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呕吐的时间、性质、呕吐物的性状和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进食、

饮酒、药物或毒物、精神因素等的关系。

2、观察有无腹痛、腹泻或便秘、头痛、眩晕等伴随症状。

3、评估腹部体征,如胃肠蠕动波、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肠

鸣音、振水音等。

4、对于频繁、剧烈呕吐者,评估血压、尿量、皮肤弹性及有无水、电解质平衡

紊乱等症状。

【护理措施】

1、患者呕吐时,给予身体支持和心理安抚。对于意识清醒者,扶住患者的前额

或给予身体支撑,防止因头晕、乏力、虚弱等发生跌倒;对于意识障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2、观察呕吐物颜色、性状和量,必要时采取标本送检。

3、患者呕吐后,及时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舒适。更换因呕吐污染的

衣、被,整理周围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4、频繁呕吐者,防止呕吐物污染衣、被。

5、针对引起呕吐的不同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妊娠呕吐者,鼓励孕妇少食多餐;精神因素或条件反射引起呕吐者,应尽量避免引起呕吐因素。呕吐较轻者,可进食清淡食物,鼓励口服补液;呕吐剧烈者,宜禁食,并卧床休息。避免食用

刺激性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过冷、过热、油炸、辛辣等食物。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1.按痛症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中。 (2)伴有发热、急腹症、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疼痛。 (4)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或慎用麻醉止痛剂。 (5)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因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的症状、药物疗效、毒副反应并应详细记录。 (6)饮食宜清淡素食及瘦肉类、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心痛、胸胁痛忌肥厚油腻饮食;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7)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尽快地为患者实施恰当的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8)汤药一般宜温服,中西成药宜坐起服,使药物尽快溶解、发挥药效。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肠梗阻症、腹腔内出血),如有发生应立 即报告医师。 3.临证(症)施护: (1)按按外科有痛症应急处理。 (2)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3)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坐位,以防毒邪上壅。 (4)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症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服子、生姜葱炒热慰腹部。 (5)腹胀痛者可耳穴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6)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饮食有节、宜清淡,勿恣饮酒浆、肥腻辛辣。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6.做好卫生宣教:养成饮食有节,温寒适宜的良好习惯。避免腹部受凉,注意 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酒精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实施相应有效 的急救措施。

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1.2 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1.3 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4 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1.5 临证(症)施护 1.5.1 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1.5.2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1.5.3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5.4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诞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1.2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2.护理要求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2.1.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2.1.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2.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3出现面赤谚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得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得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得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与大便得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得性质,掌握控制疼痛得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与精神压力。

妊娠剧吐护理常规

类别护理常规生效日期2010.3 部门妇科病区修改日期 2010.4 题目妊娠剧吐护理常规页数 1/3 主任签名:赵玲萍护士长签名:赵芸 一、定义 少数孕妇早孕反应早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致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称为妊娠剧吐,发生率0.35%-0.47%。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至今病因尚不明确。鉴于早孕反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与孕妇血HCG值上升与下降的时间相一致,加之葡萄胎、多胎妊娠孕妇血HCG值明显升高,剧烈呕吐发生率也高,说明妊娠剧吐可能与HCG水平升高有关,但临床表现的程度与血HCG水平有时并不一定成正比。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焦急、忧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提示此病可能与精神、社会因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妊娠剧吐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年轻初孕妇,停经40日左右出现早孕反应,逐渐加重直到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呕吐物中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严重呕吐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动用体内脂肪,其中间产物丙酮聚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苍白,皮肤干燥,脉搏细数,尿量减少,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妊娠剧吐可致两种严重的维生素缺乏症。①维生素B1缺乏可致Wernicke综合征,临床表现眼球震颤、视力障碍、共济失调、急性期言语增多,以后逐渐精神迟钝、嗜睡,个别发生木僵或昏迷。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达50%。②维生素K缺乏可致凝血功能障碍,常伴有血浆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减少,孕妇出血倾向增加,可发生鼻出血、骨膜下出血,甚至视网膜出血。 四、病情观察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恶心呕吐的程度、量、色、性状。消瘦程度(体重下降),脱水程度(口唇燥裂,眼窝凹陷,皮肤失去弹性,尿量减少)。 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3、实验室检查:定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肝功、肾功能、尿常规的变化。 4、B超检查:了解子宫增大及胎儿情况。 5、必要时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有无低血钾或高血钾及心肌情况;眼底检查以了解有无视网膜出血。 五、治疗原则 对精神情绪不稳定的孕妇,给予心理治疗,解除其思想顾虑。患者应住院 治疗,禁食,根据化验结果,明确失水量及电解质紊乱情况,酌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补液量不少于3000ml,尿量维持在1000ml以上。并给予维生素B1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呕吐的护理常规.doc

呕吐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性胃炎,贲门或幽门痉挛,胰腺炎,胆囊炎等出现呕吐时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 (二)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冷热失调,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三)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四)脾胃虚弱劳倦久病,耗伤中气,或脾胃素虚,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 二、分型及施护要点 (一)寒邪犯胃证 主证: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浮滑。 1.生活起居护理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2)患者应安卧休养,保暖避风寒。

(3)呕吐物应及时清除,并消毒被污染的衣被。 2.饮食护理 (l)呕吐势暴暂予禁食,病情好转后进全流或半流饮食,逐渐恢复软饭膳食,宜少量多餐,饮食宜热宜软易于消化。 (2)忌生冷瓜果和辛辣肥甘厚腻。 (3)食疗:用藿香粥:藿香15g,粳米100g;防风粥:防风10--15g,葱白2个,粳米100g。煮熟,分次食用。 3.用药护理 (1)中药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口服。 (2)药宜热服,少量渐进,汤剂不受时,配以生姜止呕。4.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5.专科护理 (1)呕吐频作,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脘腹部热敷,并用手掌自上脘向下按摩胃脘部, (3)针刺合谷、内关穴,艾灸中脘。 (4)观察并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及呕吐时间。 (5)注意观察寒热情况及舌、脉变化,定时测体温,以了解疾病进退情况。 (二)食滞胃肠证 主证: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苔厚腻或垢,脉滑或沉实。

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小儿呕吐的护理要点

小儿呕吐的护理要点 小儿呕吐的护理要点 一、小儿呕吐时,将其放在床上并安静躺卧,同时在床边放一个盆盂,以防小儿再发生呕吐时使用。并且,用凉开水给小儿漱口, 除去口腔中的异味。 二、小儿呕吐时,常常将衣物和被单弄脏,要注意经常更换,如果留有异味,更容易诱发小儿呕吐。 三、对于胃幽门狭窄的患儿,哺乳时不要一次喂得过多,但注意小儿有足量的水分摄取,以免发生脱水,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如用小勺或小杯子给小儿少量多次地喂奶或喂水。 四、小儿呕吐时不要急于进食,否则只会加重呕吐。每隔10~ 15分钟给小儿喝一些淡盐水或糖水,注意观察小儿手上的皮肤是否 干涩,以防身体发生脱水。 关于小儿呕吐的护理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小儿呕吐之后呢很容易出现一些脱水的情况,如果孩子经常性的脱水呢,是严重的影响 到生命的,作为家长朋友还是要重视起来才行,那么对于小儿呕吐 护理要点需要家长都应该重视起来。 小儿呕吐的护理常识 周围人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呕吐症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紧张和顾虑,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同时保持环境清洁,患儿呕吐 物及时处理,污染的衣服、床单、被子及时更换,以免继续刺激患儿。 呕吐时,应守护在其身边,给予精神安慰;呕吐后,及时帮助漱口,勤给患儿洗澡,清除因呕吐留在身体上的异味。

5、小儿服药时也容易引起呕吐者:在喂药液时,药液不要太热,太冷;难喂药的小儿也可采用少量多次服用法;必要时也可服一口停 一会儿然后再服用。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面部、颈部皮肤,更换 被污染的衣物、床单。 6、有些孩子先天咽反射比较敏感,容易引起呕吐;表现为一有感冒就容易出现呕吐,所以在看医生的时候应当与医生讲明,这时候 应当吃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实物,吃得不要太饱,一般是平 时饮食的一半左右。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并发症护理 1)胃出血:胃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镇静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病人出现呕血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及时清理口腔内容物。病人出现呕血或黑便,应马上停止进食或饮水。 2)胃溃疡:活动性溃疡或大便潜血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注意劳逸结合。指导病人有规律的进餐,提倡少量多餐。避

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以清淡饮食为主。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营养指标。 7、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因多种病症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2.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3.生活方式、排泄状况。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闭证(阳闭、阴闭)、脱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等,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去枕仰卧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以防窒息。 (5)中暑神昏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6)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 (7)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临证(症)施护

(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 (2)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 (3)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 (4)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 (5)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肠。 (6)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4.给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 5.饮食护理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6.情志护理为清醒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 三、健康指导 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3.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5.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电子教案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一、概念 呕吐是消化系统和腹膜疾病的常见症状,但也见于其他非消化系统疾病。呕吐可单独发生,但在呕吐前多有恶心,恶心时,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一种特殊不适的感觉。常伴有四肢发冷、皮肤苍白、血压降低、缓脉、头晕及唾液分泌增加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胃内容物经口吐出体外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将有害物质排出,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如果持久而严重恶心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甚至导致贲门黏膜的撕裂而引起大出血。腰突患者恶心、呕吐一般与麻醉、手术应激有关。 二、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伴随的症状等。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脱水表现,腹部体征。 3、了解患者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结果。 4、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

调。 三、护理措施 1、关心、安慰患者,讲解呕吐原因,使患者安静,避免紧张。 2、呕吐时头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坠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3、观察呕吐物颜色、量、性状及次数,大量频繁的呕吐可引起水、电解质丢失,应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如血压、脉搏等。 4、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协助漱口,开窗通风。 5、剧烈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6、遵医嘱给予止吐药。 7、运用体外镇痛泵者可暂时关闭,避免因为药物的原因导致呕吐。 四、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恶心及呕吐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紧急护理措施。 2、告知患者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心悸的方法。 3、呕吐停止后进食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逐渐增加进食量。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

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 程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二、

(3) (2) (2)( (2) (2) (2)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 急诊室环境 (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 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 体温℃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妊娠剧吐护理常规

类别护理常规生效日期2010、3 部门妇科病区修改日期 2010、4 题目妊娠剧吐护理常规页数 1/3 主任签名: 赵玲萍护士长签名:赵芸 一、定义 少数孕妇早孕反应早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致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 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称为妊娠剧吐,发生率0、35%-0、47%。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至今病因尚不明确。鉴于早孕反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与孕妇血HCG值上升 与下降的时间相一致,加之葡萄胎、多胎妊娠孕妇血HCG值明显升高,剧烈呕吐 发生率也高,说明妊娠剧吐可能与HCG水平升高有关,但临床表现的程度与血 HCG水平有时并不一定成正比。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焦急、忧虑及生 活环境与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提示此病可能与精神、社会因素 有关。近年研究发现,妊娠剧吐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年轻初孕妇,停经40日左右出现早孕反应,逐渐加重直到频繁呕吐不能 进食,呕吐物中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严重呕吐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动用体内 脂肪,其中间产物丙酮聚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苍白,皮肤 干燥,脉搏细数,尿量减少,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妊娠剧吐可致两种严重的维生素缺乏症。①维生素B1缺乏可致Wernicke综 合征,临床表现眼球震颤、视力障碍、共济失调、急性期言语增多,以后逐渐精神 迟钝、嗜睡,个别发生木僵或昏迷。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达50%。②维生素K缺 乏可致凝血功能障碍,常伴有血浆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减少,孕妇出血倾向增加,可 发生鼻出血、骨膜下出血,甚至视网膜出血。 四、病情观察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恶心呕吐的程度、量、色、性状。消瘦程度(体重下降), 脱水程度(口唇燥裂,眼窝凹陷,皮肤失去弹性,尿量减少)。 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3、实验室检查:定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肝功、肾功能、尿常规的变化。 4、B超检查:了解子宫增大及胎儿情况。 5、必要时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有无低血钾或高血钾及心肌情况;眼底检 查以了解有无视网膜出血。 五、治疗原则 对精神情绪不稳定的孕妇,给予心理治疗,解除其思想顾虑。患者应住院 治疗,禁食,根据化验结果,明确失水量及电解质紊乱情况,酌情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每日补液量不少于3000ml,尿量维持在1000ml以上。并给予维生素B1 题目妊娠剧吐护理常规页数 2/3 肌肉注射。止吐剂可肌肉或静脉给药。对合并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可给予碳酸氢 钠或乳酸钠纠正。营养不良者,静脉补充氨基酸制剂、脂肪乳注射剂。一般经上 述治疗2-3日后,病情多可好转。孕妇可在呕吐停止后,试进少量流质饮食,若无不 良反应可逐渐增加进食量,同时调整补液量。 多数妊娠剧吐的孕妇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可以继续妊娠,如果出现:①持续黄疸; ②持续蛋白尿;③体温升高,持续在38℃以上;④心动过速(≥120次/分);⑤伴发 Wernicke综合征等,危及孕妇生命时,需考虑终止妊娠。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一、概念 呕吐是消化系统和腹膜疾病的常见症状,但也见于其他非消化系统疾病。呕吐可单独发生,但在呕吐前多有恶心,恶心时,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一种特殊不适的感觉。常伴有四肢发冷、皮肤苍白、血压降低、缓脉、头晕及唾液分泌增加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胃内容物经口吐出体外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将有害物质排出,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如果持久而严重恶心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甚至导致贲门黏膜的撕裂而引起大出血。腰突患者恶心、呕吐一般与麻醉、手术应激有关。 二、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伴随的症状等。 2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脱水表现,腹部体征。 3 、了解患者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结果。 4 、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三、护理措施 1 、关心、安慰患者,讲解呕吐原因,使患者安静,避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免紧张。 2 、呕吐时头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坠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3 、观察呕吐物颜色、量、性状及次数,大量频繁的呕吐可引起水、电解质丢失,应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如血压、脉搏等。 4、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协助漱口,开窗通风。 5 、剧烈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6、遵医嘱给予止吐药。 7、运用体外镇痛泵者可暂时关闭,避免因为药物的原因导致呕吐。 四、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恶心及呕吐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紧急护理措施。 2 、告知患者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心悸的方法。 3 、呕吐停止后进食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逐渐增加进食量。

眼科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眼科护理常规目录 1、中医眼科一般护理常规 2、眼手术护理常规 3、椒疮 4、天行赤眼 5、聚星障 6、凝脂翳 7、瞳神紧小 8、绿风障 10、圆翳障 11、云雾移晴 12、视瞻昏渺 13、高风雀目 14、风牵偏视 15、暴盲

中医眼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室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偏暗、避免强光直接患眼及烟尘的刺激。 2、根据病证性质,室温湿度适宜。 3、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1、人院介绍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①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②新人院继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③若体温37.5℃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④若体温39℃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⑤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⑥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0、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证、睡孔、神志、舌脉、二便、眼部症状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治疗。 11、嘱患者眼睛充分休息,忌看电视,少阅书报,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阅读,必要时外出佩戴有色眼镜保护。 1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服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13、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4、遵医嘱正确使用外治或服给药。给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5、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6、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治疗。 17、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8、预防院交叉感染 1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0、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眩晕中医护理常规

眩晕中医护理常规 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 、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五)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四章儿科疾病护理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应阳关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上下午各通风一次,避免 对流风。保持室温度22°C-24°C,夜间狐狸是温度26°C-28°C,相对湿度55%-60%。 2、保暖: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 暖措施,方法因地制宜。 (1)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2)体温低或病情不稳定的冰儿不宜沐浴。 (3)体重低于2500克者,可置于暖箱中。 (4)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护理结束后病儿要及时包裹好,沐浴后30分钟方可打开包被检查病儿。 (5)使用热水袋是应避免烫伤。 3、喂养:首选母乳,在无法母乳喂养情况下可给配方奶,做到按需哺乳,随时观察有无溢 奶及吐奶情况。 4、加强基础护理 (1)皮肤黏膜护理:病儿每日沐浴一次,危重病儿床上擦洗,每日更换干净衣物,衣服应宽松大、质软。加强臀部护理,勤洗勤换尿布,预防红臀。用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每日一次,如有鹅口疮,酌情增加次数,动作轻柔,切勿擦伤黏膜,两次喂奶之间可喂温开水清洁口腔。 (2)脐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感染,脐部护理每日一次,如有分泌物,每日二次或酌情增加次数。 (3)测体重:足月儿每周侧二次,早产儿每日或隔日测量一次。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做好健康指导,出院时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防治知识及育儿保健知识。 二、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血液及组织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现象。本病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当血中为结合胆红素过高时,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预后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似橘子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烦躁不安或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红紫。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淡而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不温,不思乳食或易吐乳,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赤,甚或腹胀,舌质淡,苔淡腻,指纹色淡。 【评估】 1、皮肤与巩膜黄染程度、色泽及黄疸进展情况。 2、精神、吃奶情况,大小便的颜色、次数、性质。 3、神经系统症状。 4、有无出血倾向、头部血肿、水肿、呕吐、腹胀、脱水及哭闹改变。 5、舌象及指纹的情况。

中医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1.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1.3 急诊室环境 1.3.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1.3.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1.3.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1.4 入院介绍 1.4.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1.4.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1.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5.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1.5.3 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1.5.4 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1.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8.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1.8.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1.8.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8.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1.8.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8.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9 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15.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15.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