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 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3)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过渡语、指导语2、组织学习活动(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并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词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天净沙·秋思》,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天净沙·秋思》,提问:“天净沙”是什么?“秋思”表达了什么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篇马致远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学习活动一:诵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1)读出节奏。

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

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通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教师补充一些资料: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

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深文浅教古文趣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深文浅教古文趣教)

深文浅教古文趣教——《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盛新凤(特级教师)【设计意图】一、深文浅教《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千古名篇。

整首小令用了一连串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了萧条、苍茫的景象,传递了作者伤感、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

像这样的名篇,可谓字字珠玑,读者可以从中开发出无限的解读空间。

但这样深沉的情感传递,如要一个毫无阅世经验的小学生去体验和领会,却有点勉为其难。

故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深文浅教”的方法,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意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先是通过对课文意象的品味,感受文中的意象是如何表现作者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的,而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马致远不是潦倒流浪,而是高中状元,荣归故乡,那他会选择怎样的意象呢?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想到了很多能够表现作者“荣归故乡,得意人意气风发”的意象“青藤碧树欢鸦锦道阳道暖风春风壮马骏马”等等,最后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了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此意象的观点,合作完成了一首新的《天净沙》。

这样的教学,看似冲淡了对原文情感的感受和体会,但我们相信,像这样的名篇,学生在一生中会有很多“重读”的机会,当他以后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拼搏,真正体会到了思乡之切、孤独之深,再来读这首《天净沙·秋思》,哪怕没有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也能读出个中滋味,并能深切领会。

毕淑敏在她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中曾经写道:“在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二、古文趣教古诗词语言凝炼、意境深远。

像这首散曲,全文只有28个字,几个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意境,要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却不是易事。

置换情境,让学生创编新的意象组合,更是不易。

基于以上学情,本课采用活动化教学,通过设计几个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化难为易,化涩为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也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用一节课来上这首诗,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的教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分析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找出这一课以及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

这一单元收录了包括《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内的写景名篇,并且几乎都与季节有关。

因此写景状物,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应当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侧重点有着明显不同。

《观沧海》虽然有“秋风萧瑟”的诗句点明了季节,但曹操观看的是“沧海”,而非秋天,诗篇重点是表现其壮阔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同样点明了季节,但重点仍是写“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节。

《钱塘湖春行》则是以表现早春景象为主,展现春日到来时的美景。

这首《天净沙·秋思》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

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间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也去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是委婉凄凉的情感,与学生目前的心态距离很大,所以应当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进而延伸至心灵的寒冷,最终对诗人描述的场景产生内心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入新课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和默写全曲
【知识链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为“曲”。

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
元曲分类及小令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也有例外。

赏析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枯藤()____________
(2)西风()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韵脚是哪些字?
5.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与《天净沙秋思》整首小令所营造气氛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朴的《天净沙》着意渲染的是秋日黄昏的冷寂,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活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1)kū枯老的藤蔓。

(2)xī萧瑟悲凉的秋风。

2. 答案:马致远元杂剧散曲关汉卿郑光祖
白朴秋思之祖
3. 答案:枯藤西风夕阳断肠人
4. 答案: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家”“马”“下”“涯”。

5. 答案:(1)小桥流水人家(2)一点飞鸿影下
【合作探究】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

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答案:“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3、结句点明了什么?
答案: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4、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
(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

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

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

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呢?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悟真院①王安石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注】悟真院又名悟真庵,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钟山(亦称紫金山)之东。

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常去悟真院。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2)结合具体诗句,从写法角度选择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1)对清幽恬淡、闲适自得的山水生活的喜爱;对芳香沁人、春草丛生的美丽春光的赞叹;对美好未来的乐观自信。

(2)示例1.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纵横的野水、呼应的鸟鸣、闲适的午睡、芳香的春风、遍野的芳草等意象,营造出淡泊清幽、明净鲜丽的春日美景,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恬淡情怀。

示例2:多角度描写,诗人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

明净的溪水洗涤着幽静的庭院,鸟儿在欢快地啼叫,和煦的春风送来了沁人的芳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山寺风景的清幽明净。

示例3:思路严谨。

诗人由近及远,视野从悟真院移到了整个钟山,写出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春意盎然的美丽精致。

示例4:以动衬静(反衬)。

鸟鸣声声,反衬出悟真院的清幽明净、春意盎然。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