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8课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八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③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②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③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能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具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吗?生:儒家思想。

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1、“百家争鸣”的含义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家争鸣”的含义。

你们觉得什么叫“百家争鸣”?生:······师: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08课《百家争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08课《百家争鸣》
2、学习新课
一、老子
1.出示图片《道德经》
教师:大家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老子。
教师:如果我们要为老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
学生: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2.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上。父亲安慰儿子说:“我们养马人,失掉马匹是常有的事。也许它还会回来呢!”过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骏马竟带回来一大群马。儿子高兴极了,父亲倒没有太大的惊喜。他对儿子说:“这件事确实意外。不过,世事祸福无常,很难预料。”
3.教育成就
教师过渡:孔子的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我国2 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历史短剧《孔子讲学》之“因材施教”。
(短剧二)因材施教
学生甲 饰孔子 学生乙 饰子路
学生丙 饰曾参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教师过渡: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2.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角色3:我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我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角色4:我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我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
角色5:我的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我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我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我反对空谈仁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墨家学派代表人 墨子
生平
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 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兼爱”
“非攻”,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等观点,反对奢侈,提倡
培养小组合作
节俭。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
能力
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 思考百家争
学”。
儒家代表人物
鸣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 著作:《孟子》 孟子 亚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 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 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 313—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 著作:《荀子》 荀况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 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要老
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
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三、百家争鸣
出示《百家争鸣》的视频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设计-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设计-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2.学会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二: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思考;教师有条理的讲解历史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并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四:新课导入: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

五:讲解过程(板书和讲解)百家争鸣——标题1.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的定义一:定义:诸子百家:(子是对人的尊称,诸子指的是孟子,荀子,庄子等人,百家指的是这个时候的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那了解了诸子百家,同学们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有请。

同学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么样理解的?百家争鸣:就是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现在老师出一道考题:古代历史上的百花齐放指哪一个历史事件?百家争鸣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每个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背景,在刚刚那句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中,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其中一点背景是什么?(众答:乱)对,但是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要学会全面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从经济、政治、社会三点来分析他的背景。

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四、分组讨论:在诸子百家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派?最想加入哪一个派成为他们的弟子?为什么?现在同学们前后两排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

老师走到学生中看学生们讨论的情况,并适当的给予引导。

同学们讨论讨论好了吗?下面有请。

同学起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学生一:我喜欢儒家。

)好,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的好,他从儒家的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说了他的观点,分析的很全面(分组讨论:辩证唯物主义、结合历史现代自身、全面——板书)五、课堂小结下面我们来回顾一遍这节课的内容,讲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定义,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本课内容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家的思想观点,分析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认识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2.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案例分析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老子及其思想;孔子“仁”的学说以及对教育文化的贡献百家争鸣含义;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教、法家的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竞赛抢答和假设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探究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再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

难点:战国时期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百家争鸣的含义和影响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百家讲坛:于丹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设疑:视频中主讲的内容是哪部书?学生回答:《论语》。

教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典之作,那么这个充满智慧的治国之书诞生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想光芒至今还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历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哲人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老子1.出示图片《道德经》教师:大家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老子。

教师:如果我们要为老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主张“无为”,尊重自然规律办事。

)2.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

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上。

父亲安慰儿子说:“我们养马人,失掉马匹是常有的事。

也许它还会回来呢!”过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骏马竟带回来一大群马。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思想家老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 第8课 百家争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易中天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在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之际,习近平给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286名孔子学院校长、院长回信。

他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

百家争鸣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影响,由此链接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总结时代背景:目标导学一:老子1.图片展示介绍老子的生平与相关活动提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展示老子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教师总结:提示:(1)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学说代表:《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3.提问:你知道老子还有哪些朴素辩证法思想?提示: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的生平简介,通过图片展示了解孔子个人生活历程:提示: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二、难点: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

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

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二、内容学习:
(一)老子
1.老子生平。

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

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

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

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3)老子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在其著作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和社会人生辩证的奥秘。

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甚至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4)过渡: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他、评价他?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

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

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

下面,我们就从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2.孔子的政治思想。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内容,说说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认为“仁”包含了一切美德。

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2)引导: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可他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

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还因为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和“爱人”的主张,企图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我们从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方面看,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仁”的概念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一切美德。

它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依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过渡: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3.孔子的教育成就。

(1)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孔子教育成就的内容,然后归纳一下。

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2)总结: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还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春秋》一书。

孔子死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分成多个流派,孔子的学说被发扬光大。

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到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第一个时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

说活跃,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而言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

(三)百家争鸣
1.引导:请同学们先找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然后找出各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思想,并以表格的形式出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四、板书设计:
五、巩固练习:绩优学案习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