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

合集下载

物理初中滑轮组公式

物理初中滑轮组公式

物理初中滑轮组公式
滑轮组相关的公式包括:
1. 物理滑轮组的总公式:F=G总/n。

其中,F是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 总为所有被提升重物的总重力,n为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

2. 理想情况下,公式简化为:F=G/n。

其中,G为被提升重物的重力。

3. 实际情况中,公式变为:F=(G+G1)/n。

其中,G1为动滑轮的重力。

4. 距离公式:S=nh。

其中,S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n是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h是物体升高的距离。

5. 速度公式:v=nv1。

其中,v是绳子自由端的移动速度,v1是物体上升的速度。

6. 动滑轮的公式:F=(G物+G轮)/2,S=2h。

其中,G物是物体的重力,G 轮是动滑轮的重力,S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是物体升高的距离。

7. 定滑轮的公式:F=G物,S=h。

其中,F是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是物体的重力,S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是物体升高的距离。

请注意,这些公式中的字母都表示具体的物理量,请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进行理解和应用。

滑轮公式 初二物理

滑轮公式 初二物理

滑轮公式初二物理
1、不计摩擦时:
G动=FN-G物(F为拉力,N为动滑轮上绳子段数,常用)。

G动=W额/s(W额为机械做的额外功,s为动滑轮移动距离,不常用)。

η=G/(G+G动)(η为机械效率,较为常用)。

2、计摩擦时:
G动=(W总-W有-Wf)/s=(W额总-Wf)/s(W总为总功,W有为有用功,Wf为克服摩擦做功)。

F=G/2(理想化,不计滑轮的重量且只有一个动滑轮)。

F=(G+G动滑轮)/2(考虑了动滑轮的重量且只有一个动滑轮)。

F=(G+G动滑轮)/n(n代表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段数,这是一个滑轮组)。

动滑轮省力计算
公式:s=nh。

v绳=n*v物,F拉=(1/n)*G总。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v绳:绳子自由端移动(上升/下降)的速度
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v物:物体移动(上升/下降)的速度
n:承重的绳子段数(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

G总:物重+滑轮重(G物+G 滑)。

其次,按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原则是:一般的:两股绳子配一个动滑轮。

202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初二下册:滑轮知识点及练习

202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初二下册:滑轮知识点及练习

滑轮练习一、初步认识滑轮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4.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

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

三、滑轮组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

(动滑轮自重不计)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课堂练习:如图所示,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滑块A在钩码的作用下恰能沿水平面匀速滑动,那么滑块A受到的摩擦力是( )A.2.94 NB.1.96 NC.0.98 ND.0.49 N强化训练一、夯实基础(每空2分,共28分)1.定滑轮实质是_____杠杆,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________,但它不能_______。

2.动滑轮实质是______________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_力,但_______改变力的方向。

3.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各使用了一个滑轮。

其中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滑轮,乙图中的滑轮是_____滑轮。

4.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70 N,则可匀速提起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第二节滑轮、滑轮组最全笔记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第二节滑轮、滑轮组最全笔记

滑轮知识点一、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和动滑轮1)滑轮:滑轮是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2)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这种滑轮叫做定滑轮。

3)滑轮的轴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

4)滑轮的实质: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以看做连续旋转的杠杆。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分别使用同一物体在不使用滑轮、使用定滑轮、使用动滑轮时匀速运动,记录整个过程需要用力的大小,物体移动的距离及动力移动的距离,动力的方向,然后由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钩码两个,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等。

实验过程:①按图甲所示测出钩码的重力G。

①按图乙所示安装定滑轮,让钩码匀速上升的高度h=10cm,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力方向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①按图丙所示安装动滑轮,让钩码匀速上升的高度h=10cm,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力方向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①换用数量不同的钩码,重复上面的步骤。

使用简单机械情况拉力大小F/N钩码提升10cm时绳端移动的距离s/cm拉力方向不使用简单机械24610上使用定滑轮24610下使用动滑轮12320上交流论证:①对比用甲、乙两图所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使用定滑轮时,拉力F与钩码重力G相等,绳端移动的距离s与钩码升高的高度h相同。

(忽略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力,绳子的重力)①对比用甲、丙两图所作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使用动滑轮时,拉力F=1/2G,绳端移动的距离s=2h。

(忽略动滑轮与绳的重力和摩擦力)实验结论:①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①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而且费距离。

注意事项:①弹簧测力计要匀速拉动。

①动力的方向与并排的绳子平行。

①选用质量较小的动滑轮。

①保证滑轮轴间摩擦较小。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①定滑轮可以看成一个变形的杠杆,滑轮的轴相当于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即l1=l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1=Gl2可知:F=G,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滑轮、滑轮组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整理

滑轮、滑轮组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整理

滑轮定义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定滑轮:轴固定不动的轮子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轮子实质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图示表达式(力的关系需满足不计绳重和摩擦)F=GS绳= hV绳=V物F=fS绳=S物V绳=V物F=2动物GGS=2hV绳=2V物F=2fS绳=2S物V绳=2V物F=2G物+G动S=1/2hV轮=2V物F=2fS绳=1/2S物V轮=1/2V物功W人=F S绳W物=G h W人=F S绳W物= f S物功率P人=F V绳P物=G V物P人=F V绳P物= f V物特点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不改变力的方向费力,不改变力的方向不计绳重和摩擦同绳同力题型1 滑轮特点+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用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钩码上,手执另一端,分别用F1、F2、F3匀速拉起钩码,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1较小B. F2较大C. 大小不能确定D. 三个力一样大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移动物体A时,当沿不同方向分别用F1、F2、F3的力,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动物体时,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1=F2<F3B.F1<F2<F3C.F1>F2>F3D.F1=F2=F3如图,用同一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图中F1、F2、F3、F4之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F1=F2B.F3=F4C.F1=F3 D.F2=F4关于滑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B.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动力的方向C.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D.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用一个重10N的动滑轮来提升50N重的物体,如图,实际工作时拉力()A.可能是35N B.正好是30N C.正好是25N D.可能是20N如图所示滑轮重和摩擦不计,货物重50N,当匀速提升物体10m时,拉力为______N,滑轮向上移动______米,绳子自由端向上移动_______米;如图所示摩擦不计,滑轮重为10N,货物重50N,当绳子自由端向上10m时,拉力为______N,滑轮向上移动______米,货物上移动_______米如图所示物体A通过动滑轮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2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8N,如果动滑轮、绳子、弹簧秤的重力和摩擦均不考虑,那么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为_______;拉力F为________,绳自由端移动速度为_______如图所示,滑轮A重10N,物体B重20N,若使B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上升,那么拉力应为N;滑轮A上升的速度是m/s(不计绳重和摩擦)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移动的速度为2m/s.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摩擦,拉力F为_____,滑轮的运动速度是_______m/s,滑轮的移动距离为_____。

初二物理滑轮组公式

初二物理滑轮组公式

初二物理滑轮组公式初二物理学习中,滑轮组公式可是个相当重要的知识点呢!咱们一起来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这就得用到一个关键公式:F = (G 物 + G 动) / n 。

这里的“F”是绳子自由端的拉力,“G 物”是被提升物体的重力,“G 动”是动滑轮的重力,“n”是绳子的股数。

比如说,咱们有一个重物,重 200N,动滑轮重 50N,绳子股数是 3 股。

那这时候拉力“F”就是(200 + 50)÷ 3 = 83.3N 左右。

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拉力的大小?还有一个重要的公式是 s = nh 。

“s”是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是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

假设要吊起一个重 300N 的物体,动滑轮重 80N,用 4 股绳子的滑轮组来吊,让大家计算绳子自由端需要多大的拉力,以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同学们一开始都有点懵,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眉头紧皱。

我就引导他们一步步来,先算出总重力是 380N,再除以 4 得到拉力是 95N 。

然后根据物体被提升 2 米,用公式算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 8 米。

当大家算出答案的那一刻,脸上那种恍然大悟和兴奋的表情,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再说说滑轮组的效率问题,效率公式是η = W 有 / W 总 × 100% 。

“W 有”是有用功,“W 总”是总功。

有用功就是把物体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等于 G 物 × h 。

总功是拉力做的功,等于 F × s 。

比如说,还是前面那个例子,有用功就是 300 × 2 = 600 焦耳,总功是 95 × 8 = 760 焦耳,那效率就是600 ÷ 760 × 100% ≈ 78.9% 。

学习滑轮组公式可不能死记硬背,得结合实际的例子多练习,多思考。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在解题的时候游刃有余。

总之,初二物理的滑轮组公式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多做练习,就一定能把它拿下!就像咱们攻克一个个小山头一样,每一次成功都会让咱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迎接后面的挑战!相信大家都能在物理的世界里畅游,加油!。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专题复习及滑轮组力的大小关系和移动距离关系练习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专题复习及滑轮组力的大小关系和移动距离关系练习

专题:滑轮知识总结类型一:用滑轮提升重物滑轮类型定滑轮动滑轮动滑轮装置图力关系F=GF:拉力G:物体重力F=2GF:拉力G:物体重力F=2GF:拉力G:物体重力距离关系S=hS: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高度S=2hS: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高度S=2hS:挂钩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高度速度关系V绳=V物V绳:绳子末端移动的速度V物:物体升高的速度V绳=2V物V绳:绳子末端移动的速度V物:物体升高的速度V钩=2V物V钩:挂钩末端移动的速度V物:物体升高的速度类型二:用滑轮拉动重物滑轮类型定滑轮动滑轮动滑轮装置图力关系F=GF:拉力f:重物与桌面间的摩擦力F=2GF:拉力f:重物与桌面间的摩擦力F=2GF:拉力f:重物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距离关系S=LL: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L:物体移动的距离S=2LL: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L:物体移动的距离S=2LL:挂钩移动的距离L:物体移动的距离速度关系V绳=V物V绳:绳子末端移动的速度V物:物体升高的速度V绳=2V物V绳:绳子末端移动的速度V物:物体升高的速度V钩=2V物V钩:挂钩末端移动的速度V物:物体升高的速度物动动物动物==G Fn G G Fn G nG G F --+=类型三:滑轮组滑轮类型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用滑轮组匀速水平拉动重物装置图力关系距离关系 速度关系nhS =物绳nV V =fF A A F nf n F F A A A ==所以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受到的拉力表示物体=物绳nS S =物绳nV V =专题:滑轮组力的大小关系和移动距离关系 〔1〕计算力的大小1、用一个动滑轮来提升重物,假设动力移动20cm ,则物体上升 cm 。

2、图3甲和乙都是由一只定滑轮和一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但是它们有不同点。

请答复:〔1〕甲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而乙滑轮组有 段绳子承担物重, 滑轮组更省力些;〔2〕如果都使物体上升h 高度,那么甲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下移动 ,乙滑轮组的绳端必须向上移动 。

滑轮组初中物理知识点

滑轮组初中物理知识点

滑轮组初中物理知识点
1、滑轮的分类
滑轮分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2、滑轮的概念、特点及相关计算
一、定滑轮
(1)概念: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实质:等臂杠杆;
(3)特点:不省力不省距离,可改变力的方向;
(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1(或速度V1)=重物移动的距离S2(或速度V2)
二、动滑轮
(1)概念:轴可以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
(3)特点:省力费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F=1/2G;
只忽略轮轴间摩擦则:拉力F=(G物+G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1(或V1)=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2(或V2)三、滑轮组
(1)概念: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特点: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费距离。

(3)滑轮组所涉及的相关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
在我们身边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很多滑轮装置,比如说建筑工地上的吊重物的机械、升国旗时旗杆上的滑轮、窗帘和晾衣架等等。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篇1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

2、特点: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1/n)*G物(条件:不计动滑轮、绳重和摩擦)。

注意:如果不忽略动滑轮的重量则:F=(1/n)*(G物+G滑)
3、动力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是: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倍,即s=nh。

如下图所示。

(n表示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
4、绳子端的速度与物体上升的速度关系:V绳=nV物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物理网为您提供的重点物理初二知识点之滑轮组,祝您学习愉快!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篇2
滑轮组的组装:
(1)根据的关系,求出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
(2)确定动滑轮的个数;
(3)根据施力方向的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

确定定滑轮个数的原则是:一个动滑轮应配置一个定滑轮,当动滑轮上为偶数段绳子时,可减少一个定滑轮,但若要求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时,则应在增加一个定滑轮。

在确定了动、定滑轮个数后,绳子的连接应遵循“奇拴动、偶拴定”的规则,由内向外缠绕滑轮。

【初二物理滑轮组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