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

孔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核心思想“仁”,主张以德治 国。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 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百家争鸣
老子: 顺应自然; 对立转化; 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
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争
鸣
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走近孔子
孔子,鲁国人,先世为宋国 贵族;父母早丧,家境贫穷;曾 当仓库管理员;30多岁成为鲁国 有名的学者。55岁后周游列国, 推销其学说,经历十四年,
却 屡 遭 冷 遇 ; 68 岁 时 , 返回鲁国,专心整理古籍 及教授学生,传有弟子 三千,贤者七十二。数 年后逝世,享年73岁 。
国
祸 —— 福
经
书 影
好 —— 坏
➢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 万物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 ➢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四大学派和七位思想家
老子:顺应自然; 对立转化; 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百
孔子家 儒家 孟子 Nhomakorabea第8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 老子 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百家争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四大学派和七位思想家
老子 道家
庄子
百
孔子
家 儒家 孟子
争
鸣
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
《
难 —— 易
人春 秋
长 —— 短
初一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孔子的语录,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 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 才能学有所成。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 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 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倡俭
孟子 儒家
荀子 道家 庄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 维系社会秩序。
主张顺其自然、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主张变法改革。
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 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
文 五经:《春秋 》、 《诗经》、
化
《尚书》、《礼记》、
成
《周易》
就 言论记录
四书:《论语》、 《孟子》、
《中庸》、《大学》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第8课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三变
生产力是根本原因
社 会
社会制度的变革
大
变 革
思想领域的争鸣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 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 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倡俭
孟子 儒家
荀子 道家 庄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 维系社会秩序。
主张顺其自然、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主张变法改革。
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 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
文 五经:《春秋 》、 《诗经》、
化
《尚书》、《礼记》、
成
《周易》
就 言论记录
四书:《论语》、 《孟子》、
《中庸》、《大学》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第8课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三变
生产力是根本原因
社 会
社会制度的变革
大
变 革
思想领域的争鸣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初一年历史第8课 百家争鸣

初一年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①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无为而治。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主张以德治国;③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苛政。
(2)教育思想:①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文化成就: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贡献巨大。
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注意区分)
儒家:说服教育: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法家:依法惩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

4.相关著作: 《论语》
孔子讲学图
孔子弟子颜回
孔子弟子冉求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论 语 页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5.影响:
(1)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影响
(2)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 具有深远影响
日本长崎孔庙大门
越南河内文庙大拜堂内景
德国科隆孔庙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 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
(1)墨家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兼爱”“非攻”;
主要思想: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节俭
2.
(2)儒家①孟子 学 派
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应顺其自然 (2)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3)“无为而治”
3.著作: 《道德经》
二.孔子
1.历史地位: 春秋末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成就;
《韩非子》书影
3.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 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及
②荀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主
张 (3)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4)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
孔子讲学图
孔子弟子颜回
孔子弟子冉求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论 语 页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5.影响:
(1)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影响
(2)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 具有深远影响
日本长崎孔庙大门
越南河内文庙大拜堂内景
德国科隆孔庙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 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
(1)墨家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兼爱”“非攻”;
主要思想: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节俭
2.
(2)儒家①孟子 学 派
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应顺其自然 (2)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3)“无为而治”
3.著作: 《道德经》
二.孔子
1.历史地位: 春秋末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成就;
《韩非子》书影
3.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 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及
②荀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主
张 (3)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4)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兴于春秋
老子 孔子
铁农具和 牛耕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流派
百 家 争 鸣
影响
盛于战国
儒家—孟子、荀 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
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繁荣
中考演练
1.(2021·广西河池·2)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D 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 )A.“仁者爱人”
老子
简介 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道德经》)
老子——思想小讲堂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
顺应自然
老子——思想小讲堂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方技家 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远宽于医学
百家争鸣的影响
(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
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
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上述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材料及课本 P42说出你的理由。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 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
A 5.(2021·湖南湘西·1)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 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6.(2021·湖北随州·1)“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百家争鸣 (共47张PPT)

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 然规律办事
《荀子》书影
生平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 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思想主张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 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
《韩非子》
韩非
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集法家之大成 主张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口吃、不善言辞 擅长写作
《韩非子》书影
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形成法(法律)、 术(权术)、势(权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 新体系。
《墨子》书影
《墨子》是研究墨翟思想的最重要资料,现存53篇,大部分是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翟言 论的记述。
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
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
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
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
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
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
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书影 清光绪湖北崇文书 刻本。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 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墨子
墨翟(dí ) 约前479~前381 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故里
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
墨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曾提出“兼爱”、“非攻”等 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第8课 百家争鸣

3)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 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 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 《礼》《易》和《春秋》”。
天地万物为一
③崇尚自然, 追求精神
自由
逍遥游的庄子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三)法家学派
1、代表
李悝 吴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
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 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课堂检测
1.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
贱A的.有是教(无A类 )
B.因材施教
C.只是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也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
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C)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 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 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 捷,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 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商鞅、慎到、 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 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 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 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 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 君主地位 .
4)教育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 《礼》《易》和《春秋》”。
天地万物为一
③崇尚自然, 追求精神
自由
逍遥游的庄子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三)法家学派
1、代表
李悝 吴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
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 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课堂检测
1.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
贱A的.有是教(无A类 )
B.因材施教
C.只是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也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
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C)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 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 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 捷,李斯自以为不如。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 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商鞅、慎到、 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 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 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 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 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 君主地位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8课 百家争鸣(共16张PPT)

①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能相互转化。
老子
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④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二、孔子
孔子
人物简介: • 名丘,字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人, • 儒家学派创始人(P38), •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
P37下) • 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主要活动:
A、学习礼乐 B、从政;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荀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地位 墨家的 创始人
儒家的 代表
思想主张
兼爱 非攻 主张“________”“________”; 贤能 节俭 提出要选_______的人治理国家;提倡_ ____;
仁政 民贵君轻 主张实行“________”;提出“__
_______”;
非正义 反对一切_____________的战争;
礼治 主张实行“________”;
顺应自然 民心 道家的 强调治国要_______________和__ __, 精神自由 代表 认为人生应追求___________,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依法 中央集权 法家的
集大成者
强调________治国,建立_______________专制统治
以德治国; 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
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
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
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 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 凶猛可怕!”
2、政治思想:
1、核心思想是 “仁”,提出 “仁者爱人”。
②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能相互转化。
老子
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④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二、孔子
孔子
人物简介: • 名丘,字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人, • 儒家学派创始人(P38), •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
P37下) • 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主要活动:
A、学习礼乐 B、从政;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荀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地位 墨家的 创始人
儒家的 代表
思想主张
兼爱 非攻 主张“________”“________”; 贤能 节俭 提出要选_______的人治理国家;提倡_ ____;
仁政 民贵君轻 主张实行“________”;提出“__
_______”;
非正义 反对一切_____________的战争;
礼治 主张实行“________”;
顺应自然 民心 道家的 强调治国要_______________和__ __, 精神自由 代表 认为人生应追求___________,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依法 中央集权 法家的
集大成者
强调________治国,建立_______________专制统治
以德治国; 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
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
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
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 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 凶猛可怕!”
2、政治思想:
1、核心思想是 “仁”,提出 “仁者爱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探究 ➢思考:“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流派吗?如何理解“争鸣”二字?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个流派, 它们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诸 子百家”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 物作出解释,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了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新课探究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从小学习礼 乐,年轻时做过小吏,中年到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 后周游列国,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 作。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论语为政》
➢ 你认为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
百姓,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 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 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探究
新课探究 孔子教育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 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新课探究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 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新课探究 老子的思想主张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帛书《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道”与“名” 两个关键名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 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 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 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故应顺应万物 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亦即应任万物按照“自己 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应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 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
新课探究 ➢如何认识和评价“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 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墨家、儒家、道 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形成的理论,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源头。
随堂练习
C B B
C
课堂小结
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图
孔子创办私学, 促进了教育在民 间的发展。
新课探究
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 姓是没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 的局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 智愚、善恶,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孔 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 有名。
新课探究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庄子》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
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 掌握老子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重点掌握孔子“仁”的 政治思想及影响,知道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2 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以及各学派的 思想特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 巨大变革,这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有思想 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让我们 通过今天《百家争鸣》的学习,领略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人格 魅力,体会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
新课探究
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庄 子。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 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无 为而治”,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庄周 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 一书。
新课探究
法家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他 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 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著有《韩 非子》一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 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 应用和发展。
“仁者爱人”“仁”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为此必须做到“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根本内涵,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 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
新课探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新课探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 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 名著。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新课探究
儒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战国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尊称他为“亚圣”,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把孔子 的“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政”治国,不要过分剥削人民。 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主张实行“礼治”,明确 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晚年从事著述,现存《荀子》32篇。
言论记录在《论语》
新课探究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儒
儒
墨
道
法
家
家
家
家
家
孟
荀
墨
庄
韩
子
子
子
子
非
子
新课探究
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 “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爱互 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 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 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 节俭。有《墨子》一书传世。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新课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者爱人”,即 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思想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 主张以德治国,希望用伦理道德维系社会秩序;要求统治者为 政以德,反对苛政,实行德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意,使人民 心悦诚服。
新课探究 “仁”的含义十分宽泛,包含了一切美德。“仁者爱人”“克己复 礼为仁”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我们应如何理解孔子“仁”的学说呢?
“这也许是一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
非 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惟有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腿的缘故免于
福 征战而保全了性命。
福 相互转换 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新课探究 老子的政治主张
治大国如烹小鲜
新课探究
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 小鲜。”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 “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 就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 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不为”,诚如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 治”。“无为而治”内含“任自然、顺民意、尚民主、遵规律而为”的思 想,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政治主张。
新课探究
边境地区有位老翁,一次,他的马挣脱缰绳跑丢了,村里
塞 的人们都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呢?”
翁 失
过了几个月,那匹走丢的马带着另一匹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
马 贺他。那老人又说:“这也许是一件坏事。”没过多久,他的
, 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又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又说:
焉 知
新课探究
老子
年代
春秋时期
姓名 李 耳
国籍
楚国
创立学派
道家学派
思想 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3、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重要著作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