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属称谓词“妻子”一词的源流探究

合集下载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合肥中之声主持培训婚礼小知识分享
老公、老婆的称谓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开始是指老年妇女。

俗语中,妻子被称为”老婆”。

"老公”、“老婆”的叫法,反映了人们对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相传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再纳新欢。

于是,便写了一句上联放在案头:”荷残莲败,落叶归根成老藕”, 故意让妻子看见,她妻子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禾稻”对“残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很是有趣。

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敏捷才思和情爱之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乃挥笔写到:“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

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夫妻间的称谓语流变-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这些称谓语主要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而夫妻间的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性别歧视到基本平等,由规矩含蓄到自由活泼;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

关键词:夫妻;称谓语;流变;原因H127.3A1006-026X(2013)03-0000-0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尤其是称谓语又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彼此交谈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及我们对交谈者所持的态度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称谓形式。

”(Frank Anshen,1983:51)可见称谓语对能很好的反应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夫妻间的称谓语也能反应夫妻间的各种感情。

然而从古到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等。

一、古今夫妻间的称谓语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是顶天立地闯天下的男子汉,在家是顶门立户的一家之主,所以被尊为“夫”“丈夫”“郎君”“官人”“相公”“掌柜的”“老爷”“所天”“君”等等;而女子却被置于家庭内部,被认为是“女正位乎内”(《易经》),所以被称为“内人”“内助”“内舍”“室人”“家室”“床头人”“脚头妻”等等。

如《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朱晨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

”如果是妾的话还要再降一等,叫作“偏房”“二房”“侧室”等。

若是后娶的妻子,则称“继室”“填房”。

总之,古代的妻子总是逃不出“内”“房”“室”等男权社会为女子设计好的藩篱。

在古代,男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时,总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在里面,如称妻子为“贱内”、“敝房”“贱累”“家累”“荆人”“寒荆”“拙荆”“荆妻”“贱荆”“荆钗”等等。

从《尔雅·释亲》中亲属称谓词探古代女性地位

从《尔雅·释亲》中亲属称谓词探古代女性地位

吴萌(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尔雅·释亲》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它详细记录了我国早期社会的亲属称谓,亲属关系和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婚姻形态。

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古代人民“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家族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处于附属从属的状态。

关键词:《尔雅·释亲》;称谓词;女性地位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60-02一、亲属称谓词(一)考妣“考、妣”在先秦汉语中比较常见,既指活着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又指死后的称谓,《礼记·曲礼下》:“生日父,日母,日妻;死日考,日妣,日嫔。

”又《尚书·康诰》:“子弗袛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

”《礼记·曲礼下》:“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于考也。

”“考”即“成”,意思是男子一生的德行完成。

“妣”即“比”,意思是她依附“考”并与之相匹配。

《殷墟书契考释》:“妣辞多做匕,与古今文同,多不从女。

吴中丞日:古妣字与父相比,右为父,左为匕。

”罗振玉认为把“妣”比喻为“匕箸”,即指父母也和匕箸一样是成双成对的。

这明显是一种父系社会的象征,世袭辈分都以父亲为主导,母亲仅仅为配偶从属地位。

这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男娶女嫁,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映。

(二)夫妻《尔雅·释亲》中“妻党”里有19个称谓词,只有4种属于妻的主要亲属称谓。

“妻党”和接下来的“婚姻”实际上是讲就“夫”和“妻”为已构成的姻亲。

在此用“婚姻”而非与“妻党”相对应的“夫党”来涵括这些亲属称谓名称,表明当时女子地位卑微,不能像男子那样成为家庭关系的中心。

在先秦汉语中,结婚的男女互称为“藕”,也写作“偶”,即配偶。

从_元曲选_看元明时期对妻子的称谓

从_元曲选_看元明时期对妻子的称谓

《元曲选》中对妻子的称谓有20多种,如:夫人、妻、妻子、老婆、媳妇、媳妇子、妇人、小妇、奶奶、浑家、婆婆、大嫂、二嫂、姐姐、婆子、婆娘、老婆、娘子、小姐、荆妇、荆钗妇等。

根据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1借称奶奶、婆婆、婆子、姐姐、大嫂、二嫂、妇人、小妇、小姐。

例如:(1)(高净云)我不在家,你做甚么哩?(旦云)我恰才闷坐,正要剥果子吃些儿,你又撞将来搅我。

(高净赔笑科云)既然奶奶要剥果子吃,我怎敢搅了奶奶。

我醉了也,我睡去也。

(《百花亭》)“奶奶”在旧时用的十分普遍,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多指较为年轻的家庭主妇。

例中是高净对自己妻子的称谓。

(2)老头陈州人氏,姓李名玉字和元,年轻时,制造罗缎为生,又在罗家入赘,人口顺都唤我做罗李朗,婆婆早年亡过。

(《罗李朗》)“婆婆”一般是用于指年龄较大的老妇人,既可用于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也可用于对老年妇女的称呼。

“婆婆”有时也叫“婆子”。

如:(3)早是我那婆子着我拿两块油单纸,不是都坏了。

(《魔合罗》)(4)(正末见旦科云)姐姐,我来了也。

(旦做悲科云)解元,我为你胭憔粉悴,玉减香消。

(《百花亭》)“姐姐”一般用指年轻的女子,尤其是指刚结婚的少妇。

在宋元话本小说中最常见,在《元曲选》中多指红颜知己。

(5)(正末云)是好宝物也,大嫂收了着。

则今日好日辰,辞别了父母亲,便索长行也。

(《生金阁》)丈夫称妻子为“大嫂”,称妾则叫“二嫂”。

如:(6)(李彦和云)二嫂他是我儿女夫妻,你着我怎么下的?……(见正旦科云)大嫂,二嫂说来,若是我爱你,便休了他;若是爱他,只得休了你。

(《货郎担》)例中“大嫂”是李彦和对其妻刘氏的称呼,“二嫂”则是称呼其妾张玉娥。

(7)(净扮高常彬上诗云)到此月余,私将两万贯钞娶了个妇人,是上厅行首。

(《百花亭》)“妇人”古时专指士的妻子,后为对已嫁女子的通称,例中是对妻子的称呼。

在《元曲选》中还有把妻子叫“小姐”的。

如:(8)俺小姐夹谷人氏,童家女儿,小字家蘭。

“妻子”词汇化探析

“妻子”词汇化探析
第3 7卷 第 3期
) 1 . 37 N0. 3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T a n g s h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5月
Ma y 201 5
“ 妻子"词 汇化 探析
的第 一位 ”和 “ 姓 ”等 p 2 O 6 8 ] 。
随着 “ 子 ”的意义 的脱落 ,使得整个结 构和语 义发生
改变 。 改 变 的 结 果 是 只 突 显 了 “ 妻 ” 的意 义 , 成 为 了

( 三 )“ 妻”和 “ 子”连接使 用 1 .“ 妻”和 “ 子”连用 ,为 短语

双 音 短语 的词 汇化 ,笔 者认 为 有 以下 方 面 的原 因 :
1 . 语 素义 的脱 落
“ 妻 子 ”从 表 达 “ 妻 子 和 儿 女 ”的 联 合 短 语 到偏
指 “ 妻 子 ”的 合 成 词 ,在 词 汇 化 的过 程 中 ,很 明显 伴
当然 , “ 子 ”还 有其 他 意 义 ,比如 指 “ 金钱 的利 息 ” “ 诸 子 百家 的 著作 ” “ 五等 爵位 中 的第 四等 ” “ 十 二 地支
p r o mo t i o n o f d o u b l e f o o t , t h e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h t mk i n g . An d he t p r o b l e ms a te f r he t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o f “ wi f e ’ ’ a r e a l s o

古义“妻子”

古义“妻子”

众所周知,所谓“妻子”是指男人的配偶而言,但知道“妻子”的别称有多少的人也许并不多。

古代皇帝的妻子被称为“皇后”。

古代诸侯,明清时的一、二品官的妻子,现近代用来尊称别人的妻子,称为“夫人”。

旧时为了表示自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语出“金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朴素的服饰。

为表示是原配,称自己的妻子为“发妻”。

为表示曾经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语出于东汉宋鸿所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春秋时左丘明始用、“内人”见《礼记》。

丈夫因家庭事务均为妻子操持,所以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贤内助”或“贤妻”。

旧时丈夫为表示对自己妻子的尊敬,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

旧社会一般人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势的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

早期白话小说中丈夫对自己的妻子称为“浑家”。

旧时丈夫称在家掌权的妻子为“内掌柜”或者是“内当家”。

古代称诸侯的妻子为“小君”或“细君”。

江南一些地区称妻子为“堂客”。

河南农村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媳妇儿”。

北方广大城市和乡村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老婆”。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尊称妻子为“婆娘”、“婆妹”。

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

“洋文”称妻子为“大令”。

现代和当代妻子被称为“爱人”。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堂客与文化渊源

堂客与文化渊源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夫妻称谓妻称谓是夫妻谈话中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夫妻关系的状态或者彼此间在家庭中的地位。

历古至今,夫妻称谓打上了社会文化的深深烙印,更在不同的地域阶层中体现出相近又相异的丰富面貌。

从通用地域来看,有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对丈夫的称谓“老公”,对妻子的称谓“堂客”;有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如对丈夫的称谓“当家的”,对妻子的称谓“娘儿们/娘们儿”。

同时,北方地区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同一地区使用的称谓形式较南方少,南方夫妻称谓形式内部差异大。

二、堂客的文化内涵堂客即是妻子、夫人、老婆、婆娘、屋头的、娃儿的妈,讲堂客的除了重庆,有湖南,还有湖北武汉、黄陂、咸宁称之堂客。

这是句很独特的俚语。

那么,为啥要把妻子称“堂客”呢?学问颇深沉——这涉及中国传统家庭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学。

“堂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在堂上的客人”,亦或是“在堂上招待客人的人”。

如此看来,既然是“客人”或“主人”,那么称谓“妻子”的“堂客”应该是地位尊贵的,但是在武汉方言中,不管是丈夫还是外人称呼女人“堂客”时,都含有戏谑的意味,目前这个称谓在学历不高的中老年男人那里使用非常普遍。

如聂鑫森《大家乐》“我和我堂客开个小门面,一天就供应几十盒快餐,政府讲这是‘第二次辉煌’,确实也辉煌,一炉火烤得人成黑眼晕。

”湖南人使用堂客作为最普遍的妻子称谓,金石镇老辈人多把它用作背称,有时候称作“堂客们”,“堂客们”可以用来泛指已婚妇女,略显粗俗。

年轻男性大多不用“堂客们”,只用“堂客”,并且多用作面称,觉得比较亲切,比直呼姓名好。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老婆”。

从“堂客”这个称呼来看,湖南的老婆们与其它地方的老婆们比起来,家庭地位要高一些。

“堂客”是“堂屋里的客”,而堂屋是供祖先牌位的,最神圣的地方,也是家里议事做决定的地方,最要紧的去处,这就证明夫家不把娶进来的老婆当外人,直接就请到堂屋来。

因为毕竟是外姓,不共祖先,于是给了一个“客”的称号,叫“堂客”,不然的话就要叫“堂主”了,可见夫家给的待遇和地位还是蛮高的。

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_功能配置及竞争(1)

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_功能配置及竞争(1)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丁崇明提要 基本意义相同的不同词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会进行自组织的功能配置,偶尔也会有人为的功能配置,以使系统能满足语义、语法形式以及韵律的有序,从而得以正常运转。

妇、妇人、妻、夫人、妻子、良人、内人、拙荆、贱内、媳妇、老婆、娘子、婆娘 这些称呼语在更迭与功能配置的过程中相互竞争,有的保留下来,有的被淘汰,本文究其原因,从中总结出八条规律。

关键词 男子配偶称呼语;历时演变;功能配置;竞争一1.1徐通锵(1987)把结构、变异、有序、目标四者结合起来提出变异转化为结构的公式;陈保亚(1993:181)认为语言演变是无序变异与有序变异在旧结构与新结构之间的一个自组织过程,进一步阐释了这一公式;丁崇明(2000,2001)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演变分为七种,并对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为进一步深化语言自组织性和语言演变的研究,本文从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来讨论词汇成分的功能配置与竞争问题。

自然语言中表达相同基本意义的不同词语在相继出现的过程中,语言会进行自组织的功能配置,偶尔也会出现人为的功能配置。

不论是何种功能配置,它们在系统中都必须接受自律和规约,以使系统能满足语义、语法形式乃至韵律在演变中的协调与有序,从而得以正常运转。

在同义或近义词语中,只有极少数基本义和附加义以及句法位置没有区别的词语可以自由互换,而绝大多数同义或近义词语,其出现的语境经功能配置后有的只能在有限条件下互换,有的则不能互换。

称呼语,特别是男子配偶的称呼语可以较好地证明这一点。

1.2 妇、妇人 和 妻 是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用来表示男子配偶的词。

妇 和 妻 既可以分别与 夫 并列出现在句子中,也可以单独使用。

例如:(1)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

( 周易 )(2)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 周易 )(3)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对亲属称谓词妻子一词的源流探究王新阳辽宁大学摘要: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本篇论文就是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词妻子的源流演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妻子;词义演变;源流词义演变有三个途径,即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现在所熟识的许多词汇意义早已不是古语里的意思,就此,我国学者从称谓词的语用、本体、社会语言学、文化对比、以及亲属称谓词的...
对亲属称谓词妻子一词的源流探究
辽宁大学
摘要: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本篇论文就是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亲属称谓词妻子的源流演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妻子;词义演变;源流
一、亲属称谓词的界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

《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因此,人伦开始于男女结为夫妇,他们再生育儿女,血亲关系逐渐扩展,称谓问题应运而生。

亲属最早指所有的服制人员。

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其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称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一切人和物;狭义上专指人,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得来的名称。

《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按照亲缘关系将亲属称谓词分为祖辈,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孙辈这六类。

现代汉语通常将亲属称谓词定义为血缘、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的互称,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夫妻系称谓。

二、妻子源流及其演变
(一)妻子词义解析
妻子一词在古代大多指妻子和儿女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则多指男子的配偶。

妻子作为称呼语出现要比妻晚。

妻子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下》:入与其官,不见其妻。

其在上古汉语中为联合短语,是妻和子的意思。

如: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常棣》)。

《辞源》:妻子,(1)指妻,子为助词,《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指妻和子,《国语•越语下》: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汉语大词典》:(1)指妻,唐杜甫《新婚别》诗: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2)指妻和子,《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中带有妻子语料的分析,总结得出,妻子演变过程的两个意思,即指妻子、孩子和专指男子的配偶。

先秦到宋朝时期语料共有1996条,分析得出这段时间内妻子指两个词,即妻子和孩子,如:夫妻三年,于役不幸者,复其妻子;(《陈书》,妻子指妻子和孩子。

)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后汉书》,妻子指妻子和孩子。

)
元明清时期时期语料共有1264条,此时妻子已成为一个词,专指男子的配偶。

如:
今已失了,归家妻子孩儿如何肯信?;(《初刻拍案惊奇》,妻子专指男子的配偶。


在汇芳园丛绿堂中,带领妻子姬妾先吃过晚饭,然后摆上酒,开怀作乐赏月。

(《红楼梦》,妻子专指男子的配偶。

)
现代,妻子变成一个词,不再是两个词的复合,专指男子的配偶。

(二)妻子称谓的演变
1.先秦社会时期
男子配偶最早出现的有妇人,妻,此后又有妾,妃,娣,这些称谓大多源于古代的一夫多妻制。

先秦的等级观念不是很明显,所以在称谓上也没有太大差别。

如:
(1)《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

(2)《易•系辞》:入与其官,不见其妻。

随着社会和等级观念的出现,称谓也随之变化,某些称谓词只适合某些等级,夫人就在这一时期出现,《论语》明确指出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礼记》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男性配偶的称谓是妻,妇,夫人,根据语料库分析,总结出妻有两种意思,一个指娶女子为配偶;另一个指成为别人的配偶。

如:
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子不如伯奇。

(《风俗通义》,妻在这里指成为别人的配偶。


父河内温人,蚤卒,母更嫁为魏郡郑翁妻,生男恽。

(《汉书》,妻指娶女子为配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妻子称谓发生变化,即标记性语素与妻子称谓相结合。

如丈夫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贤妻;称呼别人的妻子为令室,贤室等。

此时,社会风气有所改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称谓的改变,卿就是其中的典型词语。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日:‘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日:‘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在此之后,卿卿二字连用,成为夫妻间的爱称。

4. 宋元明清时期
妻子称谓出现新改变,此时的意思多为浑家,娘子等。

浑家在宋代话本,元代的杂剧,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

娘子最初并不是专指男子的配偶,而是妇人的通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北齐书•祖铤传》:一妻耳顺,尚称娘子。

到元明清时期才成为男子配偶的专称。

5. 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最显高贵的男女称谓是爱人这个词。

爱在古代有恋爱之意,形容男女间的友情。

爱人一词却是在近代才出现,意为互为爱恋的情侣,进而指夫妻二人。

最早使用它的是瞿秋白,他在《乱弹•忏悔》中说:落拓的学生青年,常常会被这种甜蜜的幻梦,将来找到相当的职业,不一定太阔,甚至于很清苦的,可是有一个爱人在怀里,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三、妻子称谓古今流变的原因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开始,语言就已经存在。

语言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

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

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主导力量,出现了母系社会。

因为在社会中需要区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从而作为共同血缘的识别称号姓,便出现了。

许慎《说文解字》女部中解释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因此有许多古老的姓也都是女字偏旁,比如,姬、姜等。

由于社会生产力提高,男女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性地位逐渐上升为主导力量,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此后持续近千年。

封建社会时期,女性要遵守三从四德,这时妻子称谓为小妾,贱内,妇人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渐的减弱。

而现代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妻子称谓有爱人,亲爱的,男女地位趋于平等,一些代表等级制度的称谓词,如王妃,太太,夫人,等,已不再使用,有的也仅在特殊场合使用。

上面例子均说明了社会发展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四、总结
本篇论文从亲属称谓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男子配偶的调查与探讨,我们了解到妻子词义演变的时间性。

语言是载体,称谓词的演变在另一面也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此外称谓也是交流的重要载体,语言随称谓的变化而变化。

词义演变是个过程,是社会成长的轨迹和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