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食物与摄食

合集下载

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

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

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食性是指动物在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选择和摄取方式。

不同的动物拥有不同的食性,从而构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是描述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捕食关系的模型。

在自然界中,食物链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1. 食性的分类在分类动物的食性时,可以将动物分为以下几类:- 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的组织和血液为食,比如狮子、老虎等。

- 植食动物:以植物的部分、果实或花蜜为食,比如大象、牛羊等。

- 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其他动物,比如猪、鸟类等。

- 腐食动物:以已经死亡的生物体或物质为食,比如蚯蚓、大部分细菌等。

2. 食物链的构成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模型,通常由生物和它的食物组成。

例如,一个简单的食物链可以是:草 -> 兔子 -> 狐狸。

在这个食物链中,草是兔子的食物,而兔子又是狐狸的食物。

这种依赖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3. 食物链的层次结构食物链通常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其中每个层次被称为一个营养级。

在一个食物链中,第一级营养者是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所需的能量。

第二级营养者是食草动物,它们吃植物以获取能量。

第三级营养者是肉食动物,它们吃食草动物获取能量。

更高级别的营养者也可以存在,但每个层次上的动物数量通常较少。

4. 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维持着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平衡。

如果某个环节的动物数量减少或消失,将导致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5. 食物网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食性通常是多样的,它们可能与多个食物链相关联。

这样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其中各种物种相互依赖并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

食物网的存在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总结: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研究不同动物的食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动物需要食物喜欢吃什么

动物需要食物喜欢吃什么

动物需要食物,喜欢吃什么概述动物在生存过程中需要吃食物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不同种类的动物在食物选择上也有所区别。

本文将围绕着动物的食物偏好进行介绍。

食肉动物喜欢吃什么食肉动物是以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通常具有发达的牙齿、爪子和咀嚼肌,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捕杀猎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肉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偏好:•狮子:狮子是非常强大的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选择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猎物,如牛、羚羊、斑马、猎豹等。

狮子通常在两三天内吃完一头成年瞪羚,而两个成年大象可以维持一整个狮族的生命。

•老虎:老虎是另一个强大的食肉动物,也是捕猎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

老虎的食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是猎杀鹿、野猪、猴子等动物。

•狼:狼是一种经常群居的食肉动物,它们通常以猎杀牛、羊、鹿、野猪等动物为食。

在狼的族群中,由于食物来源受限,成年狼通常会主动减少摄食量以保证幼狼的食物供应。

食草动物喜欢吃什么食草动物是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通常具有适合于消化植物的口部结构和消化系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草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偏好:•大象:大象是全球最大的食草动物之一,它们可以消耗超过100公斤的植物食物。

大象通常选择树木的树皮、树叶、枝干、果实、草等作为食物。

•鹿:鹿是一种寿命比较短的食草动物,它们主要以草为食。

它们喜欢生长在开阔的地方,如草原、草地、林地等。

•斑马:斑马是一种非常喜欢吃草的动物,尤其是新鲜的嫩草。

斑马的齿齿非常发达,可以很好地消化草木的纤维物质。

杂食动物喜欢吃什么杂食动物是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物来源的动物,通常具有独特的牙齿和消化系统来适应不同种类的食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杂食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偏好:•熊:熊是一种非常喜欢吃甜食的动物,它们通常选择果树的果实、蜂蜜、蛋白质丰富的鱼类、虫子、鸟类等作为食物来源。

不同种类的熊对于不同的食物偏好也有所不同。

•猪:猪是一种非常杂食的动物,它们可以摄取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昆虫等作为食物。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一、猪的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猪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夜间采食:夜间采食次数比白天多,夜间采食次数占全天采食次数的21%,但夜间采食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

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

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

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

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二家兔的采食行为:家兔吃料时,采食一口后,退缩回去仔细咀嚼。

家兔吃精料时,每分钟达63-100次,咀嚼一根干草或一片草叶时,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撺动。

生物科学动物的生活习性

生物科学动物的生活习性

生物科学动物的生活习性一、概述动物的生活习性是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许多动物在存活和繁衍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适应策略。

本文将从食性、睡眠、迁徙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综述动物的生活习性。

二、食性1. 食物来源:动物的食性多种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等。

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如牛、羊等;肉食性动物则以其他动物为食,如狮子、老虎等;杂食性动物则既以植物为食,也以其他动物为食,如猪、猩猩等。

2. 摄食行为:不同动物的摄食行为也有差异。

植食性动物通常以啃食或吸食的方式摄取食物;肉食性动物则以咬食和撕咬的方式摄取食物;杂食性动物则具备各种不同的食物获取途径和摄食方式。

三、睡眠1. 睡眠周期:动物的睡眠周期也各不相同。

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具有相对明显的昼夜节律,即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白天保持清醒状态。

而夜行性动物则在白天睡眠,夜间活跃。

2. 睡眠方式:不同类型的动物也有不同的睡姿和睡眠方式。

有些动物喜欢卧着睡觉,如猫、狗等;有些动物则习惯站着睡觉,如鸟类;还有些动物会选择栖息在特定的地方,如蝙蝠会选择树洞或洞穴等。

四、迁徙1. 迁徙动机:许多动物在特定季节或特定环境条件下会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或繁殖条件。

迁徙可以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逃避极端气候和避免捕食等。

2. 迁徙方式:不同动物的迁徙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些动物会利用视觉记忆、地磁感应和气味等导航方式,如候鸟的迁徙。

而有些动物则会依靠集体行为,如鱼群的迁徙。

五、社会行为1. 群居和单独生活:许多动物会选择群居,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群居动物可以共同协作、分享食物资源和相互保护等。

而也有少数动物选择独自生活,如老虎、独居猴等。

2. 社交行为:在群居动物中,社交行为是其生活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交行为,动物可以建立社会等级、交流信息、协调行动和表达情感等。

典型的社交行为包括威胁行为、求偶行为和亲子照顾等。

4.1、动物的食物与摄食

4.1、动物的食物与摄食

§4.1、动物的食物与摄食呼吸和食品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不同点:呼吸作用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食物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能。

呼吸作用的意义:a.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为生物体合成其他物质,提供能量实验:燃烧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二、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糖类: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主要存在于大米、小麦、马铃薯等。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食物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小结: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及数量都不相同,几乎没有一种食物同时含有7类营养素。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均衡膳食。

三、动物的摄食由于各种动物捕捉食物的手段各不相同,他们的食性也多种多样。

所以各种动物具有自己特有的捕食方式捕食器官:1、海葵:触手 2、昆虫:口器昆虫取食的器官叫口器,位于头部的下方和前端,口气的形态结构也变化多端。

虹吸式口器:蝶类咀嚼式口器:蝗虫嚼吸式口器:蜜蜂舐吸式口器:苍蝇刺吸式口器:蚊子3、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用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摄食:大部分动物通过摄食来获取物质和能量。

它们摄入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2. 呼吸:动物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并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质,释放出能量。

呼吸过程中,动物还会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3. 吸收:一些动物通过身体表面或特化的结构吸收营养物质。

例如,海绵通过水流通过体壁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

4. 吸食:某些动物利用特殊的结构,如吸盘、吸管等,吸取植物的汁液、花蜜或血液等。

5. 吞食整体或部分:一些动物会吞食整个猎物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

这包括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

6. 光合作用:一些动物,如某些海洋生物和珊瑚,可以利用共生的藻类或细菌进行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和有机物质。

总的来说,动物通过摄食、呼吸和吸收等方式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
和生长。

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说一说:龋齿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谈一谈:龋齿的预防。
a、形成原因
1、细菌把糖转为酸 2、酸腐蚀牙釉质和牙本质
如何防止牙病
刷牙习惯 用适当的清洁材料 少吃 甜食 均衡日常饮食 有规律的牙齿检查
好的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什么是消化?
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
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 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 无机盐 约占人体重量的4% 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 种类:钙、磷、铁、碘、钠等
* 需要量少,对生长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钙、磷是强壮的骨骼与 牙齿所必需
铁是制造红细胞所必须 的无机盐
• 主要无机盐及其缺乏症
钙 佝偻病 铁 贫血
碘 甲状腺肿
6. 食物纤维
主要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
动物的食物
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动物的能量来自于食物
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是否相同?我们是否 能测定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呢?
不同的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 热量是不同的, 蛋白质→16.8千焦/克 糖类→16.8千焦/克 脂肪→ 37.7 干焦/克
一、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食物中的营养素: 水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无机盐 维生素 食物纤维
3、小肠结构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 (1)小肠长约5-6米,可以增加食物的停留时间。 (2)小肠表面有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绒毛表面又有微 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达200平方米; 大大地增加了小 肠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面积 (3)小肠内消化液的种类多,如肠液、胆汁、胰液。
(4)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且小肠绒毛壁

第三章_摄食行为

第三章_摄食行为

摄食行为
一、摄食行为的 调节机制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3、异嗜(二)
例如,严重缺乏蛋白质营养时,草食动物可 能吃肉;营养失调的狗可能吃煤渣、木榍;缺盐 的鹿会舔尿;产蛋的鸟类缺钙时会啄蛋。患磷缺 乏症的牛,常因采食含铁钉的垃圾导致创伤性网 胃炎或创伤性心包炎,马因吞空气导致腹痛(马 疝痛)。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特点(二)
• 猪用鼻突掘地寻找食物,并靠尖形的上唇和舌将食 物送入口内,饲喂时则靠齿、舌和头部运动来采食。
• 马的唇灵活、敏感,是采食的主要器官。放牧时, 上唇将草送至门齿间切断,并依靠头部的牵引动作, 把不能咬断的草茎扯断。
• 鸟类一般采取啄食。 • 家兔有特殊的食粪行为,有助于获得维生素B。若
实验证明,饱中枢的神经核团细胞存在对葡萄糖 敏感的受体,血糖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饱中枢, 血糖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往往使单胃动物采食减少或 增加。因此血糖是单胃动物采食的短期调节的主要影 响因素。
摄食行为
一、摄食行为的 调节机制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摄食行为
1、初 乳(colostrum)
一、摄食行为的 调节机制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各种家畜在生后都能很快地开始吃奶。母 畜在产后最初排出的乳汁叫初乳。含有大量维 生素和免疫球蛋白,可使动物获得被动免疫, 对于保护初生畜的健康十分重要。
由于母体的免疫球蛋白不能经过胎盘进入 胎儿体内,初生畜必须在出生后的早期通过吃 初乳,把球蛋白吸收到血液中去。小肠壁透过 完整球蛋白的能力在生后逐渐下降,所以初乳 以早吃为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教学目标】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了解“热量价”的含义,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3、列举不同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方式,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基本生物学观点4、知道牙齿的种类,能描述牙齿的结构,阐明保护牙齿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人和其它动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这些能量都是从哪里来的啊?一、热量价讲授:动物的能量来自于食物,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空气中燃烧氧化有相似之处,但进行的方式不同。

设疑: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一样多吗?究竟哪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多?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

①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②选用的食物应是容易燃烧的,并具有典型性;③控制条件为相同质量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所得的结果比理论值多还是少?为什么?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食物除了供给我们能量外,还能提供给我们什么?二、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1、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2、糖类:包括淀粉、葡萄糖、蔗糖等。

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大米、小麦、马铃薯、土豆等含量较高。

3、蛋白质: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

青少年由于处于长身体时期,故对蛋白质需求量很大。

也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脂肪: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当人体内的糖类氧化分解不足以代给人体所需时,才会分解脂肪提供的能量。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举例说明缺乏某种无机盐的症状)6、食物纤维: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7、维生素(vitamin):种类很多,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对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关系极大。

看表格,了解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

补充说明:(1)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三类物质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既能作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的原料,又能提供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所需的能量。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供给原料为主;糖类是供给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以供给能量为主;脂肪是人体内贮备的能源物质,以贮能为主。

(2)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禽蛋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而植物性食物中豆类植物蛋白质含量较高。

蛋白质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消化不良。

(3)熊是恒温动物即使冬眠时也需要保持自身体温的恒定,同时还要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因此,熊在冬眠状态下仍然需要不断消耗能量。

但熊在冬眠时不进食,只有消耗脂肪来提供能量,所以冬眠后明显瘦许多。

(4)蛋白质、糖类、脂肪能提供能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不能提供能量。

粗纤维是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物质,却可辅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5)水在人体中的含量最高,约占2/3,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还有参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体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6)并不是每种食物都含有上述七类营养物质,在一些物质中含有较多的其中几类营养物质,而另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其他几类营养物质。

引导学生得出:养成“合理摄食,均衡膳食”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动物的摄食:摄食的定义:动物机械性的获得食物,并将其咀嚼和吞咽的过程各种动物捕捉食物的手段各不相同,他们的食性也多种多样。

捕食者以各种手段捕捉食物,而被捕食者也有各种办法保护自身,因此,各种动物具有自己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

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讨论不同动物摄食器官、摄食方式与环境的适应性。

1、海葵:利用口周围许多的触手来捕食小鱼虾和别的小动物;2、昆虫:捕食器官叫口器。

根据图可知,口器分为蝶类的虹吸式口器、蝗虫的咀嚼式口器、蜜蜂的嚼吸式口器、苍蝇的舐吸式口器、蚊的刺吸式口器。

3、鱼类:以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各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

思考:鱼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在水中捕食相适应?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鱼的体色大都是腹部白、背部深使水下和岸上的生物不容易发现;有鳍作为运动器官能快速游动;有侧线能感知方向和水流;肉食性的鱼类口内有齿;用鳃呼吸能长时间生活在水下等等。

思考:你还能举出更多具有特有捕食器官、捕食方式的动物吗?学生回答根据课件介绍:特有的捕食器官如青蛙倒生反卷的舌;啄木鸟的喙;猫有可伸缩的钩爪和发达的犬齿;螳螂的捕捉足。

特有的捕食方式如蜘蛛织网捕虫、蛇类头部具有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能通过红外线定位进行捕食等。

(四)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1、作用:牙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

食物在口腔中经牙齿的切碎、磨烂进入胃。

2、分类:乳牙:20颗,在学龄前逐渐脱落,换上恒牙切牙尖牙恒牙:脱落就不会再长出来磨牙3、图片:一颗牙齿思考:牙齿的结构是怎样的?根据牙的外观分: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个部分。

根据牙的具体结构分:分为牙釉质、牙质、牙龈、牙腔、神经和血管。

4、常见的牙病:龋齿,俗称蛀牙,是青少年中发生率很高的牙病。

思考:出示龋齿形成的图片,读图说说龋齿是怎样形成的?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酸腐蚀牙釉质和牙质,从而引起龋齿。

讨论:如何防止牙病?5、保护牙的健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运用实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实验的方式、方法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5、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难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一、消化系统组成: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读图,并思考: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演示实验:哪一个溶解的更快。

结论: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读图:看图4-20,并思考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切割、磨碎食物;因为唾液中含消化酶。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研磨食物。

有关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产生胃液,消化蛋白质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这些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胰液、胆汁。

胰液主要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而胆汁主要消化脂肪。

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小肠表面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糖类: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补充说明:⑴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胃:酒精和少量的水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⑵消化分为两类: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胃――搅拌小肠――蠕动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三、酶定义: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设疑: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米饭,细嚼慢咽有什么特点吗?(会变甜)为什么会变甜呢?(馒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淀粉发生没发生变化,我们怎么知道呢?(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演示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1、用自制唾液收集器收集唾液1~10m1,放入试管中备用(取唾液时,可轻轻咀嚼浸醋的棉花或其他食物,以增加唾液的分泌)。

2、将2支试管分别编为1、2号。

在2支试管中都放入1cm长的生面条和1滴体积分数为0.4%的碘酒溶液,这时可看到2支试管内的生面条外表均呈现蓝色。

3、向1号试管内加入lmL清水,并轻轻振荡;向2号试管内加入lmL唾液,并轻轻振荡。

同时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水浴(放人盛有38℃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以保持其温度的恒定。

约经5~30min后,取出试管观察,看到1号试管中的生面条仍呈现蓝色,而2号试管中生面条外表的蓝色已消退。

实验器材:干淀粉,大、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碘液。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

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说出心脏在身体中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4、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6、说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学会测量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难点: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食物中经过消化和吸收,被小肠等所吸收而进入血液。

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中去的呢?一、血液课件展示:血液分层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

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

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血浆――55%血液血细胞45% 白细胞2、实验:观察血涂片红细胞(red cell)――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称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

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的动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white cell)――有细胞核,比红细胞数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