼领尚书,内阁权限迅速提高。

嘉靖时期又上升到新的高度,史云:“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

”〔5〕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6〕“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矣。

”〔7〕其时,内阁权压六卿,而诸司奏事亦相关白,内阁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至此,内阁无疑是握有一部分宰相之权,而非最初的皇帝“顾问”性质。

但是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毕竟无宰相之名。

按照明朝制度规定:“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

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绝不是内阁的属官。

明朝晚期结社、党争和政局的三角关系

明朝晚期结社、党争和政局的三角关系

明朝晚期结社、党争和政局的三角关系史学家对于明亡原因的探讨,自清初便不绝于书。

虽众说纷纭,但对党争要为亡国负重要责任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

那么,与党争有密切关系的结社,与亡国的关系该如何界定呢?简要地探讨结社、党争和晚明政局的三角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若论结社,则牵及讲学。

明代在正德之前,“学术醇而士习正”,所以讲学的风气不盛。

到了正德时期,王守仁在军旅中聚徒讲学。

徐阶年轻时“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

任首辅后,亦讲学于朝堂。

经过这些人的倡导,讲学之风在正嘉以后大盛。

讲学的初始目的是通过讲学明道以树立兼济天下的精神。

这本无可非议,但鉴于明中期以来国事不豫的形势,士大夫不可能置政治于度外。

所以,讲学必然会导致士大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出现“以讲学为名,鸠聚徒众,讥切时政”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

通过讲学和社集,士大夫的群体凝聚力因之得到不断增强。

士大夫群体的团结一致,固然增强了他们干预时政的力量,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但它的反面是,门户因之而形成。

吴伟业说:“往者门户之分,始于讲学,而终于立社。

”士大夫既然不能忘怀于政治,又好议论时政,必然有意见相左的地方。

结社无疑将这种意见相左具体化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分歧,乃至于对立。

简言之,结社应对朋党之局的形成负责任。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门户。

虽然士大夫希望以独立的社会批判参与时政,但社会批判只有政治体制内具有相应的接纳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内部根本没有这种接纳机制,所以必须在政治体制内部寻求盟友和代理人,最好亲自攫取权力。

在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权力是最富异化力的东西。

权力之争充满了风险和丑恶,它要求冒险投机,心狠手辣,讲求实用,任何人一旦卷入权力之争就必然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无暇顾及所谓价值理想和道德标准。

激烈的权力之争必然要求群体的合作,才能取得胜利。

群体的合作就是门户形成的过程,合作越密切,门户之见越深,门户之争就越激烈。

东林和复社从自觉远离政治权力,展开独立社会批判开始,而最终回归政治权力,演化为剧烈的党争,其原因就在于此。

明末党争源头:顾宪成暗中编制关系网,东林党形成

明末党争源头:顾宪成暗中编制关系网,东林党形成

明末党争源头:顾宪成暗中编制关系网,东林党形成万历时期的朝臣们除了对万历狂吠以外,相互之间也咬得不可开交。

斗争由来己久,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万历登基的第一年,就发布诏书告诫廷臣,指出:“近来士人风气不正,官员道德败坏,老实人被诬蔑为无用,调皮捣蛋被认为是有才,以至于朝廷的赏罚沦为臣子打击报复的工具”。

万历要求大臣们改过自行,否则就严惩不贷。

《明史·神宗本纪》中关于告诫廷臣朝臣的记载,不绝于目:十六年“冬十一月辛酉禁章奏浮冗”;十七年“十二月己丑,谕诸臣遇事勿得忿争求胜”;十九年“秋七月癸未,谕廷臣,国是纷纭,致大臣争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诬蔑者重治”。

然而权力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多,并出现了结党乱政的局面。

关于党争兴起的源头,明人自己有一个高度的概括:今日之争,起于门户,门户起于党争,党争起于东林,东林起于顾宪成。

下面我们就来源头看一看。

顾宪成,江苏无锡人,东林书院的创立者,而东林书院是东林党的发源地。

顾宪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为东林党的创立者,有其必然因素。

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

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就阐述了选人、用人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可见他对人事的热忱,源远流长。

在人事上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步入仕途后,顾宪成在人事方面的表现更是不同凡响。

万历十年以后,顾宪成的大部分时间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当时的人事斗争。

当朝廷上党争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顾宪成的身影。

万历十五年的京察大计中,顾宪成上疏言事,因“语侵执政,被旨切责”,并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不久又“擢升为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人事工作岗位上。

在文官集团向万历开战的时候,顾宪成显然也没有置身事外,当万历提出将三皇子并封为王的建议时,顾宪成上疏力阻,明史对顾宪成的记载语焉不详,却用大量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

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事件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

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以明世宗朱厚熜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

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

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

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长子为朱厚熙,生五日而夭,嘉靖四年追赠岳王,谥怀献)。

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

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

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

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

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

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

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

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死弟承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

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

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

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

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居 正
张 居 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 。先祖 是明朝开国功臣,世袭千户。生于公元1525年5月 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岁入学,7岁能 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 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 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 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 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 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 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 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 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后因忤张璁,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 此谨事上官。 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巨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 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 。


徐 阶

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 浙、闽二省学政。
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 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 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 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 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 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 安于位。
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


严 嵩
严 嵩

严嵩成化十六年(1480年)生,弘治十一年 乡试中举,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 试考中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 林院编修,旋丁优归里,在其家乡钤山之 麓建钤山堂隐居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 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 复官,执教过宫中内书堂。正德十六年任 南京翰林院侍读,嘉靖四年调回北京,升 任国子监祭酒。


高 拱

同年十二月,世宗崩,裕王即位,是为穆宗,改 年号隆庆。元年(1567)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 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月,晋少傅兼太子 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五月,因与首辅徐 阶矛盾,辞官归里。
三年(1569)十二月,穆宗召高拱还阁,以原官 兼掌吏部事。次年,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 高拱与张居正力排众议,使封贡得以成功,因进 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后进柱国,中 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后,任内阁首辅。
严 嵩

《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 罔利。”这个结论概括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 是全部。一方面,并非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 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 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这两方面也都 应引起注意。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
严 世 蕃

严世蕃(1513—1565)号东楼,明朝嘉靖皇帝的 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 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 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左侍郎。据说,严嵩长 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很符合 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可是,严世蕃的长 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 体”,果然是富家公子气象,只是可惜一目失明。 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 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高 拱

三十七年(1558),主持顺天乡试,升侍讲学士。 拱侍裕邸九年,深得裕王的赏识和倚重。 三十九年(1560),升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 四十一年(1562),升礼部左侍郎,后兼学士。 次年(1563)转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参与重录《永乐大典》。
四十四年(1565),主持乙丑会试,升礼部尚书 兼翰林院学士。四十五年(1566),以徐阶荐, 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
严 嵩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 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迁其为吏部左侍郎,进 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 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 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 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 为太子太保。二十一[1]年(1542年),拜武英殿 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 专直西苑;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 行贿者络绎不绝。

张 璁

璁从进士到入参政务仅六年,位居首辅六年,备 极宠荣,世所罕见。《明史》本传赞其政绩: “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 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 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 苞苴路绝。”但对其“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 善类”亦有微词。他先是发动一些言官攻讦杨一 清,使其下台。时夏言为人自负,仗着皇帝恩宠, 数以事讦孚敬,孚敬隐忍未发,最后跟夏言争斗 失败,不得已而致仕。可以说,嘉靖一朝的政治 斗争就是由张璁开始。


夏 言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擢兵科 给事中。 嘉靖七年(1528),夏言调吏部, 深得世宗皇帝 的赏识。 嘉靖十年(1531)三月,夏言被提升为少詹事兼 翰林学士掌院士, 随之升为礼部左侍郎,仍掌翰 林院。一月后代李时为礼部尚书。


夏 言

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擢武英殿大学士,入 参机务, 不久为首辅。 嘉靖十八年(1539)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 上柱国。明朝以来,臣子无加上柱国者, 唯夏言一人领此衔。

张 璁
张 璁

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卒 谥文忠。汉族,浙江温州府永嘉三都人,张璁因 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同音,世宗为其改名孚敬, 赐字茂恭,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
张璁在位期间“刚明峻洁,一心奉公”,坚决清 理庄田,又被赐称为“太师”,退休后仅“祖庐 三五间,莫避风雨”。张居正推崇张璁曰:“江 陵于《世宗实录》,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 才术相似,故心仪而瘫之赞叹。”
明嘉靖年间的党争
嘉 靖 帝
嘉靖帝

明世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 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 丹。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 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 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
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能与之打 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总而言之, 明世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个无能的皇帝。


高 拱

高拱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513 年1月19日),出身官宦世家,生而相貌魁伟,自 幼颖敏好学。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为 文雄健开爽,出入意表。年十七乡试夺魁。
嘉靖二十年(154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他 由此从政三十余年,共提职十四次。 二十二年(1543),初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一年 (1552),裕王出阁讲读,任其首席讲读官。
杨继盛
杨 继 盛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 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 明代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 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沈 鍊

沈鍊,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 阳知县。用伉倨,忤御史,调茬平。父忧去,补 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高 拱

六年(1572)正月,加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余 官如故。五月穆宗崩,六月十日神宗即位,十六 日即以“专权擅政”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闲住, 不许停留。”高拱就这样“志不尽舒,才不尽 酬”,被罢相归家。归家后,发愤著书立说,万 历六年七月二日(1578年8月4日)病卒,享年66 岁。葬于县城北部阁老坟村。
鍊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 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 嵩父子交至深,以故鍊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 虐客,鍊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王守仁创)传人。早年即工诗文, 善书法。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至隆庆二年七月 (1562年-1568年)任当朝首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