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教学文案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2. 掌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2. 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2. 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图吗?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工具之一。
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请你们想一想。
”2. 探究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a. 展示一张城市的交通地图,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b. 展示一张气候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差异,以及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c. 展示一张人口密度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地区人口稠密,有些地区人口稀少,以及人口分布对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a.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城市环境调查,让他们观察并记录城市中的地理现象,如建筑风格、交通状况、环境污染等,并提出改善建议。
b.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田野考察,让他们观察并记录农田的地理特征,如土壤类型、水资源利用等,并思考农业发展的问题。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与地理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案讲义

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 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 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 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 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 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 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 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 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 南涝北旱的格局。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与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 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 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 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 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5.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6. “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 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 地白昼逐渐变长。
诗句、谚语中的地理知识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 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 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 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 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 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 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语文教案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地理要素

语文教案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地理要素自然现象和地理要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丰富知识。
本教案将针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地理要素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一、认识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指地球上因自然原因而发生的各种现象。
例如,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等都是自然现象。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学生可以提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1. 日食日食是指月球运行轨道上的月球遮挡住太阳,使得地球上某些地方看不到太阳的现象。
日食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和角度等。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模型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模拟日食的发生过程,帮助他们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
2. 月食月食是指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遮挡住月亮的现象。
月食的发生原因和日食类似,也需要特定的位置和角度关系。
通过实地观测月食、展示模型或利用动画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月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变动时释放能量的结果,引起地表的晃动。
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的重要依据。
利用录像资料、实地观测结果和地震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原因、构造与地震带等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知水平。
4.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壳上含有岩浆的火山口冒出熔岩、火山灰等物质的现象。
通过对火山喷发的模拟、展示相关实物和介绍火山分布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对地球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认识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特征和现象,如山脉、河流、湖泊、气候等。
通过对地理要素的认识,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山脉与平原山脉是地球表面上连续起伏的地形,平原则是相对平坦的地面。
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山脉和平原的地图,介绍其形成原因和地理分布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山脉和平原的特征,并思考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完整版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
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
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
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
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
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
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
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
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
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精选文档】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
它们包括:⑴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⑵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⑶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⑷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⑸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⑹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⑺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⑻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⑼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案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片断新课导入:教师从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及任教的学校开始,然后设计一模仿性活动:“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请你绘制——幅图并标明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好吗?过程探究:1.学生自己绘制学校平面单图。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

用生活知识教学地理
当教学地理时,可以利用生活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地理概念和现象。
以下是几个
例子:
1. 大气循环:可以用风车的原理来解释气象系统中的气流循环。
风车旋转时,空气会
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类似于地球上的大气循环。
2. 水循环:可以以洗衣机的工作原理来说明水循环。
洗衣机在洗涤衣物时,水会经过
洗涤、漂洗和脱水等过程,最后再回到水箱中,循环再利用。
这类似于地球上的水循环,水从地面蒸发成为水蒸气后升入大气,形成云层,最终以降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3. 地壳构造:可以通过水果橘子的皮来说明地球的地壳构造。
地球的地壳分为地震带、火山带、构造带等,可以将橘子的皮类比为地壳,橘子的内部白色部分类比为地球的
地幔和内核。
4. 气候:可以利用四季变化来解释气候差异。
从温度、降雨、阳光等方面来说明不同
季节的气候特点,例如夏天阳光充足、温暖,而冬天阳光较少、寒冷。
5. 自然地理:可以利用野生动物迁徙或鸟类迁徙来解释地理特征。
例如,讲解动物迁
徙时可以涉及到陆地特征、气候环境和食物资源等因素,以及动物的生存策略和适应
能力。
通过结合生活知识和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提高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生活地理常识老师教案初中

教案标题:初中生活地理常识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常识: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分布等。
2. 生活地理:天气与气候、方位与导航、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等。
3. 地理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理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则生活实例引入,如“如何根据地理方位确定目的地?”2. 讲解地理常识:介绍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等基本知识,如经纬度、地理位置等。
3. 生活地理实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如“如何根据天气选择衣物?”4. 地理应用技术介绍:简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如GPS、GIS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规划旅行路线?”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地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分析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服务等,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
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
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
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
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
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
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
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
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
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
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
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
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
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
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
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
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
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
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32℃左右,相对湿度约50%。
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
环境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舒适状态。
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部分温差15.6~17℃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温差为11.8℃;再加一件背心,温差为9.9℃;再穿上外套,温差仅6.3℃。
衣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小时,人才感到舒服。
(四)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1 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
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1℃左右。
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五)为何茂密林区降雹少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森林覆盖率大的地区雹灾较少。
那么,为什么林区的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众所周知,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
形成积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作用。
林区下垫面的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
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森林,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炎热的夏季,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
森林犹如一把庞大的“遮阳伞”,在树冠层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很少,地面增温也很小。
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较潮湿,土壤的比热容大,地面的增温也比旷野要小。
夏季又是林木蒸腾作用最旺盛的季节,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量。
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量的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毗邻旷野要低。
气象观测表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2-3℃。
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局地对流天气过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
所以,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六)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远处的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的。
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
其原因是,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
晴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气的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来的声音就显得特别清晰。
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的声音就较微弱了。
因此,只要声音是从一个固定的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来的大小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七)为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大雨”重雾系指大雾。
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
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
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八)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
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
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
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
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
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
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
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
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
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九)一天中什么时间空气最好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
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3.3万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
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
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十)阳光雨露——人类的自然医生大自然赋予人类阳光、雨露,它们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技术高超的自然医生,可在治疗疾病中大显身手。
阳光大家知道,阳光是一种具有能量的物质。
通过阳光的照射,可以对人体内的生物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维护作用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现代医疗气象学中,专家们运用阳光照射来治疗某些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的治疗技术。
美国国立心理卫生研究机构等医疗部门,相继利用“光治疗法”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治疗抑郁症。
失眠及其他疑难疾病。
医生采用光照疗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每天晒太阳10分钟,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
最近,英国医疗气象学专家们发现地中海的阳光对治疗不孕症具有奇效。
雨水在下雨的时候,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会大量增加。
这种负离子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美称“负离子”。
因此,雨中散步,能使人神安志逸,心情舒畅,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维护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所以,在雨天出来散步或慢跑,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实践证明,经常在毛毛细雨中进行散步或慢跑锻炼,会给人一种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的感觉,不失为健身之妙方。
但是,雨中散步只能在温度适宜(15℃以上)的毛毛细雨中进行,千万不要冒着滂沱大雨去散步。
露水科学家研究发现,组成露水的氢、氧原子结合的共价键,可以发生十分微妙的变化,经测定,露水中几乎不含重水,且有较强的渗透性。
因而具有对人体有益的化学物质和某种活性。
每天早晨如果空腹饮一杯露水,就可以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用脱脂棉球蘸取露水,敷于眼险,能够很快地消除眼睑浮肿。
最近,日本人把从富士山麓收集的露水装入瓶中,经消毒后投放市场,很受人们的欢迎。
雪水雪水是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的冰状水。
据《本草纲目》记载,雪水“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毒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
在我国,自古就有用雪水治疗烫伤的方法,以及治疗冻伤的病例记载。
还可以用毛巾沾雪水对高热病人进行物理降温。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医疗气象工作者临床研究发现,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十分有效。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状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体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