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

合集下载

张思德

张思德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 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 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 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 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 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 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 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着 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 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样一扔, 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 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 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1944年九月五日,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地皮湿漉漉的,地里的 活儿干不成了,大伙儿都建议争取时间多打窑,多烧炭,队长和张思 德商量以后,决定临时组织一个突击队,进山赶挖几个新窑。 张思德带着小白、小朱、小李等8个战士,精神焕发,干劲十足, 一路唱着歌到了庙河沟的山林,沾满露水的青冈树叶显得鲜红欲滴, 高大的白桦、松树更加挺俊。 张思德带着8个战士,分成3个组,分散在3个地方挖。 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干。窑越挖越深了,但是,里面还是直不 起腰。张思德钻在里面,猫着腰,累得满头大汗。小白蹲在洞口朝里 边喊:“组长,出来歇歇,让我进去干会儿吧!” “不用了!”张思德总是这样照顾别的同志。 这时,天更加阴了下来,牛毛细雨下大了。张思德赶紧从窑洞里 钻出来,把一条背炭用的麻袋披在小白身上。小白说:“天气凉,你 也披一条吗!”张思德说:“我不要紧!”说着,张思德拿上两条麻 袋,向山后沟走去, 小李、小朱几个战士见张思德给送来了“雨具”,干得更欢了。 他们喊道:“小雨大干,大雨猛干,不下雨拼命干,保证今天挖好 窑!” 张思德也高兴地说:“好哇!”说着,把麻袋递到了战士们的手 里,顶着雨回到自己干活的地方,和小白一起继续挖窑。

精选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精选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

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

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

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

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

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

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

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

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1秘书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1秘书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篇1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

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

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

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

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

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

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

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

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

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

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

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

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

张思德的观后感(四篇)

张思德的观后感(四篇)

张思德的观后感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在他牺牲后,___专门写了为人民服务来纪念他。

张思德是伟大的!他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小事,但是众多个平凡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不可或缺的,平凡中关心他人,在平凡中做出伟大。

从___年参军,过草地,尝百草,编草鞋,送信,照顾孤儿,不忘战友,关心战友、哑巴炊事员、烧窑……最高的职位只是个班长,但是职称高又能怎样?张思德做着平凡的小事,但也不失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平凡的小班长也比那些犯了错了的旅长、团长、营长更有意义!如若把张思德的价值拿出来与他人相比较,就会是对他的亵渎,如果他想有所彰显,又何必做那么多别人不记得、不知道的小事?___在任他为警卫员时,让他说说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如果在现在或是换做其他人,为了职位或者某些利益,谁会说自己没什么优点?谁会真诚地袒露自己?___替他总结了张思德的最大的优点是:不说话;最大的缺点是:不说话。

这最大的优点让他变得有意义,那最大的缺点也就使他是平凡的,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说到命运,那时的个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交给党,交给革命,那么说张思德的死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似很空,很大,只是个思想指标,思想空壳,并没有实质内容。

但是归于生活,回到实际来看,这些不仅体现在那些惊天动地的政策为人、为民,更体现在那些平凡细微的小事上。

我们因为正在享用着这些细小的关心和益处,所以没有觉察到它的意义,当它离开或消失时才会引得我们注意,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身边平凡的人,更要在平凡生活中小事去着手,平凡在不知不觉中变的有意义。

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没有意义。

张思德平时不说话,很木讷,肯吃苦,做实事,细心、关心、爱心、奉献之心,这些使他在做___的警卫工作,是对他的肯定,是对革命的保障。

主席在追悼会上说,他是个伟大的人,死重于泰山,成天跑来跑去,也许你们不认识他,那是因为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凡的战士,他们都一样。

平凡英雄张思德

平凡英雄张思德

平凡英雄张思德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24年第16期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这位战士叫张思德,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

1915年,张思德出生在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

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随部队到达陕北后,张思德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场上,张思德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战友们敬佩地称他为“小老虎”。

一次战斗中,他两度负伤。

可是冲锋号一响,他就置自己伤情于不顾,跃出战壕,冲进敌阵,击毙机枪手,一人缴获两挺机关枪。

在长征途中,张思德总是挺身而出。

一次,饥肠辘辘的战友发现了“水萝卜”,他抢过叶子以身试毒,不幸中毒昏迷。

刚被抢救过来就说:“这种‘水萝卜’有毒,千万不要吃,快告诉大家。

”平日里,张思德处处先人后己,时时无私奉献,始终关心同志、爱护战友。

生活简朴的张思德有一只搪瓷碗,伴随他三过雪山草地,碗壁上坑坑洼洼,搪瓷几乎掉光了。

部队给他发了新碗,他却把新碗送给别人,自己依然用旧碗。

1941年冬,张思德和战友在执行任务途中,发现一辆车陷入冰河。

他当即脱下鞋袜,跳入刺骨的冰河中又是破冰,又是推车,竭尽全力帮被困车辆脱险。

1942年春,他在杨家岭大礼堂工地参加劳动。

上大梁时支架突然断裂,他只身一人上前顶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战友,自己却受了伤。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

张思德也被调到中央警卫团1連当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

他说:“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

”不久,张思德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事例一:捐资助学张思德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士,他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一直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其中一个令人感动的事例是他的捐资助学。

在张思德所在的城市,有许多贫困家庭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看到这个问题,张思德决定行动起来。

他先是调查了那些贫困家庭的情况,了解到有许多优秀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

于是,张思德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用于支援这些学生的学费、书籍和学习用品。

通过广泛宣传和社会捐赠,张思德的教育基金迅速筹得了巨额款项。

他与学校合作,选拔出接受资助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之后,他还亲自去贫困家庭进行探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通过这些努力,许多贫困孩子得以继续上学,有机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事例二:义务清洁工张思德所在的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缺乏专业的清洁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清扫。

为了改善小区的环境,张思德主动担任起义务清洁工的角色,为居民们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每天清晨,张思德会提前起床,拿着清洁工具,进行公共区域的清扫工作。

他清洁楼道的地面、擦拭楼道的扶手,定期清理垃圾箱,保持小区整洁。

同时,他还帮助老年居民扔垃圾、搬运重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居民们提供方便。

张思德的义务清洁工行动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赞扬和支持。

他的行为激励了更多居民加入到环境整治工作中,小区整体的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事例三:建立免费医疗服务机构在张思德所在的城市,有许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甚至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思德联合一些医生和慈善机构,建立了一家免费医疗服务机构。

这家机构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包括日常门诊、急救救治、慢性病管理等。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医疗团队,包括多位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机构还组织医疗义诊和健康讲座,以提高社会对医疗知识的认知。

张思德

张思德

张思德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楷模。

1915年4月19 日(农历三月初六),这天是谷雨节气,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

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

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张思德家本来就生活艰难,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张思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忧愁。

因为张思德的母亲产后得病,卧床不起,没钱买药,无米下锅,所以没有奶水喂孩子,只好拖着重病的身子,从穷苦乡亲那里讨得一点谷米,捣碎后熬成糊糊喂养孩子。

母亲望着这个出生在谷雨节,用谷米糊糊喂养的瘦弱孩子,给他取名“ 谷娃子” 。

张思德生下才7 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

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

此后,张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

大哥给地主干活,累死在水田里;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猪市场的戏台旁;生父张行品外出谋生,流落他乡。

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

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

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4 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

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

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

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张思德养母刘光友家原有一幼女,但不幸夭折。

所以刘光友视张思德如己出,对其疼爱有加。

刘光友于1933年12月在六合场(现思德乡)一根田埂上送别了加入工农红军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再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六合场。

我眼中的张思德作文

我眼中的张思德作文

我眼中的张思德作文张思德,这个名字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符号,或者是一段遥远的记忆。

但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

我最初了解到张思德,是在书本上。

那时候,他的形象是模糊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一张黑白照片。

然而,随着我对他的深入了解,他在我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

打小,他就受尽了苦难,可这并没有磨灭他内心的善良和坚韧。

在红军队伍里,他总是默默地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有一次,部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

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道路泥泞不堪。

大家都又累又饿,脚步沉重。

张思德看到有个小战士背着沉重的装备,艰难地走着,他二话不说,就接过了小战士的背包,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那背包沉甸甸的,压得他的肩膀都有些微微弯曲,但他的步伐却依然坚定。

一路上,他还不断地鼓励着大家:“同志们,加把劲,这点困难算啥子,咱们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他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格外有力,让大家都重新燃起了斗志。

还有一回,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庄里。

村里有户人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在一场大雨后摇摇欲坠。

张思德得知了这个情况,马上带着几个战士去帮忙。

他爬上屋顶,小心翼翼地更换着破损的瓦片,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一刻也不停歇。

修完屋顶,他又帮忙修补墙壁,把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户人家感激不已,非要留他们吃饭,可张思德摆摆手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帮到乡亲们,我们心里高兴!”张思德对待战友,那更是没话说。

有个战友生病卧床,张思德就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他。

每天,他都会打来热水,为战友擦洗身子,还会把饭菜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

晚上,他就睡在战友旁边,只要战友有一点动静,他立马就起来查看。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战友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1944 年 9 月 5 日,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 29 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思德》讲述了共产党人的动人故事。

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他们都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部影片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体会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

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利伟到奥运健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的心中。

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

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

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

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

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

同时,这种震撼力也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

影片诠释了众人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

真正的美善,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

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

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回答:2006-12-01 18: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