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

合集下载

张思德

张思德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 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 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 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 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 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 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 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着 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 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样一扔, 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 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 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1944年九月五日,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地皮湿漉漉的,地里的 活儿干不成了,大伙儿都建议争取时间多打窑,多烧炭,队长和张思 德商量以后,决定临时组织一个突击队,进山赶挖几个新窑。 张思德带着小白、小朱、小李等8个战士,精神焕发,干劲十足, 一路唱着歌到了庙河沟的山林,沾满露水的青冈树叶显得鲜红欲滴, 高大的白桦、松树更加挺俊。 张思德带着8个战士,分成3个组,分散在3个地方挖。 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干。窑越挖越深了,但是,里面还是直不 起腰。张思德钻在里面,猫着腰,累得满头大汗。小白蹲在洞口朝里 边喊:“组长,出来歇歇,让我进去干会儿吧!” “不用了!”张思德总是这样照顾别的同志。 这时,天更加阴了下来,牛毛细雨下大了。张思德赶紧从窑洞里 钻出来,把一条背炭用的麻袋披在小白身上。小白说:“天气凉,你 也披一条吗!”张思德说:“我不要紧!”说着,张思德拿上两条麻 袋,向山后沟走去, 小李、小朱几个战士见张思德给送来了“雨具”,干得更欢了。 他们喊道:“小雨大干,大雨猛干,不下雨拼命干,保证今天挖好 窑!” 张思德也高兴地说:“好哇!”说着,把麻袋递到了战士们的手 里,顶着雨回到自己干活的地方,和小白一起继续挖窑。

精选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精选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

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

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

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

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

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

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

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

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1秘书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1秘书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篇1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

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

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

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

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

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

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

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

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

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

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

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

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

讲红色故事教师演讲稿

讲红色故事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一段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张思德的故事。

张思德,原名张思诚,1915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7年,年仅12岁的张思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1933年,张思德加入了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在红军长征途中,他表现出了极高的革命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935年,张思德担任了红军学校的一名教员,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张思德是一位有着深厚教育情怀的教师。

他深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他始终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在红军学校,张思德担任了政治教员和军事教员,他不仅传授学生革命理论,还教授他们军事技能。

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在张思德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把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放在首位。

在红军学校,张思德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1936年,张思德在红军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他说:“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

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句口号,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

然而,就在张思德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1936年10月,张思德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了敌人的袭击。

在激烈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牺牲,年仅21岁。

他的牺牲,让无数人为之痛心,也让他的事迹流传千古。

张思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无私奉献。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张思德的故事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张思德的故事
在进草地二十多天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首长们把驮文件的马杀了,战士们把牛皮带煮了充饥。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按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组织号召的“尝百草”活动中,见到一种草,他总是先尝,发现能吃的,就马上告诉兄弟单位。一天,一名战士采了一些类似野萝卜的植物,张思德怕它有毒先尝了尝,结果,他脸色发青、呕吐、浑身无力,这植物有毒……张思德慢慢醒来后,模模糊糊地看见战友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的故事——千方百计送好信
1长。当时条件很差,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雨衣都没有。
一天,鸡刚叫过头遍,张思德被叫到营部。营长交给他一封信并认真地说:“这是一封很重要的信,你马上送到南泥湾,明天天黑之前务必带着收条回来!”张思德答道:“是!”他把信揣进怀里,敬个礼,急步走出窑洞。营长追出窑洞喊:“张思德!把我的鞋换上再走!”张思德一边走一边说:“不用啦。”从延安北桥儿沟到南泥湾有九十多里路。张思德一路攀山、爬坡、走小道,没走多远,脚上的草鞋就磨飞了。山上满是石头、荆棘,脚趾被石头碰破,脚面也被荆棘划出几条血口子。他跑到一棵老桦树下,剥下几层树皮,叠在一起,又在山坡上找了一些马莲草,搓成绳子,把桦树皮串起来,绑在两只脚上。就这样,张思德穿着“桦皮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张思德简介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平凡英雄张思德

平凡英雄张思德

平凡英雄张思德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24年第16期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这位战士叫张思德,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

1915年,张思德出生在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

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随部队到达陕北后,张思德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场上,张思德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战友们敬佩地称他为“小老虎”。

一次战斗中,他两度负伤。

可是冲锋号一响,他就置自己伤情于不顾,跃出战壕,冲进敌阵,击毙机枪手,一人缴获两挺机关枪。

在长征途中,张思德总是挺身而出。

一次,饥肠辘辘的战友发现了“水萝卜”,他抢过叶子以身试毒,不幸中毒昏迷。

刚被抢救过来就说:“这种‘水萝卜’有毒,千万不要吃,快告诉大家。

”平日里,张思德处处先人后己,时时无私奉献,始终关心同志、爱护战友。

生活简朴的张思德有一只搪瓷碗,伴随他三过雪山草地,碗壁上坑坑洼洼,搪瓷几乎掉光了。

部队给他发了新碗,他却把新碗送给别人,自己依然用旧碗。

1941年冬,张思德和战友在执行任务途中,发现一辆车陷入冰河。

他当即脱下鞋袜,跳入刺骨的冰河中又是破冰,又是推车,竭尽全力帮被困车辆脱险。

1942年春,他在杨家岭大礼堂工地参加劳动。

上大梁时支架突然断裂,他只身一人上前顶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战友,自己却受了伤。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

张思德也被调到中央警卫团1連当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

他说:“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

”不久,张思德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事例一:捐资助学张思德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士,他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一直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其中一个令人感动的事例是他的捐资助学。

在张思德所在的城市,有许多贫困家庭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看到这个问题,张思德决定行动起来。

他先是调查了那些贫困家庭的情况,了解到有许多优秀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

于是,张思德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用于支援这些学生的学费、书籍和学习用品。

通过广泛宣传和社会捐赠,张思德的教育基金迅速筹得了巨额款项。

他与学校合作,选拔出接受资助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之后,他还亲自去贫困家庭进行探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通过这些努力,许多贫困孩子得以继续上学,有机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事例二:义务清洁工张思德所在的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缺乏专业的清洁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清扫。

为了改善小区的环境,张思德主动担任起义务清洁工的角色,为居民们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每天清晨,张思德会提前起床,拿着清洁工具,进行公共区域的清扫工作。

他清洁楼道的地面、擦拭楼道的扶手,定期清理垃圾箱,保持小区整洁。

同时,他还帮助老年居民扔垃圾、搬运重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居民们提供方便。

张思德的义务清洁工行动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赞扬和支持。

他的行为激励了更多居民加入到环境整治工作中,小区整体的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事例三:建立免费医疗服务机构在张思德所在的城市,有许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甚至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思德联合一些医生和慈善机构,建立了一家免费医疗服务机构。

这家机构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包括日常门诊、急救救治、慢性病管理等。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医疗团队,包括多位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机构还组织医疗义诊和健康讲座,以提高社会对医疗知识的认知。

张思德

张思德

张思德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楷模。

1915年4月19 日(农历三月初六),这天是谷雨节气,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

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

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张思德家本来就生活艰难,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张思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忧愁。

因为张思德的母亲产后得病,卧床不起,没钱买药,无米下锅,所以没有奶水喂孩子,只好拖着重病的身子,从穷苦乡亲那里讨得一点谷米,捣碎后熬成糊糊喂养孩子。

母亲望着这个出生在谷雨节,用谷米糊糊喂养的瘦弱孩子,给他取名“ 谷娃子” 。

张思德生下才7 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

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

此后,张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

大哥给地主干活,累死在水田里;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猪市场的戏台旁;生父张行品外出谋生,流落他乡。

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

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

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4 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

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

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

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张思德养母刘光友家原有一幼女,但不幸夭折。

所以刘光友视张思德如己出,对其疼爱有加。

刘光友于1933年12月在六合场(现思德乡)一根田埂上送别了加入工农红军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再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六合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住平凡成就不凡
张思德长征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思德,一名普通的战士。

他把自己化作种子,埋在了一个炭窑里,升华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一个平凡的名字从此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
1944年9月8日,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下午一点,毛泽东同志迈着沉重的步履走上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从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家喻户晓、广为人知。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些张思德长征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现已更名为思德镇的六合场,处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大山深处,四周群山环抱。

1915年农历三月初六,张思德诞生在该地韩家湾一个贫穷的佃农家中。

那时,他家中粒米无存,母亲拖着虚弱的身子,抱起小思德,走家串户,讨来半把米一把谷,然后捣碎熬成糊糊喂他。

因为,他靠着这种谷糊糊艰难存活,所以,乡亲都叫他“谷娃子”。

烧炭需要技术,从选材到烧制,全凭经验和感觉。

张思德在12岁时,就跟着父亲张行品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因此,父子俩背的炭到六合场乃至仪陇县城,都卖得快、卖得好。

而他们烧炭的艰辛却少有人知。

因为就近方便的山林田产早被那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圈占了,张思德父子俩必须深入到深山老林中,寻找名为“公地”的地方
才能取柴烧炭。

仪陇县是四川的贫困县,境内全是山地,特别缺水。

他们进山烧炭,浇灭火石所用的水都是靠从山下背上来的,一桶水背在身上要吭哧吭哧地赶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

张思德与父亲烧制的木炭在当地小有名气,可也引来了一场灾难。

地主范有万诬陷他们不交税,私自进山砍伐他人山林,将他们关进了乡公所。

等他们被保出来后,家里值钱的东西被地主范有万骗去了,租田也被收走,父子俩抱头痛哭一场。

然后,离开韩家湾,流落他乡,替人背力、挑担、打短工,当起了“巴山背二哥”。

1933年8月12日至28日,已在川陕苏区站稳脚跟的红四方面军为了解决根据地的盐荒,一举发起仪南(仪陇、南部)战役,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歼敌3000余人,缴枪4000多支,仪陇全境解放。

红军来了巴山亮,穷人翻身喜洋洋。

随着仪陇全境的解放,该县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顺利地建立了起来,张思德就是在这时参加了红军。

据仪陇县党史资料记载,张思德的父亲张行品在红军攻取仪陇时,与朱德总司令的弟弟共同为红军带路、打探敌情、运送弹药物资,表现出了很高的革命觉悟。

六合场解放后,张思德与父亲跟随红军一道回到了家乡,父亲张行品被家乡群众选为村苏维埃主席。

18岁的张思德因为能吃苦耐劳,革命态度坚决、觉悟高,做事踏实,也在父亲担任村苏维埃主席后不久,担任了村里的少先队长。

一次,张思德带着少先队员到各村去作宣传鼓动工作,当他们行至与阆中交界的仙耳岩时,天已擦黑,因这里是一个较大的山弯,少先队员们虽发现距他们百余米处有十余个行迹可疑之人,但装束及是否带
武器一时未能看真切。

张思德断定是被苏区红军打垮的敌人,于是他学着红军教会的战斗方法,立即让20多名少先队员居高临下隐蔽起来,做好战斗准备。

待大家准备好后,张思德果断地开了一枪,然后高声喊道:“你们已被红军包围了,不投降是死路一条。


那十余个敌人真以为被红军包围,乖乖地举手托枪,耷拉着脑袋走了过来。

张思德忙让少先队员从山上割来一把葛藤,将这些人结结实实捆起来,然后押到了红九军某部。

清点战果,张思德率少先队员共俘虏了15名敌人、缴枪13支、子弹50发、手榴弹20枚。

而张思德和他的少先队所使用的武器,除了5支长枪外,全部是大刀、长矛。

为此,恩阳县(今巴中市恩阳镇)苏维埃政府主席还特地将张思德他们接到恩阳,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

张思德正是凭着这样优异的表现,被选送入川陕省恩阳县列宁模范学校学习的。

由于文化底子薄,所以张思德学习起来颇为吃力。

但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创造一切条件,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

张思德为了练字,从山上剥来树皮,小心翼翼地取出纤维层,底部抹上桐油,然后晾干,再用针线装订成一个又厚又重的大本子,用以学写毛笔字。

仅仅半年,刻苦用功的张思德就以合格的成绩从列宁模范学校结业了,随后,他被分配到恩阳县独立团通信班。

张思德在恩阳县独立团还立过一次大功。

1934年2月底的一天,
敌人的一个骡马运输队要经过这里,张思德和战友获悉情报后,化装成敌军官兵,在镇上猪市坝摆好十多桌酒席,去“请”他们。

敌人共120余人,经长途远行,又累又饿,好多天没见油荤了,见有长官来请,个个眉开眼笑。

他们把骡子赶到猪市坝,拴在树上,枪也架在地上,一股脑儿都扑到酒肉喷香的桌上,不顾三七二十一地狼吞虎咽吃起来。

张思德和战友们假意殷勤地劝酒、聊天。

待至敌人酒醉神迷,张思德才站到高处,告诉他们,这酒席是谁办的。

当得知眼前的人都是红军,敌人吓呆了,再一看枪早被拿走了,就这样一个100多人的运输队的武装被解除了。

张思德和战友们将缴获的100多匹骡马和粮食、棉衣、武器、弹药等物资悉数上缴,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以上都是一些凡夫俗事,但它正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得以孵化的“温床”。

守住平凡,成就不凡。

我们每名党员都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一颗执着的心,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