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随心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间的称呼也很有学问,近期我留意了妻子对丈夫称呼,感到很有意思,故将我搜集到的简要介绍几个,望大家喜欢:1、良人:远古时期,妻子称丈夫为“良人”;丈夫也称妻子为“良人”。
看得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的称谓,也带来诸多不便。
2、郎: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区别男女,人们在“良”字右边加“阝”称为“郎”。
在“良”左边加“女”称为“娘”。
妻子称丈夫为“郎”。
3、郎君:由于单音节词显得生硬,于是人们就在“郎”字后加了“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了“子”,妻子称丈夫为“郎君”。
4、官人:宋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之称谓,百姓中有了“官人”的称呼。
妻子就尊称丈夫为“官人”了。
5、相公:又比“官人”进了一步,多用于书香门第及读书之人。
6、老爷:民国前,官宦人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后来延续到了富贵豪门之家。
7、外人:在宋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外人,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
意思是男人对外,女人主内。
8、先生:近代之称呼。
所谓先生,一般指有学识且德高望重之人,也含有老师的意思。
称丈夫为先生,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今在海外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9、当家的、掌柜的:明末清初,在民间出现此称谓,现在好多地域还再用。
10、爱人:起源于40年代初,解放区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爱人”之称便被广泛使用。
但在海外“爱人”译为“情人”。
所以,海外华人不用“爱人”之称谓。
11、男人:这是最直接的叫法。
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
仅限于妻子对外时的称谓。
12、我们家那口子:带有某种亲热之味道,但祛除了尊敬的意思。
13、孩子他爸(爹):委婉朴实的称谓,农村多用。
14、老板:现代化的称谓,由“当家的”演变而来。
但必须是有地位和财产的男士,才能获得如此称谓。
现代家庭中,更多的称妻子为“老板”或“领导”。
15、老公:老公就是太监、宦官,民间俗称“老公”,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等。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

配偶称谓 语的语/演变张艳华(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 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语义演变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 “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 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 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 !z "”,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最化为一个词 “妻”的 面,读音由上“z "”化为 ,“妻子”由一个语逐渐发展凝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时期,如唐 的《 》:“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因为前面 词,如南宋《简和》:“有个妻子 ,年。
”明清时期,“妻子”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 ,如《水浒传》《金瓶梅》《 》明 中较为大量地用“妻子”。
用“妻子”语, 面语中人们 是 崇 用“妻”表“妻子”。
崇明对 汉语和 汉语的语统 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妻”的优势地。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 。
“妻子”的这些历经时变,是生命力最强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妻子”为男子配偶的法律称谓,是与英语“wife ”对的称谓。
(二) 夫人“夫人”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级制度的建立,不同男 人的配偶要同的等级称谓,“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 老公 老婆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
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生命力非常顽强。
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
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
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
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
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
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
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合肥中之声主持培训婚礼小知识分享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开始是指老年妇女。
俗语中,妻子被称为”老婆”。
"老公”、“老婆”的叫法,反映了人们对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相传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再纳新欢。
于是,便写了一句上联放在案头:”荷残莲败,落叶归根成老藕”, 故意让妻子看见,她妻子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禾稻”对“残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很是有趣。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敏捷才思和情爱之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乃挥笔写到:“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这些称谓语主要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而夫妻间的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性别歧视到基本平等,由规矩含蓄到自由活泼;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
关键词:夫妻;称谓语;流变;原因H127.3A1006-026X(2013)03-0000-0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尤其是称谓语又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彼此交谈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及我们对交谈者所持的态度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称谓形式。
”(Frank Anshen,1983:51)可见称谓语对能很好的反应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夫妻间的称谓语也能反应夫妻间的各种感情。
然而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等。
一、古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是顶天立地闯天下的男子汉,在家是顶门立户的一家之主,所以被尊为“夫”“丈夫”“郎君”“官人”“相公”“掌柜的”“老爷”“所天”“君”等等;而女子却被置于家庭内部,被认为是“女正位乎内”(《易经》),所以被称为“内人”“内助”“内舍”“室人”“家室”“床头人”“脚头妻”等等。
如《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朱晨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
”如果是妾的话还要再降一等,叫作“偏房”“二房”“侧室”等。
若是后娶的妻子,则称“继室”“填房”。
总之,古代的妻子总是逃不出“内”“房”“室”等男权社会为女子设计好的藩篱。
在古代,男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时,总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在里面,如称妻子为“贱内”、“敝房”“贱累”“家累”“荆人”“寒荆”“拙荆”“荆妻”“贱荆”“荆钗”等等。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妻子的称谓,从古至今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这些称谓本身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本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梳理。
标签:妻子;文化妻子,作为男性的配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亲属称谓作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有其稳定的一面,同时,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又有发展的一面。
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虽指称的对象没有改变,但是语言中的称谓却源源不断地出新,出现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对妻子的称谓多达几十种,这些称谓不仅具有指称作用,更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笔者拟从历时的角度来梳理“妻子”称谓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一、先秦时期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指称男子配偶的词有“妻、后、夫人、孺人、妾、内、内子、妇、良人”等。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
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
社会由上至下的纵向结构中,丈夫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也相应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的正室称为“后”,诸侯的嫡妻称“夫人”,大夫的嫡妻称为“孺人”,士庶人的妻子才称为“妻”。
这些称谓中体现了先秦社会中女子因为丈夫身份的不同而出现等级的差别。
“妾、内、内子”这些称谓,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中国以农立国,自数千年前以降,农业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首重劳力,而作为主要人力资源之男丁,就显出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
自此,男性的社会地位日渐凌驾于女性之上,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愈见明确和清晰,“内、内子”体现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男外女内,起初只是社会劳作的一种自然分工,但是发展到森严的等级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分工,而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男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内,逐渐地,女子丧失了社会价值和地位,“内”凸显的是女子家庭中的职责和义务,更多的是对女子的一种歧视。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

从古到今对“妻子”称谓语的变化语言直接反映生活,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女性作为“妻子”这个角色在历代的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
也可以找寻到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近期,随着电视剧《甄嬛传》以及各种宫廷古装剧的热播,情侣或夫妻间的称呼,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男方可以称呼女方“小主”、“爱妃”可以自称为“朕”,而女方可以自称“本宫”“哀家”,称呼男方为“小X子”“圣上”等。
同时,一首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后,也对爱人间的称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女友或妻子为“小苹果”。
以此看来,对于妻子这个角色的称谓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在不断的变化,深深地打烙着时代的烙印。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
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
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
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
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开始添加含有褒义语素的语素,如“仁妻”、“贤妻”、“良妻”、“娇妻”等。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2013.05学教育92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蒋荔(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配偶称谓;社会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
[摘要] 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配偶称谓;社会文化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
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这一时期,指称妻子的称谓词也大多是褒义的。
封建社会中期,由于程朱理学的广泛影响,对夫妻关系的伦理要求越发严苛,超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实际需要,甚至出现守节殉夫。
因而,出现越来越多像贱内、浑家、荆妻等有蔑视义的称谓②。
但也出现了“娘子”、“太太”等这些妻子称谓语的泛化体。
“娘子”这一称谓语最早是出现于唐朝宫中,到元朝才成为指称妻子的常用称谓。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都下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太太”一词在明代一般用作官员的夫人或长辈妇人的尊称,到清代才开始指称一些平民化的家庭妇女。
封建社会晚期,统治阶级控制开始弱化,与此同时,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导致了世俗文化逐步成为社会主体意识形态,“老公”、“老婆”俗称出现在宋元明时期,《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载:“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
二、新时期的配偶称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平等和民主以制度形式得以确定,夫妻称谓中属于封建糟粕的词语退出了历史舞台,“太太”、“夫人”、“爱人”等象征高贵和平等夫妻称谓语开始进入平民化家庭,使平等原则在夫妻关系上得以贯彻。
“先生”这个称呼在古代主要称呼老师,后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被尊称为“先生”。
辛亥革命后,“先生”的用法和意义继续外延,可作为配偶称谓语来使用,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中又带有尊崇之义。
妇女可以将自己甚至是别人的丈夫尊称为“先生”。
“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是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但大多仍用在知识阶层上。
随着解放后革命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先生”、“太太”因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开始不被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像“屋里那位”、“烧饭的”等带有歧视色彩的称谓便不再使用;“先生”、“太太”又带有太过浓厚的“资产阶级”色彩,这时人们便用“爱人”来称谓夫妻,有“相亲相爱”之义,意味男女地位的平等。
在那封建余威尚炽的时代,“爱人”这一称呼带着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堪称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爱人”在西方文化中有“情人”之义。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爱人”出现在国际交流中容易引起外国友人误解。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在心理上不再害怕讨论金钱和地位,于是“先生”、”太太”、“夫人”重新出现,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多用在
正式场合中,其尊敬、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非正式场合,“老公”、“老婆”使用频繁,其语义着重于“公”、“婆”,“老”则包含“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配感亲切,成为当下最流行最实用的配偶称谓。
可见,汉语配偶称谓的演变历史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也关乎社会文化变迁等深层次问题;不仅说明了女性地位的沉浮起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人心理的塑造;不仅是中国社会变迁和进步的结晶,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配偶称谓语还将出现更多新变化。
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生活或隐或显的变化轨迹和社会文化的繁荣更迭。
注释:
①zdenek,nguage,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second edition)[m]. newyork:westview press,1998.
②刘长江.明清贞洁观嬗变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214-217.
参考文献:
[1]陈月明.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称呼规则[j].宁波大学学报,1990,(1)
[2]吉凤娥,赵利伟.汉语夫妻称谓语的古今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
语言文
字应用,1995,(3)
作者简介:蒋荔(1989—),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