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论文

合集下载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护生针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器械,用于接种疫苗和治疗疾病。

尽管护生针的使用被广泛认可,但是由于护生针本身特性,也会导致人们受到伤害。

特别是对于新护士和社区护士,由于缺乏护生针注射技术的训练,他们很容易把针刺伤到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的发展,针刺伤可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为了探究实习护士的针刺伤,我们在某医院开展一项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实习护士,共有20名实习护士参加该调查。

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2020年5月,研究者使用多重研究方法,包括病历检查、访谈、问卷调查和护士实习期间的观察,以收集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情况。

经分析,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概率很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护士发生了至少一次针刺伤。

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紧张状态、缺乏经验和技术把控不够。

在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形中,大多数护士只是出现皮下针刺伤,5名护士出现了深部针刺伤,另外3名护士因针刺伤严重而出现了导致患者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减少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重要措施。

首先,实习护士应该进行充分的常规培训,以增强他们注射技术的把控,以及提高其职业技能。

此外,实习护士需要被及时培训,以增强操作安全意识,践行行政管理规定,以及注意和适时的休息。

同时,医院也要加强对实习护士的监督,及时检查护士的护理实践和工作质量,从而有效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实习护士的针刺伤,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培训、落实监督检查制度以及提高护理实践质量,从而减少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并不低,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
(6) :688 - 689.
8 项惠 ,董霞 ,刘丽. 不同规模医院护士生 活质量现状调查 J . 护理研究 , 2004 ,
18 (4A) :677 - 679. 9 Wheeler H , Ridign 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general nurses and midwives J . Br J
(2) :187 - 189. 6 刘庆武 ,肖水源 ,王向日. 郴州市护士生
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 实用预 防医学 ,2004 ,11 (1) :53 - 55. 7 黄永兰 ,邱德胜 ,王高华. 不同规模医院 护士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研究 J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2 , 11
措施 ,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 。现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对象 选择本院所有病区 、手术 室 、分娩室 、急诊科 、新生儿室的全体护 士共 241 名 。其中中专以下学历 70 人 ,
护理研究 2005 年 8 月第 19 卷第 8 期上旬版 (总第 150 期)
1441
中专 111 人 ,大专及以上学历 60 人 ; 护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on t he occurrence of stabbing in clinical nurses. Met hod : A total of 241 clinical nurses worked on t he f ront line of t he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ret rospectively by filling out questionnaires. Result : Among 241 investigated nurses , 185 ( 76. 8 %) of t hem had been stabbed wit hin t he last six mont hs. The stabbing was usually happened in injection and handling of syringe after blood sample collection (accounted for 28. 2 %) ,and taking off pinhead before soaking (accounted for 29. 6 %) . 124 (51. 5 %) of nurses didn’t wear gloves during t heir manipulation process. 210 of nurses(87. 1 %) didn’t report t he accident s. 125 nurses (51. 9 %) felt t hat t hey had no alternative about needle stabbing , 96 (39. 8 %) felt af raid , and 169 of nurses (70. 1 %) believed t hat nursing administ rators would not take it considerably. Only 44. 0 % of nurses could deal wit h t he wound cor2 rectly. Conclusion : Nursing staff had weak consciousness of stabbing protec2 tion. The occurrence of stabbing among t hem was relatively high. Most of nurses would develop ill emotion reaction after stabbing and lack of necessary support system. Key words stabbing ;nurse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mental state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实习护士的针刺伤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旨在以调查和分析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实习护生针刺伤的情况。

研究主要通过调查200名实习护士,有关实习护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00名实习护士中,有70名实习护士曾经受过针刺伤。

其中,实习护士中因针刺伤患者受伤的最多,占45%;其次是因护生担心针刺而受伤,占25%;其他原因包括因不注意而自己受伤(15%),因操作失误而受伤(5%)以及其他原因(10%)。

从实习护理技能以及对护理工作的熟悉程度来看,结果显示较高护理技能(≥ 3项)和较弱(≤ 2项)的实习护士受伤的比例分别为42%和30%。

通过分析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实习护士的针刺伤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而且可能与护理技能水平、护理熟悉程度以及其他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护理机构应重视实习护士的针刺伤的风险,加强护士实习管理,加强护理教育,加强护理锻炼,培养更多熟练护士,以此减少发生实习护生针刺伤的概率。

此外,实习护士也应尽量避免针刺伤,在操作尖锐器械时要注意力集中,有意识地预防针刺伤。

同时,必要时要采取充分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和眼罩等,以保护护士的安全。

最后,本研究只是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概况性研究,虽然可以得出相关结论,但由于研究规模较小,结果仅供参考。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以及如何加强针刺伤的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总之,实习护士针刺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强护士实习管理,改善护理教育,增加护理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护士的护理技能,有效降低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护士作为医疗保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人员,承担着繁重的责任和工作压力。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经常遭受到针刺伤等职业伤害的风险,这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进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现状护士针刺伤是医疗保健行业中比较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护士针刺伤达600多万起,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工作场所中。

在我国,护士针刺伤情况也非常严重。

一项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医院中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64.4%,尤其在手术室、急诊室、ICU等高危科室,护士针刺伤的风险更大。

二、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技能不够娴熟:护士在处理医疗器械时,技能不够娴熟会导致针头突然偏移,从而刺伤护士本人或同事。

2. 手术器械问题:手术器械可能损坏、锈蚀等问题,导致使用时折断或突然抽出,伤及护士。

3. 紧张和疲劳:医护人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错误地使用针头。

4. 手套问题:护士佩戴手套不合规范或有破损,常常会导致针头穿过手套刺伤护士。

三、护士针刺伤的预防1. 增强职业素养:医疗保健人员应该对职业风险有充分认识,增强职业素养,学习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技能和遵守操作规范。

2. 加强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并加强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以便护士合理使用针头和手套。

3. 使用高质量器械: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应该具有良好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要定期检测与维护,以保障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4. 加强管理:医院应该加强管理,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器械的维护管理以及配备必要的保护用品。

5. 检测疫苗: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测疫苗,及时补充和更新。

四、结论护士针刺伤的风险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医疗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并严格落实相关措施,加强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和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并注重器械设备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以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概率。

关于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关于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关于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采血室2021年1月-2021年12月出现的针刺伤护士作为研究主体,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护理人员的年龄特点以及是否与患者量增减具备相关影响。

基于此研究怎样降低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概率。

结果:第一季度与第四季度的针刺伤发生率较之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的针刺伤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表明,针刺伤事故与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缺失、专业人员紧张以及医疗废品处理方法不正规有关,因此必须提高采血室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强化职业防护知识,以此提高医疗职业的安全质量。

关键词:门诊;采血室;针刺伤;调查分析引言:门诊采血室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住院患者或来院检查者的血液化验与分析,而采血则是医院人员经由静、动脉采取血液标本的完整过程。

采血的英文名称为Blood collection,医学领域又称之为采集血液、血液采样以及收集血液样本等等。

采血的主要用途是医疗救治以及临床诊断,且随着现代化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血液检验的检出率与正确率越来越高。

当前用于血液样本检验的主要医疗器材有血压计、注射器以及一次性输液器等等。

临床上对采血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保证检验工作的工作效率,采血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此确保被检者的血液样本质量以及献血者的安全。

采血不仅能够用于医疗救治以及临床诊断上,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于献血[1]。

临床上对献血者的质量要求较高,同时明确提出对献血者的一些准备条件,首先献血者的心、肺、肝、脾、血型、血压、体重以及各项血检验结果必须经由医师的审定合格后方可献血,其次就是患者在献血前1d严禁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同时切忌过度疲劳。

近年来,针刺伤事件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因此本文抽取我院门诊采血室2021年1月-2021年12月出现的针刺伤护士作为研究主体,调查分析门诊采血室护士针刺伤情况。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实习护士针刺伤是当今医院里的一个严重问题,会对护士实习生以及病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力图从中了解护士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

针刺伤的原因护士实习生针刺伤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技术培训缺乏、工作环境和管理缺乏。

首先,护士实习生的技术培训不够,导致实习生不熟悉护理技能。

很多实习护士没有受到足够的有系统的技术培训,临床技术能力还在发展中。

其次,在医院中执行护理任务时存在一定的工作环境问题。

医院工作环境往往拥挤,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实习护士很容易陷入许多技术和体力困境。

最后,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实习护士的安全性。

许多实习护士没有受到足够的指导和培训,缺乏必要的临床治疗技能,也不能按照有效的方式处理。

解决方案面对这一天常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善和完善实习护士的技术培训体系。

对于实习护士来说,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从而掌握护理技能,为他们的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第二,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实习护士在护理活动中的安全性。

同时,实习护士也应该有一个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实习护士的护理质量。

第三,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护士实习生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防止可能出现的针刺伤事故。

结论护士实习生针刺伤是一种严重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护士实习生的技术培训、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有效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改善护士实习生的安全性。

此外,应当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教育来提高全社会对护理安全的认识,推动护士实习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以确保护士实习生在加强临床技术能力的同时,应做到安全和负责任。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与分析在医护行业,由于操作不当或护理不力等因素,实习护士也可能出现针刺伤。

随着实习护士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变化,早期诊断和即时处理,以及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综合治疗,对实习护士针刺伤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望提供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先,本文详细进行了实习护士针刺伤的调查,以及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概况。

调查的范围涵盖了300名实习护士,以评估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概率和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发生此类伤害最常见的部位是上臂和手部,且实习护士更容易出现此类伤害。

此外,调查发现,社会经验不足、社会环境不安全、过快操作以及缺乏监督是导致实习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因素。

其次,本文分析了实习护士针刺伤的伤害情况和预防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实习护士针刺伤可能会导致护士在职位上出现困难,伤害程度以及伤害后停工期间的失去,是一种严重的安全风险。

为了防止实习护士出现针刺伤,本文建议护理机构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职业安全培训计划、加强实习护士的社会环境安全性以及实习护士的工作合理性,通过定期的社会实习、课堂学习和技能实践,培养实习护士的职业技能。

最后,本文总结了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治疗方案。

首先,实习护士应立即对伤口进行熏洗,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并上绷带,以此来确保伤口的清洁。

之后,实习护士应该进行药物治疗以减少炎症反应,并根据伤口的病变情况来进行医学检查,以确定伤口的类型和预防伤口感染。

最后,实习护士应该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望提供实习护士针刺伤的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实习护士应该建立职业安全培训计划,提高社会环境安全性以及实习护士的社会经验,以期望防止实习护士出现针刺伤。

另外,实习护士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立即清洗伤口、药物治疗以及定期咨询医生,确保伤口能够得到妥善治疗。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提高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准确性,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保持冷静
在紧张或忙碌的环境下,护士应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导致操作失误。
03
建立监督机制
医院应建立针对针刺伤的监督机制,定期对护士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01
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
医院应为护士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可能会自责和愧疚,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的伤害,影响自我评价和职业认同。
自责、愧疚
长期的针刺伤经历可能导致护士的沮丧和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
沮丧、抑郁
03
CHAPTER
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某医院的所有护士进行了匿名调查。
调查方法
包括不同科室、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60%的护士表示从未接受过关于如何避免针刺伤的培训。
培训与教育的不足
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主要原因是他们更可能接触患有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
风险因素
护士应了解针刺伤的风险和如何通过使用防护用品来降低风险。
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应提供关于如何正确、安全地进行医疗操作的培训,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危害
定义
感染源
针刺伤可能接触到的感染源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扩散。
风险评估
根据针刺伤的程度、接触的感染源、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感染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接触的病毒量越大,感染的风险越高。
针刺伤可能使护士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影响情绪稳定和工作效率。
焦虑、恐惧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护士针刺伤的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护士针刺伤的职业损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维护自身健康。

方法:对我院1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通过分析、反思、分类、提炼主题得出针刺伤原因主要有操作不规范,工作繁忙,人员不足,自身防护意识谈薄等6项。

结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是可控可防的,了解针刺伤原因并采取相应防护对策,最大限度减少针刺伤这一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383-02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针对目前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与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针刺伤的6项主要原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我院临床一线工作120名护理人员,年龄19-48岁,工作年限1-28年,均为女性,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30名,护士66名,学历本科10名,大专50名,中专60名。

1.2 方法:采用回顾问卷调查2009年-2010年针刺伤情况,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该问卷有护士操作不规范,
工作繁忙,工作环境欠佳等6方面构成。

将问卷发给护理人员30
分钟内完成发出120份。

收回120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 结果
针刺伤原因如下:见表1。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本调查结果表明有60%,临床护士某些操作不规范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徒手捡拾破玻璃碎片,用过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是针刺伤主要环节,加药时违反操作规程,掰安瓿时未事先用砂轮割剧,并用纱布包裹掰开,为赶时间,一手拿注射器,一手拿安瓿,两手之间无支撑点,这样极易被加药针头刺伤,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未及时处理用后注射器,输液器、集中处理时也易发生针刺伤。

3.2 工作繁忙及护理人员不足:调查表明针刺伤最易发生于上午输液高峰及中午工作繁忙时段,这段时间因患者治疗多,或因人手少,而此时患者多输液完毕需拔针,而且同时结束的患者很多,但此时值班人员较少,当班护士在忙碌情况下易被拔出的针头刺伤。

而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使当班护士过度劳累,注意不集中,也容易被针刺伤。

3.3 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是指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

医护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护士在注射、输液、抽血等操
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第一浪费,二操作不方便,三医院没有硬性要求戴手套,这使针刺伤发生率相对升高,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

发生针刺伤后对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染上传染病的机率这一问题认识不足。

存在侥幸心理,极少数护士对针刺伤无所谓,认为小事一桩,顶多用碘伏擦一下便不了了之,这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传播,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机率为0.3%。

hbv感染机率为6%-30%。

hcv 感染机率为1.8%,可见针刺伤的危害是巨大的认识不足可致严重后果。

3.4 器材不安全,处理用过的输液器,程序过于复杂,为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利器损伤,卫生部规定用后的锐器须放入锐器盒,但同时因护士要分离针头,分离过程中易刺伤手,并且锐器盒开口过小以及锐器盒过满,处理时不能顺利将锐器放入锐器盒,也增加针刺伤的机会。

3.5 操作环境光线暗、嘈杂、拥挤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6 护理对象不合作,护理对象尤其是小儿,情绪激动的患者突然的抗拒性行为常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

4 对策
4.1 严格按规范操作,改变危险工作行为:禁止将裸露针头暴露于环境中,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用双手重新套上针头套,宜用单手复帽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
集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用后针头指向身体任何部位,输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立即重新更换针头。

4.2 护理管理者应从工作量,以及护士能安全,高质量完成护理任务角度出发,合理编配人员,还应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并配机动人员以供繁忙时调用,以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同时加强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程序,保证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也能有条不紊,减少忙乱,从而减少针刺伤发生。

4.3 加强防护意识学习,改变不安全行为,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自身防护技术及血源性传染病知识培训。

尤其是新上岗工作人员,使其重视和配合针刺伤处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杜绝此原因造成的针刺伤,对临床护士培训中特别强调,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伤后处理等,改变以往护士为病人服务时不怕脏的观念,切实做好标准预防。

4.4 提供安全操作环境及器具,操作时光线充足,房间宽敞,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使用留置针等,锐器盒应设计成方便、实用的规格,放置在便于操作后能及时,就近将锐器放入锐器盒的区域。

锐器盒3/4满时即停止使用并封闭处理。

4.5 为不合作病人治疗时先做好解释工作,治疗时需有他人协作。

4.6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伤或粘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向院感科报告。

并得到及时咨询和处理,
同时院感科在收集这些资料时应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从而寻求有效预防措施,也有助于追踪监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5 针刺伤后处理
5.1 伤口处理: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5-10分钟以上,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冲洗伤口后用75%的酒精,0.5%的碘伏消毒并包扎。

5.2 报告:尽早向院感科报告,同时进行患者、操作者的相关血液监测,由相关专家对针刺伤的损害进行评估。

确定暴露源及级别,制定追踪观察,实施预防性用药,可疑或确定护士为接触性肝炎患者血液的针头刺伤,应注射相关疫苗,可疑或确定hiv患者接触的针头所伤,除按一般针刺伤处理后还应进行hiv职业暴露的上报与登记。

并对发生职业暴露者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工作,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监测hiv抗体。

5.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大多感害怕、担心,尤其发生hiv职业暴露后更感恐惧与绝望,管理者除做好处理工作外,还应做好保密及安抚工作。

同事间也应给予关心、爱护与帮助。

6 结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是可控可防的,了解针刺伤原因并采取相应防护对策,能最大限度减少针刺伤这一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