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_第五章_呼吸笔记(全)
【VIP专享】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_第五章_呼吸笔记(全)

c 1 顺应性(C) 容积变化()V L/cmH2O
R
压力变化()P
① 肺顺应性(CL) 肺容积变化()V =0.2 L∕cmH20 跨肺压变化()P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2/3 ﹡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张力:肺泡内液-气界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choline DPPC ) 作用:降低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积↑(↓)
意义:
a.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物质
b.防止肺毛细胞血管中液体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
c.降低吸气阻力,减小吸气做功。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②胸廓的顺应性
1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生理学笔记——第五章呼吸

⼀、呼吸过程 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包括肺通⽓和肺换⽓;(2)⽓体在⾎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
掌握要点:(1)外呼吸是⼤⽓与肺进⾏⽓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肺⽑细⾎管⾎液进⾏⽓体交换的全过程。
呼吸性细⽀⽓管以上的管腔不进⾏⽓体交换,仅是⽓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传送带。
对肺泡的⽓体交换来说,传送带构成解剖⽆效腔。
⽽呼吸性细⽀⽓管及以下结构则可进⾏⽓体交换,称为呼吸带,是⽓体交换的结构。
呼吸带内不能进⾏⽓体交换的部分则成为肺泡⽆效腔。
正常肺组织内肺泡⽆效腔为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较⼤的肺泡⽆效腔,它和解剖⽆效腔⼀起构成⽣理⽆效腔,所以,⽣理⽆效腔随肺泡⽆效腔增⼤⽽增⼤。
(2)内呼吸指的是⾎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体交换,⽽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内呼吸的⼀部分。
⼆、肺通⽓:⽓体经呼吸道出⼊肺的过程 1.肺通⽓的直接动⼒——肺泡⽓与⼤⽓之间的压⼒差(指混合⽓体压⼒差,⽽不是某种⽓体的分压差)。
肺通⽓的原始动⼒——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是主动的,呼⽓是被动的,即吸⽓动作是由吸⽓肌收缩引起,⽽呼⽓动作则主要是吸⽓肌舒张引起,⽽不是呼⽓肌收缩。
⽤⼒呼吸时,吸⽓和呼⽓都是主动的。
吸⽓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肌主要是肋间内肌。
吸⽓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肺内⽓压降低,引起吸⽓过程。
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正常⽣理状况下,呼吸运动是胸式和腹式的混合型式。
2.肺通⽓阻⼒:包括弹性阻⼒和⾮弹性阻⼒,平静呼吸时弹性阻⼒是主要因素。
(1)弹性阻⼒指胸郭和肺的弹性回缩⼒(主要来⾃肺),其⼤⼩常⽤顺应性表⽰,顺应性=1/弹性阻⼒。
肺的顺应性可⽤单位压⼒的变化引起多少容积的改变来表⽰,它与弹性阻⼒、表⾯张⼒成反变关系,顺应性越⼩表⽰肺越不易扩张。
在肺充⾎、肺纤维化时顺应性降低。
肺泡的回缩⼒来⾃肺组织的弹⼒纤维和肺泡的液⼀⽓界⾯形成的表⾯张⼒。
生理学总结笔记5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呼吸,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活动,却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
从我们每一次不经意的吸气到呼气,身体内部都在进行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运作。
呼吸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气体在我们体内进出的过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多个环节。
首先是肺通气,这是呼吸的第一步。
当我们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
肋间外肌的收缩会使得肋骨向上向外移动,从而增大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膈肌的收缩则会使其顶部下降,增加胸廓的上下径。
这样一来,胸廓的容积就增大了,导致肺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外界的空气便顺着压力差被吸入肺内。
而当我们呼气时,情况则相反,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内压力高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排出。
接下来是肺换气。
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后,并不是直接就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了。
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需要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而肺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低;同时,肺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
这样,在浓度差的驱动下,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完成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是呼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氧气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而二氧化碳则有三种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和物理溶解形式。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保证呼吸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包括延髓、脑桥等部位。
延髓是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而脑桥则对呼吸节律有调整作用。
此外,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在呼吸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则对脑脊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敏感。
当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降低或者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化学感受器会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呼吸中枢,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以保证体内气体的平衡。
2024版医学《生理学》第5章呼吸

医学《生理学》第5章呼吸contents•呼吸系统概述•肺通气与肺换气目录•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生理变化CHAPTER呼吸系统概述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01020304呼吸道肺胸膜腔呼吸肌1 2 3维持生命活动参与代谢过程保护机体免受有害物质侵害呼吸系统的生理意义呼吸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神经调节01体液调节02自身调节03CHAPTER肺通气与肺换气呼吸运动胸膜腔负压呼吸道通畅030201肺通气的原理与过程肺换气的过程与机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CHAPTER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血液中的O2、CO2和H+浓度中枢化学感受器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的肌梭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等部位通过神经通路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皮层可以通过意识控制呼吸、下丘脑可以影响呼吸节律等。
CHAPTER肺的非呼吸功能肺内具有多种代谢酶肺组织内含有多种代谢酶,能够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
肺对药物的代谢肺组织对吸入的药物具有代谢作用,能够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肺内代谢产物的排出肺能够通过呼吸运动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肺内具有黏液纤毛清除系统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咳嗽反射肺内具有免疫分子肺内具有免疫细胞肺内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肺的免疫应答CHAPTER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生理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流受限炎症反应肺功能下降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可逆性气流受限呼吸衰竭氧合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起病肺部炎症和渗出多器官功能障碍WATCHING。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笔记教案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概念: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泡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定义: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1)呼吸的过程①平静呼吸②用力呼吸(2)呼吸的型式①按呼吸肌的主次分: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②按呼吸的用力程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3)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2.肺内压(1)定义:指肺泡内的压力。
(2)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人工呼吸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3.胸膜腔内压(15min)(1)概念: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呼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气)。
(2)胸内负压的形成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0-肺回缩力(3)浆液的作用①润滑作用②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运动;②促进胸腔内大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5)气胸肺通气的动力概括如下:(5min)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它引起胸廓的张缩,由于胸膜腔和肺的结构功能特征,肺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肺容积的这种变化又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此压力差直接推动气体进出肺。
(二)肺通气的阻力(20min)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5min)(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顺应性(CL)=肺容积变化(△V)/ 跨肺压的变化(△P)①肺静态顺应性曲线②比顺应性③肺弹性阻力的来源a.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b.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2/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脂蛋白混合物。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Respiration)

正常 肺活量100% 气道阻力增大
41
时间肺活量的意义:
既能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也能 反映肺组织的弹性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
肺总量(TLC total lungcapacity) =肺活量+余气量 3500-5000mL
1
鼻腔
呼
鼻孔
吸
口腔
系
喉
统
概
图
咽 气管
气管隆凸
2
呼吸及其意义
• 呼吸 respiration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 的气体交换过程。
• 呼吸意义
– 及时补充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消耗的O2 – 排除新陈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多余的CO2 – 缺氧将迅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 • 肺的非呼吸功能
组织粘滞阻力 ~呼吸过程中,呼吸器官及毗邻器官移位造成的阻力。
35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气流速度——快时大,慢时小 气流形式——湍流—,层流— 气道口径——R∝1/r4
36
气道口径的调节:
气道平滑肌 副交感神经 收缩
交感神经 舒张
口径 ↓ ↑
阻力 ↑ ↓
儿茶酚胺 舒张
↑↓
组胺 5-羟色胺
内皮素
收缩
• 呼吸气体的流动是由于呼吸肌和胸廓节律性运 动产生的压力差所驱动的
• 肺通气的意义在于经常保持肺泡内O2和CO2分 压的稳定,以适宜与血液进行交换气体
7
一、实现肺通气的器官:
1.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加温、加湿、 过滤、清洁吸入气体和防御反射
. 2.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3.肺泡:交换的场所
4.胸膜腔:维持肺扩张 的结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动力克服其阻力 ﹡(一) 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1. 呼吸运动
(1)吸气运动 …吸气(主动) (2)呼气运动 …呼气(被动) (3)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平静呼吸: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用力呼吸: 都是主动 2、肺内压:
吸气时: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 (-1~-2mmHg ) 呼气时: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 (+1~+2mmHg )
呼吸运动造成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3、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由胸膜壁层与脏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
结构特点:①密闭②内有少量浆液: a.润滑作用b.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不易分开 (2)胸膜腔内压:负压
平静吸气末:-5~-10mmHg
呼气末:-3~-5mmHg
胸膜腔内=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负压) ▲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②促进胸腔内的静脉和淋巴回流 (二)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7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30%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力。
·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容易扩张→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
不易扩张→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1
c R
=
顺应性(C )V P ∆=∆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L/cmH2O
① 肺顺应性(CL )V P ∆=
∆肺容积变化()
跨肺压变化()
=0.2 L ∕cmH20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张力:肺泡内液-气界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choline DPPC )
作用:降低表面张力
a.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b.防止肺毛细胞血管中液体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
c.降低吸气阻力,减小吸气做功。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②胸廓的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Cchw)
V
P
∆
=
∆
胸腔容积变化()
跨壁压变化()
(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 0.2 L/cm H2O
2.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气流
(1)构成粘滞阻力:组织相对位移
气道阻力:气体分子间、气体分子与气道壁间摩擦80%~90%
(2)影响因素:
①气流速度:快:阻力大。
慢:阻力小。
②气流形成: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
③气流管径:管径缩小,阻力增大,反之减少。
二、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量正、成:400~~600ml,,平均500ml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正、成:1500~2000ml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正、成:900~1200ml
4.余气量(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正、成:1000~1500ml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
2.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余气量+补呼气量正、成:2500ml ﹡
3.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
① 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成、男:3500ml 女:2500ml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②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在头几秒内所呼出
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4.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余气量正、成男:5000ml 女:3500ml
﹡三、肺通气量
(一)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
⒈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6~9 L
⒉每分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70~120 L
反映了呼吸机能的最大潜力所能耐受的体力强度。
(二)肺泡通气量 1.无效腔:
(1)解剖无效腔:鼻→终末细支气管150ml
(2)肺泡无效腔:未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所占容积,正常几乎为0 (3)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呼吸频率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二、气体交换方式:扩散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 气体扩散速率=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温度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二)呼吸膜: (三)通气/血流 比值
概念:每分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比值 V/Q=4.2/5=0.84
V/Q <0.84,通气不足,血流过剩≈A-V 短路 V/Q >0.84,通气过剩,血流不足,肺泡无效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的运输形式: 二、 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极少,约占物理溶解:极少,约占1.5% (二)化学结合:占98.5%
1.结合形式:
Hb+O222PO PO −−−→←−−−
高
低
HbO2 ﹡⒉特点:
⑴ 反应快、可逆,无须酶的催化,受PO2影响 ⑵是氧合,非氧化 ⑶1分子Hb 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
100ml 血液中,Hb+O2结合的最大量——Hb 氧容量 100ml 血液中,Hb+O2结合的实际量——Hb 氧含量 Hb 氧含量
Hb 氧容量
⑷氧离曲线: 呈S 形
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称为氧解离曲线( ﹡3.氧解离曲线的特点:
×100%=Hb 氧饱和度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PO2 .(正常为26.5 mmHg )
P50↑: 表明Hb 对O2的亲和力↓,曲线右移
P50↓: 表明Hb 对O2的亲和力↑,曲线左移
[H+]↑、pCO2、温度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均使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
(1) [H+]、pCO2
酸度增加降低Hb与氧亲和力的效应称为波尔效应。
意义:①在肺脏促进氧合②在组织促进氧离
CO2的运输
1、碳酸氢盐占88%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
第三节呼吸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吸气)
脑桥下部: 长吸中枢(活化吸气)
延髓:呼吸基本中枢(喘息中枢).
二、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起步细胞学说
•神经元网络学说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模型(central inspiratory activity generator)
吸气切断机制(inspiratory off-switch mechanism)
三、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㈠肺牵张反射
1.概念:由肺扩张或肺萎陷所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2.反射过程:
(1)肺扩张反射:
迷走神经抑制延髓吸气中枢,切断吸气,转入呼气。
吸气→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
意义:①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②有种属差异:免最强,人最弱
(2)肺萎陷反射:
迷走神经兴奋延髓吸气中枢→吸气
肺过度缩小→感受器−−−−→
意义:在平静呼吸中不起作用,肺过度缩小时起作用。
﹡四、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适宜刺激:PO2、PCO2、[H+]
(一)CO2对呼吸的影响
1.作用
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体液因子,血中一定水平的CO2可维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
2.机制
(1)中枢途径: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主),以H+间接发挥作用
血中CO2↑→→−−−−−−−−−−−→-+
通过血脑屏障CO2+H2O H2CO3HCO3+H
H+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强、加快
(2)外周途径: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P CO2↑ 颈A 体、主A 体−−−−−−→窦神经、迷走神经
呼吸中枢→呼吸加强加快(主) 心血管中枢→血压↑(次)
(二)H+对呼吸的影响 1.作用:
血中H+↑→呼吸加深、加快,肺通量增加 血中H+↓→呼吸抑制 2.机制:
同CO2,但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以外周途径为主。
(三) O2对呼吸的影响 2.机制
①中枢途径:PO2↓呼吸中枢抑制
②外周途径:PO2↓→外周化学感受器→窦N →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因此: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兴奋作用可以对抗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兴奋作用不足以对抗抑制作用,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小结:三种化学因素引起的化学感受性反射
(四)CO2、H+、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可总和,亦可抵消。
P CO2↑时:→H+ ↑→肺通气↑ H+↑时:→CO2排出↑→P CO2↓、H+↓ P O2↓:→CO2排出↑→P CO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