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护理常规(副本)
小儿呕吐护理常规

呕吐护理常规
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均可表现为呕吐,应查明原因,及时治疗,频繁呕士可导致水及电解质紊乱,长期呕吐还可引起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
1、护理评估
1.1、评估呕吐的时间,呕吐物性状及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递食、药物或毒物、精神因素等的关系:
1.2、观察有无腹痛、腹泻或便秘、头痛、眩晕等伴随症状:
1.3、评估胃肠蠕动波、腹部压痛、反跌痛、肌紧张、腹部包块、肠鸣音、振水音等。
1.4、对于频繁、剧烈呕吐者,评估血压、尿量、皮肤弹性及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2、护理措施
2.1.头高右倒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室息:
2.2、根椐原发病及呕吐轻重,暂禁食或少量多次喂养;
2.3.观察呕吐次数、量、性质、颜色、气味及与进食的关系,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腹部有无胀气、肠形、包块等;
2.4、根据呕吐不同原因,分别给子不同护理。
胃内积气过多者,选择适宜奶头,充满奶液,喂奶时不宜过急,喂后竖起患儿轻拍背部: 2.5、消化不良所致呕吐,应禁食1-2次,根椐病情按医嘱给子止吐药,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2.6.消化道梗阻、腹胀明显、有肠形者应禁食、静脉补液、胃肠减压
等并请外科会诊:
2.7、惠儿呕吐后及时更换衣物、床单,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 2.8、根据病情记录出入量.
一。
小儿呕吐护理常规

小儿呕吐护理常规
一、概述
呕吐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均可表现为呕吐,应查明病因,及时治疗。
频繁呕吐可导致水及电解质紊乱,长期呕吐又可引起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
因此,对呕吐患儿应密切观察,细心护理。
二、护理措施
1、体位头高右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呕吐的方式、次数、量、性质、颜色、气味及与进食的关系,根据病情记录出入量。
注意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精神状态,有无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腹部有无胀气、肠型、包块等。
颅内压增高而致呕吐者,多呈喷射状,且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应及时通知医生,备好脱水剂及抢救用品。
3、饮食护理根据原发病及呕吐轻重,暂禁食或少量多次喂养。
根据呕吐不同原因,分别给予不同护理。
因喂养不当,胃内积气过多而呕吐者,选择适宜奶头,使奶液充满奶头,喂奶不宜过急,喂后将患儿竖起轻拍背部,并取头高右侧卧位。
4、治疗与护理幽门痉挛者每次喂奶前10~15min可遵医嘱用0.1%阿托品1~3滴口服,切勿过量并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消化不良所致呕吐,应禁食1~2次,根据病情按医嘱给予止吐药,静脉输波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变紊乱。
消化道梗阻或畸形、腹胀明显、有肠型者,应禁食、静脉补液、胃肠减压并请外科会诊。
5、生活护理患儿呕吐后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及时清洗污染的皮肤,尤其是颈部,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及被褥。
医院患者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医院患者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恶心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及次数。
2.评估腹部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3.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腹痛、腹泻或便秘、发热、头痛、眩晕等症状。
4.对于频繁剧烈呕吐者,评估神志、血压、尿量、皮肤弹性及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
1.消除患者不安情绪,保持环境清洁安静。
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
2.患者呕吐时,帮助其坐起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吐毕给予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指导患者坐起时动作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观察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气味及次数,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准确测量和记录 24小时出入水量、尿比重、体重。
4.根据引起呕吐的不同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
三、健康教育
1.解释恶心呕吐的原因,以减轻其焦虑心理。
2. 相关用药指导。
3.呕吐剧烈时暂予禁食,呕吐较轻者,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4.鼓励口服补液,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5.应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听音乐、交谈等方法转移注意力,减少呕吐发生。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常规呕吐,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及呕吐次数、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3)观察患者有无纳差、上腹饱胀、暧气、反酸、恶心、发热和大便不调等。
(4)了解患者既往饮食、生活习惯,有无饮酒史;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饮食伤胃证。
证候:呕吐酸腐,胃脱疼痛,脱腹胀满,恶心,厌食,暧气,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脉滑。
②风寒袭胃证。
证候:突然呕吐,胃脱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
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
③暑湿伤胃证。
证候:胸院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黏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潘。
④浊毒犯胃证。
证候:呕吐频繁,胃脱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脉数。
⑤湿浊中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脱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黏腻不爽。
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
⑥脾胃虚弱证。
证候:呕吐清水,胃脱隐痛,或脱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澹。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4)急性大出血或呕吐频繁时应暂禁食,一般进少渣、温凉、半流质饮食。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时间、节律,以及与进食寒热的关系。
②观察患者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清理呕吐物。
③观察患者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6)给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阿司匹林、呻喋美辛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要时应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本病的发生。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呕吐的时间、性质、呕吐物的性性状和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进食、饮酒、药物或毒物、精神因素等的关系
2.观察有无腹痛、腹泻或便秘、头痛、眩晕等伴随症症状。
3.评估腹部体征,如胃肠蠕动波、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肠鸣音、振水音等。
4.对于频繁、剧烈呕吐者,评估血压、尿量、皮肤弹性及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症状。
【护理措施】
1.患者呕吐时,给予身体支持和心理安抚。
对于意识清醒者,扶住患者的前额或给予身体支撑,防止因头晕、乏力、虚弱等发生跌倒;对于意识障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人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2.观察呕吐物颜色、性状和量,必要时采集标本送检。
3.患者呕吐后,及时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舒适。
更换因呕吐污染的衣、被,整理周围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1.频繁呕吐者,防止呕吐物污染衣、被针对引起呕吐的不同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
妊娠呕吐
者,鼓励孕妇少食多餐;精神因素或条件反射引起呕吐者,应尽量避免引起呕吐因素。
呕吐较轻者,可进食清淡食物,鼓励口服补液;呕吐剧烈者,宜禁食,并卧床休息。
避免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过冷、过热、油炸、辛辣等食物。
医院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护理常规

医院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护理常规一、定义及机制(一)定义恶心是上腹部的一种特殊不适的感觉,指的是一种试图在喉咙及会厌将胃内容物吐出的强烈欲望。
严重的恶心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头晕、出汗、流涎、心率改变。
呕吐则指膈肌、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收缩,呼吸运动停止,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不自主地经贲门食管逆流出口腔。
一般而言,恶心通常发生于呕吐之前。
干呕指的是在呕吐之前呼吸肌及腹部肌肉的规则收缩,在呕吐前除干呕现象外,常见的还有因唾液分泌增加而流口水的动作。
(二)发病机制在延髓中有两个功能不同的呕吐控制中枢:一个是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背外侧缘,接受各种神经的传入冲动,引起协调的呕吐反射动作;另一个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位于呕吐中枢附近的第四脑室底,其本身不能直接引起呕吐动作,但可接受引起呕吐的各种化学物质或内生代谢产物的刺激,然后由此发出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因此,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实际上是具有特殊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发生区,可以触发呕吐。
呕吐中枢接受的神经冲动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中枢神经刺激系来自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可由这些部位的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引起,也可由精神因素引起。
2.末梢神经刺激系来自心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的病变,冲动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与交感神经的内脏传入神经,将末梢神经刺激传入呕吐中枢,也可由视、嗅、味等神经反射引起。
3.由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形成的传入冲动有些物质如吗啡、强心或;某些代谢障碍,如酮中毒、尿毒症,这些都是有效的化学刺激物,均可兴奋化学感受器触发区,然后发出冲动传入呕吐中枢。
各种冲动刺激呕吐中枢达到一定强度,由呕吐中枢发出冲动,再由支配咽、喉部的迷走神经、支配食管及胃的内脏神经、支配膈肌的膈神经、支配肋间肌及腹肌的脊神经这些神经及肌肉的协调动作完成呕吐的全过程。
恶心的发生机制与呕吐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呕吐中枢接受冲动的强度不同。
若胃逆蠕动较弱或贲门不开放,胃内容物无从排出,患者即有欲吐的感觉,则为恶心。
呕吐的护理常规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 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
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c) 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
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智 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 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d) 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护理要点
e)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f) 观察呕吐物的内容、颜色、性质、
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g) 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
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h) 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 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 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护理要点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饮食护理: ① 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② 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③ 食积者应节食。 ④ 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
呕吐的护理常规
主讲人:袁 2012-4-27
概念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 胃内容物丛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 现。
护理评估
① 呕吐物的内容、颜色、性质、 气味、次数和时间。
② 饮食、生活习惯。 ③ 心理社会状况。 ④ 辩证:寒犯胃证、食滞胃肠
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 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护理要点
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 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临证施护: ① 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
适量热服。 ② 食滞肠胃,呕吐不得吐者,可光饮
用温热盐水,可用压舌板探吐。 ③ 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④ 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
健康教育
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 劳累。
呕吐的护理常规

呕吐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性胃炎,贲门或幽门痉挛,胰腺炎,胆囊炎等出现呕吐时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病机(一)外邪侵袭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
(二)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冷热失调,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三)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四)脾胃虚弱劳倦久病,耗伤中气,或脾胃素虚,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
二、分型及施护要点(一)寒邪犯胃证主证: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苔白腻,脉浮滑。
1.生活起居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2)患者应安卧休养,保暖避风寒。
(3)呕吐物应及时清除,并消毒被污染的衣被。
2.饮食护理(l)呕吐势暴暂予禁食,病情好转后进全流或半流饮食,逐渐恢复软饭膳食,宜少量多餐,饮食宜热宜软易于消化。
(2)忌生冷瓜果和辛辣肥甘厚腻。
(3)食疗:用藿香粥:藿香15g,粳米100g;防风粥:防风10--15g,葱白2个,粳米100g。
煮熟,分次食用。
3.用药护理(1)中药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口服。
(2)药宜热服,少量渐进,汤剂不受时,配以生姜止呕。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5.专科护理(1)呕吐频作,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2)脘腹部热敷,并用手掌自上脘向下按摩胃脘部,(3)针刺合谷、内关穴,艾灸中脘。
(4)观察并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及呕吐时间。
(5)注意观察寒热情况及舌、脉变化,定时测体温,以了解疾病进退情况。
(二)食滞胃肠证主证: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性胃炎,贲门或幽门痉挛,胰腺炎,胆囊炎等出现呕吐时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病机(一)外邪侵袭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
(二)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冷热失调,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三)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四)脾胃虚弱劳倦久病,耗伤中气,或脾胃素虚,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
二、分型及施护要点(一)寒邪犯胃证主证: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苔白腻,脉浮滑。
1.生活起居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2)患者应安卧休养,保暖避风寒。
(3)呕吐物应及时清除,并消毒被污染的衣被。
2.饮食护理(l)呕吐势暴暂予禁食,病情好转后进全流或半流饮食,逐渐恢复软饭膳食,宜少量多餐,饮食宜热宜软易于消化。
(2)忌生冷瓜果和辛辣肥甘厚腻。
(3)食疗:用藿香粥:藿香15g,粳米100g;防风粥:防风10--15g,葱白2个,粳米100g。
煮熟,分次食用。
3.用药护理(1)中药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口服。
(2)药宜热服,少量渐进,汤剂不受时,配以生姜止呕。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5.专科护理(1)呕吐频作,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2)脘腹部热敷,并用手掌自上脘向下按摩胃脘部,(3)针刺合谷、内关穴,艾灸中脘。
(4)观察并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及呕吐时间。
(5)注意观察寒热情况及舌、脉变化,定时测体温,以了解疾病进退情况。
(二)食滞胃肠证主证: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
苔厚腻或垢,脉滑或沉实。
1.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经常通风换气,及时清除污物,消除秽臭之气。
(2)呕吐时不宜止吐,应鼓励病人尽量将胃中食物吐出。
若欲吐不得吐者,可先内服适量温淡盐水,随用压舌板或棉签探喉取吐,因势利导。
(3)吐后用温开水漱口,以消除口中酸腐气味。
2.饮食护理(1)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轻者给予素半流质饮食。
重者禁食24小时,然后酌情给予半流食物,由少逐增,但应避免食物过量病又发作。
(2)忌油腻、炙煿之品。
(3)食疗:可选用三仙粥:炒麦芽10g,炒山楂片5g,神曲10g,红糖适量,粳米100g.神曲用布包好,与麦芽、山楂同煎取汁,粳米煮粥将熟时兑入药汁再煮2沸,加入适量红糖即可食用;莱菔子粥:莱菔子15g粳米100g。
3.用药护理(1)中药方选保和丸加减口服。
(2)如饮入即吐者,可少量频服。
4.情志护理(l)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易致呕吐。
(2)进食时应保持心情舒畅。
5.专科护理(l)可给鸡内金粉,山楂粉各1.5g,温开水调服,以消食助运。
(2)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枳实,生大黄粉I.5g,温开水调服,以通腑导滞。
(3)遵医嘱针刺止呕,取中脘,内关,公孙等穴。
(三)痰饮停胃证主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
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1.生活起居护理(l)休息,以护养脾胃功能。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勤更换已脏衣服。
(3)保持口腔清爽,呕吐后要漱口。
2.饮食护理(l)饮食宜细软,温热,清淡素食为主。
(2)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戒烟酒。
(3)呕吐甚者,遵医嘱暂禁饮食。
(4)食疗:用复方薤白粥:薤白10g,陈皮15g,生姜3片,粳米100g。
先将薤白,陈皮洗净,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生姜同煮为粥;橘皮粥:橘皮15~20g,粳米100g。
3.用药护理(1)中药选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2)宜少量频服。
(3)遵医嘱合理静脉用药,以补充体液的不足。
4.情志护理(1)忧思较重者要及时疏导忧思焦虑的情绪,达到安宁祥和。
(2)焦虑不安者,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特点及预后情况。
获得病人的配合。
5.专科护理(1)呕吐频作,可予竹沥水30ml,姜汁3~5滴,用温开水调和频服。
(2)呕吐痰涎较多时,可用陈皮10g,生姜5片,煎汤饮。
有化痰止呕的作用。
(3)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呕镇静剂。
(4)遵医嘱针灸疗法止呕。
(四)肝气犯胃证主证: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脘胁烦闷不适,嘈杂。
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1.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安静舒适,室温略低,光线柔和,静心休养。
2.饮食护理(l)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柑橘、梨、苹果、西瓜等。
(2)少食甘肥油腻,忌辛辣炙煿之品,戒烟酒。
(3)食疗:①用半夏粥:半夏5g,紫苏子5g,吴茱萸5g,粳米100g,红糖适量,姜汁5ml。
先将上3味药煎煮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红糖、姜汁,再煮片刻即成,温服。
②加味梅花粥:白梅花3~6g,生姜汁5ml,粳米1009。
分次服用。
3.用药护理(1)中药方选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2)中药宜少量温服。
4.情志护理(1)调畅情志,避免忧思恼怒,参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看报,陶冶性情,化解不良情绪,怡情悦志。
(2)向患者讲解保持情志舒畅的方法和要领。
5.专科护理(1)可用佛手片或陈皮煎汤代茶。
(2)用薄荷泡水饮用,助理气解郁。
(3)针刺止呕,取内关,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等穴,以理气降逆和胃。
(五)脾胃虚寒证主证: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
神疲倦怠,胃脘隐痛,喜暧喜按,畏寒肢冷,面色恍白。
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弱。
1.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温暖,阳光充足,注意胃脘部保暖,可热敷胃脘部或用寒痛乐等熨药熨敷胃脘部。
(2)重症患者应卧床静养,轻症患者可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宜。
2.饮食护理(1)加强饮食调养,“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食物宜热宜软,以半流或软食为主,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2)忌生冷瓜果,少食肥腻不易消化食物。
(3)食疗:用椒面粥:蜀椒3~5g,白面粉100g,生姜3片;豆蔻粥:肉豆蔻5~10g,生姜3片,粳米100g。
煮熬后分次服用。
3.用药护理(1)中药方选理中丸加减口服。
(2)汤药宜热服。
饭后分次服用。
4.情志护理:耐心解释病情,生活上关心体贴,精神上多予鼓励。
5.专科护理(l)呕吐持续不缓解者,可服生姜红糖水,或生姜片泡水饮,或用灶心土煎汤代水,以温胃止呕。
(2)艾灸止呕,灸隐白、脾俞。
(六)胃阴亏虚证主证:时时干呕,呕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复发作。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1.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凉爽通风,空气新鲜,湿度略高,光线柔和。
(2)起居有节,劳逸适度。
2.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甘凉食物,如绿豆汤,藕粉,荸荠汤,莲子汤,或分别用鲜芦根,麦冬,元参煎汤代茶饮。
可多食西瓜、丝瓜。
(2)禁食辛辣香燥及醇酒。
补充津液,多饮果汁,如梨汁、藕汁、西瓜汁等。
(3)食疗方可选用麦冬粥:麦冬10g,人参3~5g,粳米100g,白糖少许;羊乳粥:新鲜羊乳200-250ml,粳米100g。
粳米煮熟,待粥将熟时,加入羊乳,同煮至粥成。
3.用药护理(1)中药方选麦门冬汤加减口服。
(2)汤药宜少量缓进。
若药随呕吐而出,可于药液中放入姜汁少许。
(3)若呕吐剧烈,食药入胃即吐出为胃气衰败的危重征象,可用人参煮粥之法4.情志护理调畅情志,避免外界不良刺激,防止动怒生火,诱发或加重呕吐。
5.专科护理(l)呕吐反复发作,伴有皮肤弹性下阵,两眼凹陷,而致津亏液脱者,应及时静脉输液。
(2)大便秘结,宜多食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通便,不宜给泻剂,以防阴津更伤。
三、并发症护理脱证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
及时采血查电解质水平。
3.给予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康复护理1.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酗酒,暴饮暴食,勿过食生冷、油腻及辛辣伤胃之品。
2.起居有时,顺应季节变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防寒保暖,尤应注意胃脘部保暖,久病体虚者,充分休息,劳逸适度。
3.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或用手掌自上脘向下按摩胃脘部,反复做20次,每日数次,增强脾胃功能。
4.调摄精神,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诱发呕吐。
5.明确诊断,避免致病因素。
若中年以上者,反复呕吐,应认真检查,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