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交替 ,容 易产 生疲 劳 。动 力性 练 习是肌 肉收缩 的长 度发 生 了变 化 ,因而导致 全 身或 部分 发生 运动 。这种 练 习是提 高绝 对力 量 、 速度 力量 和力 量耐 力 的有 效手 段 ,因此 ,在训 练 中 ,必 须 以动 力性 练 习为 主 ,适 当进 行 一些 静力 性 练 习。笔 者认 为 ,一 堂力 量训 练课 的项 目不要求 很 多 ,但必 须 扎扎 实实 ,对 负荷 的要 求 必须 视训 练 的 目的而 定 ,为提 高速 度 力量 和力 量 耐力 ,负荷 只 需达 到 7 0%左 右 即可 ,为提 高绝 对 力量 ,负 荷 可达 到 9 0% 左右 。对 量 的要求 ,练习绝 对力 量 和速度 力量 ,可适 当少一 点 , 以每 次训 练 5 6 ,每 组 3 5 为宜 ,练 习动 作 的选择 上 — 次 到 次 应尽 量 多的模 访柔 道 专项 技术 的 动作 进行 ,以提 高相应 部位 肌 肉 的力 量 。 5 力量训 练必 须 达到极 限 . 任 何 强调 速度 、力 量 的项 目 ,训 练均 必须 达 到极 限 ,只有 达到 了极 限才 有 可能 进行 超量 恢 复 ,才有 可能 突破 一个 又一 个 性。 力 量训 练 的最 终 目的是 为 了使 运动 员从 事 的专 项运 动技 术 极 限 ,以提高 专项 运 动能 力 。因 此 ,柔 道 运动 员 的力量 训 练要 水 平 能不 断提 高 ,因此 在训 练 中必 须认 真分 析 每个 运动 员 的具 经常 达 到或接 近 运动 员 的最 高负 荷 ,才能 最快 ,最 有效 地 提高 体 情 况 ,找 出阻碍 成绩 提 高方 面 的薄弱 环节 ,并 有 针对 性地 进 成绩 ,但 经 常进行 极 限训 练是 十分 艰 苦 的 ,这 要求 运 动员对 力 行 训 练 ,同时从 事 力量 训 练还应 该 紧密 结合 柔 道专 项 的特点 , 量训 练有 一个 正 确 的态度 ,训 练 时有 顽 强的 意志 ,自觉性 高 , 绝 对力 量 ,快 速力 量 和力量 耐 力 ,必须 全 面发展 ,并 突 出速 度 才能 达到应 有 的效 果 。 笔者认 为 ,力 量训 练 在柔 道训 练 中 占有极 其 重要 的地 位 , 力 量 。只有 这样 才 能使 运 动员 的专 项技 术水 平 不断 提高 。力 量 训 练 一般来 说 有两 种 ,即静 力性 练 习 和动力 性 练 习 ,静 力性 练 力量 在训 练 中递增 ,就 等于成 功 了一 半 。因 此 ,必须 在注 意方 习是肌 肉等 长 收缩 , 体 各部 位基本 不 发生位 移 , 身 不产 生运 动 , 法 的同时 ,持 之 以恒 ,定会 收 到 良好 的效 果 。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

n n i e twn fau e , t e c b st r o e a e u i ,wae u n i igw t t h h o t r s i d s r e u n v rw trq a t e i l y tr a t q  ̄,a d s w g r c si g tc n l g n e a ep o e sn h oo y,a d a a y e a e o ee s e n n z sw trz n mi— l
放, 考虑采用农灌 , 结合生活杂用和河湖景 观利 用的方式 。
( ) 1214 5 :4 —4 .
3 工程实施后 , 从根本 上 消除农 村 污水乱 倒乱 排 的现象 , [ ] 卫小琴. ) 将 3 新农村 建设 中的环境 问题及 对策初探 [ ] 山西建 J. 提高该镇 的环境 质量 , 削减对 周 围水体 的污染 负荷 , 护饮 用 水 保 水源地 , 保护居 民身体健康 。
积虽仅半 亩 , 但空间处理得当 , 给人开 阔之感 。水岸 凹凸曲折 , 仍
花柳长廊 , 石桥小舫 , 映在 湖里 , 倒 山光水影 , 正所谓 “ 亩方塘一 半 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以水组景 , 增添 了景物的柔美和妩媚 , 在水 面 自身 的处理 上 ,
也趋 于求静不喜 动 , 这既是 江南水 乡客 观现实 的表 现 , 又是 中 国
华 文明 的一朵奇葩 , 独放异彩 … 。
的主观意识境 界 。清代造 园师把 模仿 自然与 艺术 创作 结合 起 来, 使园林成为源于 自然又高于 自然 的艺术 品, 从而唤起人 们 “ 天
人合一 ” 融身 于 自然 的意识 。 ,
2 造 园艺 术
2 1 表 现 自然 .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 园林 造 园艺术 博 大 精 深 , 面 主要 了十分方 便 的条件 , 之 土 地 肥 沃 、 候 温 暖 、 下 加 气 雨
以清代 留园 与 网师 园为 例 , 几 个 方 面 介 绍 我 国 量充 沛 , 以非常适 合 于花木 的滋 长 。 从 所
古 典 园林 的造 园艺 术 。
2 0 年 9 月 01
太 原 大 学 学 报
J u a o iu n Unvmi o r l fTay a ie t n y Vo. No 3 S mNo 4 11 . u 1 .3
第 1 1卷 第 3期 总 第 4 期 3
文章编 号 :6 1 9 7 2 1 ) 3 0 8—0 17 —5 7 ( 0 0 0 —0 5 4
收 稿 日期 :0 00 —0 2 1—52 作者简介 : 李嘉 乐(9 9 , , 18 一)女 山西清徐人 , 北京林业 大学园林 学院风景 园林 专业 学生。
5 ・ 8
・
诗情 画意 , 这些建 筑 与周 围 的环 境 如 同诗 画 一般 雅 的情 操 与意趣 ( 图 3 。 见 ) 完美地融合 到 一起 , 有极 高 的艺术 境 界 。并 且 , 私
所 不 景 象 。至 明清 , 随着 资 本 主 义经 济 萌 芽 , 业 、 农 手 图原则 上 , 呈 现 的是 一 种 强 烈 的对 比关 系 , 工业得 到 长足发 展 , 州成 为 江 南 头 等 富庶 繁 华 是以协 调一 致 以求得 整 体 的统一 , 是 以相 反 相 苏 而 的地 方 。l因此 , 一 带 聚集 了大 量 的地 主 、 | J 这 富 成 , 就 通 过 对 比 的 方 法 以 求 得 整 体 的 统 一 也
(整理)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
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前言希望在这次园林分析中改变开始时的以单体建筑分析为主的做法,而试图从更大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一个园林,尝试着在江南园林的共性中寻找寄畅园的特点,进而更好的找到本座园林的个性。
尝试是为了一叶而知秋,得一园而得整个江南的园林。
无锡寄畅园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
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
全用黄石堆砌而成。
西高东低,总长36米。
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
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
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
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
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
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静观布局寄畅园有大面积的山石园区,同时又有一片水域。
思考中我想到了寄畅园似乎有这么一种拓扑关系:动观布局寄畅园在动态布局的方面做得很优秀:石板桥,与北岸相通。
水心岛上筑有水心亭,依水而筑。
池西筑有假山群,堆筑相当精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
全园只筑有三厅建筑:园北依墙筑有蝴蝶厅,规模宏伟,为全园主要建筑;园西依墙筑有桂花厅;园南端筑有宴厅。
深藏不露市井乐园——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小析

深藏不露市井乐园——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小析
庄子莹
【期刊名称】《福建建材》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岭南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而清代的岭南私家园林又是岭南园林的精彩华章。
它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采用连房博厦的手法组织庭院,使园林景色深藏不露。
大胆借鉴西方园林特色,并结合地方特色多置奇石当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园手法。
【总页数】4页(P40-42,46)
【作者】庄子莹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1
【相关文献】
1.论近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材料革新与技艺发展 [J], 曾娟
2.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析——以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为比较 [J], 屈寒飞
3.浅谈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的不同 [J], 娄珂;彭建松
4.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 [J], 应晨舟
5.简析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异同 [J], 曲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作者:应晨舟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16期摘要:清代为岭南私家园林的兴盛期,本文主要论述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背景、建筑风貌及其借鉴西洋元素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岭南园林;实用美观;西洋特色;雅俗共赏1 背景我国的园林艺术起源于秦汉,至明清为集大成时期,此时的岭南园林作为后起之秀,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鼎力比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按艺术特征划分的3大类型之一。
岭南园林的艺术风格不仅融北方与江南造园风格,也吸收了不少外国造园手法。
出现了一批留存至今的名园。
“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
夏秋两季多台风暴雨,全年炎热多雨、高温高湿。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岭南园林有别于其他园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岭南在历史上一直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弱。
地处沿海地带,很长一段时间为清朝对外的唯一通商口岸,明后期开始,岭南已经开始出现西式建筑。
后来由于外来殖民者的不断租借或是割占,西方文化加大了转入的势头。
这使得岭南造园艺术形成了一种开放、融通、中西合璧的风格。
如:航海国家葡萄牙于1514年入侵澳门(图1),对清朝广东一带的园林有深远的影响。
2 建筑风貌对于岭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吴劲章先生总结为6个字,即“轻巧、通透、淡雅”。
园林建筑多为“连房广厦”和“高墙冷巷”的形式(图2)。
前者通过连片房屋把内庭与建筑融为一体,达到降温纳凉及避雨遮阴的效果。
后者建筑多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建筑的墙体、屋顶薄,空间高敞通透,利于通风。
如广州清晖园为适应南方炎热气候,形成了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
此外,为抵御台风破坏,岭南园林建筑屋面出檐、起翘较江南园林小,铺厚实的灰绿筒瓦,檐口平直,使岭南“高墙冷巷”建筑更多呈朴实、稳重感[1]。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万方数据诗情画意,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如同诗画一般雅的情操与意趣(见图3)。
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并且,私家园林由于面积一般并不大,建筑便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也只是构成园林的景观要素之一,它必须与周围的山石、水池、花木等自然景观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图1留园平面图三、意境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
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
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首先,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以余韵未尽的印象(见图2)。
其次,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
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日“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万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
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以抒发出一种高图2网师园平面图圈3月到风来事四、空间关系的灵活运用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为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丽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Preface: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which the Oriental culture and soil, the natural scene to generalize and refined, formed from nature is higher than the natural distinctive style, as the world garden in the history of a flower. Jiangnan private garden, with its unique elegant beauty, connect fully, and become the gardening art is the essence of the qing dynasty, known as the "jiangnan gardens festivals"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Keywords: qing dynasty gardening landscapegardens appeal rockery Richard water space(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
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清代岭南私家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造园艺术有着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岭南私家园林,并重点分析东莞可园,来探究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并为现代园林造园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岭南;私家园林;艺术;可园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89-02一、岭南私家园林概况(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岭南园林泛着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
岭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特点。
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
此外,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度很大,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
(二)人文背景岭南人的造园审美意象,首先归功于岭南地域的山水风貌。
再加上岭南的经济模式是商贸经济,经商意识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即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过程和意义,不停留在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上。
因此,岭南造园,常将园林的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之中。
园主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技巧。
另外,岭南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而较早的接触了西洋文化,造园手法也受到影响。
本文将着重分析东莞可园,来探究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实例分析——东莞可园简介:可园,位于东莞城西博厦村,始建于雍正年间,是围绕山石、池水、花木、庭院、用游廊和建筑组成曲尺形平面的一组庭院住宅,创建于清咸丰年间。
园主人张敬修,亲自参与可园的筹划兴造,布局周密,设计精巧,在三亩三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
(一)空间布局1、岭南私家园林住宅的布局方式有几种:(1)疏密相对。
住宅在庭院之旁或后部,住宅与庭院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各自成区,并用围墙门洞或置有大门来联系出入,如佛山的梁园。
(2)连房广厦。
住宅布置于庭院内,住宅和庭院间隔或用洞门花墙、或用廊亭、或用花木池水,庭院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比较疏朗开阔和灵活自由,如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等。
(3)书斋侧庭。
指以书斋为主的庭院,专为书斋而设置,与住宅结合的方式又分为两种——独立式和结合式,如番禺瑜园、广州西关逢源路小画舫斋等。
可园,属第二种。
该园东临可湖,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状。
该园的布局纯为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庭院格式,一共有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大小庭院。
它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沿着园子的外沿成群成组的布置了较多的建筑,使得庭院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相连。
总观可园的规划,建筑占较大比重,其布局成不规则的连房广厦的庭院格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尚属少见的例子。
2、分析布局和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岭南园林庭院式的布局特点源自于对其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适应。
首先,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
其次,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余,湿度很大,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园林造景不得不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因而非常注意朝向、通风、防晒和降温。
以可园为例:(1)利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可以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对园林的侵袭。
(2)建筑与水相结合,通过水体形成降温阴凉的小气候。
(3)建筑朝向面向夏季的主导风向,可园的庭院设在西南面,建筑群主要设在北面,从而形成了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的布局,非常有利于通风。
可以想象,夏日凉风徐徐吹向住宅,怡人舒适。
(二)功能分区——居住与园林的紧密结合空间划分与其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按功能和景观划分,可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1、前庭——入口接待区。
包括入口门厅、客人小憩的六角“半月亭”、接待客人的“草堂”、“葡萄林堂”两座厅堂以及听秋居等建筑,提供接待宾客、出入的空间。
2、庭院内——款宴观景休息区。
作为可园的主要活动场所,包括可轩、邀山阁、双清室等,供园主招待宾客、举行宴会、眺望景致、消暑休闲。
3、后庭——居住游览生活区。
主要是可湖边缘的一组建筑,此处环境幽美,是游览居住、吟诗作画的佳地,包括可堂、雏月池馆船艇,钓鱼台等。
(三)从视线到空间1、外观可楼高约13米,在当时是全东莞最高的建筑。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可园,可楼都是全园的构图中心。
由此可见,从园的整体结构看,可园用可楼突出一个重点和主题,将这个园子提挈而起。
如若主从不分,必然会使整体平平无奇或是纷繁杂乱没有趣味中心。
可园依靠建筑的疏与密的对比形成立面上的韵律与节奏,除此之外,可园建筑上高低起伏错落的外轮廓线形态还与建筑的屋顶、轴线方向的变化、建筑的层数体量和形式有关。
2、不同的空间体验(1)俯视与仰视俯视:等高俯瞰,视野开阔,有世间景象尽收眼底之感。
如站在可楼上俯瞰。
仰视:自低处向上看,让人感到建筑物的巍峨壮观。
如仰视可楼。
另外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既能向上仰视,也可向下俯视的高度。
如“狮子登台”的高度。
(2)空间的对比——小中见大,欲扬先抑庭院空间艺术的处理手法之一就是通过空间形态的对比,包括空间的形状、大小、封闭、开敞、渗透等来取得效果。
两个大小显著不同的空间连接在一起,当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由于前者的衬托则显得后者更为扩大。
岭南庭园也像苏州园林一样,常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增大空间感。
(3)空间的渗透——借景融景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的一大理法——借景,在岭南园林也有充分的体现。
单就园林空间设计组织上,也离不开必需的两个部分:自然山水景观要素,人的视觉和心理变化。
在岭南园林里,常将院内外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生深远的空间,这是面积限制大、空间组织简单的岭南园林不可或缺的一大手法。
可园林所运用的方法则是借用可湖的水面,在园内观园外风光,开阔视野,平静心情;在园外则能看到园子里的建筑,造型优美,颇有一番趣味(4)空间的渗透——借景和对比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十分常见的,是两个相邻空间的景物彼此渗透,互相因借。
正如可园壶中园小院上的的对联,“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从门洞的这边窥视那一边,风光独好,引人入胜。
通过分隔,强化了空间的层次,不同的空间既对比,又彼此渗透。
(四)造园元素1、建筑可园规模小,建筑密度大,以致庭园和住宅相连相接,主体建筑——可楼,并不能像江南园林那样采用单独设立的方式,可园的正厅与船厅雏月池馆、卧室绿倚楼以及双清室连成一体。
虽然没有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气派,但也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岭南园林建筑屋面与北方皇家园林以及江南园林建筑屋面的做法不同,其屋面坡度一般是平缓的,这是因为,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夏季多雨炎热,而平直屋面能为檐下的墙体和门提供更长时间的遮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此外,建筑的风格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掇山理水(1)掇山东莞可园,乃至岭南园林,其掇山特点是模仿山岩、湖石等,假山独自成景并不多见,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
例如可园里的叠山假石“狮子上楼台”。
假山叠石着重于叠砌,吸取天然山景的各种形体,并且十分注重石景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因此,庭院虽小,但由于假山的存在而使园林富于变化。
(2)理水岭南的水池多用规则的几何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有方形、矩形、半月形、多边形等。
在可园里,同样也采用的几何形水池,并且房水相伴,山水相依。
采用几何形水池的一些原因:一是园林形态语言的统一性。
二是水的应用形成开阔、通透、深远的空间,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另外受到西方园林造园思想的影响。
“经世致用”,岭南人能大胆引用外来的手法。
3、植物岭南园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品种丰富多彩,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茵葱翠,除了亚热带的花木之外,还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
三、总结归纳(一)顺应自然,结合地域,天人合一从对可园的分析可以看出,可园选择在乡村建园,以求的优美的环境条件,岭南园林的建筑布局充分考虑通风、采光,体现了岭南园林顺应自然环境并重视地域特征,并不是盲目纳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适当添加外来文化纳为己用。
在这里,与其说岭南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岭南园林提供了蓝本和素材,倒不如说岭南园林注重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性,将园林的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中,以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二)从环境到风格清代的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园林的规划布局,造园元素的形象、用材和技法上。
岭南园林不壮丽,不纤细,但却淳朴、生动而开朗,它没有江南园林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也没有北方园林的气势磅礴,岭南园林的布局平易开朗,看上去通透而典雅,植物品种多样,形态迥异,山石奇异而有趣味,水池的形态多为规整。
(三)园林美学与功能的有机结合由于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者、使用者多为商人,受商贸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偏重于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过程和意义,不屑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除此之外,还追求个人身心享受,注重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务实性。
相对江南园林的“雅”,岭南园林是带着一些“俗”的,这里的“俗”并没有任何的贬义,相反,它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
就园林自身而言,它是造园者和使用者的精神寄托和体现,这种意识形态深入到每一寸土、每一棵草,每一种姿态、每一幅画面。
“雅”与“俗”只是外人理解的一种表象,究其内在和根源,它们都符合各自造园者和使用者的目的和需求。
园林的形式与其功能相适应,而园林的功能则是由使用人群的需求和世界观所决定。
兼顾务实与美观,景观不仅仅是美的,景观还是功能的,今天的园林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是为当代人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应当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1]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