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第40交响曲欣赏

★闭上你的眼睛,听一听这首交响曲, 说说这首交响曲与《不想长大》有什 么相似之处。 ★这首交响曲的作曲者是谁? ★了解《莫扎特第40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运用了哪些主要演奏乐 器?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古典乐派作曲家。出生于奥 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在宫廷拉小提琴, 又是作曲兼有理论著作,发现莫扎特的 音乐天赋并进行早期培养。其姐比他大 五岁,在父亲教育下弹钢琴时,他在一 旁专心聆听。而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 弹和弦,凡听过的旋律都能背诵。四岁 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技巧复杂,难度 很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而且只练过 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 练二三十分钟,便能准确无误而完美地 弹奏。被称为“音乐小神童”。他仅活 了35岁,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多达千余 首。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后期作品,即歌 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
SHE简介
S.H.E是中国台湾的女子流行演唱组合,由任家萱 (Selina)、田馥甄(Hebe)、陈嘉桦(Ella)组 成。2000年共同参加宇宙美少女实力争霸战后受宇 宙音乐(现名华研国际音乐)相中并签约,2001年 9月11日正式出道,当年以一首《恋人未满》走红, 令首张专辑大卖75万张。其后更凭借《美丽新世界》 《Super Star》《波斯猫》《不想长大》《中国话》 等多首热门歌曲风靡大街小巷,并多次被全民欢唱。 如今S.H.E已跨足音乐、戏剧、主持、广告、书籍、 配音等方面,各类获奖、代言无数,唱片销量超过 1500万张,有“亚洲女子天团”美誉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深度剖析和感悟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深度剖析和感悟一、引言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优雅、精巧和情感丰富而闻名于世。
其中,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是他最为著名且备受赞誉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交响曲进行深度剖析和感悟,从乐曲结构、旋律主题、和声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二、乐曲结构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快板-慢板-三重奏-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 第一乐章:快板第一乐章采用了快速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旋律,展示了莫扎特对于动态变化和音乐张力掌握的精湛技巧。
这个乐章由两个主题组成,它们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增强整体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2. 第二乐章:慢板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中最为抒情和优美的部分。
它采用了柔和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这个乐章以弦乐器为主导,通过巧妙的和声处理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悠扬的氛围。
3. 第三乐章:三重奏第三乐章是交响曲中最为活泼和欢快的部分。
它采用了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给人一种欢庆和喜悦的感觉。
这个乐章由三个不同的主题组成,它们在整个乐章中相互呼应和对话,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四溢的音乐画面。
4. 第四乐章:快板第四乐章是整首交响曲中最为激烈、紧张和动感十足的部分。
它采用了快速而有力的节奏以及强烈而富有冲击力的旋律,给人一种紧张、充满活力和战斗的感觉。
这个乐章通过不断的音乐对话和变化,展示了莫扎特对于音乐张力和高潮处理的独特见解。
三、旋律主题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的旋律主题丰富多样,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线索和表达方式。
1.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以其激情四溢和动态变化而闻名。
它由两个主要的旋律构成,一个是开头的强烈而有力的主题,另一个是稍后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柔和而优美的副主题。
这两个旋律通过反复出现和变化来增强整体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2. 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整首交响曲中最为抒情和优美的部分。
欣赏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音乐
下册教案
前言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8年创作的交响曲之一。
这
部曲子是莫扎特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概也是最广为人知的。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个作品。
进入主题
概述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包含4个乐章,分别是快板、由慢到快的舞曲、柔板和
快板。
整个曲子气氛热烈浪漫,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有许多富有变化的乐段。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的开篇即贯穿了全曲的气氛 - 雄浑、冲动和激情都融合在了一起。
快板的演奏中,重点在于和谐的鸣奏和优美的旋律,需要把握好速度和力度,保持稳定的节奏以及控制满场的气氛。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由慢到快的舞曲,感觉和第一乐章完全不同。
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更为谐调,更为优美、更为扣人心弦。
音乐中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让人不自觉地随着节拍的变化舞动起来。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柔板,更注重情感的刻画。
此节奏中间部分的强烈节奏和悠扬动人的前后部相比,显得既平静又流畅。
演奏性上更需要强调音色和氛围上的感觉。
第四乐章
在快板中,最后一乐章是完整的,也是最热烈的部分。
这部分的音乐风格很有力度和冲击力。
快板的演奏中要有一种很强的冲劲,还要注意节拍的强弱变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介绍和欣赏方法。
总之,这是一部极其优美的交响音乐,是一件让人欣赏和发挥个人才能的好帮手。
愿所有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够好好学习、充分欣赏并热爱这个神奇的领域。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风格特点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风格特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一部完成的交响曲,在其作品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下面是关于这部交响曲的风格特点的列表:
1. 音乐调性和情感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呈现出深沉、哀怨和激昂的情感,其迷人的旋律流畅性和音调的丰富性使它成为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 和声和乐器使用
莫扎特在交响曲中巧妙运用了复杂的和声和双重结构,这对于当时的交响曲是比较新颖的。
此外,他还使用了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来达到优美的和谐效果。
3. 乐曲结构和形式
该交响曲采用了传统的四部曲式结构:快速的第一部分,慢节奏的第二部分,中间的小调奏鸣曲和最后的快乐舞曲。
这种结构给了听众一个自然而然的音乐发展过程。
4. 巧妙的交错与动态变化
莫扎特在交响曲中也富有创意地运用了交错技巧,通过巧妙的
对位和交替来展示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此外,随着音乐的发展,
莫扎特在动态方面也进行了精妙的变化,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5. 强烈的表现力和情感
整个交响曲都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性的情愫。
尤其是第三
部分中,小调奏鸣曲则特别表达了一种无尽的悲伤和哀思,使人
们深深地感受到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以上是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主要风格特点,这使它成
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西方音乐曲式分析总结版

奏鸣曲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体在材料上的对比,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调式调性上对比。
呈示部——呈示部是这一结构形式的基础,它呈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在主调上,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两个主题不仅有情感上的对比,还有调性上的对比。
呈示部前可加引子;发展部——发展部通过各种手法,充分发挥呈示部第一、二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主要通过调性、调式的对置,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处理等,将主题变化成为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主题的内涵;再现部——再现呈示部,但第二主题必须回到主调,使第一、第二主题在调性上获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终可加尾声。
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而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它的变体。
现代作品往往不墨守上述各种原则。
(第一乐章是极快的快板。
这是一个典型的奏鸣曲式的乐章。
在中提琴摇摆不安的伴奏音型上,从小提琴声部涌出了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
她用愁苦压抑的音调,用不安的节奏轻轻的敲击着。
经过乐队合奏的终止式和弦后,这一忧郁而又迷人的第一主题再现。
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一支沉浸于小调忧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题似乎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在这之后音乐便完全处在了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思绪之中。
她作为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
在向副部主题的过渡中,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但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了。
进入展开部后,调性转为升f小调。
频繁不断的移调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呼应开头。
在小提琴轻微的叹息中,双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静的旋律。
他那精细雕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
副部主题建立在平稳的半音音调上。
但是副部主题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有持续多久,木管乐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声不协和的音响中乐章色彩骤变。
进入再现部后按传统回到第一主题,但并没有平静下来,六次转换调性使音乐变的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氛到处撞击,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音乐欣赏-----欣赏部分: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
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
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
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
这里,我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乐曲的前奏部分出现的,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悦耳,很动听。
原来这里我们就处在感官层次。
因为我对这首进行曲产生了共鸣,我觉得他悦耳,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在欣赏了。
只是声音的魅力,就可以把人带入一个不动脑筋而又引人入胜的境地。
再次听的时候就完整地听了。
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之后,听的时候就带入了这般沉重的感情来进入他营造的那种境界了。
这算是表达层次了吧。
这种情况下,音乐家们喜欢说:这里只有纯音乐的含义。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
在妻子患病,没钱买药,孩子饿得没有面包,朋友也对他置之不理的窘迫悲愤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交响曲,用象征悲伤和痛苦的g小调表现出来,是莫扎特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了。
在首乐章刚出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营造的这种悲切,层层不断,一波接一拨的音符,表现出一种愁苦压抑,急于发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
用不安的节奏轻轻地敲击着。
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另一个乐章呼之欲出了。
感觉好像总处于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压抑之中。
也许为这部交响曲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吧。
然后有一个全面乐段的重复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很快有了一个微小的停顿。
经典交响曲: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

经典交响曲: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
莫扎特是历史上著名的音乐神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极其出众的音乐才华,而更加可贵的是他不仅作曲速度极快,且创作水平极高。
1788年,莫扎特以惊人的速度于6、7、8月接连创作了《降E大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堪称音乐史上的奇迹。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部交响曲,后人将它们合称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其中的《第四十号交响曲》,这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作品创作于莫扎特最穷困潦倒的时期,封建社会带来的压迫与生活中各方面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
《第四十号交响曲》采用了悲切、阴晦的G小调,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而又充满愤懑激昂的情绪,可谓是莫扎特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有人将之喻为“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
音频中我们听到的是作品第一乐章,乐曲开头在中提琴不安稳的和弦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出著名的第一主题,奠定作品悲凉、哀愁的基调。
这段家喻户晓的主题如今经常被改编、引用在各类音乐作品中。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K.550 指挥-里卡尔多·穆蒂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教案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2)能够感受到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端庄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作曲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3)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4)聆听感受并能分辨同名大小调:G大调和g小调。
教学过程:1、导入:聆听《英雄凯旋歌》、《G弦上的咏叹调》、《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音乐片段,分别说出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及音乐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的衔接利用学生更好的理解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1)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速度是怎样的?(2)老师简介莫扎特,以及奏鸣曲式和快板的含义。
(3)聆听乐曲,思考:乐曲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情绪是什么?(4)随音乐视唱主题,并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
(5)聆听乐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不同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随音乐哼唱主题、记录主题的变化、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对比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结构规整、风格典雅的特点,加深对古典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
(6)播放歌曲《不想长大》听一听:有没有熟悉的音调?(7)随音乐唱一唱《不想长大》,对照曲谱,想一想《不想长大》的旋律是如何从《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莫扎特《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的其生涯的倒数第二部交响曲。
其与《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和《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堪称莫扎特全部交响曲创作中的三部杰作,被后人合称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
莫扎特是在非常大的困境下完成这交响乐三部曲。
当时莫扎特的妻子患病,却没有钱买药,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当他向他的富商朋友求助时,却只得到了很小的帮助。
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而其中《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三部当中最为阴沉的。
从调性上来看,这部交响曲选用了象征着痛苦与伤感的g小调;而从曲子基调上来看,其不仅充满了忧郁,还夹杂着许多豪放与狂野,有着愤懑激昂的精神。
可以说,这部作品代表着莫扎特的倾诉,凝聚着其一生当中许许多多的悲惨遭遇与挫折。
听这部交响曲,就如同浏览莫扎特坎坷的一生。
本作品的乐队编制非常精简,只由木管组,弦乐组及圆号组成,没有打击乐及其它铜管乐器。
其中木管组包括长笛,双簧管,降b黑管及大管各一支,而弦乐组则由小编制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贝提琴组成。
虽然乐团编制很精简,却同样能够表现出作曲家心中的澎湃。
《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是2/2拍的快板段落,调性自然为g小调。
曲子的一开头,在中提琴非常稳健却又显得不安的一连串16分音的伴奏下,小提琴分为2个八度共同演奏出下面这段非常著名的旋律。
这一段小提琴的旋律带有非常明显的小调色彩,体现着莫扎特的愁苦与忧郁。
而中提琴的一串16分音看似是在给旋律打节奏,实际却如同命运敲击着作曲家的人生。
这便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
在经过与管乐的合奏,以及第一主题的重现之后,乐曲进入一段比较舒缓的旋律:
这一旋律同样是由小提琴奏出,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管乐声部的点缀。
这一旋律少了第一主题中的一些焦躁,但似乎又多了一些悲伤。
这两个主题也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
之后,经过1,2主题的轮番演奏后,乐曲进入展开部。
在展开部发生了一个转调:
正是这两个和弦将乐曲下调了半度,由g小调转为升f小调,使色彩发生了些许变化,加强了乐曲的戏剧性。
而在这一部分中,第一主题更是经过了数次变调演奏:
这使的不安的第一主题始终游弋于乐曲的各个角落,不曾有一刻安宁。
而结尾前处主旋律小提琴的一串急促的16分音以及结尾处3个沉重的和弦使得痛苦的情绪贯穿了整个第一乐章,极富感染力。
第二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为6/8拍的行板,但调性转为降E大调。
调性的转变意味着这一乐章的总体色彩将会变得明朗起来。
这一乐章中,许多旋律听上来都非常的舒缓悠扬,
如开头由小提琴演奏的,由长笛演奏的
等等。
而由小提琴与长笛对于这种音型一问一答似的演奏更使得听众能够短暂的忘掉之前乐章的悲伤阴沉。
然而在这种悠扬婉转的旋律当中,却暗藏着一丝不和谐,如下段旋律:
该旋律中的A与降C两个音脱离了降E大调,而旋律经过这两个不和谐音之后又在结尾处圆满地回到了降E大调,这就如同莫扎特在自己的家庭中找到了些许温暖,但突然又想到了自己的悲惨,但又突然决定暂时不去想这些苦难而去享受这短暂的美好;在如同这一段
管乐的齐奏,主音是半音半音的爬升,力度也
是逐渐变强,代表着负面的东西对莫扎特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些负面情绪在乐章中段有一个短暂的爆发
:
……,其中六个沉重的降C让人感到非常明显的不安,但是很快曲子的基调又回归了安详。
值得一提的是本乐章的结尾由长笛演奏的,由于其它声部都是下行的结尾,而长笛是其高音区的上行的结尾,所以非常明显的突出了长笛音色的悠扬,是这个短短的2个音非常富有魅力,让人感到不忍离去。
总体来说,这一段可以说是一个缓解的间歇,虽然暂时回归了平稳温柔,但那一丝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
第三乐章为稍快板的3/4拍小步舞曲,调性又回归g小调。
小步舞曲顾名思义应该有着轻盈的步伐,然而在肩负着重压的莫扎特笔下,其步伐却是沉重的。
乐章的开篇是这样的:
每一个音都铿锵有力,整个曲调向上攀升。
当攀登到最高点也即上加一线的B时,整个曲调又如同瀑布般倾泻下来,就像是莫扎特情绪的一种发泄。
在经过短暂的发泄之后,马上又准备开始另一波攀登。
这张攀登一个接着一个不断的重复着,突然到达了一个转折点:
我们可以看到,调性转为了G大调,旋律也变得非常的舒缓,甚至较之于第二乐章还要动听。
在这一段小提琴及木管动听的旋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莫扎特心中真正的快乐。
也许这一段就代表着莫扎特那快乐的天性。
闭上眼睛聆听这一段,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挫折中仍然保持微笑的莫扎特。
而经过这一段的过渡,当铿锵有力的小步舞曲主题再现时,我们发现其似乎有了更大的攀登的动力。
而这一再现主题也推动着乐曲向着其最终章走去。
乐曲的最终乐章是g小调2/2拍的疾板,其曲式是奏鸣曲曲式。
乐章刚一开始,焦躁的主题便直冲进来:
这一主题含有鲜明的对比因素:前半部分几个单独的8分音与4分音为单独的弦乐,较为柔和,而后半部分一串16分音则加入管乐合奏并增强了力度,显得十分有力。
而在这一旋律之后,便是小提琴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极快的16分音配以其它声部慢速有力音型的点缀:
这汹涌澎湃的音符像是莫扎特的一种宣泄,也像是莫扎特迈着急促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
本乐章的第二主题又是一种歌唱性的主题:
但是其中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急促。
而在展开部时,如同第一乐章一样,有着频繁的转调,也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性。
同时由于这些处理与第一乐章的处理非常相似,也给整个乐曲增加了协调性。
而在结尾处在低音声部有力的伴奏下旋律给人一种很辉煌的感觉,将乐曲提高了一个境界:即不单只是讲述自己的苦难及表达不满,而是给人们一种与苦难抗争的激励,给人们以希望。
纵观整曲,莫扎特用他那纯熟的天才般的作曲手段,在诉说着自己的苦难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抗争着,同时不断地鼓励别人去抗争。
所以无论从艺术层面看,还是精神层面看,莫扎特《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都是交响乐历史上最伟大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通过聆听这部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伟人的一生,读到了他的思想,这正是《g 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魅力所在,也是莫扎特的魅力之所在,甚至也是交响曲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资料:
[1]《莫扎特作品和生平》瓦格纳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2
[2]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视频(卡尔伯姆指挥)
[3]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总谱
[4]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