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实验⼼理学学期复习指南(⼆1)⼀、实验⼼理学的早期代表⼈物1、费希纳①系统地探讨了物理量与⼼理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费希纳定律S=KlgR②于1860年发表了《⼼理物理学纲要》⼀书,⼤⼤发展了⼼理物理学,提出了三种测量⼼理量的⽅法:最⼩可觉察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2、冯特①1879年在莱⽐锡⼤学建⽴第⼀个⼼理学实验室,标志实验⼼理学正式建⽴;培养了⼤批⼼理学家,创办了⼼理学专业期刊。

②创建了构造主义⼼理学派,提出了实验内省法。

在实验室建⽴后的20年内,完成了100多项实验研究。

3、艾宾浩斯①把实验法成功⽤于⾼级⼼理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具。

②在对记忆的研究的过程中建⽴了第⼀个和⾼级⼼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费希纳开创性的提出了量化研究“⼼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法,为⼼理学指明了⽅向;冯特提出⼼理学必须⽤实验的⽅法进⾏研究,从⽽搭建了⼼理学的框架;艾宾浩斯开⽤实验的⽅法研究记忆等⾼级⼼理过程之先河,从⽽铸造除了实验⼼理学的模型。

⼆、认知神经科学常⽤⽅法的特点(fMRI,ERP,脑损伤技术)1、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术(fMRI):测量⼤脑⾎液动⼒学指标,以很⾼的空间分辨率(毫⽶)对复杂的⼤脑认知活动进⾏空间定位。

2、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与⼤脑特定认知功能相关的电活动,以很⾼的时间分辨率(毫秒)研究不同时刻复杂的⼤脑活动的时间过程,并通过记录⾼密度件相关电位来研究⼤脑活动的空间信息。

3、脑损伤技术(1)神经⼼理学研究,针对脑损伤病⼈,需与医院合作(2)透颅磁刺激(TMS):⽤微弱的磁场⼲扰⼤脑特定部位的神经活动,观察这些⼲扰与某种特定的认知活动的关系,从⽽确定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4、三种认知神经科学常⽤⽅法优缺点的⽐较三、⼼理学论⽂写作的基本规范4、⼼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题⽬题⽬既要反映研究的主要问题,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和范围,⼜能作为编制分类索引和查找⽂献的线索。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2)第二章实验设计有关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指实验办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1、妨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处理)能被精确恐怕的程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1)历史(记忆)(2)成熟或自然进展的妨碍(3)挑选(4)测验(5)被试的亡失(6)统计回归(7)仪器的使用(8)挑选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2、妨碍外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

(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2)挑选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关系、相互妨碍的。

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要紧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

普通而言,在实验中操纵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

所以,能够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有关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打算的搜集观看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被试内设计真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被试间设计准实验设计多因素设计混合设计非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组)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别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同意一种处理,而另一被试(组)同意另一种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别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混合设计——在一具实验中并且采取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

一、非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现象的自然描述,普通用于识不和发觉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能够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实验设计积存资料。

1、单组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惟独一具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赋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经过测量得到一具后测成绩。

X O(2)设计的评价别脚:①无对比组比较。

②无前测。

③没有思考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其他无关变量的操纵。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概说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狭义: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

它研究的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既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二、实验心理学简史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心理实验在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应用的方法类似于某些简单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实验法,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某些简单心理现象的量的方面,如视觉敏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反应时的测量等;实验技术简单,对条件的控制、重复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都还欠缺;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如听见或听不见某一声音,两个刺激强度的差别觉察或不觉察等。

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

它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和冯特的工作联系着的。

冯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直接经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仅仅是进行“科学的内省”。

此时,心理实验的特点是:实验者提出了被试作系统的自我观察的计划,被试起着“观察者”的作用。

艾宾浩斯:运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开辟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时代。

华生:拒绝使用自我观察法,继而否认意识的存在,主张研究行为。

强调严格的实验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致力于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种活动就是传统心理学中称之为认识活动的东西,也就是全部的信息加工活动。

认知心理学把研究重点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上去了。

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既注重实验研究,又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区别: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认知主义:信号(输入)——信息加工(讯息处理)——行为(输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已广泛应用了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就。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方法已被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拓扑学、模糊数学等理论和观点,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实验范围更加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大提高。

大二下学期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大二下学期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心名词:1、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2、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费希纳提出,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 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

3、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关于数量估计法给被试的指示语作了清楚的说明: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

你的任务就是用数目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

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何数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观印象逐个给其他刺激标出数目字。

使用的数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数,小数或分数。

试图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

4、光强度(I)定义:光源在给定的方向上,在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

单位:坎德拉(cd),指燃烧某种特定规格的蜡烛(黑体)后产生的光强度。

5、光照度(E)定义: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计算公式为:E=∮/A (∮为光通量,A是表面积)。

单位:勒克司(lx),表示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照。

6、朴金耶效应(浦肯野现象)是指当照度降低时,锥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

1825年,黄昏时,蓝花看起来比红花亮。

7、空间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常以能看出的两个物体的最小间距表示。

8、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9、白噪音指频率不同,强度一样的噪音。

10、暂时阈移用听觉疲劳测量方法测定被试对某种频率声音的阈值,然后让他听一段时间引起疲劳的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纯音,再测定他的听阈,所得阈值的改变量,即暂时阈移(temporary-threshold shift,简称TTS),就是听觉疲劳的指标。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 (2)

实验心理学 (2)

什么是实验设计: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

狭义的实验设计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包括:1、建立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统计假说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5、确定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因素:指研究者在实验中感兴趣的一个变量,研究者通过操纵改变它来评估它对因变量的影响,这个变量也叫自变量。

因素水平:指实验中所操纵的变量的每个特定的值,因素水平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人为控制的。

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都是指实验中一个特定独特的实验条件,对于单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为一个实验处理,对于多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作为一个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

主效应:指实验中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因素的主效应。

交互效应:在一个多因素实验中,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自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2、通过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因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固定因变量2、良好因变量的标准:a因变量要有客观性b反应指标要准确c因变量数量化d因变量要有有效性无关变量的控制:1、随机化:随机选择被试,随机安排实验处理2、匹配3、消除:使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消失4、附加自变量5、统计分析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1、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建立2、实验中变量的选择和控制3、被试的确定,包括选择与安排4、实验操作5、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明确程度,还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1、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梗概(1~2章)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梗概(1~2章)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研究一、科学研究的目标:描述、预测、解释,甚至控制各种现象。

二、心理研究的途径:1、直觉2、个人经验3、权威人士4、科学方法(其中直觉、个人经验、权威人士不科学,是不可取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相对比较可靠)三、科学方法的要素(心理学研究的基础):1.科学研究的假设:a.行为有规律。

b.行为是被决定的。

(刺激) c.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2.科学证据标准:a,以事实为依据。

b.客观。

c.系统d..收集数据的过程是经过控制的。

(证据具局限性)3.研究者态度:不确定性、谦虚、怀疑、谨慎、有道德。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实验心理学的孕育1.近代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a.主要哲学流派:唯理论、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

早期唯理论科学家:康德——主张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而17世纪哲学领域的二元论为心理的独立性提供了可能。

b.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天赋论)c.经验主义奠基人: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源于经验,并把经验分为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

18~19世纪,经验主义演变为联想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培因。

2.近代解剖学与生物学(为心理学奠定了实验基础)a..“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论人体的构造》b.生理学奠基人哈维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c.霍克——为微观生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d.哈勒——《人体生理学纲要》e.贝尔和马戎第发现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区别。

f.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人类生理学纲要》g.德国的雷蒙德发现神经电冲动现象。

h.德国的赫尔姆霍茨测量了青蛙的神经传导速度。

i.英国科学家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

j.德国科学家弗里茨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的功能。

3.19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a.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发现(贝尔和马戎第)及神经特质能说的提出(缪勒)b.感觉的研究——歌德和浦金野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视觉现象(浦金野现象);欧姆提出了听觉法则;韦伯提出了“感觉圆周说”与韦伯定律。

实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实验心理学期中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论一.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实验心理学是使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实验心理学作为教科书始于20世纪初铁钦纳的著作《实验心理学》4卷,之后武德沃斯于1938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

无论是古代对心理学思想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讨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早期:思辩内省、推理和直觉; 现代:观察、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等科学方法。

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家:亥姆霍兹:测量神经冲动的速度。

韦伯:韦伯定律。

费锡纳:费锡纳定律,心理物理学方法。

冯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艾宾浩斯:研究复杂心理行为。

二.实验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区别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

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

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实验方法的特点:实验者带着特定的目的去实验。

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准备好测量与记录的情况下开始实验,实验方法还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者设立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独立地重复实验,对实验进行检验。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个条件,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实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实验者不能控制实验条件,无法操作自变量。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实验仪器,有目的、有规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表现并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方法之一。

观察法的特点: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资料的活动;在客观条件下进行,具有真实性;观察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对象,具有直接性;有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与理论基础;总是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包括人的感官、仪器和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考试范围: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考试题型:1. 单选题(10分,共10题)2. 多选题(10分,共5题)3. 名词解释(20 分,共4 题)4. 填空题(10分,共5题)5. 简答题(20分,共2题)6. 论述题(12 分,1题)7. 实验设计题(18 分,1题)第六章:知觉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

解释:1. Boring 和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

根据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

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

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

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

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 直接知觉是指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是指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内已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包括自下而上(所提取的信息从组成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成分逐渐上升到较综合、较高级水平)和自上而下(较高级、整体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两个过程,这两者在知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的,主要依赖于知觉情境的特点和刺激本身的特点。

2. 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是指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储和使用;直接知觉则是根本否认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在。

3. 直接知觉将从刺激中抽取信息作为知觉的最终目标,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的观点则将其视为一种中间阶段。

前者在原则上把握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关注获得的这些原则在大脑中如何工作;前者坚信只有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与动物,才能获得知觉,而后者则强调可通过简单、非自然的刺激,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获得信息,学习知觉。

联系: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是认知心理学中解释知觉过程的两种对立观点。

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过程与直接知觉的差异明确,而对于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过程,这种差异并不是很明确,但是这两种观点均强调视野中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确定视野中哪个方面对解决特定知觉问题是有用的这一点上,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在一次手术后,化名DB 的患者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即使是在视觉盲区,他也能够确定客体的位置。

Weiskrantz在一个实验中要求DB 通过迫选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一实验中,则要求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这两个实验都严格控制了光照且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点状刺激和线条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由于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需要调整目标物的大小和强度。

由于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实验给DB 呈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但DB 始终表示根本看不到需要他做迫选判断的目标物,并因此无法相信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

这表明,DB 对盲区内的客体没有意识,却留有知觉。

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后效?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其产生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以McCollough 的实验为例:给被试呈现几秒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由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栅条组成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 后,呈现由左边垂直和右边平行的黑白栅条组成的测试图形,结果发现,被试报告在垂直的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栅条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这是因为,橙色和蓝绿色是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上。

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止事物时,就会因负责感知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景物好像在向上运动的印象。

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由于人类双眼之间有6cm 左右的目间距,所以当观察近处物体时,两眼对物体的视像稍有不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面多一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面多一些,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

根据Yellot 的研究,如果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差等于1μ m,那么就能产生深度辨别。

因此,双眼视差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产生视觉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

生理基础:视觉深度知觉的生理基础的支持性证据来自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身上发现的负责双眼视差的细胞,这些细胞很少对单眼刺激起反应,而只对一定范围之内能够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起作用,这些细胞被称为差异觉察器。

当产生相似差异的相邻刺激物作用于每一只眼睛的视网膜时,差异觉察器即被激活。

这就意味着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有选择地激活负责不同差异的差异觉察器。

某些细胞只对产生较小的或无双眼视差的刺激起反应,即只被与注视点距离相同或接近于注视点的刺激所激活;而其他细胞则有选择地被近于或远于注视点的刺激所激活。

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的产生不只依赖于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不同来源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能是受到眼睛和视网膜内神经交互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更高水平的决策和过去经验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这两种相互独立的因素分别被称为视觉的—视网膜(或结构)因素和认知因素。

视觉的视网膜因素是指直接来自于视觉系统的解剖或生理机制的影响因素,又称结构因素,包括角膜和晶状体等眼睛的视像形成机制所产生的畸变。

Ginsburg 认为,视像中特定的空间频率是由视觉系统中特异的过滤器装置识别的,如果被观察物体的部分细节在视觉系统过滤器的信息传递中丢失,就会产生视错觉。

然而,结构因素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它们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错觉图形,错觉产生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过去的经验、学习和注意,如月亮错觉、庞佐错觉和缪勒—莱耶尔错觉中的透视—恒常性机制。

此外,认知因素也包括反馈(或对错觉的知识)以及对错觉图形的观察时间——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错觉量会减小,但不会归零。

简述拓扑有限理论陈霖认为,拓扑变换可以被想象成任何一种香蕉式的扭曲,除了不能撕破和融合,什么形状改变都可以发生。

经过这种扭曲,连通性、洞的数目、内外关系保持不变,所以,这些就是拓扑不变量;而在这种扭曲后被改变了的局部性质,如方向、尺寸、形状等都不是拓扑不变量。

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的深度线索。

1. 插入:一个物体部分地隐藏或遮挡另一个物体。

我们会知觉到完全暴露的物体离我们较近。

插入只能提供相对的深度信息,不能判断事物间距。

2. 空气透视:当我们观察某一处场景时,远处的物体不如近处的物体清晰。

3. 阴影:是由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阻碍所引起的表面照度的变化。

4. 线条透视:通过线条透视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深度知觉,即三维立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会发生变化。

如远处铁轨仿佛要汇聚为一点。

5. 结构级差:大多数物体的表面都以其纹理或结构等微观形式而相互区别。

当我们观察具有结构的表面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密度越大。

6. 相对大小:当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观察两个不同大小但形状相似或相同的物体时,通常感觉比较大的刺激离我们较近。

7. 熟悉大小:我们能够根据记忆和观察到的远处物体现在的大小推测其离我们的距离。

其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被观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8. 运动视差:当观察者的头运动时,离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移动后所形成的视像差。

视野中近于注视点的物体看起来运动得更快,且方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远于注视点的则反之。

9. 调节:由于注视不同远近物体时,眼睛的调节会反应产生差异,因此,可通过睫状肌提供的眼睛运动调节信号来完成空间中目标定位的任务,即提供被观察物体的深度信息。

但对人类而言,调节线索只在2m 之内起作用。

双眼线索:有些深度信息需要双眼的共同作用。

辅合: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会聚的趋势。

观察近物或远物时的肌肉紧张程度差异能够提供深度或距离线索。

看近物时,辅合角大;看远物时,辅合角小;当物体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因此辅合线索只能在一定距离起作用。

双眼视差:见前面重点。

简述特征整合理论特征整合理论由Treisman 提出,包括特征和客体两个基本概念。

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前注意阶段,然后是特征整合阶段。

在前注意阶段,人们无需注意,由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

在此阶段,通过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编码形成的一些特征(如颜色、方向、尺寸、距离等)的心理表征被称为特征地图。

而在特征整合阶段,知觉系统需要通过集中性注意将各个独立的特征表征整合为客体,是一种非自动化的系列加工。

由于在此阶段的特征整合需要意志努力,所以,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就可能会不恰当地整合刺激的特征,造成错觉现象。

简述格式塔知觉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有:1. 接近性: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