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免疫调节-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归纳(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主题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辨析【典题示范】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解析】选D。
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及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都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题关键】明确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性(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物,如汗液、泪液、消化液等成分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溶菌酶,其中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
(3)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类题精练】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遇到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B.将体内流感病毒清除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过敏反应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解析】选D。
遇到病原体时,第一、二道防线先发挥作用,第三道防线后发挥作用,所以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A正确;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毒的扩散,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使病毒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最后由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因此人体消除体内流感病毒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B正确;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D错误。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复习必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
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组织液中的物质 返回血液循环系统 组织液中的物 质进入淋巴细胞血浆中的物 质进入组织液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 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 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
(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 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

病毒只有侵入细胞才能够增殖,而 有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等,也是寄生在宿主 细胞内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 抗体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
03 细胞免疫
三、细胞免疫
1.定义: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 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针对的对象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
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有相关受体) 能识别变化的信号。 2.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 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变化; ②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新产生的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的去向是什么?
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 体液 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体
B细胞
液
免
疫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细
胞
免
疫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
【资料1】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时,有专家提出可借鉴SARS经验用 糖 皮质激素降低免疫能力,缓解免疫系统对肺部细胞的破坏;还有医学 专家 指出,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患病概率, 建议 民众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不要过度恐慌。 【资料2】病原体感染引起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如白细胞 介素对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神经系统的影响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而 引起发热;也能够作用于下丘脑或垂体而影响神经—内分泌。
作用对象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免疫调节》最全知识点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问题探讨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 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 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 却并未感到不适。
一、免疫的概念
机体识别“自己”和”异己”成分,破坏和 排斥进入人体的病菌或病毒,监视并清除人体 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以维持 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_⑦__可__以__分__泌__抗__体__而__④__不__能_ (3)过程③表示__T_细__胞__分__泌__淋__巴__因__子__刺__激__B_细_,胞的增殖分化
过程⑤表示_病__菌__(_抗__原__)直_。接刺激④
活学活用
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抗原
直接
分化 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 (处理)
(T呈细递胞)(B识细别胞)增殖分化
快速 浆细胞
与抗原 结合
抗体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抗原
分化 记忆细胞
增
吞噬细胞 (处理)
(T识细别胞)殖分化
快速 效应T细胞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抗原释放
与靶细胞 结合
裂解 凋亡
细胞免疫
思考:参与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 物质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吞噬 细胞
T细胞
B细 胞
记忆 细胞
浆细 胞
淋巴 因子
抗体
功 能
吞噬 处理
呈递 抗原
呈递抗
原、产 增殖 生淋巴 分化
因子
保持 对抗 原记 忆
产生 抗体
第四单元 免疫调节【过关测试】高二生物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免疫调节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HIV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HIV的携带者不一定是艾滋病患者B.HIV是RNA病毒,其构成成分不只有RNA和蛋白质C.HIV是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酶和DNA连接酶在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发挥作用D.目前艾滋病仍无法治愈,但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病毒携带者延缓发病进程,降低患者死亡率2.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通过B淋巴细胞膜表面蛋白识别,进而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B.胸腺发育不良会影响T淋巴细胞的数量,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降C.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过敏原引起的淋巴细胞数量异常增加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D.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体内浆细胞数量主要因B细胞的增殖而增多3.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是免疫系统保护机体的正常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但是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太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出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炎症反应的发生只与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炎症反应引起的发热现象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C.炎症反应过强会引起与免疫缺陷病类似的自体细胞损伤的情况D.炎症反应过强会引起正反馈调节,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C.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5.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6.下图为抗体与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示意图。
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清单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知识点清单目录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3节免疫失调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1)骨髓①结构或分布: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②功能a. 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
b. 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 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胸腺①结构或分布: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位于胸骨的后面。
②功能: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脾①结构或分布: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
②功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淋巴结①结构或分布:呈圆形或豆状,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②功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5)扁桃体①结构或分布:在咽腭部,形状像扁桃,左右各一。
②功能:具有防御功能。
2. 免疫细胞(1)来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
(2)分类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皆是从形态或分子标签上进行区分的;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是从功能上进行命名的,它们不是指单一的某种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分类①抗体: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②溶菌酶:在体液中参与杀菌的物质。
③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特别提醒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知识拓展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其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1)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第4章 免疫调节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扁桃体、淋巴结、脾:内含多种免疫细胞(2)免疫细胞:各种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
教材拓展(1)抗原: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发特定的免疫反应,这类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是进入生物体的大分子异物,多数是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对应一种抗原。
(2)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能随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到全身各处。
(4)细胞因子:主要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第二节特异性免疫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系统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
2体液免疫(1)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就将它们消灭. 初次免疫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的分化之外,记忆细胞也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第4章 免疫调节-【必背知识】高二生物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背诵版)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四章 免疫调节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器官:(1)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3)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5)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
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
(3)种类:各种 白细胞 。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T 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 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
2. 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3)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T 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 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遗传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免疫调节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3.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他们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T淋巴细胞又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4.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并呈递抗原。
5.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
6.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7.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8.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实现的。
9.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叫作特异性免疫。
10.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2节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3.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直接接触B细胞,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
4.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5.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由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6.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裂解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7.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识别、接触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8.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9.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10.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具有特异性。
小结:
但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3.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4.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5.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分裂、分化的细胞——辅助性T细胞。
6.能识别、接触并裂解靶细胞的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7.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记忆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10.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中的信号分子——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
第3节免疫失调
1.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
3.过敏反应的特点:①有快慢之分,发作时反应强烈;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常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因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7.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该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大多数免疫缺陷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9.HIV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
1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
此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可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4.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计划免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
5.医学上把用正常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6.免疫排斥是指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
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可有效地避免免疫排斥问题。
7.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HLA——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
8.研究表明,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9.器官移植面临的两大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
10.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有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其中免疫治疗有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