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标准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标准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标准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持续发热5天以上,且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般在3天左右就会退热,川崎病一般要发烧5天以上,体温可高达38度以上甚至40度,患儿一般状态不佳,精神不好。

2. 眼睛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但一般没有分泌物。

3. 口唇改变,嘴唇和舌头红肿、有皲裂或出血,舌面红肿表面覆盖大量小疙瘩,又称“草莓舌”。

4. 皮疹,发热2-3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多样,但一般没有疱疹。

5. 手脚红肿,手指或脚趾皮肤发红,出现硬性肿胀,导致患儿不愿行走或爬行。

大约10天左右后会出现手指和脚趾自甲周开始的片状脱皮。

6. 颈部淋巴结肿大,触摸质硬,一般为非化脓性肿大。

7. 符合以下标准之一:低血压(年龄在1\~12个月的儿童收缩压<7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年龄(年)mmHg;>10岁儿童收缩压≤90mmHg);收缩压比相应年龄段儿童正常收缩压值下降20%或以上需要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正常血压水平;无论血压是否下降,出现组织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肢端凉、脉搏减弱、少尿或精神状态改变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年龄5岁以上,病程中发热持续时间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关节疼痛、肝脾肿大以及血清铁蛋白增
高明显的患儿需警惕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发生,应及时进行骨髓病理检查或组织活检以明确是否存在噬血现象,同时测定血清巨噬细胞消除受体水平以及NK细胞活性以早期明确诊断。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小儿川崎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持续性高热、结膜充血、唇、口腔和舌头黏膜充血、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多器官受累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患儿可能并不具备典型表现,因此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和体征,及时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在诊断小儿川崎病时,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等免疫学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有助于确认炎症反应程度、心脏受累情况以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三、心脏超声检查。

小儿川崎病患儿在发病后2周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心脏并发症的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对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及时发现心脏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

如血清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心电图、血清抗心肌抗体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时明确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医生需要全面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首次在日本被描述并命名。

该病主要影响小儿,特别是亚洲人群,而且在小孩中的患病率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变化。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确定川崎病诊断的有效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

其中,川崎病的Z值计算公式是根据川崎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测定,通过将患者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并将患者的测定结果转化为Z值,以确定与川崎病相关的异常指标。

Z值是一种描述测定值在参考人群中相对水平的统计量,Z值计算公式如下:Z = (实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其中,实测值是指川崎病患者的测定结果,均值是指正常儿童参考值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指正常儿童参考值的标准差。

通过计算Z值,可以将川崎病患者的测定结果转化为与正常儿童参考值的标准差偏离程度,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川崎病相关的异常。

川崎病的实验室指标常用的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

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计算出与川崎病相关指标的Z值,以辅助诊断。

除了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也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回声增多、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等。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判断川崎病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尝试使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新的技术来辅助川崎病的诊断,探索新的潜在指标和生物标志物。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进行分析,寻找与川崎病相关的异常变化,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识别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川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等多个方面,单一指标的异常并不足以确定川崎病的诊断。

因此,在使用Z值计算公式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川崎病资料

川崎病资料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1967年50例有持续性发热、皮疹、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

此后,随即发现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

事实上,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风湿热。

症状体征1.诊断标准由于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所以没有经过验证的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标准。

这些标准是由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制定的,在表1中有详细的描述。

川崎病有6种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需要有其中的5~6项同时存在。

在最近修订的标准中,由于许多患儿会较快地发生冠状动脉瘤,故只需4项表现即可诊断。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与此大致相同,但必须有发热5天以上这一表现。

越来越多的病人虽未符合诊断标准但因为有以上临床表现而被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由于在川崎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急性发热后随即可诊断出有冠状动脉瘤的存在,故提示过去应用完全的诊断标准来确诊疾病是不恰当的。

2.分期川崎病是一种三相性的疾病。

急性期通常持续1~2周,主要特征是发热,结膜充血,口咽部的改变、四肢末梢红肿、皮疹、淋巴结炎、无菌性脑膜炎、腹泻和肝功能受损。

心肌炎常见于急性期,尽管冠状动脉炎也发生于此时,但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法检测出有否动脉瘤的存在。

当发热,皮疹及淋巴结炎好转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约距离发热起始1~2周,出现手足脱皮及血小板增多。

此外,此期冠状动脉瘤开始形成。

猝死的危险最大。

亚急性期持续至发热后4周。

在起病后6~8周,当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进入恢复期。

3.主要症状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

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

川崎病 诊断标准

川崎病 诊断标准

川崎病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持续发热五天以上,正规抗生素治疗无效。

2. 双眼球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3. 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草莓舌。

4. 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5. 躯干及四肢出现多形性皮疹,无水疱或痂皮。

6. 早期手足硬性水肿,后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7. 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血沉明显升高,后期可出现血小板的增高。

请注意,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若孩子发生没有诱因的发烧持续5天以上,并出现4种或5种以上的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同时,若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增宽扩张,即使症状不足四条也可以诊断川崎病。

此外,对于疑似川崎病症状的儿童,需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精神不好等症状,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这种“类川崎病”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
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研究结果认为,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相对于只单独使用阿斯匹林,可使冠状动脉瘤之发生率由15-20% 降至5%。恢复期改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来抑制血小板凝固。病患若无冠状动脉异常,持续以低剂量阿斯匹林治疗6到8周即可停药。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则需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为止。但并不是每位川崎病患者治疗方法都一样,须依疾病发展的时机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在发病十天内,诊断确定是川崎病,立即使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高剂量的阿斯匹林效果不错。但若超过十天以上,则效果通常很差,甚至没有效果。在治疗期间,心脏超音波的追踪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心脏超音波的检查可协助我们了解病人心脏血管的功能和异常的变化。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上述症状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脚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出现特征性的膜样脱皮,也可见肛门周围处脱皮。
静脉输注可增加心脏前负荷,输注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最初30 min内应缓慢滴注,0.6~1.2 ml/(kg*h),若无不适,可增加到2.4 ml/(kg*h),并注意观察反应。如连续输注,第2瓶起滴速可加至4.8 ml/(kg*h)。如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应暂停或减慢滴速,待症状消失后再缓慢滴注,调整至患儿能耐受的速度。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意义

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意义
病 , 越来 越 多 的 患 儿 与 川 且 I崎 病 诊 断 标 准 不 完 全 符
6项诊 断标 准中 的 2 ~4项 。其 中 同时 具 备 4项 主 要
表现 的 1 6例 ( 3 3 ) 具 备 3项 主 要 表 现 的 1 5. , 1例 (6 7 ) 具 备 2项 主要 表 现 的 3例 ( 0 0 ) 全 部 3. , 1 .
【 键 词】 皮 肤 黏 膜 淋 巴结 综 合征 }不 完 全 ;临 床特 点 ;早 期诊 断 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圈分 类 号】 R 7 54 中 2 .
【 献 标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D :03 6/. s 623 1. 01 1. 3 OI1. 99ji m 17—5 12 1 .20 9 s
例 , 声 心 动 图异 常 1 例 。结 论 不 完全 性 川 崎病 容 易误 诊 , 超 1 对发 热持 续 5天 以 上 , 生素 治 疗无 效 时应 提 高 警 惕 , 抗 及 时化 验 血 常规 、 沉 、 应 蛋 白 、 测 血 小板 , 及 早 行超 声 心 动 图检 查 以 了解 冠状 动 脉 情 况 。 血 C反 监 并
病例 均有 发 热 , 结 合 膜 充 血 2 眼 5例 ( 3 3 ) 唇 红 、 8 . , 杨 梅舌 2 例 ( 6 7 , 淋 巴结 肿大 1 3 7 . %) 颈 4例 (6 7 ) 4 . , 皮疹 1 2例( 0 0 ) 手 足硬 肿 7例 ( 3 3 ) 指 趾 端 4 . , 2 . , 脱皮 2 8例 ( 3 3 ) 9 . 。另外 还有 1 7例 ( 6 7/ 患 儿早 5 . ) 9 6 期 ( ~5 ) 3 天 可见 肛 周黏 膜 潮红 、 屑 ,0例 ( 3 3 ) 脱 1 3 .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

它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清描述,故而得名。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最常累及心脏、血管和淋巴结。

目前尚无确切的病因,但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免疫异常有关。

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难点之一,本文将就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1. 临床表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热程一般在5天以上,可持续1-2周不等。

结膜炎常伴有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

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咽喉充血、咽部肿胀、咽峡红斑等。

皮疹多呈弥漫性,粉红色,多见于躯干、四肢和面部,伴有手足底红斑。

手足红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肿胀疼痛等。

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不具有特异性,但常见的改变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

需要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如儿童感染性疾病、药物热等。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2周内出现心脏异常表现,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这些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分析1.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采用高剂量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IVIG的推荐剂量是2g/kg,静脉滴注10-12小时。

大多数患儿在使用IVIG后,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IVIG还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减轻心脏损害。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1-2岁的孩子。

3个月以下小儿及8岁以上儿童比较少见。

诊断标准:1.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眼球结膜充血。

3.皮疹,多表现为斑丘疹,没有水泡及结痂。

4.口唇干裂,杨梅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6.手足红斑,硬性水肿,恢复期脱皮。

以上6条中出现5条临床表现就可以诊断川崎病,如果仅符合4条加之超声心动图看到冠状动脉扩张也可以诊断。

川崎病孩子化验检查血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CRP高,血沉快。

超声表现:
1.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心肌运动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可正常,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和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4.CDFI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流信号缓慢,可呈现涡流。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分级标准:轻度(冠状动脉扩张)35%-45% ,轻度损害,内径增宽,内径小于4mm,发病30-60天内内径恢
复正常。

中度(冠状动脉瘤),出现球状、囊状、梭形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内径4-8mm,发病1-2年内消退,一部分转为狭窄。

重度(巨大冠状动脉瘤)5%,明显扩张,病变广泛,累及1支以上,内径达到或超过8mm,血栓形成,内膜增厚、狭窄或闭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