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术语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中医经典术语122条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1. “上火”,哎呀,你说这人要是吃了太多辛辣的东西,第二天起来嘴巴里长泡了,大家就会说上火啦!就像你疯狂吃火锅后,嘴里难受得很,这就是上火的表现呀。

2. “调理”,咱身体要是有点小毛病或者感觉不太舒服,中医就会说要调理调理呢。

好比你最近总觉得没精神,那中医可能就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帮你调理,让你重新活力满满呀!3. “脉象”,嘿,这脉象可神奇了呢!医生通过摸你的脉搏就能知道你身体的情况。

就好像你的脉搏是身体状况的密码,中医通过脉象就能解读出来哟!4. “穴位”,哇哦,人体上有那么多穴位呀!按一按某些穴位就能缓解疼痛或者有其他作用呢。

就像你头疼的时候,按按太阳穴,是不是感觉会舒服点呀,这就是穴位的神奇之处呢!5. “中药”,中药那可是种类繁多呀!各种各样的草药能治不同的病。

你想想看,一碗黑乎乎的药汤,虽然可能味道不咋样,但喝下去说不定病就好了呢,多厉害呀!6. “艾灸”,艾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用艾条熏一熏穴位,就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就好像给你的身体点了一把温暖的小火把,给你带来舒适呢!7. “针灸”,针灸可牛了呀!用细细的针插进穴位里,就能治病呢。

这就像在你的身体里进行一场精准的战斗,把病魔都赶跑啦!8. “祛湿”,湿气重会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呢。

中医就有办法祛湿呀!好比给你的身体来一场大扫除,把那些讨厌的湿气都清理掉!9. “养生”,养生多重要呀!中医的养生方法可多了。

就像你平时注意饮食、作息,这都是在养生呢,能让你身体棒棒的哟!10. “辩证论治”,这可是中医的精髓呢!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进行治疗。

就好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谜题,中医就是那个解开谜题的高手呀!我觉得中医药学真的好神奇,里面的名词术语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呀!。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1. 气虚、气滞、气郁:指气血运行不畅或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症状。

2. 阴阳失调:指人体阴阳两大相对而统一的方面失去平衡,导致身体出现病理状态。

3. 寒热错杂:指由于外邪侵袭或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

4. 脏腑:指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系统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和胆、胃、小肠、大肠等腑器。

5. 经络:指中医理论中的经脉和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6. 痰湿:指体内湿浊聚结,表现为体重增加、舌苔厚腻、头晕、乏力等症状。

7. 气血不足:指机体气血功能减退,造成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受到影响。

8. 五脏六腑:指中医学说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概念。

这些名词术语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4. 脏腑(Zang Fu):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脏器(如心、 肝、脾、肺、肾等)和腑器(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5. 经络(Jing Luo):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6. 病因(Bing Yin):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病因(如风、寒、湿 、热等)和内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10. 脉诊(Mai Zhen):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人体脏腑功 能和疾病情况。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中 医学非常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1. 气(Qi):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起着 重要作用。
2. 血(Xue):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指循环于人体血管中的液体,具有营养和滋养作 用。
3. 阴阳(Yin Yang):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 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7. 辨证(Bian Zheng):中医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 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
8. 中药(Zhong Yao):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 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9. 针灸(Zhen Jiu):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术语心气虚证证候。

又称心气亏虚证。

心脏、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白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气不足病机。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又称心气虚。

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中医药术语心气不宁病机。

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

因劳神过度,或心之气血不足,或惊恐损及心气所致者,多兼见神情疲倦,少气,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

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所致者,则兼见胸闷,舌苔滑腻;或心前区闷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或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肾相生脏腑相关。

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资生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能生水,故肺阴下达于肾以滋养肾阴。

而肾阴为一身阴之根本,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故称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

从病理关系而言,肺阴虚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虚亦可损及肺阴而使肺阴亦虚。

故临床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在治疗上往往须肺肾同治,即同时滋养肺肾之阴,故有“肺肾同源”之说。

肺阳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寒证。

阳气亏虚,肺失温煦,以咳嗽气喘,畏寒肢冷,吐痰清稀,自汗,胸闷,面白,舌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术语肺肾阴虚病机。

肺肾两脏阴液不足。

多因燥热、痨虫、久病咳喘,耗伤肺阴,累及于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肺金所致。

肺肾之间阴液相互资生。

肺肾阴虚以肺肾阴液亏损,虚热虚火内生,以及肺失清肃,腰膝失养为主要病理变化。

阴虚火旺,可灼伤肺络,或迫血妄行;虚火上炎,熏灼会厌,则声音嘶哑;虚火扰动精室,则精关不固;损及冲任,则月经失调。

肺肾同治治法。

又称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

阴即可以滋肾阴。

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达到补肺阴的目的。

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证,症见咳嗽、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颧红、遗精、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常采用两脏同补。

多用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百合、生地、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补肺肾之阴。

肺阴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热证。

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以干咳,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音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肺合皮毛脏腑。

肺的生理功能。

又称肺主皮毛、肺生皮毛。

源《素问•五脏生成论》等篇。

皮毛赖肺的精气以滋养和温煦。

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之呼吸密切相关,故称相合。

皮毛的荣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气的盛衰。

若肺气充足则皮肤滋润,毫毛光泽;反之,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

肺合大肠脏腑之间的关系。

出《灵枢•本输》。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火肠的经脉属大肠而络肺,两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肺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干燥秘结。

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或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泻。

治疗时,亦可根据脏腑相合关系确立治则治法,如肺病喘满可通利大肠等。

肺司呼吸肺的生理功能。

肺吸人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功能。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肺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呼即宣发,吸即肃降。

宣降正常,出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

宣降失常,往往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表现出呼吸异常的症状,如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

肝胆气郁病机。

见《类证治裁•郁症论治》。

肝胆气机郁滞,疏泄失常。

肝肾阴虚病机。

肝肾阴液俱虚。

多因久病之后,阴液亏虚;或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房事不节,耗损肾精;或热病日久,劫伤阴液所致。

以阴液不足,形体官窍失于滋养,易于出现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

肝肾阴虚,可见虚热内生;虚火上扰,则心神不安;虚火扰动精室,则精关不固;阴亏不足,冲任失充,则女子经少;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则发为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软、经少色淡、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数。

肝经湿热病机。

湿热蕴结于肝及其经脉,以湿热下注为甚者。

症见女子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稠粘秽臭,或阴部瘙痒;男子睾丸红肿热痛,或阴囊湿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参见肝胆湿热条。

肝肾同源脏脏相关。

又称乙癸同源。

概括了肝肾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相互滋生和转化;肝肾之阴相互滋养,故称。

肝肾阴虚常同时兼见,肝阴不足可累及肾阴;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亦可使肝阴不足,若阴不制阳,还可致肝阳上亢,治疗当滋水涵木或养肝益肾。

②肝与肾均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旺,常肝肾同治。

③肝肾之虚实相关。

补肾即所以补肝,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阳化火病机。

肝阳升动无制,亢而化火,迫扰于上。

多由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而来。

参见肝阳上亢及肝火条。

肝肾亏损病机。

肝肾精血亏虚。

多因久病劳损,年高体弱,或肾精亏损导致肝血不足,或肝血不足引起肾精亏虚所致。

病机特点为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形体官窍失养,而无明显阴阳失调之象。

肝肾精血亏虚,冲任失充,则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症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耳鸣、眼干、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易惊、月经不调、经少经闭、腰酸疲乏、五心烦热、舌红、脉细等。

肝肾亏损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肾阴虚。

肾主生殖肾的生理功能。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的功能。

肾为藏精之脏,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生殖能力的具备,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促进。

人出生后,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不断充盈,产生“天癸"。

天癸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

中年以后,肾中精气渐衰,天癸亦随之减少,甚至衰竭。

人体生殖器官日趋萎缩,生殖机能衰退,直至丧失。

可见,肾中精气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因此说“肾主生殖”。

临床对于生殖机能衰退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不孕等症,常用补肾的方法以治其本。

肾气虚证证候。

又称肾气亏虚证。

肾气虚弱,以腰酸,耳鸣,性欲衰减,头晕健忘,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肾气不固病机。

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久病劳损,耗伤肾气,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所致。

以肾气不足,膀胱失于约束,或大肠失于固摄,或精关不固,或冲任失约,或胎元不固为主要病理变化。

肾主水液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

人体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胃的摄人,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运行输布周身,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及尿液排出。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排泄,具有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水液代谢的任何环节都依赖肾中精气的作用,肾阳推动津液的化生、运行,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肾脏本身也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身的律液,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使清者上升,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这一环节依赖肾阴肾阳的平衡。

肾阴肾阳失调,开合失度,将导致人体排尿失常。

出现少尿、无尿或小便清长、尿频等症。

肾火偏亢病机。

又称相火妄动。

阴虚火旺,火迫精泄。

肾内藏水火,即肾阴、肾阳,生理上水火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

若肾阴亏损,或肝肾阴虚,则可使肾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早泄等症状。

脾肺两虚病机。

脾肺两脏气虚,又称脾肺气虚。

脾病辨证脏腑辨证之一。

辨别、分析脾脏疾病的证候。

脾的病理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化源不足,水湿内停,脾不统血,清阳不升等。

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内脏下垂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虚证有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等。

脾肾阳虚病机。

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

多由久病耗损脾肾阳气: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

以脾肾二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气化功能,脾之运化和肾主水失常为主要病理变化,并伴有虚寒内生之象。

常见症状为五更泻、水肿等。

脾主四肢脾的生理功能。

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

四肢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而营养输送,赖脾之清阳的升腾宣发。

因此,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四肢生理活动。

脾气健运,四肢营养充足,则活动轻劲有力。

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四肢不能禀受水谷之气,则见倦怠乏力,甚则萎弱不用的表现。

脾主运化脾的生理功能。

脾具有将水符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机能。

具体可分为两个方而:①运化水谷。

将饮食物消化,吸收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至全身。

②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防止其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故脾失健运,一方面水谷失于运化,可出现纳呆,腹胀,便溏,消瘦等症状;另一方面,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不运,停滞于局部,成为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甚则水溢肌肤,发为水肿。

运化水谷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对于气血的化生和机体营养物质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

源《灵枢•经脉》。

属十二经脉。

起于目内眦,即睛明穴,上额,交于巅顶,即百会穴。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人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人胭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即环跳穴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即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本经的主要病候为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中医药术语足厥阴肝经经络。

源《灵枢•经脉》。

属十二经脉。

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即大敦穴,沿着足背内侧上行,经过内踝前1寸处,向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