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1. 悠久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2. 多样性的地理景观:中国地域广大,山川、河流、湖泊、峡谷、草原等景观丰富多彩,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
3. 浓郁的民族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手工艺品,如苗族的苗绣、布依族的木偶戏等。
4. 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 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是中国的独特文化,已经发展了几千年。
中医对于人们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也成为了世界上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
6. 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艺独特,以“五味八菜”为主要特征,如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等。
7. 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国的自然风光十分美丽,包括神奇的自然景观、著名的山水画、丰富的植物、珍稀的动物等,如华山、黄山、珠穆朗玛峰等。
第10章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重文传统与重人传统有一定相似之处,凡是曾被历史名人留下游 记、诗词、楹联、题名的地方大都被后人看重,视为旅游名胜。。 中国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凝聚着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我们祖先 的聪明才智,不断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和艺术熏陶,是我 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西 安 古 城 墙
平 遥 古 城
(二)饯饮,也叫饯行,是送行即将结束时亲朋好友在路边为游子举行的一种敬酒道别 的仪式。临别饯饮的目的在于让游子饮家乡水酒,强化游子的家乡观念,借酒消减离别 之愁,而且饮酒可以让游子在踏上征途之时增加胆量。
❖ (三)唱离散曲,
❖ (四)折柳,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送别 礼俗,在文人墨客中更成为一种时尚。折柳寓意有二,一为 柳树生命力强,无论生长在哪里,都能枝繁叶茂,用其赠友 送别,以示祝愿;二为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寓意挽 留,
二、重文传统
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门类众多,内容丰富
❖ (一)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文学创作需要才情,而才情的激发则来自山水的灵性。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创作了众多歌颂自然的诗篇, 其笔下的泰山雄浑、崇高,“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黄山险要、奇特,“丹崖 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黄河壮美、磅礴,“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每一篇诗作都充满 浪漫的激情,每一处景观的描写都令人怦然心动,是我 国旅游文化特别是旅游文学中绚丽的奇葩。
❖ 二、尚自然传统
❖ (一)“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中国旅游文化崇尚自然传统的表现之一就是对 自然形式美的爱恋,使人的感官感到舒适、惬意,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着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崇高自 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王维等从不同侧 面、不同程度上阐释和演绎着古人依恋自然的传 统。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涵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和第二章“各地区旅游文化”两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章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使学生熟悉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提高对旅游文化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旅游文化一、基本概念1. 定义2. 分类二、发展历程1. 古代旅游2. 近现代旅游3. 当代旅游三、特点1. 地域性2. 多样性3.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本地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有何不同?
一、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亲情、传统节日等,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是热情好客、尊敬长辈、保持传统文化习俗。
相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文化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独立,因此他们的旅游文化通常延续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特点。
二、对交通的态度
在中国,人们通常喜欢开车、乘地铁或公交车,还有一些传统的交通方式,如骑自行车和走路。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自驾游或搭乘火车、飞机、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三、饮食习惯
中国旅游文化饮食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中国人喜欢在家或酒店里用餐,而西方人通常喜欢去餐馆或咖啡馆,享受各种文化的美食。
四、信仰与宗教
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多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而西方国家以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流信仰。
五、旅游礼仪
在中国,人们通常礼貌待客,向客人提供热情好客、礼貌、尊重的服务;在西方国家,礼貌待客也同样重要,不过有些地方可能会更加注
重客户的隐私、安全和其他需求。
总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国人民的不同习惯和信仰,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之间的差异。
对于那些想了解不同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人来说,这些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因此,文化交流和旅游文化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让我们共同体验世界上不同的旅游文化吧!。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1.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2.知识讲解中实际案例的结合。
3.实践情景引入中家乡旅游文化的讨论与分析。
4.例题讲解中长城的开发与保护措施的探讨。
5.随堂练习中宣传册的设计指导。
6.作业设计中主题短文的撰写与旅游资源分析。
一、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图片展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他们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学生分享游览经历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答案要求:围绕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意义、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展开,不少于500字。
2.作业题目:分析家乡的一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答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关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力量。
2.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实践情景引入:以“家乡的旅游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过程细节: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
4.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长城为例,分析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措施。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2. 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及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底蕴;②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
(2)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①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现象;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文化。
(3)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①介绍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②分析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旅游文化交流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2.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3. 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谈谈其文化特点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2)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 道教思想的基本来源是什么?其基本教义包括哪些内容? • 你如何理解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请你说出几个基督教节日的来历。 • 基督教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 请你设计一条宁夏回民穆斯林旅游团赴新疆乌鲁木齐的旅
• 厅堂、楼阁、馆斋、榭、轩、舫、亭、廊、桥、 墙
• 匾额、楹联与刻石
• 中国园林的构景手段
• 抑景 • 添景 • 夹景 • 对景 • 框景 • 漏景 • 借景 • 移景
第三节 中国园林艺术欣赏
• 颐和园
• 承德避暑山庄
• 拙政园
• 留园
第四节 东西方园林比较
• 西方园林的主要流派
• 意大利园林 • 法国园林 • 英国园林
• 红茶
• 红茶的特色与分类 • 著名的红茶
− 祁门红茶 − 宁州红茶 − 云南红茶
• 乌龙茶
• 乌龙茶的特色与分类 • 著名的乌龙茶
− 铁观音 − 武夷岩茶 − 凤凰茶
• 花茶
• 花茶的特色与分类 • 著名的花茶
− 茉莉花茶 − 珠兰花茶
• 信仰上帝 • 信始祖原罪 • 信基督教救赎 • 信灵魂不灭、末日审判
• 基督教的经典和标志
• 基督教的礼仪
• 洗礼 • 弥撒 • 祈祷
• 基督教的宗教禁忌 • 基督教教堂的建筑艺术 • 基督教的传统节日
• 圣诞节 • 复活节 • 情人节
• 世界著名的基督教教堂
•罗马圣彼得教堂
•巴黎圣母院
第四节 伊斯兰教文化
•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 北传佛教 • 南传佛教 • 藏传佛教
• 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
• 佛教的基本教义
• 四谛说 • 八正道 • 十二因缘说 • 三法印
• 佛教的主要经典及标志和象征
• 佛教的主要经典 • 佛教的标志和象征
• “卐” • 念珠 • 转经筒 • 莲花
• 佛教供奉的对象
• 三身佛 • 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 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 菩萨 • 罗汉
课堂练习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过年 习俗有哪些差异?试举例说 明节日习俗对于区域旅游业 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旅游宗教文化
学习目标
• 了解四大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史 • 理解四大宗教的基本教义 • 掌握宗教文化艺术的丰富内容和
主要特征 • 熟悉我国主要的宗教名胜古迹
第一节 佛教文化
• 佛教的创立 • 佛教的发展 • 佛教的传播
第三节 中外文化交流
• 汉—唐:中外文化的第一次 交流期
• 宋—清:中外文化的第二次 交流期
• 近现代:中外文化的第三次 交流期
第四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举要
•天文历法 •数学
• 四大发明的文化内涵
•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近代科技 停滞的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有“科技”无“科学” •强调实用,注重整体
• 民俗的分类及特点
•社会经济民俗 •信仰民俗 •游艺民俗
第二节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婚姻和民居民
俗
•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 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 丰富性 • 层次性
• 典型的少数民族服饰
• 维吾尔族服饰 • 哈萨克族服饰 • 高山族服饰 • 回族服饰 • 傣族服饰 • 纳西族服饰 • 藏族服饰
•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
化留下的典型旅游资源。
第二章 旅游民俗文化
学习目标
• 掌握民俗的内涵及民俗类型 的划分
• 理解图腾的本质及文化内涵 •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俗和传
统节日习俗的典型文化特征
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
• 民俗的概念
• 民俗的载体和主体是“族群”, 而非“民族”
• 民俗必须是自古沿袭至今的文化 现象
• 民俗必须得到特定族群内绝大多 数成员的共同认可
• 哈萨克婚俗 • 白族婚俗 • 苗族婚俗
• 少数民族民居文化习俗
• 蒙古包 • 羌寨 • 竹楼 • 白族民居 • 土掌房 • 碉房与帐房
第三节 我国的传统节庆习俗
• 汉族的传统节日
• 春节 • 立春 • 龙抬头 • 清明节 • 上巳节 • 端午节 • 七夕节 • 中元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 冬至 • 祭灶日
•中国近代科技停滞的原因
第五节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 宗法制: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 特色和标志
• 科举制:影响深远的选官选才制度
•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吏 治选官的重大发展
• 明清科举制:层级严密的考试系统和 教条化的考试模式
课堂练习
• 中国各时期文化有何特征? • 举例说明我国各历史时期文
游线路。
第四章 旅游建筑文化
学习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 理解中国宫殿建筑、礼制建筑、
陵墓建筑和塔建筑的相关知识 •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及
基本构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 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
• 以木材和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 • 采用框架式结构 • 讲求整体美与空间秩序 • 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 • 重视表现建筑特有的象征含义 • 装饰绚丽多彩
• 陵墓建筑
• 陵墓的封土
• 方上 • 以山为陵 • 宝城宝顶
•陵园的建筑 •墓室的结构
•土穴墓 •木椁墓 •砖石墓
•随葬品
• 塔建筑
•塔建筑概述 •造塔与礼塔
•造塔的功德 •礼塔的功德
课堂练习
建筑是历史文化观光旅 游的主要看点之一,结合本 章所学的内容,讨论我国各 类古代建筑的精神特征。
第五章 旅游园林文化
第一章 旅游历史文化
第一节 历史、文化概述
• 历史的由来 • 文化的本质及内部结构
• 物质文化层 •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 精神文化层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
• 史前文明: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 先秦: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 秦汉:中国文化的形成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融合期 • 隋唐:中国文化的成长期 • 宋元:中国文化的成熟期 • 明清:中国文化的巅峰和衰落期 •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 宫殿建筑的布局
− 严格的中轴对称 − 九五之数 − 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 前朝后寝
• 宫殿外陈设
− 华表 − 石狮 − 日晷 − 嘉量 − 吉祥缸 − 鼎式香炉
• 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家宫殿
• 北京故宫 • 沈阳故宫
• 礼制建筑
• 祖庙与社稷坛
• 北京的太庙 • 北京的社稷坛
• 天、地等坛 • 文庙与武庙 • 宗祠
• 传统饮酒文化的根基——酒德和酒礼 •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 婚姻饮酒习俗 • 其他饮酒习俗 • 独特的饮酒方式 • 劝酒 • 酒令(觞令)
第四节 茶文化
• 茶的产生及发展 • 茶的分类
• 绿茶
• 绿茶的特色与分类 • 著名的绿茶
− 西湖龙井 − 太湖碧螺春 − 黄山毛峰 − 庐山云雾 − 屯溪珍眉 − 都匀毛尖 − 阳羡雪芽 − 信阳毛尖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 饮食与饮食文化
• 饮食 • 饮食文化
• 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 饮食的起源
• 食物的来源 • 火的利用 • 陶器的使用
• 饮食的发展
• 食物的发展 • 食器的发展
• 中国饮食文化特有的民族风格
•两大观念
•(1)重视饮食(2)注重科学饮食
•三大原则
•(1)本味主张(2)追求科学和艺术(3) 医食同源和饮食养生
• 东西方园林风格比较
• 东方园林的风格 • 西方园林的风格
• 东、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课堂练习
比较我国古代园林与西 方园林风格的异同。
列举我国著名的园林, 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色。
第六章 旅游饮食文化
学习目标
• 了解我国饮食与饮食文化的 起源和发展
• 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特有的民 族风格
• 掌握我国的各大菜系、酒文 化及茶文化
• 关圣帝君 • 王灵官
• 宫观的主要殿堂
• 山门殿 • 灵宫殿 • 三清殿 • 玉皇殿 • 三官殿 • 三官殿
• 道教礼仪
• 抱拳 • 磕头
• 道教名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青城山
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
• 基督教的产生 • 基督教的发展 •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满族 • 朝鲜族 • 鄂伦春族 • 赫哲族 • 蒙古族 • 纳西族 • 柯尔克孜族 • 布依族 • 土家族 • 壮族 • 哈尼族 • 仡佬族 • 维吾尔族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主要客源国的民俗与禁忌
• 日本的民俗 • 朝鲜半岛的民俗 • 新加坡的民俗 • 英国的民俗 • 法国的民俗 • 美国的民 • 澳大利亚的民俗
•四大习俗
•(1)以谷物为主(2)以素食为主,肉 食为辅
(3)讲究五味调和(4)以三餐制为主
•五大特点
•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食品制作的灵活性 •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区域风格的历史延续性 •区域间交流的通融性
• 十美风格
•味 •色 •香 •质 •形 •序 •器 •适 •境 •趣
第二节 中国的菜系
• 私房菜
•素菜
•素菜的产生和发展 •素菜的风味特点
•药膳
•药膳的产生和发展 •药膳的分类及其功效特点
第三节 酒文化
• 酒与酒文化
• 酒的酿造及作用 • 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酒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