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护理
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手术治疗86例老年人髋部骨折,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70~96岁,平均7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自行滑倒64例,被撞22例。
术前38例有内科合并症,围手术期完善各项检查控制并发症,治疗合并症。
结果86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术后当天低血糖反应1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电解质紊乱6例,浅表褥疮2例,DHS内固定滑动螺钉切割股骨头1例。
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充分准备,合理选择内固定,术后主动功能锻炼,是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也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标签: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部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多见于老年人,手术治疗是诸多治疗方法的首选。
由于老年人机能衰退,机体抗损伤和防御能力降低,术中和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1],故重视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至关重要。
现总结分析我院2007年8月~2011年11月收治的86例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70~96岁,平均7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自行滑倒64例,被撞22例。
合并疾病:心血管系统3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9例,糖尿病16例,脑血管7例,帕金森病2例,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8例,电解质紊乱6例,贫血12例,其中合并一种内科疾病38例,两种以上24例。
1.2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准备2~16d(平均5.58d),患者平卧气垫床,患肢皮牵引;作各种常规检查,全面评估术前健康状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内科疾病。
1.2.2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中经皮三枚空心钉固定23例,单髋置换10例,全髋置换占6例。
Gamma钉内固定12例。
1.2.3术后处理患肢外展,第2d开始足、踝关节伸屈活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3~7d后逐步增加髋、膝关节活动,1w后床上端坐,髋关节置换患者开始扶床站立,患肢保护性负重练习;抗生素术前30min应用,术后持续5~7d;注意营养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纠正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给密盖息、钙尔奇D、鹿瓜多肽等促进骨愈合药物;继续控制好术前合并疾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由于手术刺激加重或诱发此类疾病的发生;加强护理,包括口腔、背部、骶部、会阴部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老年髋骨节手术后的康复护理

老年髋骨节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目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发生骨折的病例数也呈上升的趋势发展,髋关节骨折是发生在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的骨性疾病,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极易出现并发症,对老年患者术后康复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所影响,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护理的内容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年龄大,自身免疫力下降,且该疾病治疗周期比较久,对老年患者的活动造成限制,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出现焦虑、恐惧等,严重制约了康复效果。
对此需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分析,给予患者耐心与指导,并鼓励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参与到锻炼项目之中。
2、主动训练在手术后康复护理中需要引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运动,手术之后的第一天可以在床上做简单的运动,从被动运动逐渐的过渡到主动训练,多加练习上肢、踝关节,进行抬臂训练。
在手术之后的第二天要将负压引流管拔除,引导患者展开髋关节训练。
手术之后的第四天要进行膝关节屈伸,其训练的强度以髋关节可耐受力为准。
①在术后6周内,正处于骨质快速恢复的时期,因患者处于卧床状态,对此可以进行卧床髋膝关节训练,不断的增大屈髋角度,而且要内收外旋髋关节。
还要进行上下床的训练,在上下床的时候家属需要给予支撑,帮助患者缓慢移动。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术后3周之内需要避免大幅度训练,否则会导致骨愈合不良。
②在术后的6周到3个月内,要进行髋关节与附近肌群的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以抬侧腿、后抬腿为主,每天的训练次数在15次以内,每次的时间为5min,然后要进行屈髋锻炼,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要针对性的选择辅助工具,比如使用双拐,这样可以降低步行的难度,也能避免患者躯体姿态异常。
③在术后3个月,需要开展日常活动训练,每天步行距离需要适当,假如骨折恢复良好,并无疼痛感,可以去除拐杖,并开始负重训练,在训练的时候需要合理把控负荷,使其在老人可耐受范围之内。
3、骨折仪器辅助护理在康复护理中可以选择骨折仪器进行辅助护理,需要将两对电极以交叉的方式放到患者骨折位置,日后的几天内根据恢复的情况合理选择模式,比如可以选择消肿与止痛模式、康复运动模式。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16.03护理经验261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夏燕玲 王丽君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摘 要】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以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以此为基础,针对常见并发症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显著,P<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长,容易发生切开感染、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及预后效果。
【关键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预见性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大多患有骨质疏松,受到外力作用后髋部易出现骨折,比如股骨粗隆、股骨颈骨折等。
由于患者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机能降低,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大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所以在术后卧床期间很可能出现各种相关的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1]。
笔者探讨了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与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1例,女性79例;年龄60~85岁,平均(73.6±4.2)岁;疾病类型: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病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股骨头坏死49例,股骨颈骨折72例,其他7例,均与相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合并症情况:肾功能不全3例,冠心病49例,心律失常61例,脑血管疾病62例,糖尿病73例,高血压88例,其他23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65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在两组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原因及预防对策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原因及预防对策【关键词】髋部骨折;手术;围手术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龄患者体弱多病,并存疾病多,长期卧床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而手术治疗能让患者早期下床,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但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风险大,易发生多种早期并发症,因而对围手术期治疗提出更高要求[1]。
在骨科医生决定手术治疗后,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多学科协作,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难点。
应根据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程度及经济条件等来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院对自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6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视使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70~92岁,平均79岁。
左髋32例,右髋35例。
股骨颈骨折20例,其中Garden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6例,Ⅳ型6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
伴有并存疾病者59例(88.1%),其中伴有2种以上者25例(37.3%)。
主要并存疾病为:高血压病32例(47.8%),冠心病8例(11.9%),糖尿病11例(16.4%),慢性支气管肺炎7例(10.4%),老年性痴呆1例(1.5%),脑梗死8例(11.9%),肝硬化伴腹水1例(1.5%),帕金森病2例(3%),肾功能不全2例(3%)。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迅速相应对症处理,常规行皮肤牵引。
全面而细致的查体,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一般情况。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必要时查24 h动态心电图)、胸片、双下肢血管彩超。
对并存疾病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积极治疗。
高血压者血压降至160 mm Hg/90 mm Hg以下,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内。
对老年患者伤前及伤后的健康状态、对手术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手术方案,术前等待时间不超过1周。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护理 吴芬霞 李穗清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护理吴芬霞李穗清摘要】21世纪到来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迅速,生活水平提高,长寿之人增多,老年人髋部骨折临床较多见,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有THR、DHS及PFNA术已被认为最佳治疗手段。
更好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外,很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晚年生活质量。
由于年老体弱术后并发症多,包括感染、髋关节脱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泌尿系感染等,预防各并发症发生,术后预防康复护理尤其重要。
护理人员必须对不同术后恢复期患者,提供不同时期的护理和康复功能锻炼指导,才能保证病人肢体功能得到最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康复功能锻炼【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22-011.临床资料我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人115例,年龄55~59岁32例,60~69岁47例,70~79岁24例,80岁以上12例。
根椐不同年龄分别选用THR、DHS或PFNA术来进行最佳治疗。
以上病例术后14d~28天出院,出院时伤口均愈合拆线。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1例粗隆间骨折病人内固定发生移位而重新行内固定术。
所有患者对手术疗效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主观评价满意。
随访6个月、12个月,不负重工作下均基本达到生活自理。
2.并发症预防及护理2.1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36%[1]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老年患者因血液粘稠度高,长期卧床易致血流速度减慢,而手术又可导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从而容易形成血栓。
术后如患者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心绞痛、晕厥等急性肺栓塞的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等治疗。
⑴术后药物预防措施:给予抗凝药物,速避林4100u脐周注射或利伐沙斑口服,1次/日,术后6-12小时开始给予[2]。
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特点

本组 3 9例 , 1 男 7例 , 2 女 2例 ; 龄 7 ~9 年 5 2岁 ; 院 就 诊 来 时 间 15h 个 月 ; 臼 骨 折 2例 , 骨颈 骨 折 1 ~3 髋 股 3例 , 隆 间 粗 骨折 2 4例 。2例 髋 臼骨 折 因 对 位 尚可 进 行 非 手 术 治 疗 ; 余 其 进 行 手术 治 疗 和 必 要 的 药 物 治 疗 : 行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 4例 6例 行股 骨 头 置 换 , 行 空 心 钉 内 固定 ,5例 行 D , 3例 1 HS 9例 行 股 骨近 端 交 锁 钉 内 固定 。术 后 除 常 规 护 理 外 , 主要 预 防 各 种 并
的发生 。
随着 人 们 物 质 生 活 水 平 和 生 存 质 量 的 提 高 , 国 已逐 渐 我 步 入 老 年 化 的 时代 , 龄 髋 部 骨 折 发 病 率 增 加 J 通 常 所 谓 高 l 。 高 龄 患者 在 国外 报 道 中 多 以 7 5岁 及 以上 为标 准 。我 院 2 0 04 年 1月一 2 0 o 6年 5月 共 收 治 3 9例 高 龄 髋 部 骨 折 患 者 , 过 通 手 术 及康 复 护理 取 得 了 良好 效 果 , 报 道 如 下 。 现
进 患 者 的 早期 康复 。
[ 键词】 髋部骨折 ; 关 并发 症 ; 理 护 [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 436 [ 献标识码] B 文 [ 章编号] 10 文 0 8—8 4 (0 8 0 8 9 2 0 )2—08 —0 25 2
悸 及乏 力 等 症 状 , 有 查 体 或 心 电 图检 查 发 现 心 律 不 齐 者 。 也 为 此 , 有 冠 心 病 史 患 者 , 积 极 配 合 医生 药 物 治 疗 外 , 特 对 除 应 别 注 意 心 率 、 律 的 观 察 和 床 边 监 护 , 少 猝 死及 心血 管 意 外 心 减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注意的并发症包括以下几种:
1. 感染: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感染的关键是手术后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护理。
2. 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时间的卧床和不动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3. 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常常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部感染的风险,手术后需要注意肺部的保护和防治感染。
4. 合并疼痛、肿胀和瘀血: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和瘀血,需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5. 肠道功能障碍:手术后可能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增加便秘和腹泻的风险,需要积极进行调理和治疗。
6. 骨折不愈合: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和骨质疏松的情况下,骨折愈合会受到影响,需要加强骨折治疗和康复锻炼。
7. 坐骨神经损伤:髋部手术可能会损伤坐骨神经,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
8. 血压异常: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的异常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强监测和调整处理。
9. 心血管事件:老年患者多伴随有心血管疾病,手术后需要加强心血管监测和预防,避免发生心血管事件。
10. 骨折复发和相关并发症:骨折复发和相关并发症是手术后需要特别关注和预防的问题。
需要加强康复锻炼和术后随
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术后应注意肠道通畅,避免发生梗阻。
以上提到的并发症处理,除了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还要注意保持切口的清洁,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术后恢复锻炼。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性护理的健康教育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性护理的健康教育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应激能力逐渐下降,易发生髋部骨折[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剧,髋部骨折的发生机会较多。
加之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常合并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易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时,术后并发症预防性健康教育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这要求手术室护士在术前应深入病房,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开展积极的预见性护理的健康教育活动。
1.肺部感染、排尿障碍和泌尿系感染1.1 肺部感染老年人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这降低了肺功能;骨折后平卧会降低肺活量,造成肺部淤血,加之手术麻醉、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无力咳嗽,气管、支气管内潴留分泌物,严重影响肺通气功能,极易造成肺部感染。
术前护士应指导并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积极治疗合并呼吸道疾病者和锻炼呼吸功能。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活动,掌握定时翻身、拍背的时机和技能,必要时雾化吸入或吸痰以促进痰液排出。
术后24h取半卧位,根据患者实际行扩胸运动或引体向上等锻炼,提高呼吸道抵抗力。
1.2 排尿障碍和泌尿系感染由于疼痛、卧床、体位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可出现排尿障碍,诱导排尿失败后留置尿管,降低了患者抵抗力,泌尿系可受到感染。
留置尿管是引起泌尿系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
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关键在于保证排尿通畅,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术后注意观察未留置导尿者的排尿情况,检查术后6~8h未排尿或每次排尿量少者的膀胱区是否膨胀并予叩诊,如为尿潴留应及时行诱导排尿,只有排尿失败者方可留置导尿管。
对尿潴留量在500ml以上者,为恢复膀胱壁逼尿肌的舒缩力,应持续开放留置尿管24~48h。
为避免漏尿的发生,定时夹管,开放频次为1次/2~4h,询问补液和喂水患者有无尿意或适当缩短夹管时间。
同时,应密切观察尿液的理化性质,每天会阴护理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之人也随之增多,老年人髋部骨折临床较多见,主要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DHS及PFNA已被认为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手段。
其除了能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外,还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总体生存质量。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坠积性肺炎,肺栓塞、髋关节脱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及时的处理、预防,减少并发症及康复护理是骨科治疗和护理的重要部分,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训练时期的康复训练有针对性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病人手术的成功。
此外还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从而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使这类病人术后得到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康复护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人119例,其中股骨颈骨折6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
年龄55~59岁4例,60~69岁6例,70~79岁74例,80岁以上35例。
女64例,男55例。
1.2 结果本组病例术后14 d~30 天出院,出院时伤口均愈合拆线。
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并发症。
1例粗隆间骨折病人内固定发生移位而重新行内固定术。
所有患者对手术疗效主观评价满意。
随访12个月~24个月,均基本达到生活自理和不负重工作。
2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2.1 感染感染是髋部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可导致手术失败,因此,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围手术期应积极防治容易引起感染的原发病灶,术前有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情况,以减少术后伤口感染及不愈合的机会;术前应严格皮肤消毒,术前或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药以降低术后感染。
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伤口变化;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行骨水泥假体置换的患者,由于骨水泥可影响细胞的吞噬作用,出现排异反应而易造成感染,故需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1]。
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2],而部分病人有烟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易发生肺部并发症,故病人入院后,要及时宣讲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并要求其不吸烟。
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多作深呼吸运动,上肢能活动的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
在协助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此外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膀胱粘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导致尿潴留,加上卧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病人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有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协助病人将膀胱余尿排空。
需行导尿术的病人,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积极防治泌尿系感染。
2.2 血栓形成肺栓塞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36%[3]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术后如患者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心绞痛、晕厥等急性肺栓塞的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等治疗。
急救时作胸外按压,可直接作用于栓子,使之破碎[4]。
为此术中应做好血液动力学监测,及时发现短暂低血压发作,术后滴注右旋糖酐和补充足够的液体量,鼓励和指导患者尽可能早地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可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另外老年患者因血液粘稠度高,长期卧床易致血流速度减慢,而手术又可导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从而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几时观察患者神志、肢体活动及肌力变化,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与术后感染相区别。
抬高患肢,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做患肢主动屈伸运动,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3 褥疮髋部骨折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尤其术后仍需牵引的病人,因全身血液循环差,局部皮肤抵抗力低下,加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等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可给予气垫床、海棉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水垫,骨突处可垫海棉圈。
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不宜翻身患者则由护士分别在两侧将患者臀部抬起,增加皮肤透气,缓解压力;翻身扫床更换床单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以防损伤皮肤,本组病例中无褥疮发生。
2.4 髋关节脱位其发生率为0.2%~6.2%,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术后1个月[3]。
手术入路选择、术中假体的放置、术后患者体位放置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当或不正确翻身等,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
术后在麻醉药物作用尚未完全失效前,因患者对疼痛不敏感,肌肉处于松驰状态,粗暴的搬运动作易造成脱位,因此从手术床搬运患者至病床时,应有专人保护髋关节,避免牵拉患肢。
回病房后患者应穿防旋“丁字”鞋,保持患肢处于外展30°中立体。
尽量避免侧卧,需侧卧时注意保持屈髋和屈膝,两膝之间垫软枕,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
在进行各种操作和治疗时,应将整个关节托起,不可单纯牵拉,抬动患肢。
本组病例中无髋关节脱位。
2.5其他并发症消化系统的并发症老年人因各系统器官功能的减退,长期卧床及尤其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警惕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应密切观察上腹部及大便情况,发现柏油样便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长期卧床病人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易出现腹胀、便秘等情况,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必要时可用缓泻剂。
骨折延迟愈合老年患者,尤其老年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以及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的吸收利用率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
可给病人服用钙剂,进食含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3 康复护理3.1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其年老体弱,骨折后多数需要长时间卧床,不但并发症多,而且护理难度大、要求亦高,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应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
患者术后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完全丧失,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要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应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
个别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人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
这样的病人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
同时生活上的护理,应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应表现出任何的厌烦情绪,让病人信赖医护人员,使其精神得到安慰,积极配合手术、药物治疗及术后康复。
此外,术后患者的主动锻炼和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是患者康复不可忽视的因素,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术前应向患者说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术后患肢的功能锻炼前劝告患者克服疼痛,或在锻炼前30 min给患者口服止痛药,使患者尽可能在无痛状态下进行锻炼。
3.2 肢体功能康复锻炼3.2.1 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骨折前其活动力就已减退,一旦骨折或手术后活动量就更加减少,不利于骨折愈合。
因此卧床期间,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活动。
老年骨折术后病人早期可活动健康肢体,患肢肌肉作长收缩活动及足趾的屈伸运动。
3周以后可以做患肢的关节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
在指导老年人作运动时要有耐心,同时不可过量,逐渐增加次数,不要使其感觉疼痛和疲劳,准备离床活动时,为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应先让患者在床上经历由卧位到坐位,直至站立位的适应过程,离床时一定要有专人扶持,以防跌倒,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3.2.2.具体康复措施手术当日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指导其在床上做些简单的康复运动,如上肢运动、股四头肌功能收缩锻炼、踝关节的屈伸、练习深呼吸运动等。
术后第2天至第6天监督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训练,同时进行上肢肌练习,恢复良好的上肢肌力,可使患者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术后第7天至第14天继续功能锻炼可增加仰卧直腿抬高运动,抬高<30°仰卧屈髋屈膝运动,练习屈髋<45°以后逐渐增加屈曲度,但避免>90°。
出现膝关节僵硬者,可利用CPM机进行膝关节活动,膝关节活动范围在30~60°被动锻炼,起始角度从30°开始,每天增加10°,每日2次,每次2h,每天鼓励患者与CPM机交替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每次练后局部冷敷,以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减轻疼痛。
一般在3周内达到90°,3周内避免负重。
术后第14天以后,训练坐位到站立下地,立位,髋关节伸展,屈髋练习,立体平衡训练等。
出院指导患者要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首先要进行下床方法指导,再练习步行。
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较好地执行出院后康复计划,在从事日常家务劳动,避免重体力活及剧烈运动,注意做到“三不”:不负重、不盘腿、不侧卧,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1]张小萍,秦欣荣,梁桂珍,等.双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诊断控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19.[2]王建荣.老年护理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3]杜杏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9):532.[4]夏仁云,李光辉,刘存俐.骨折致肺动脉栓塞的观察与急救[J].护理学杂志,2000,15(8):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