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上)
先秦文学(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上)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一、中外文艺理论家关于艺术起源的见解: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文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劳动。
)二、关于文学:在原始艺术中,更接近文学的品类是原始歌谣和神话。
三、原始歌谣的种类:1、直接歌唱劳动情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2、两性爱慕的歌唱:(《候人歌》:候人兮骑。
)3、与根基于两种生产需要的原始宗教紧密结合的颂歌:(《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葛天氏之乐等。
)四、原始崇拜:大自然(种植)、生殖、图腾崇拜等,集中凝结了原始人类对人丁兴旺、雨露滋润、百害莫生、万物生长的渴盼和祈求。
(可联系《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内容:原始观念文化。
)五、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及自身认识和表述的总和,因其讲述的形象性、故事性、幻想性而与文学更加贴近。
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综述:文化形态的发展:从万物有灵到巫风盛行,从天命神授到制礼作乐,从史官文化到百家争鸣。
文学态势的发展:从上古神话到巫祝文学,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从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从北方理性到荆楚浪漫。
总体发展轨迹:从神到人纵向发展和人神交织横向延伸的轨迹和态势。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1、母系氏族:①约至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史前人类相继进入氏族组织的第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
②初以采集、渔猎为主,进入新石器时期后,出现了种植和畜养,制陶业渐趋发展,禁止了无长幼之别的自然婚,实行族外群婚。
③万物有灵观和视动植物为亲族的图腾意识。
(仰韶文化彩陶器物出现的凤鸟纹、人蛙纹、人面蜥蜴纹;《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红山文化母神庙,生殖神陶塑。
)④神话与基于神话的祷辞、咒语和图腾之歌,便是此时文学的主要样式和内容。
风神、雨师的原型,女娲、简狄的初创,都应产生在这个时代。
小升初文学常识专题一先秦两汉

小升初文学常识—系列全集制作人:优胜教育李静静制作人:李静静前言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又两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记录一个时期一个朝代文化特征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文字的记录,有了文字,自然就会出现文学。
古代文学区别于现代,是指所有的文字作品。
文学是内涵,是艺术,是一个民族传承的保证,先秦的诸子百家,秦一统六国后,书同文。
而后历朝历代慢慢的都出现了具有朝代特征文学特征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可分为散文、诗歌、诗、词、曲、赋、文、小说、戏曲。
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朝代都涌现了大批具有朝代特征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
综合所学,结合历史各朝代文学特征,在此我把他们大致归纳为先秦既春秋战国的散文、诗歌,秦文汉赋晋书,南北朝辞歌,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名著导读。
正如:“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目录1、小升初文学常识————先秦两汉2、小升初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3、小升初文学常识————大唐诗歌4、小升初文学常识————宋词元曲5、小升初文学常识————名著导读第一讲:文学常识——先秦两汉课程目标:1、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背景。
2、掌握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3、熟记易考知识点。
常识初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指什么?秦朝统一了哪六国?顺口溜——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优胜讲坛:小神话-----------蚩尤和黄帝一、古代神话——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含义:上古文学,幻想、远古先民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其低下,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力。
代表作:《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古代文献,其中以《山海经》中保存的课堂互动: 学生讲故事 考点对接:1.我国第一部神话集:《 》2.列举其中的经典神话故事二、《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概况: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

中国文学常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收集整理先秦文学常识(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中国古代文学上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上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一)先秦两汉文学(占 35%)中国文学的源头1.文学的起源的几种观点学界代表观点要紧有摹仿讲、游戏讲、巫术讲和劳动讲四种。
人类基于生存进展所需要的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活动,乃是文学艺术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
2.上古神话的种类、代表、特质和妨碍种类:①创世神话盘古开乾坤、烛龙②始祖神话女娲补天③洪水神话大禹治水④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⑤英雄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⑥发明制XXX话黄帝发明车、乐、铜器,仓颉造字特质:精神特质:①凸显人的作为、主观力量和主动精神②神话人物被给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的思维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3.书面作品的雏形代表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完整、纯粹的记事散文,描写刻画传神,富有诗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别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卦爻辞的地位与妨碍①客观地保存了上古阶段部分歌谣,或某些语言片断,成为中国文学史绚烂多彩的宝贵资料。
②寓意于象。
《诗经》的兴象,正是它的直截了当延伸:理论上,意象派、境地讲等,都与它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③从卜辞通向《诗经》、《尚书》、乃至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桥梁,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妨碍。
《诗经》4. 《诗经》名篇背诵:《关雎》、《蒹葭》、《采薇》(节选)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别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
知识点的概述。
1. 古代文学的起源: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先
秦文学、汉赋和曲艺等。
2. 先秦文学:阐述先秦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如《诗经》、《楚辞》和《论语》等。
3. 汉赋:介绍汉赋的起源、发展和主要代表作品,如《陶渊明集》和《东篱雄辩》等。
4. 曲艺:概述古代曲艺的种类和特点,如杂剧、歌舞和评话等。
5. 魏晋文学:介绍魏晋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散文和辞
章等。
6. 唐诗:讲述唐代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
雀楼》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7. 宋词: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和代表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8. 元曲:概述元曲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郑光祖的《窦娥冤》
和关汉卿的《汉宫秋》等。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古代中国文学上册的重要内容,对于学习和
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培优之文学常识(文学史):先秦两汉南北朝

文学常识(文学史):先秦两汉南北朝本讲目标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南北朝文学1 先秦文学1.1 先秦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2 主要形式上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1.2.1 上古神话上古神话:原始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是远古先民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口头创作的,具有集体性、直观性,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力。
主要作品《山海经》。
黄帝擒蚩尤蚩尤作兵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1.2.2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风:周代各地的歌谣。
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7篇。
雅: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比喻象征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1.2.3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散文的开端:甲骨卜辞历史散文的分类: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国别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专注一个人的言行,如《晏子春秋》。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2)先秦叙事散文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为后世小说奠定基础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1、语录体2、对话论辩体3、专题论文(专论体)《庄子》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哲学散文与历史散文的区别:(1)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但也有叙事的成分;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通过叙述历史事件来说明事理的(2)历史散文的现实性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和褒贬表现出来的;诸子哲学散文主要是直接说理,直接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论,反映社会现实。
先秦两汉文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 谓物化。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 成群,草木遂长。”(《马蹄》)
的歌颂,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揭露;从形式上说,既有类似《诗经》的诗体
赋,也有类似楚辞的骚体赋,还有汉代发展起来的散体赋;从作家和作品 看,汉代辞赋作家有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
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汉朝的政论哲理散文已趋于成熟。比较杰出的政论散文作家有贾谊、晁
《庄子》一书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多为门人所著,不完全代表庄
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文学性很强,不仅结构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而且时常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之中,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开阔的意境,给后世诗人和小说家以无穷的启发
彪》,王粲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成就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因所配乐曲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
纪-前6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周初)——诗三百(春秋)——诗经(西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上)第一部分先秦两汉文学一、填空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轮辐式)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所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造字)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
12.三家诗是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4.(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子长)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淮南子》。
22.《诗》到了(汉)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24.《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32.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前551)年。
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孟子》。
35.《国语》的性质是(国别体)史。
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寓言)、重言、卮言。
37.《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刘向)编辑成书的。
38.《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悲秋)”题材。
39.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主要是王逸的(楚辞章句)40.《史记集解》的作者是(裴骃)。
41.上古神话主要分为(事物起源神话),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以及人类之间战争两大类。
4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上古之书)。
4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春秋_》。
4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出自《_论语_》。
4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4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大雅-生民》。
4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诗)。
48.《国语》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战国策》一书。
5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作品。
5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5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抒情小赋)类型。
5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
5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东汉)时期。
56.(乐府)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57.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创世神话)。
58.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_ 尚书》59.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音乐类型)为划分标准的。
60.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赋诗言志)。
61.(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
6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小雅-采薇》。
63.“《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
64.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
65.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语录)体和格言体。
6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出自《论语》。
6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
68.《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69.《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70.《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
71.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
72.“疾虚妄”是王充名作《论衡》的基本精神。
73.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7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
7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在先秦称作“诗”或“诗三百”至(汉代)才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76. 《诗经》中的“二南”指(周南)、召南。
77.《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78.《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
79.《韩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工商,患御者、(带剑者)、五种人。
80.《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
81.烛之武是《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篇中的人物。
82.邵公是《国语》中(邵公谏弭谤)篇的人物。
83.冯谖是《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篇中的人物。
84. “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篇。
85.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
86.汉代大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但内容连贯,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8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8.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8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90.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91.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92.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战国策)。
93.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9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中的(邵公谏弭谤)篇。
95.“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篇。
96.“锲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劝学)篇。
97.“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中的(氓)篇。
98.《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9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离骚》的名句。
100.《楚辞》最早的注本是《楚辞章句》。
二、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
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微言大义(原“今文三家诗”题目有误)《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
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
《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
《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
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