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综合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综合复习探究实验的解题秘诀:(1)根据题目信息找到探究实验的课题---找出探究实验课题(课题中包含实验变量);(2)围绕探究课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疑问句);(3)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作出假设(把问句变成肯定句);(4)根据假设及实验变量设置实验步骤---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5)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现象:实验步骤中所能看见的某种变化;(6)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往往是把实验假设抄写一遍。
实验一: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1、请你设置一个实验验证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二氧化碳,现有实验装置和药品如下,烧杯、澄清石灰水、清水、棉花、试管、萌发种子、煮熟的种子等,请设置实验验证。
注意: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思路解答:(1)探究课题:验证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二氧化碳。
(2)提出问题: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二氧化碳吗?(3)作出假设: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了转变成了二氧化碳。
(4)实验步骤:(5)实验现象:甲组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组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你能看见的) (6)实验结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讨论:(1)说出漏斗加水到瓶中的作用。
----------排出瓶子中的气体(2)是什么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二氧化碳气体(3)该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种子的类型;乙组的作用是形成对照。
补充实验:验证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氧气。
氧气有助燃作用,缺乏氧气蜡烛无法燃烧。
(1)甲瓶子中的蜡烛较快熄灭?---没有氧气,蜡烛不能燃烧。
(2)煮熟种子的作用?-------对照作用。
(3)将实验装置放到温暖环境中?---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 4)实验结论是什么?---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实验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2、实验目的要求:①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022-2023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电学实验综合题复习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期末电学实验综合题复习1.小华同学用“伏安法”测量一只标有“2.5V ”字样小灯泡的电阻。
⑴如图甲所示是小华连接的实物连接图,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替他把电路连接完整(要求选择合适的量程,导线不交叉)。
⑵电路连接完成后,小华闭合开关S ,发现小灯泡L 不发光,电流表、电压表如图乙所示。
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⑶排除电路故障后,小华继续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右表中。
小华发现三次测量的电阻相差较大,通过交流,其他同学也都有类似的发现。
经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实验有误差是肯定的,但这个现象不能单纯用误差来解释。
因为,如果是误差,那么三次测得的电阻值应该相差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并具有_________的特点(选填“逐次增大” 、“逐次减小”或“时大时小”)。
⑷通过回忆实验时小灯泡_______的变化,小华推断灯丝的电阻可能与温度有关。
经过查阅资料他了解到:灯丝的温度越高,其电阻越大,且大多数金属的电阻都具有此特点。
据此,他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测温装置。
用一段具有这种性质的金属丝代替小灯泡接入图甲所示的电路中,若要满足温度升高时温度显示表的示数变大,温度显示表应由图甲中____表改装而成。
2.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有如下实验器材:电源(4.5V ),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个,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R “50Ω1A ”,导线若干。
(1)小明连接电路如上图,请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将实验电路连接完整,并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2)小明将5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 ,并记下电流值;然后将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闭合开关,此时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实验序号l 2 3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 /V2.0 2.53.0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 /A0.18 0.20 0.23 小灯泡的灯丝电阻R / 11.1 12.5 13.0 电阻R /Ω 5 10 15电流I /A0.3 0.15 0.1甲0.6 33 15PC D ABL乙V51015123-315A1230.20.40.6-0.63S移动,当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__V 时,才能记录电流表示数;(3)再改接15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上表中的实验数据。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学有机化学实验复习资料⼤学有机化学实验复习资料(全10个有机实验复习资料完整版)⼀.仪器名称(考点)(考10分)①直形冷凝管②空⽓冷凝管③球形冷凝管④蛇形冷凝管⑤梨形分液漏⽃⑥恒压滴液漏⽃(1)(2)(3)(4)(1)三⼝链接管,(2)蒸馏头,(3)尾接管,(4)布⽒漏⽃⼆、相关基础常识(考点)如:1.液体的沸点⾼于多少摄⽒度需要⽤空⽓冷凝管?140℃2.蒸馏瓶的选⽤与被蒸液体量的多少有关,通常装⼊液体的体积应为蒸馏瓶容积的:1/3-2/33.蒸馏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分开,但各组分沸点⾄少相差30℃以上4. 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秒。
5.重结晶过程中,若⽆晶体出现,可以采取⽤玻棒摩擦内壁或加⼊晶种以得到所制晶体。
6. 减压过滤的优点有:过滤和洗涤速度快;液体和固体分离⽐较完全;滤出的固体容易⼲燥。
7. 在蒸馏操作时,不能⽤球形冷凝管代替直形冷凝管。
8.在冷凝回流操作时,可以⽤直形冷凝管,代替球形冷凝管。
9.使⽤布⽒漏⽃抽滤时,滤纸应该稍⼩于布⽒漏⽃瓷孔⾯。
⼀、蒸馏与沸点的测定(重点)仪器的安装:仪器装置的总原则是由下往上,由左到右,先难后易逐个的装配,拆卸时,按照与装配相反的顺序逐个的拆除。
需注意的问题:1. 烧瓶中装⼊液体的体积应为其容积的1/3-2/32.蒸馏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分开,但各组分沸点⾄少相差30℃以上?3. 液体的沸点⾼于140℃⽤空⽓冷凝管。
4. 蒸馏时需加⼊沸⽯防⽌暴沸,如加热后发现未加沸⽯,应先停⽌加热,然后补加。
5.进⾏简单蒸馏时,安装好装置以后,应先通冷凝⽔,再进⾏加热。
6.冷凝管通⽔⽅向是由下⽽上,反过来⾏吗?为什么?冷凝管通⽔是由下⽽上,反过来不⾏。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7. 测沸点时,把最后⼀个⽓泡刚欲缩回主管的瞬间温度作为化合物的沸点,因为此时⽑细管液体的蒸汽压与⼤⽓压平衡蒸馏时,为什么最好控制馏出液的流出速度为1-2滴/秒?答: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流出速度为1~2滴/秒。
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验复习

综合实验2复习资料整理实验一:电解聚合法合成导电高分子及性能研究实验原理:聚苯胺随氧化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完全还原的聚苯胺,不导电,为白色;经部分氧化掺杂,得到Emeraldine 碱,蓝色,不导电;再经酸掺杂,得到Emeraldine 盐,绿色,导电;如果Emeraldine 碱完全氧化,则得到Pernigraniline 碱,不能导电。
一般认为当p ϕ∆为55/n 至65/n mV 时,该电极反应是可逆过程。
可逆电流峰的p ϕ与电压扫描速率ν无关,且1/2pc pa i i ν=∝。
对于部分可逆(也称准可逆)电极过程来说,59/p nϕ∆> mV ,且随ν的增大而变大,/pc pa i i 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或等于1,pc i 、pa i 仍正比于1/2ν。
思考题:1. 为什么恒电位聚合后的绿色聚苯胺具有导电性?答:聚苯胺随氧化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经部分氧化掺杂,再经酸掺杂后,得聚苯胺盐,呈绿色。
聚苯胺的形成是通过阳极偶合机理完成的,在酸性条件下,聚苯胺链具有导电性,保证了电子能通过聚苯胺链传导至阳极,使链增长继续,最后生成聚合物。
2. 为什么说聚苯胺电极过程是电化学可逆的?答:因为实验中得到的循环伏安极化曲线中有氧化峰和还原峰,而且两者图形大致对称,所以可以判断聚苯胺电极过程是电化学可逆的。
实验二:纳米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使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定(上)思考题:1.聚乙二醇(PEG)的作用?其聚合度对纳米氧化铝粒径的影响?答:聚乙二醇在溶液中易与氢氧化铝胶粒表面形成氢键,所以聚乙二醇比较容易的吸附于胶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包围胶体粒子。
保护膜具有一定厚度,会存在空间位阻效应,故可以有效的抑制胶体粒子的团聚,使胶粒能稳定的分散在溶液中。
聚乙二醇的聚合度越小,说明链长越短,得到的胶粒半径较小。
聚合度越大,链长越长,得到的胶粒半径越大,但过长的链长容易互相缠绕,不利于胶粒的分散。
《小升初科学总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素材苏教版

重要实验部分(一)一、探究能量的转换(一)实验器材:细铁丝、软木塞(或橡皮泥)、花生米、火柴、蜡烛、小烧杯、适量的水、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
(二)操作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用细铁丝将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
2、用温度计测量加热前烧杯里的水温并记录。
3、点燃花生米并放于石棉网下,加热烧杯里的水。
(可借助燃着的蜡烛点燃花生米。
)4、花生米燃烧完后,测量水温并记录。
5、对比加热前后的水温变化。
(三)实验结论:花生米燃烧产生的( )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 )就转化为( ) 和( )。
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一)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假设:与线圈的匝数有关。
匝数多,磁力大;匝数少,磁力小。
(三)实验设计:1、不变的因素:电池节数、导线粗细、铁钉长短等。
2、改变的因素:线圈匝数。
(四)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两端去掉绝缘层分别能绕大铁钉 30、60 圈左右的导线两根;大铁钉、回形针、火柴、开关等。
(五)操作步骤:1、探究导线绕30圈左右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
(1)将导线沿相同方向在大铁钉上缠绕30 圈左右。
(2)把绕上导线的大铁钉连接到装有电池的电池盒上,闭合开关,用大铁钉去吸引回形针。
(3)断开电源,数被吸引的回形针的数量并记录。
2、探究导线绕60圈左右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
(1)将导线沿相同方向在大铁钉上缠绕60 圈左右。
(2)按照步骤“1”中(2)(3)完成。
3、比较不同的线圈匝数,电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
(六)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 ( ) 有关,))o)越多,电磁铁磁力(三、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一)实验器材:光电板、小车、量角器、遮光纸。
(二)情况一:1、问题:光电板受光面积与小车速度是否有关?2、假设:受光面积大,小车速度大。
3、改变的条件:光电板的面积大小。
4、不变的条件:光电板的受光角度。
5、实验方法:对光电板进行部分遮挡。
复习资料试验步骤总结

复习资料试验步骤总结土工试验1、液限 < 塑限 < 缩限2、土中的水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及自由水。
3、烘干法测定含水量,适用于粘质土、粉质土、砂类土和有机质土类4、含水量的其它测试方法:红外线照射法、烘干法、实容积法、微波加热法、碳化钙气压法5、测定密度常用的方法有:环刀法、蜡封法、灌砂法、灌水法、电动取土法6、不能用环刀法削的坚硬、易碎、含有粗粒,形状不规则的土可用蜡封法,灌砂法、灌水法一般在野外应用。
7、环刀法测密度步骤:①按工程需要取原状土或制备所需状态的扰动土样,整平两端,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刀口向下放在土样上。
②用修土刀或钢丝锯将土样上部削成略大于环刀直径的土样,然后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至土样伸出环刀上部为止。
削去两端余土,使与环刀口面齐平,并用剩余土样测定含水量。
③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与土合质量m1,准确至0.1g④结果整理:P=(m1-m2)/V其中:m1:环刀与土合质量g;m2:环刀质量g,V:环刀体积cm38、蜡封法测密度:此法适用于不规则的土样(体积不小于500cm3)试验步骤:①用削土刀切取体积大于30 cm3试件,削除试件表面的松浮土以及尖锐棱角,在天平上称量,准确至0.01g,取代表性土样进行含水量测定。
②将石蜡加热至刚过熔点,用细线系住试件浸入石蜡中,使试件表面覆盖一薄层严密的石蜡,若试件蜡膜上有气泡,需用热针刺破气泡,再用石蜡填充针孔,涂平孔口。
③待冷却后,将蜡封试件在天平上称量,准确到0.01g;④用细线将蜡封试件臵于天平一端,使其浸浮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注意试件不要接触烧杯壁,称蜡封件的水下质量,准确0.01g,并测量蒸馏水的温度。
⑤将蜡封试件从水中取出,擦干石蜡表面水分,在空气中称其质量,将其与蜡封试件在天平上所称质量相比,若质量增加表示水分进入试件中,若浸入水分质量超过0.03g应重做;⑥结果整理:P=m/[( m1—m2)/Pwt-( m1— m)/Pn]9、塑性高表示土中胶体粘粒含量大,同时也表示粘土中可能有蒙脱石或其他高活性的胶体粘粒较多。
光纤与光电技术综合实验复习资料

光电系统设计复习提纲基本概念1.根据系统工作的基本目的,通常光电系统可以分为哪两大类?1.信息光电系统。
例如:光电测绘仪器仪表、光电成像系统、光电搜索与跟踪系统、光电检测系统、光通信系统。
2.能量光电系统。
例如:激光武器、激光加工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绿色”照明系统。
2.光电系统的研发过程需要哪些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相互配合?光电系统的研发需要多种学科互相配合,它是物理学、光学、光谱学、电子学、微电子学、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材料学等学科的相互促进和渗透。
3.光学系统设计基本要求包括哪些?基本要求包括:性能、构型选择、和可制造性三个方面。
4.光学系统设计技术要求包括哪些?技术要求包括:基本结构参数(物距、成像形式、像距、F数或数值孔径、放大率、全视场、透过率、焦距、渐晕);成像性质要求(探测器类型、主波长、光谱范围、光谱权重、调制传递函数、RMS波前素衰减、能量中心度、畸变);机械和包装要求;其他具体要求。
5.望远物镜设计中需要校正的像差主要是哪些?球差、慧差和轴向色差6.目镜设计中需要校正的像差主要是哪些?像散、垂轴色差和慧差7.显微物镜设计中需要校正的像差主要是哪些?球差、轴向色差和正弦差,特别是减小高级像差8.几何像差主要有哪些?几何像差主要有七种:球差、慧差、象散、场曲、畸变、轴向色差和垂轴色差。
9.用于一般辐射测量的探头有哪些?光电二极管10.可用于微弱辐射测量的探头有哪些?光电倍增管11.常用光源中哪些灯的显色性较好?常用光源中,白炽灯、卤钨灯、氙灯的显色性较好;12.何谓太阳常数?太阳常数——在地球-太阳的年平均距离,大气层外太阳对地球的的辐照度(1367±7) W·m-213.太阳对地球的辐照能量在哪个光谱区比例最大?太阳对地球的辐照度值在不同光谱区的比例为:紫外区6.46%;可见区46.25%;红外区47.29%14.对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光学系统,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其像质?因波长较短,影响像质的主要是各种像差;15.对用于中远红外的光学系统,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其像质?用于中远红外的光学系统,影响像质的主要因素是衍射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光学系统,16.对非线性光电探测器件的电路设计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由于光电检测器件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一般采用非线性电路的图解法和分段线性化的解析法来计算。
实验专题二 电学实验综合--2025版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10章 电路及其应用
(5)误差分析:当闭合S2时,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大于原电流表的 满偏电流,而此时电流表半偏,所以流经R2的电流比电流表所在支路的 电流大,R2的电阻比电流表的电阻小,而我们把R2的读数当成电流表的 内阻,故测得的电流表的内阻偏小。
返回导航
第10章 电路及其应用
返回导航
第10章 电路及其应用
(2)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②断开 S2,闭合 S1,调节 R1,使电流表读数等于其量程 Im; ③保持 R1 不变,闭合 S2,调节 R2,使电流表读数等于12Im,然后读出 R2 的值,则 RA=R2。 (3)实验条件:R1≫RA。 (4)测量结果:RA 测=R2<RA。
(1)基本原理:定值电阻 R0 的电流 I0=I2-I1,电流表 两端的电压 U1=(I2 -I1)R0。 (2)可测物理量: ①若 R0 为已知量,可求得电流表 的内阻 r1=(I2-I1I1)R0; ②若 r1 为已知量,可求得 R0=I2I-1r1I1。
返回导航
第10章 电路及其应用
2.电压表差值法(如图所示)
返回导航
第10章 电路及其应用
[解析] (1)因滑动变阻器阻值较小,所以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返回导航
第10章 电路及其应用
(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 合开关S1、S2,调节R1,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 位置不变,断开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 所示的电阻值,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 (3)断开S2,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成半偏状态,电压表所在支路总电阻增 大,分得的电压也增大;此时R0两端的电压大于电压表的半偏电压,故 R′V>R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
Pb 3O 4与HNO 3反应时,由于PbO 2的生成,固体的颜色很快从红色变为棕黑色:
PbO 2是种很强的氧化剂,在酸性溶液中,它能定量地氧化溶液中的I -:
从而可用碘量法来测定所生成的PbO 2。
思考题
▲能否加其他酸如硫酸或盐酸使四氧化三铅分解?为什么?
答:不可以。
盐酸会与四氧化三铅反应,盐酸被四氧化三铅中的二氧化铅氧化成氯气。
硫酸会与二价铅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铅沉淀,与二氧化铅分离不出来。
故盐酸和硫酸均不可以。
▲二氧化铅氧化碘离子需要在酸性介质中进行,能否加硝酸或盐酸以代替醋酸?为什么? 答:①醋酸作为缓冲溶液调节溶液的PH 值,使溶液环境保持PH=5~6。
若用强酸代替,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 值变化大,不利于二氧化铅氧化碘离子这一反应。
②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也会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使实验结果偏大;盐酸中的Cl- 具有还原性,易被强氧化剂二氧化铅氧化,消耗一定量的二氧化铅,使实验结果偏小。
③反应中生成的黄色碘化铅沉淀对碘量法滴定终点的影响,使用醋酸和醋酸钠的混合溶液进行消除22()2()2PbI s Ac Pb Ac I --+=+
▲氧化铅的含量测定中开始加入二甲酚橙指示剂与六亚甲基思胺时,溶液的颜色发生什么变化?当用EDTA 滴定时,溶液的颜色又发生什么变化?
答:加入二甲酚橙指示剂后溶液从黄色变为橙色。
加入六亚甲基思胺时溶液由橙色变为紫红色。
用EDTA 滴定时,溶液由紫红色变为亮黄色。
▲在二氧化铅含量测定中,为什么要加入0.8g 固体碘化钾?溶液有什么变化?
答:加入0.8g 固体碘化钾是要使二氧化铅全部被还原与溶解。
此时溶液呈透明棕色。
▲在二氧化铅含量测定中,为什么不一开始加入 1mL 2% 淀粉液,而是到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至淡黄色才加入?
答:淀粉与碘单质络合生成蓝色物质。
若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溶液,淀粉则会络合较多的碘单质,则硫代硫酸钠与碘单质反应的量就少。
到溶液至淡黄色才加入淀粉溶液,此时的碘单质几乎和硫代硫酸钠反应完全,使得碘单质与淀粉反应量较少,减少误差。
一种钴(Ⅲ)配合物的制备
游离的Co (II )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可与硫氰化钾作用生成蓝色配合物[Co(SCN)4]2-。
因其在水中离解度大固常加入硫氰化钾浓溶液或固体,并加入戊醇和乙醚以提高稳定性。
由此可用来鉴定Co(II)离子的存在。
其反应如下:
Co 2+ + 4SCN -
=== [Co(NCS)4]2-(蓝色)
游离的NH 4+离子可由奈氏试剂来鉴定,其反应如下:
NH 4+ + 2[HgI 4]2- + 4OH - === [O NH 2]I ↓+ 7I - + 3H 2O
(奈氏试剂) (红褐色)
思考题
▲将氯化钴加入氯化铵与浓氨水的混合溶液中,可发生什么反应,生成何种配合物?
答:发生络合反应,生成钴(Ⅱ)络合物,如,Co2+ + NH3 + Cl` — [Co(NH3)5 Cl]+ /
[Co(NH3)6]2+ / [Co(NH3)5H2O]2+
▲上述实验中加入过氧化氢起何作用,如不用过氧化氢还可以用那些物质,用这些物质有什么不好?上述实验加浓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氧化氢起氧化作用。
如不用过氧化氢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或者重铬酸钾,但是用这些氧化剂会引入杂质,高锰酸钾会引入二价锰离子,重铬酸钾会引入铬离子。
而过氧化氢过量时,微热即可分解为氧气和水,没有引入杂质。
(①过氧化氢起氧化作用;②可用硝酸、重铬酸钾、高氯酸钾;用这些物质会引入杂质离子,不利于配合物组分分拆。
)
浓盐酸的作用:确保制备的配合物没有水作为配体,另外,盐酸可以抑制产品溶解,提高产品的产率
▲要使本实验制备的产品产率高,你认为那些步骤是比较关键?为什么?
答:关键的步骤:① 三价Co 制备过程当中,分数次加入2.0g 氯化钴粉末和边加H2O2边摇荡,保证充分反应。
②慢慢加入6mL 浓盐酸,边加边摇动,提高产品的产率。
③产品的洗涤过程中5ml 的冷水分数次洗涤和5ml 冷的HCl 分数次洗涤。
操作题:
▲在制备钴(Ⅲ)配合物时,为甚么当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中停止起泡时才加入盐酸加热? 答:过氧化氢与六氨合钴(Ⅱ)反应,放出氧气,故有气泡冒出。
气泡停止则证明钴(Ⅱ)的络合物完全被氧化为钴(Ⅲ)络合物,才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在组成的初步推断(2)这一步骤中,分别依次加入硝酸银,硝酸,硝酸银的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次加入硝酸银的目的:除去溶液中的氯离子。
加入硝酸的目的:破坏络合络合物结构,使得络合物不断离解。
第二次加入硝酸银的目的:检验钴(Ⅲ)配合物的内界是否含有氯离子
▲在组成的初步推断(3)这一步骤中,为何要加入SnCl2、硫氰化钾与戊醇和乙醚? 答:加入SnCl2的原因:还原三价钴变为二价钴。
Hg Hg
硫氰化钾的作用: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二价钴,从而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钴的离子。
乙醚与戊醇的原因:二价钴离子与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的四硫氰合钴(Ⅱ)离子在水中的离解度大,加入乙醚与戊醇提高四硫氰合钴(Ⅱ)离子的稳定性,从而更好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在组成的初步推断(4)这一步骤中,奈氏试剂有什么作用?
答:证明混合液中是否有铵根离子。
(若有铵根离子,溶液变为红褐色)
▲在组成的初步推断(5)这一步骤中,混合液为什么要加热?为什么要重复做(3)、(4)步骤?
答:混合液加热的原因:破坏配合物的结构。
重复(3)步骤的原因:确定钴(Ⅲ)配合物完全变为氢氧化钴沉淀
重复(4)步骤的原因:确保络合物结构中含有铵根离子。
五水硫酸铜的制备、提纯及纯度检验
思考题:
▲除去三价铁离子时,为什么要调节PH约等于4?PH值太大或太小有何影响?
答:因为当PH约等于4时铜离子没有开始沉淀,而此时三价铁离子完全变为氢氧化铁沉淀。
PH值太大,不仅铁离子变为氢氧化铁沉淀,连铜离子也会变为氢氧化铜沉淀。
PH值太小,铁离子不能变为氢氧化铁沉淀物,不能除去铁离子。
▲倾析法在过滤中起什么作用?
答:除去不溶性杂质。
(先把清液倾入漏斗中,让尽量多的沉淀留在烧杯当中,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沉淀堵塞滤纸小孔而影响过滤速度)
▲在蒸发滤液时,为什么不可将滤液蒸干?
答:防止杂质随着产品析出,不将滤液蒸干可使得杂质保留在滤液中,提高产品晶体的纯度。
(防止可溶性杂质混入CuSO4•5H2O晶体中,影响产品纯度)
▲重结晶法提纯五水硫酸铜(4)中,为何要加入硫酸调节PH约为1~2?
答:在蒸发过程中,铜离子不断水解,且铜离子的浓度不断增大,当铜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平方之积大于氢氧化铜溶度积常数时,铜离子变为氢氧化铜沉淀。
因此加入硫酸使得铜离子与氢氧根的离子积小于溶度积常数。
热重—差热分析联用法研究五水硫酸铜的脱水过程
▲熟悉五水硫酸铜加热脱水过程TG与DSC曲线形状,依曲线形指出在各温度区间发生了什么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答:五水硫酸铜在低温区先失去两个水变为三水硫酸铜;在中温度区又失去两个水变为一水硫酸铜;在高温区失去一个水变为硫酸铜;在更高温区分解变为氧化铜和三氧化硫。
(在150℃一左一右分别失去2个水,在200℃—250℃再失去1个水。
分解则在600℃—
800℃)方程式如下:
CuSO4•5H2O = CuSO4•3H2O+2H2O CuSO4•3H2O = CuSO4•H2O+2H2O
CuSO4•H2O = CuSO4+H2O CuSO4 = CuO +SO2 + 1/2O2
▲TG 曲线与DSC 曲线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答:TG 曲线提供信息:反映加热过程中质量变化信息,有助于化学工作者对样品不同温度下的相变、吸附、脱水、分解、氧化和还原过程的分析与研究。
DSC 曲线提供信息:可观察到加热过程中吸热或是放热的信息,其峰面积部分提供相应变化过程吸收或是放出热量的大小。
阿司匹林的制备与表征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合成:
注意事项要看看!!!!!!
思考题:
▲进行酰化反应所用的水杨酸和玻璃器材都必须是干燥的,为什么?
答:本实验的反应物是水杨酸和醋酐,极易与水反应或者溶于水。
一旦与水反应,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率;而且酰化反应产物常易于水解。
▲本实验能否用稀硫酸作催化剂?为什么?
答:不能。
稀硫酸含水量较多。
理由跟1一样。
双酚A 的制备
思考题:
▲本实验为什么要加入硫酸?用其他酸代替行不行?若行,可用什么酸代替? 答:加酸的目的:质子化作用。
可加盐酸等质子酸代替。
▲你认为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答:①温度的控制:冰水浴 (反应温度过高,丙酮易被挥发掉;反应温度过低,不利于产物的生成)
②加硫酸的速度:每8-9秒一滴。
OCOCH 3COOH OH COOH (CH 3CO)2O H 2SO 4CH 3CO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