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考试】必考题整理选择题1

(一)选择题1 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由输入信号引起的稳态误差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下列哪个环节的个数有关 ?( C )A .微分环节B.惯性环节C.积分环节D.振荡环节2 设二阶微分环节 G(s)=s2+2s+4,则其对数幅频特性的高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D )A.-40dB/ dec B. - 20dB/ dec C.20dB/dec D. 40dB/ dec3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K(s+1) ,其根轨迹 ( D ) s(s+2)(s+3)A.有分离点有会合点B.有分离点无会合点C.无分离点有会合点D.无分离点无会合点4 如果输入信号为单位斜坡函数时,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为无穷大,则此系统为( A )A.0型系统B.I 型系统C.Ⅱ型系统D.Ⅲ型系统5 信号流图中,信号传递的方向为( AA.支路的箭头方向C.任意方向)B.支路逆箭头方向D.源点向陷点的方向6 描述 RLC 电路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阶次是 ( C )A.零阶B.一阶C.二阶D.三阶7 方框图的转换,所遵循的原则为 (B )A.结构不变B.等效C.环节个数不变D. 每个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不变8 阶跃输入函数 r(t)的定义是 ( C )A.r(t)=l(t)B.r(t)=xC.r(t)=x0· 1t)(D.r(t)=x0. δt)(9 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B(s),则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 D )A(s)A.G 0 (s)=0B.A(s)=C.B(s)=0D.A(s)+B(s)=010 改善系统在参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性能的方法是增加A. 振荡环节B.惯性环节C.积分环节D. 微分环节11 当输入信号为阶跃、斜坡函数的组合时,为了满足稳态误差为某值或等于零,系统开环 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 N 至少应为 ( B ) A.N ≥0 B.N ≥1 C.N ≥2 D.N ≥3点的幅值 |G(j ω)|=( D ) A.2.0 B.1.0 C.0.8D.0.16j10 1G c (j )= j10 1,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高频段斜率为 j1 ( A ) A.0dB / dec C.-40dB /dec( A )B. -20dB /decD.-60dB /dec B.时域分析法 D.时频分析法 B.滞后校正装置D.超前 — 滞后校正装置 D ) B. lim sG(s)H(s)s0 12 设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1s(0.2s 1)(0.8 s1) 则其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与实轴交 13 设某开环 系统的 传递函数 为 G (s)= 10(0.25s 1)(0.25s 20.4s 1),则其相频特性 θ(ω)=( D )1A. tg 10.25 1B. tg 10.25 1C. tg 10.25t g1 41 0.252 t g 1 0.41 0.25 2t g 1 0.41 0.252 t g 1 0.41 0.25 2B.-20dB /dec15 二阶振荡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的渐近线斜率为 A.0dB / decC.- 40dB /deC16 根轨迹法是一种 ( B A.解析分析法 C.频域分析法17 PID 控制器是一种 ( C A.超前校正装置 C.滞后 — 超前校正装置 18 稳态位置误差系数 K ρ为( A . lim 1s 0G(s)H(s)2C. lim s 2G(s)H(s)14 设某校正环节频率特性若系统存在临界稳定状态,则根轨迹必定与之相交的为( 实轴 B .虚轴 渐近线 D .阻尼线 下列开环传递函数中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是( A 21B. s 12(s 1)(s 2 2s 2) s 2 112D. s 24s 16 s 10 当二阶系统的阻尼比 在 0< <l 时,特征根为( A 一对实部为负的共轭复根 B .一对实部为正的共轭复根 一对共轭虚根 D .一对负的等根 二阶振荡环节对数幅频特性高频段的渐近线斜率为( A ) -40dB / dec B .-20dB /dec 0dB / dec D . 20dB / dec49 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492 ,则该闭环系统为 ( C ) s2 B .条件稳定 D . BIBO 稳定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K(2s 3),其在根轨迹法中用到的开环放大系数 (s 2)(s 4) C )K /22K D . 4K PI 控制器属于下列哪一种校正装置的特例( B ) 超前 B .滞后 滞后 — 超前 D .超前 — 滞后 设系统的 G(s)= 21 ,则系统的阻尼比 为( C )25s 25s 1 1 B . 5 D .1设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起点坐标为 (s 1)(s 2)(s 5) B .(1,j0) D .(0,j1)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 K(22s 1)(s 1),K>0,T>0,则闭环控制系统稳 s 2(Ts 1)定的条件是( C ) A .(2K+1)>T C .3(2K+1)>T129 设积分环节频率特性为 G(j ω)= ,当频率 ω从 0变化至 ∞时,其极坐标中的奈氏曲线 jω 19A .C .20A.C.21 A . C . 22 A . C .23A . C . 24 为A .C .25A . C .26 A .C . 27( A . C . 28 稳定 临界稳定 B .K 2510B )(0,j10) (10,B .2(2K+2)>TD . K>T+1 ,T>2是 ( D )A正实轴B负实轴C .正虚轴D.负虚轴30 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反映了系统的 ( A )A .相对稳定性B.绝对稳定性C .快速性D.稳态性能31 当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 >1时,特征根为 ( A )A .两个不等的负实数B.两个相等的负实数C .两个相等的正实数D.两个不等的正实数32 稳态加速度误差数 K a=( C )A .lim G(s)H(s)s0B.lim sG(s)H(s)s0C. 2 lim s2G(s)H(s) s0D.lim 1s 0G(s)H(s)33 信号流图中,输出节点又称为 ( B )A .源点B.陷点C .混合节点D.零节点134 设惯性环节频率特性为 G(j ω)=0.1j1ω 1,则其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转角频率为( D )A . 0.01rad/ s B. 0.1rad/sC.1rad/s D. 10rad/s35 下列开环传递函数中为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是 ( C )36 利用开环奈奎斯特图可以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 D ) A.稳态性能B.动态性能C.精确性D.稳定性37 要求系统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 (A.虚轴远B )B.虚轴近C.实轴近D.实轴远ω=A.1(4s 1)(10s 1)B.1s(5s 1)10(s 1)s(5s 1)D.1s22s 246 幅值条件公式可写为( AB )稳定时 k 的范围为 ( A ) A 0<k<20 ζ B 3<k<25 ζ C .0<k<30 ζD . k>20ζ 39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o (s)= 1 1 ,则系统的阻尼比 ζ等于( C )s(s 4)A . 1B . 12C .2D . 440开环传递函数 G(s)H(s)=k(s 5),当k增大时,闭环系统 ( B )(s 2)(s 10)A . 稳定性变好,快速性变差B . 稳定性变差,快速性变好C . 稳定性变好,快速性变好D . 稳定性变差,快速性变差41 一阶系统 G (s) =K的单位阶跃响 应是 y( t )=( A )t =Ts 1tA.K (1-e T)B.1-e TK TttC. eT D.K e TT42 当二阶系统的根为一 对相等的负实数时,系统的阻尼比 为( C ) A. =0B. =-1C. =1D.0< <143 当 输入信号为阶跃、斜坡、抛物线函数的组合时,为了使稳态误差为某值或等于零,系 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 N 至少应 为( C ) A.N ≥038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s(0.01s 20.2 ζs1)( ζ >0的) 单位负反馈系统,则闭环系统 B.N ≥lC.N ≥244 设二阶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D.N ≥3 16(j )2j416,则其极坐标图的奈氏曲线与负虚 轴交点频率值 ( B ) A.2 C.845 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为 G(j )j(j 化范围为( C ) A.0 °~ -180° B.4 D.161 ,当频率 从 0 变化至 ∞时,其相角变 1)(j4 1)B.-90°-~180C.-90°~-270D.-90°~90°nn54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 G k(s ) k (s 3)的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若系统稳定, k 的范围应 ks (s 1)为( D ) A.k<0C. k<1A. K|s p j| j1 m B. K|s p j | j1 m C. K|s z i||s z i|m|s z i|i1 n|s p j | j1 D. Km|s z i|i1 n|s p j| j147 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 (s )H ( s )的分母多项式的阶次 趋向 s 平面的无穷远处的根轨迹有( A ) A.n —m 条 B.n+m 条 C.n 条 D.m 条 n 大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 m 时, 48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H (s )=(sK (3s )(s 9)5),其根轨迹( D )A. 有会合点,无分离点B.无会合点,有分离点C.无会合点,无分离点D. 有会合点,有分离点 A.能力上升 B.能力下降 C.能力不变50 单位阶跃函数 r ( t )的定义是(A.r (t )=151 设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G ( j )D.能力不定 B )B.r (t )=1(t ) D.r (t )= ( t )11,则其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转角频率为 A.0.01rad / s C.1rad / s B.0.1rad / s D.10rad /52 迟延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 (j ) e j,其幅频特性 M ( )=( A.1B.2C.3D.453 计算根轨迹渐近线的倾角的公式为(A.(2l 1) nmC. (2l 1)nmB.D.(2l 1)nm (2l 1) nm B.k>C .4.17D .511 A. 、 92 C. I、23956 一阶系统G(s)1I的单位斜坡响应 Ts 1 55 设二阶系统的 G(s) 429s 2 3s 4,则系统的阻尼比 和自然振荡频率 n 为( B )A.1-e -t/T C.t-T+Te -t/T 57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满足( B A.G( j )H(j ) 0 C. 58 A. G( j )H( j ) 开环传递函数为ps s 24 4,讨论 s(s p) p 从B.1e -t/TTD.e-t/TB. Re[G(j )H(j )] 0D. Im[G(j )H(j )] 0变到 ∞时闭环根轨迹,可将开环传递函数化为B. s 2 p4 s4 C. ps C.2 s4 59 对于一个比例环节,当其输入信号是 A.同幅值的阶跃函数 C.同幅值的正弦函数 D. s 2p4 s4 个阶跃函数时,其输出是( B ) B.与输入信号幅值成比例的阶跃函数 D.不同幅值的正弦函数 60 对超前校正装置 G c (s)1 Ts,当 φm =38°时, β值为( C ) 1 Ts A .2.5 B .3 B.D.t) =(C )D. lim G(s)H(s)s0C.4.17 D.5。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库20套和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库20套和答案详解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1.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共4种。
2.连续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3.某统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c(t)+0.5C(t)=2r(t)。
则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dtΦσ;调节时间ts(Δ。
4.某单位反馈系统G(s)= 100(s?5),则该系统是阶2s(0.1s?2)(0.02s?4)5.已知自动控制系统L(ω)曲线为:则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 ;ωC6.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又称为调节器,其校正作用是。
7.采样器的作用是,某离散控制系统(1?e?10T)G(Z)?(单位反馈T=0.1)当输入r(t)=t时.该系统稳态误差(Z?1)2(Z?e?10T)为。
二. 1.R(s) 求:C(S)(10分)R(S)2.求图示系统输出C(Z)的表达式。
(4分)四.反馈校正系统如图所示(12分)求:(1)Kf=0时,系统的ξ,ωn和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ess.(2)若使系统ξ=0.707,kf应取何值?单位斜坡输入下ess.=?五.已知某系统L(ω)曲线,(12分)(1)写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2)求其相位裕度γ(3)欲使该系统成为三阶最佳系统.求其K=?,γmax=?六、已知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如图示。
P为开环右极点个数。
г为积分环节个数。
判别系统闭环后的稳定性。
(1)(2)(3)七、已知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0(s)?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0(S)。
(12分)一.填空题。
(10分)1.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系统的2. 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3.并联方框图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各并联传递函数之4.单位冲击函数信号的拉氏变换式5.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则该系统为型系统。
6.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7. 微分环节的相角为8.二阶系统的谐振峰值与有关。
9.高阶系统的超调量跟10.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电气自动化证书自动控制原理考试 选择题 54题

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控制器B. 执行器C. 传感器D. 电源2.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的作用是?A.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B. 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C. 提高系统的精度D. 以上都是3. PID控制器中的P代表什么?A. 比例B. 积分C. 微分D. 功率4.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什么?A. 控制器的类型B. 系统的反馈C. 系统的传递函数D. 系统的输入5.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快速变化的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6.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响应时间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7.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温度?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8. 在PID控制器中,I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9.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非线性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10.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超调量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11.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12.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静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13.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压力?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14. 在PID控制器中,D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15.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快速响应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16.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17.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复杂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18.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动态响应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19.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位移?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20. 在PID控制器中,P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21.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22.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超调量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23.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24.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静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25.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压力?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26. 在PID控制器中,D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27.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快速响应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28.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29.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复杂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30.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动态响应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31.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位移?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32. 在PID控制器中,P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33.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34.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超调量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35.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36.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静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37.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压力?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38. 在PID控制器中,D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39.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快速响应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40.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41.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复杂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42.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动态响应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43.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位移?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44. 在PID控制器中,P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45.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46.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超调量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47.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高精度控制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48.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静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49. 以下哪种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压力?A. 光电传感器B. 压力传感器C. 热电偶D. 加速度传感器50. 在PID控制器中,D项的作用是什么?A. 消除静态误差B.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C.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系统的超调51. 以下哪种控制器适用于快速响应系统?A. PID控制器B. 模糊控制器C. 比例控制器D. 积分控制器52.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态误差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53. 以下哪种控制策略适用于复杂系统?A. 开环控制B. 闭环控制C. 前馈控制D. 反馈控制54.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动态响应主要受什么影响?A. 控制器的参数B. 系统的负载C. 系统的输入信号D. 系统的反馈信号答案:1. D2. D3. A4. C5. C6. A7. C8. A9. B10. A11. B12. A13. B14. C15. A16. A17. D18. A19. A20. B21. A22. A23. B24. A25. B26. C27. A28. A29. D30. A31. A32. B33. A34. A35. B36. A37. B38. C39. A40. A41. D42. A43. A44. B45. A46. A47. B48. A49. B50. C51. A52. A53. D54. A。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有答案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
(A )偏差;给定量 (B )给定量;偏差(C )给定量;扰动 (D )扰动;给定量 ( B )2.自动控制系统的 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A )稳定性 (B )动态特性(C )稳态特性 (D )精确度 ( A )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22)()(5)(dt t r d t 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D )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B )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3dc t dr t tc t r t dt dt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C )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cos 5c t r t t ω=+,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D )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ττd r dt t dr t r t c t ⎰∞-++=)(5)(6)(3)(,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B )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9.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2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C )t e t sin - (D )t t te e 2,-- ( )10.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2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C )t e t sin - (D )t t te e 2,-- ( C )11.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3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C )t e t sin - (D )t t te e 2,-- ( A )12.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不包括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1. 选择题1.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a) 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b) 控制系统的参数调整c) 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d)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1.2 以下哪个不属于自动控制系统的四要素?a) 传感器b) 控制器c) 执行器d) 运动学模型1.3 比例控制是指控制系统根据误差信号输出的控制量与误差信号之间的关系是:a) 比例关系b) 倒数关系c) 导数关系d) 积分关系1.4 闭环控制系统中,负反馈的作用是:a) 消除系统误差b)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c) 加大系统的灵敏度d) 减小系统的响应速度2. 简答题2.1 简述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自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组成。
传感器用于采集被控对象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入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输入的信号和设定值生成控制信号,输出给执行器。
执行器接收控制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力、位移、速度等物理量作用于被控对象,从而改变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
被控对象受到执行器的作用后,输出一个反馈信号给传感器,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异,产生误差信号,并根据误差信号调节控制信号,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2.2 简述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比例控制器的输出与误差信号成正比,通过调节比例系数可以改变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特点是简单易实现,但不能消除静态误差。
积分控制器的输出与误差信号的累积值成正比,可以消除静态误差。
特点是对于持续存在的误差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但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微分控制器的输出与误差信号的变化速率成正比,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
特点是能够提前预测误差信号的趋势,对快速变化的信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但对于噪声敏感。
3. 计算题3.1 某温度控制系统,使用比例控制器,设定温度为100°C,比例系数Kp=0.5,实际温度为120°C。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动控制系统中,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有反馈B. 控制器的类型C. 系统是否稳定D. 系统的响应速度答案:A2. 在控制系统中,若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存在偏差,则该系统()。
A. 是闭环系统B. 是开环系统C. 没有反馈D. 是线性系统答案:B3. 下列哪个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条件?()A. 所有闭环极点都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B. 所有开环极点都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C. 所有闭环极点都位于复平面的右半部分D. 所有开环极点都位于复平面的右半部分答案:A4. PID控制器中的“P”代表()。
A. 比例B. 积分C. 微分D. 前馈答案:A5. 在控制系统中,超调量通常用来衡量()。
A. 系统的稳定性B. 系统的快速性C. 系统的准确性D. 系统的鲁棒性答案:C6. 一个系统如果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闭环传递函数为T(s),则闭环传递函数T(s)是()。
A. G(s)H(s)B. G(s)H(s)/[1+G(s)H(s)]C. 1/[1+G(s)H(s)]D. 1/G(s)H(s)答案:B7. 根轨迹法是一种用于()的方法。
A. 系统稳定性分析B. 系统性能分析C. 系统设计D. 系统故障诊断答案:B8. 一个系统如果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闭环传递函数为T(s),则T(s)的零点是()。
A. G(s)的零点B. H(s)的零点C. G(s)和H(s)的零点D. G(s)和H(s)的极点答案:A9. 一个系统如果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闭环传递函数为T(s),则T(s)的极点是()。
A. G(s)的零点B. H(s)的零点C. 1+G(s)H(s)的零点D. G(s)和H(s)的极点答案:C10. 一个系统如果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闭环传递函数为T(s),则系统的稳态误差与()有关。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A. 控制器B. 被控对象C. 执行机构D. 操作人员答案:D2.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下列哪项属于反馈环节?A. 控制器B. 执行机构C. 被控对象D. 反馈元件答案:D3. 下列哪种控制方式属于闭环控制?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微分控制答案:D4. 下列哪种控制方式属于开环控制?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微分控制D. 比例-积分控制答案:A5.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下列哪种控制规律不会产生稳态误差?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微分控制D.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答案:B6. 下列哪种控制方式适用于一阶惯性环节?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微分控制答案:A7.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下列哪种环节不会产生相位滞后?A. 比例环节B. 积分环节C. 微分环节D. 比例-积分环节答案:A8. 下列哪种控制方式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快速性?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微分控制D.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答案:D9.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下列哪种环节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A. 比例环节B. 积分环节C. 微分环节D. 比例-积分环节答案:C10. 下列哪种控制方式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微分控制D.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机构、________。
答案:反馈元件2.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环节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3.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稳定性好、快速性好、准确性高4. 开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整理版)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整理版)1-10:CDAAA CBCDC;11-20:BDAAA BCDBA;21-30:AACCB CBCBA;31-40:ACADC DAXXB;41-50:ACCBC AADBB;51-60:BADDB CCBBX;61-70:DDBDA AACDB;71-80:ADBCA DCCAD;81-90:CAADC ABDCC;91-100:BCDCA BCAAB;101-112:CDBDA CCDCD CA《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说明(一)选择题1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由输入信号引起的稳态误差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下列哪个环节的个数有关( )A.微分环节B.惯性环节C.积分环节D.振荡环节2 设二阶微分环节G(s)=s2+2s+4,则其对数幅频特性的高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A.-40dB/dec B.-20dB/decC.20dB/dec D.40dB/dec,其根轨迹( )3设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K(s+1)s(s+2)(s+3)A.有分离点有会合点B.有分离点无会合点C.无分离点有会合点D.无分离点无会合点4 如果输入信号为单位斜坡函数时,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为无穷大,则此系统为( )A.0型系统B.I型系统C.Ⅱ型系统D.Ⅲ型系统5 信号流图中,信号传递的方向为( )A .支路的箭头方向B .支路逆箭头方向C .任意方向D .源点向陷点的方向6 描述RLC 电路的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阶次是( ) A.零阶 B.一阶C.二阶D.三阶7 方框图的转换,所遵循的原则为( ) A.结构不变B.等效C.环节个数不变D.每个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不变8 阶跃输入函数r (t )的定义是( ) (t )=l(t ) (t )=x 0 (t )=x 0·1(t )(t )=x 0.δ(t )9 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0(s)=()()B s A s ,则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 (s)=0 (s)=0 (s)=0(s)+B(s)=010 改善系统在参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性能的方法是增加( ) A.振荡环节 B.惯性环节 C.积分环节D.微分环节11当输入信号为阶跃、斜坡函数的组合时,为了满足稳态误差为某值或等于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N 至少应为( ) ≥0 ≥1 ≥2≥312 设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1(0.21)(0.81)s s s ++,则其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与实轴交点的幅值|G (jω)|=( ) A.2.0 设某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210(0.251)(0.250.41)s s s +++,则其相频特性θ(ω)=( )A.1124tg 0.25tg 10.25ωωω-----B.1120.4tg 0.25tg 10.25ωωω---+-C.1120.4tg 0.25tg 10.25ωωω---++D.1120.4tg 0.25tg 10.25ωωω----+14设某校正环节频率特性G c (j ω)=1011j j ωω++,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高频段斜率为( ) /dec /dec /dec/dec15 二阶振荡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的渐近线斜率为( ) /dec /dec /deC/dec16 根轨迹法是一种( ) A.解析分析法 B.时域分析法 C.频域分析法D.时频分析法 17 PID 控制器是一种( )A.超前校正装置B.滞后校正装置C.滞后—超前校正装置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18 稳态位置误差系数K ρ为() A .)s (H )s (G 1lim0s →B. )s (H )s (sG lim 0s →C. )s (H )s (G s lim 20s → D. )s (H )s (G lim 0s →19 若系统存在临界稳定状态,则根轨迹必定与之相交的为()A .实轴B .虚轴C .渐近线D .阻尼线20 下列开环传递函数中为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是() A.)2s 2s )(1s (12+++ B.2s 1- C.16s 4s 12+- D.10s 1- 21 当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在0<ξ<="" .一对实部为正的共轭复根="" .一对实部为负的共轭复根="">D .一对负的等根22 二阶振荡环节对数幅频特性高频段的渐近线斜率为()A .-40dB /dec B .-20dB /decC .0dB /decD .20dB /dec23 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2s49,则该闭环系统为( ) A .稳定 B .条件稳定 C .临界稳定D .BIBO 稳定24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4s )(2s ()3s 2(K +++,其在根轨迹法中用到的开环放大系数为() A .K /2 B .K C .2KD .4K25 PI 控制器属于下列哪一种校正装置的特例()A .超前B .滞后C .滞后—超前D .超前—滞后26 设系统的G(s)=1s 5s 2512++,则系统的阻尼比ξ为() A .251B .51C .21D .127 设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5s )(2s )(1s (10+++,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起点坐标为() A .(0,j10) B .(1,j0) C .(10,j0)D .(0,j1)28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1Ts (s )1s )(1s 2(K 2+++,K>0,T>0,则闭环控制系统稳定的条件是() A .(2K+1)>T B .2(2K+2)>T C .3(2K+1)>TD .K>T+1,T>229 设积分环节频率特性为G(jω)=j ω1,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其极坐标中的奈氏曲线是( ) A .正实轴 B .负实轴 C .正虚轴D .负虚轴30 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反映了系统的( ) A .相对稳定性B .绝对稳定性C .快速性D .稳态性能31 当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1时,特征根为( )A .两个不等的负实数B .两个相等的负实数C .两个相等的正实数D .两个不等的正实数32 稳态加速度误差数K a =( ) A .G(s)H(s)lim 0s →B .sG(s)H(s)lim 0s →C .G(s)H(s)s lim 20s →D .G(s)H(s)1lims →33 信号流图中,输出节点又称为( ) A .源点 B .陷点 C .混合节点D .零节点34 设惯性环节频率特性为G(jω)=1j ω1.01+,则其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转角频率为ω= ( ) A ./s B ./sC .1rad /sD .10rad /s35 下列开环传递函数中为非最小相位传递函数的是( )A .)1s 10)(1s 4(1++B .)1s 5(s 1+C .)1s 5(s )1s (10+-D .2s 2s 12++ 36 利用开环奈奎斯特图可以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 A .稳态性能 B .动态性能 C .精确性D .稳定性37 要求系统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 ) A .虚轴远 B .虚轴近C .实轴近D .实轴远38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G(s)=1)ζs 0.2s(0.01s k2++ (ζ>0)的单位负反馈系统,则闭环系统稳定时k 的范围为( ) A .0<k<k<30ζ<="" .3<kD .k>20ζ39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o (s)=)4s (s 1+,则系统的阻尼比ζ等于( )A .21B .1C .2D .440 开环传递函数G(s)H(s)=10)2)(s (s 5)k(s +++,当k 增大时,闭环系统( )A .稳定性变好,快速性变差B .稳定性变差,快速性变好C .稳定性变好,快速性变好D .稳定性变差,快速性变差41 一阶系统G (s )=1Ts K+的单位阶跃响应是y (t )=()(1-Tt e -)Tt e -C.T te TTt e-42 当二阶系统的根为一对相等的负实数时,系统的阻尼比ζ为()A. ζ=0B. ζ=-1C. ζ=1<ζ<143 当输入信号为阶跃、斜坡、抛物线函数的组合时,为了使稳态误差为某值或等于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积分环节数N 至少应为()≥0 ≥l ≥2≥344 设二阶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为164j )j (16)j (G 2+ω+ω=ω,则其极坐标图的奈氏曲线与负虚轴交点频率值=ω ()45 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为)14j )(1j (j 1)j (G +ω+ωω=ω,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其相角变化范围为()°~-180° °~-180° °~-270°°~90°46 幅值条件公式可写为()A.∏∏==++=m1i in1j j|zp s |KB. ∏∏==++=m1i in1j j|zs ||p s |KC. ∏∏==++=n1j jm1i i|ps ||z s |KD. ∏∏==++=n1j jm1i i|ps ||z s |K47 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 (s )H (s )的分母多项式的阶次n大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m 时,趋向s 平面的无穷远处的根轨迹有()—m 条 +m 条条条48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H (s )=)5s )(3s ()9s (K +++,其根轨迹()A.有会合点,无分离点B.无会合点,有分离点C.无会合点,无分离点D.有会合点,有分离点49 采用超前校正对系统抗噪声干扰能力的影响是()A.能力上升B.能力下降C.能力不变D.能力不定50 单位阶跃函数r (t )的定义是()(t )=1 (t )=1(t )(t )=Δ(t )(t )=δ(t )51 设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1101)(+=ωωj j G ,则其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转角频率为() A.0.01rad /s/s 52 迟延环节的频率特性为ωτωj e j G -=)(,其幅频特性M (ω)=()53 计算根轨迹渐近线的倾角的公式为() A.mn l ++=π?)12(B. mn l ++-=π)12(C. mn l ++=π?)12(n l -+=π)12(54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1()3()(-+=s s s k s G k 的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若系统稳定,k 的范围应为() <0>0<1>155 设二阶系统的4394)(2++=s s s G ,则系统的阻尼比ζ和自然振荡频率n ω为()A.2191、 B. 3241、C. 9231、D. 4121、56 一阶系统11)(+=Ts s G 的单位斜坡响应y (t )=()TT+Te -t/TT57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满足() A.0)()(=ωωj H j G B.0)]()(Re[=ωωj H j G C. 1)()(-=ωωj H j G D. 0)]()(Im[=ωωj H j G58 开环传递函数为)(4p s s +,讨论p 从0变到∞时闭环根轨迹,可将开环传递函数化为() A.42+s ps B. 42+s pC.42-s psD.42-s p59 对于一个比例环节,当其输入信号是一个阶跃函数时,其输出是()A.同幅值的阶跃函数B.与输入信号幅值成比例的阶跃函数C.同幅值的正弦函数D.不同幅值的正弦函数60 对超前校正装置TsTs s G c ++=11)(β,当φm =38°时,β值为()A .B .3C .D .561 决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是系统的() A .结构 B .参数 C .输入信号D .结构和参数62 终值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 A .)(lim )(lim )(0s X t x x s t →∞→==∞B .)(lim )(lim )(s X t x x s t ∞→∞→==∞C .)(lim )(lim )(0s sX t x x x t ∞→→==∞D .)(lim )(lim )(0s sX t x x s t →∞→==∞63 梅森公式为()A .∑=?nk k k p 1B .∑=??nk kk p11C .∑=??nk k11D .∑??k k p 164 斜坡输入函数r(t)的定义是() A .t t r =)( B .)(1·)(0t x t r = C .2)(at t r = D .vt t r =)(65 一阶系统1)(+=Ts Ks G 的时间常数T 越小,则系统的响应曲线达到稳态值的时间() A .越短 B .越长 C .不变D .不定66 设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ωωj j G =)(,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其极坐标平面上的奈氏曲线是()A .正虚轴B .负虚轴C .正实轴D .负实轴67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110)(+=s s G ,则其频率特性)(ωj G 的实部=)(ωR () A .2110ω+ B .2110ω+-C .T ω+110D .Tω+-11068 若劳斯阵列表中第一列的系数为(3,1,ε,2-ε1,12)T ,则此系统的稳定性为() A .稳定 B .临界稳定 C .不稳定D .无法判断69 设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为110)(+=ωωj j G ,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则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是一个半圆,位于极坐标平面的()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70 开环传递函数为)2()5()()(++=s s s k s H s G 的根轨迹的弯曲部分轨迹是() A .半圆 B .整圆 C .抛物线D .不规则曲线71 开环传递函数为)106)(1()()(2++-=s s s ks H s G ,其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A .35-B .53-C .53D .3572 频率法和根轨迹法的基础是() A .正弦函数 B .阶跃函数C .斜坡函数D .传递函数73 方框图化简时,并联连接方框总的输出量为各方框输出量的()A .乘积B .代数和C .加权平均D .平均值74 求取系统频率特性的方法有() A .脉冲响应法 B .根轨迹法 C .解析法和实验法D .单位阶跃响应法75 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为G (jω)=)12)(1(1++ωωωj j j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与负实轴交点的频率值ω为() A .rad 22/s B .1rad /s C .2rad/sD .2rad/s76 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 (s )=21ss +α,若使相位裕量γ=45°,α的值应为多少()</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
(A )偏差;给定量 (B )给定量;偏差(C )给定量;扰动 (D )扰动;给定量 ( )2.自动控制系统的 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A )稳定性 (B )动态特性(C )稳态特性 (D )精确度 ( )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22)()(5)(dt t r d t 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3dc t dr t tc t r t dt dt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cos 5c t r t t ω=+,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ττd r dt t dr t r t c t ⎰∞-++=)(5)(6)(3)(,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9.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2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C )t e t sin - (D )t t te e 2,-- ( )10.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2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C )t e t sin - (D )t t te e 2,-- ( )11.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3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C )t e t sin - (D )t t te e 2,-- ( )12.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不包括 。
(A )微分方程 (B )差分方程(C )传递函数 (D )状态方程 ( )13.适合于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
(A )线性定常系统 (B )线性时变系统(C )非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定常系统 ( )14.传递函数的零初始条件是指0〈t 时系统的 。
(A )输入为零 (B )输入、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C )输入、输出为零 (D )输出及各阶导数为零 ( )15.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是 。
(A )单位阶跃响应 (B )单位加速度响应(C )单位斜坡响应 (D )单位脉冲响应 ( )16.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由 决定。
(A )零点 (B )极点(C )零点和极点 (D )增益 ( )17.信号流图中, 的支路称为源节点。
(A )只有信号输入 (B )只有信号输出(C )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 (D )任意 ( )18.信号流图中, 的支路称为阱节点。
(A )只有信号输入 (B )只有信号输出(C )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 (D )任意 ( )19.信号流图中, 的支路称为混合节点。
(A )只有信号输入 (B )只有信号输出(C )既有信号输入又有信号输出 (D )任意 ( )20.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的 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 )分子 (B )分母(C )分子和分母 (D )分子和分母都不 ( )21.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扰动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 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 )分子 (B )分母(C )分子和分母 (D )分子和分母都不 ( )22.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输入信号下的误差传递函数的 与输入信号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同。
(A )分子 (B )分母(C )分子和分母 (D )分子和分母都不 ( )23.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s R s C (A )H G G G G 21211+ (B )HG G G 2121+ (C )H G G 2111+ (D )H G G H G 2121+- ( ) 24.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s N s C (A )H G G G G 21211+ (B )HG G G 2121+ (C )H G G 2111+ (D )H G G H G 2121+- ( )25.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s R s E (A )H G G G G 21211+ (B )HG G G 2121+ (C )H G G 2111+ (D )H G G H G 2121+- ( ) 26.如图所示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s N s E (A )H G G G G 21211+ (B )HG G G 2121+ (C )H G G 2111+ (D )H G G H G 2121+- ( ) 27.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
(A )单位阶跃函数 (B )单位速度函数(C )单位脉冲函数 (D )正弦函数 ( )28.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上升时间为 。
(A )s 504.0 (B )s 44.1(C )s 35.3 (D )s 59.4 ( )29.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峰值时间为 。
(A )s 504.0 (B )s 44.1(C )s 35.3 (D )s 59.4 ( )30.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指标如图所示,则调节时间为 。
(A )s 504.0 (B )s 44.1(C )s 35.3 (D )s 59.4 ( )31.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时对应的t = 。
(A )T (B )2T(C )3T (D )4T ( )3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时对应的t = 。
(A ) (B )2T(C )3T (D )4T ( )33.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输出值为时对应的。
(A)(B)(C)(D)()34.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随时间的推移。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规律变化()35.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初始值是。
(A)0 (B)(C)1/T(D)1 ()36.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斜率随时间的推移。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规律变化()37.若二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10〈〈ς(B)1=ς(C)1〉ς(D)0=ς()38.若二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C)(D)()39.若二阶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C)(D)()40.若二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A)(B)(C)(D)()41.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发散正弦振荡,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42.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单调发散,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43.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等幅振荡,则系统具有。
(A)两个正实部的特征根(B)两个正实根(C)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D)一对纯虚根()44.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则系统具有。
(A )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B )两个相等的负实根(C )两个负实部的特征根 (D )一对纯虚根 ( )45. 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的趋于稳定,则系统的阻尼比应为 。
(A ) (B )(C ),A B 都对 (D ),A B 都错 ( )46.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阻尼振荡频率 无阻尼振荡频率。
(A )大于 (B )小于(C )等于 (D )小于等于 ( )47.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5%<σ,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
(A ) (B )(C )169.0〈〈ς (D )69.00〈〈ς ( )48.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超调量%5%〉σ,则其阻尼比的范围为 。
(A ) (B )(C )169.0〈〈ς (D )69.00〈〈ς ( )49.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当开环增益K 增加时,系统 。
(A )阻尼比ζ增大,超调量%σ增大;(B )阻尼比ζ减小,超调量%σ增大;(C )阻尼比ζ增大,超调量%σ减小;(D )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减小。
( )5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调节时间与闭环极点的实部数值 。
(A )成正比 (B )成反比(C )无关 (D ),,A B C 都有可能 ( )51.已知典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为1.0=ζ,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呈现为 。
(A)等幅的振荡 (B)发散的振荡(C)衰减的振荡 (D)恒值 ( )52.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442+=s s s G + ,则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为 。
(A ) (B )(C ) 1 (D ) 2 ( )5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442+=s s s G +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
(A ) (B )(C ) 1 (D ) 2 ( )54.以下属于振荡环节的是 。
(A )2312)(2+++=S S S S G (B ) 231)(2++=S S S G(C )112)(2+++=S S S S G (D )11)(2++=S S S G ( )55.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6514253101234s s s s s -(A )系统稳定 (B )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 )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D )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 56.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1112113101234s s s s s(A )系统稳定 (B )系统不稳定,有一个正实部根(C )系统不稳定,有两个正实部根(D )系统不稳定,没有正实部根( ) 57.已知某系统的劳思表如下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