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节民俗
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到传统节日,人们都会根据习俗和庆祝方式来表达对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春节概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标志着农历年的开始。
春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聚会时间,人们会尽可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习俗1.贴春联和对联:这是春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寓意着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吉祥。
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对联,以及一些吉祥寓意的图案,给家中增添节日的氛围。
2.年夜饭:中国人认为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象征,因此在除夕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有鱼、鸡、肉等寓意着好运和吉祥的食物。
3.放鞭炮:燃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之一,人们认为鞭炮能够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4.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新年祝福。
年轻人要给年长者拜年并向他们道贺,并接受他们的红包。
庆祝方式1.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的热闹表演,有助于营造喜庆的氛围。
人们穿上狮子和龙的服装,表演精彩的舞蹈动作,以祈求吉祥和祝福。
2.灯笼和花灯展览:在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灯笼和花灯展览,用色彩斑斓的灯笼和花灯装饰街道和公共场所。
这些美丽的灯笼和花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愉悦。
3.春节晚会:春节期间,各大电视台都会举办盛大的春节晚会。
这些晚会上精心准备了歌舞表演、小品节目、相声等,为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清明节概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或五庆祝。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和追思已逝的亲人或祖先,同样也是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
习俗1.扫墓: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人们会去祖先的墓地祭拜和打扫坟墓,烧纸钱、烧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踏青:清明节也是春天的季节,人们会利用这个节日的假日去郊外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摆脱繁忙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以下是其中16个的介绍: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
家人团聚,吃团年饭,放烟花,贴春联等是春节的传统活动。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纪念屈原的节日。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敬老、登高、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6.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日前后,祭祖、扫墓、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7.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祭祖、踏青、赛龙舟是端阳节的传统活动。
8.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挂蒜、喝腊八茶是腊八节的传统活动。
9. 元旦节:1月1日,西方的新年传统节日,中国也逐渐庆祝。
10. 情人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国也逐渐庆祝。
11. 妇女节:3月8日,庆祝女性权利和成就的节日。
12. 劳动节:5月1日,庆祝劳动者权利的节日。
13. 父亲节:6月第三个周日,庆祝父亲的节日。
14.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庆祝母亲的节日。
15. 教师节:9月10日,庆祝教师的节日。
16. 国庆节: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节日。
阅兵、焰火、升旗等是国庆节的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中国传统节庆目录

中国传统节庆目录1. 春节- 简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迎接新年的庆祝活动。
- 特色:大年夜的团圆饭、红包、拜年、烟花爆竹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五。
2. 清明节- 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纪念逝去亲人的节日。
- 特色:扫墓、祭拜祖先、踏青等俗。
- 时间:农历清明节(4月4日至6日)。
3. 端午节- 简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特色: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传统活动。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4. 中秋节- 简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 特色: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5. 国庆节- 简介: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特色:阅兵仪式、升国旗、游行庆祝等传统活动。
- 时间:每年的10月1日。
6. 元宵节- 简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 特色: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7. 春季祭祀- 简介:春季祭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祈福祭祀春天的到来。
- 特色:祭拜神灵、燃香、拜年等传统仪式。
- 时间:每年的二月到四月。
8. 重阳节-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重视长寿和高龄人士的节日。
- 特色:登高、赏菊、佩戴菊花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9. 腊八节- 简介: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冬季节日,也是庆祝冬季丰收的节日。
- 特色:吃腊八粥、祈福祭祀、熬腊八仙糖等传统俗。
-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10. 元旦节- 简介:元旦节是中国的公共节日,庆祝新年的到来。
- 特色:放烟花、举行晚会、倒计时等庆祝活动。
- 时间:每年的1月1日。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庆目录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国家,其中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更是连接着血脉的纽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年。
它是按照农历计算,通常在公历的一月或二月份举行。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包括贴春联、赏花灯、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特别的是,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传统的新年美食和亲情。
二、清明节:缅怀故人、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至七日之间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祀和扫墓的活动。
除了祭奠亲人,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历史功勋人物的时刻,有些人会前往名人墓地,怀念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
三、端午节:纪念屈原、赛龙舟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六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赛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组织的龙舟队伍会在水面上竞速。
同时,人们还会食用粽子,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填料制成的传统食品,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心意相通。
四、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望月旅游的好时机,通常在公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中秋节以赏月和吃月饼为主要特色。
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和朋友一同赏月,同时品尝月饼和其他传统食品。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其形状和寓意各不相同,有的是圆形象征团圆,有的还会加上豆沙、果仁等馅料。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合家团圆的宴会、猜灯谜、舞狮等。
五、元宵节:闹灯谜、放孔明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一月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天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被视为宴会和娱乐的尾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中国年俗介绍性文字

中国年俗介绍性文字
1、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
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2、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
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3、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
扫尘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等。
4、拜年:大年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得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
5、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目前我国的传统的节日具体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是咱们中华文化久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毫无疑问并不是从远古传说发展趋势来的,从这种广为流传迄今的节日风俗习惯里,还能够清楚地看见古时候人民社会的精彩镜头。
农历正月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家中原始天尊华诞,佛家中大肚弥勒佛华诞,古时候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多样名字。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限。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药王孙思邈)华诞。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股市开市,神话传说中五路财神华诞。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被称为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家中阎罗王华诞,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家中玉帝华诞。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块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文化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万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二爷得道成仙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家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华诞。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来源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降水节令有关。
春分后的时节是降水。
古代人觉得,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雨天、故此谓天穿。
神话传说与节气像结合,就建立了天穿节这一民俗文化节日传统式。
天穿节的具体风俗习惯:煎饼果子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打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资源或祭磨神。
所说填仓,意思是铺满粮仓。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光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二月初二、青龙节,佛家中济公活佛观音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传说中文昌帝君华诞。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被称为花神节,百卉生日,仙女生日(开花期)。
5、二月十五:道家中九天玄女皇后娘娘华诞,道家中须菩提祖师、精忠岳王华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腊”是远 古的一 种祭礼,汉代正式定型,上至天子下到小民,都把腊日当作 年节来过。直到南朝初年,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腊八食粥习俗的源起,一般认为是佛教文化的产物。据说, 十二月初八是佛祖成道日,此前,佛祖因修行饿倒,一牧羊 女给他吃了一餐粥;吃完,他用河水沐浴,在菩提树下修成 正果。宋代,寺院及人家煮粥相互馈赠,至明清不衰。腊八 粥除用以供佛、敬祖外,还有将粥涂于墙壁、门环等处,以 避不祥;或抹花木果树,以驱虫害等。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15
中秋节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节”、“仲秋 节”。 中秋之夜,民间以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为过节的主要内 容,并将天上的一轮明月视为人间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 为“团圆节”。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留 下 诸多歌咏明月的佳句,宋、明、清等朝代宫廷和民间的拜 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 “拜 月厅”、“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 年间为 2010-9-19 16 中国年节民俗 皇家祭月建造的。
江苏传统民俗概要
1、寿诞 2、婚嫁 3、节庆 4、建房 5、交往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7
第二节 汉族传统节日习俗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的祖先就创造出民族的风姿和风采, 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 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的节令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演变。汉族和中国 少数民族的这些传统节俗,是民俗文化中珍贵的活化石, 它镌刻在中华各民族子孙的生活中,给我们以多种多样的 启迪。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8
节日习俗
节日是一年中不同寻常的日子。欢乐、喜庆是节 日习俗最为突出的特点。包括: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 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9
春节
古代,又称“元辰”、“元日”“正旦”等,意思是一年 的第一 个造成,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最为隆重的 综合性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节期一般 在 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之长,节 日 内容之丰富,胜过其他所有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包括除 夕夜的年夜饭、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挂 年画,贴窗花,互相拜年,放鞭炮,互相道喜祝贺。大年 初一,新春开始,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用最10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2010-9-19中国年Fra bibliotek民俗17
冬至节
冬至的“至”是“极”的意思,“冬至”是说寒冷阴森的 天气达 到了极点,阳气初萌,而冬去春回的日子即将开始。“冬 天 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节是春节的前奏和序幕。冬 至 这天,白昼时间最短,过了这天,白昼将逐渐增长。这天 往往是许多契约签订和履行的日子。 相传周代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汉朝称冬至为“冬节”。 宋 朝以后,官场要举行贺节仪式,并放假休息;民间主要举18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行祭祖等活动。外出谋生的人,千方百计要在冬至节前赶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4
年节的发展
1、岁时节日的发展,在我国有三条线索: 农事祭祀节日线索 宗教节日习俗的线索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线索 2、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节日的服饰、 饮食、家庭活动、礼仪、亲友的交往;信仰的仪式;娱 乐的多样形式等。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闹洞房
又称“闹新房”,通常在举行婚礼的当晚进行, 甚 至被视为整个婚礼的“压轴戏”,参加者除了新 郎 新娘外,主要是与他们同辈的男女青年,参与者 设计种种“节目”,如咬苹果、敬烟、顶气球等, 强迫新郎、新娘充当表演者,使之呈现出“闹剧” 色彩。闹洞房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唐朝时 官府曾专门颁布过“约古礼今仪”,但宋元后, 2010-9-19 23 中国年节民俗 “闹
5
民俗概述
1、民俗的概念:即民间的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 己发展过程中在民间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 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 2、民俗的特点: 民族性:有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共同的社会生活约定俗成 并有社会普遍传承的; 集体性:其创造和传承是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变异性:民俗总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导致起内容和 形式上的变异; 延续性:指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 神秘性:有不少的民俗具有不可捉摸和不可理解的神秘 特点。 2010-9-19 6 中国年节民俗
中国年节民俗 舞龙则出于祈生育和祛病强身的企盼。 2010-9-19 11
清明节
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就已经 蔚然成风。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流。清明时 节,人们上坟扫墓祭祀祖先,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踏青 原是清明扫墓的伴生活动,人们在扫墓之余,在山间乡野 游乐一番,也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清明时节也有 插柳植树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神农氏。
十二生肖
相传,轩辕黄帝要选十二个动物担任侍卫,猫托老鼠代为 报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于是 猫成了老 鼠的天敌。 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 古人将十二个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每个人诞生年所对 应的动物,便是所谓的生肖。这种现象于两三千年的周代 时期就出现了。人们以动物对应十二地支,是出于上古动 物图腾崇拜的影响。民间俗信,属相能影响人的命运,特 别在婚姻,属相还有相生相克之说。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3
年节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单一性质节日: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单一目的所决定。如 24节气中除了清明以外的绝大多数节日。 综合性质节日:有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如 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 2、按内容分类 生产节日: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例为标志; 祭祀节日:以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等信仰习俗为标志; 纪念节日: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所崇拜人物; 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等为主题; 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 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 还要吃糕。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 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作者将重 三月上已, 三月上已 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 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是有其他活动的。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 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节”。 茱萸节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活动之一。金秋九月,菊蕊笑绽,氤氲芬芳, 故而九月也叫“菊月”。菊也和九九重阳密不可分。重九也叫“菊节”、 “菊花节”。在这天,人们就有了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的习俗。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活动之一。金秋九月,菊蕊笑绽,氤氲芬芳,故而 九月也叫“菊月”。菊也和九九重阳密不可分。重九也叫“菊节”、“菊 花节”。在这天,人们就有了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的习俗。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12
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 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 端五 思 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 “五”字又 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 因午 时为“阳辰 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端阳”。五月五日,月、 阳辰 端阳 日都 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重午。 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 夏节、 夏节 浴兰节、女儿节, 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 天中节、地腊、诗人节 天中节、地腊 诗人节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 13
七夕节
七夕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 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点出了一年 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夜 晚。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 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 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 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 国传 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2010-9-19 14 中国年节民俗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19
礼俗
礼俗是与平民百姓的文化、娱乐、信仰及观 念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虽然它们原始、粗 糙、但古朴、真率,表现人民群众追求幸福 和乐的愿望,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包括:
十二生肖、红双喜、闹洞房、分红蛋、 抓周、压岁钱、祝寿、福字倒贴、 泼药渣、忌踩门槛、烧纸钱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20
中秋节——传说 中秋节——传说
中秋佳节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 神话有关。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 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 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 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 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 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 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 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 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21
红双喜
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途中见富绅马氏出联择婿“走马 灯, 灯马走,灯息马停步”。后王安石考试时考官出联“飞虎 旗, 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就用马家的上联对考官, 用 考官的的上联应马家。结果既中进士,又娶了马家小姐。 他喜不自禁,挥笔写就两个连成一体的“喜”。 从古至今,中国人结婚都喜欢在洞房贴红色的双喜字,用 红纸剪成的大小双喜字在红烛的映照下,更增添了洞房内 的喜庆气氛。其实这并不是正式的汉字,只是由“喜”字22 2010-9-19 中国年节民俗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