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制大黄炮制研究

合集下载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炮制】饮片名: 大黄片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偶有焦斑。

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酒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饮片名: 醋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国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微有醋气。

炮制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 副本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 副本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班级专业名称化学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答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12 月摘要大黄为攻下药, 生者泻下力猛, 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 含量约为1% ~ 5%。

临床应用时,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取适当的炮制方法, 以达到引药归经, 改变或缓和药性,扩展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减弱药物毒副作用等目的。

大黄经酒炒、醋炒、酒炖、炒炭等方法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酒炖大黄不仅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止血、免疫和活血祛瘀等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药炮制技术大黄药理作用目录前言 (4)§1中药炮制的概述 (4)1.1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5)1.2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5)1.3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7)1.4炮制对中药中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8)1.5炮制对中药中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9)1.6炮制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9)1.7炮制对中药中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 (10)§2大黄的概述 (10)§3大黄的炮制工艺 (11)§4 炮制作用 (12)§5 质量标准 (14)§6 炮制对大黄药效学的影响 (14)§7 结语 (16)参考资料 (17)致谢 (20)绪论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然而,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且部分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不仅可以改变其药性,还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在减毒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多糖、黄酮类等。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泻下、利胆、抗炎等作用。

然而,长期或大量使用大黄可能导致胃肠道刺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蒸制、炒制、酒制等。

这些炮制方法能够改变大黄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其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一)蒸制法蒸制法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之一。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会有所降低,同时会增加一些新的化学成分。

这些新的化学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同时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二)炒制法炒制法能够使大黄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发生降解或转化,从而改变其药理作用。

例如,炒制后的大黄中某些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其泻下作用减弱,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增强。

四、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一)蒽醌类化合物经过炮制后,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蒽醌类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二)其他化学成分除了蒽醌类化合物外,大黄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在炮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黄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例如,多糖、黄酮类等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可能发生降解或转化,产生更多的活性成分。

五、减毒研究通过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减毒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药效学研究通过药效学研究,了解大黄炮制前后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找出最佳的炮制方法,以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学位论文

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学位论文

2012 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 年11 月19 日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某某某摘要:大黄的炮制历史久远,炮制方法有很多种,现今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蜜大黄、盐大黄、清宁片等。

大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有泻下、保肝利胆、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抗病源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其中对急慢性肾衰竭的作用、降血脂、抗肿瘤作用是大黄药理研究的现代进展。

大黄经过炮制后能够改变药性、减轻副反应和提高疗效。

因此,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药理研究0引言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制大黄、酒制大黄、醋制大黄、蒸制大黄、酒蜜制大黄、制炭大黄、炒制大黄、盐制大黄、蜜制大黄、药汁制大黄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1]。

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1.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1.2切制洗净,浸润、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闷透,切成1.5-5mm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1.3炮制1.3.1酒制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是一种广泛用于中医药的草本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解毒等。

然而,由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提高其安全性和药效。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减毒效果的影响。

二、大黄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大黄炮制前,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苯酚类、鞣质类等。

其中,蒽醌类是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泻下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毒性。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也会对大黄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大黄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降低其毒性,提高疗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等。

其中,炒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高温加热使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毒性并提高疗效。

四、大黄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经过炮制后,大黄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会降低,同时苯酚类、鞣质类等成分的含量会有所增加。

此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化学成分,这些新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性。

五、大黄炮制前后的减毒效果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此外,新产生的化学成分也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更低的毒性。

六、大黄炮制后药理作用的研究大黄炮制后,其药理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原有的泻下、利胆、解毒等作用外,还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新的药理作用。

这些新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

七、结论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效果的研究,发现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外用可治疗烧伤、烫伤。

大黄的炮制方法历代主要有酒炒、醋炒、清蒸、制炭、酒蒸、蜜蒸、醋蒸、九蒸九晒、石灰炒等。

其中石灰制大黄能增强祛瘀、止血、收敛等作用,用其治疗烧伤、烫伤、冻伤和臁疮等皮肤破溃疼痛等疗效较好。

但由于石灰具有腐蚀性,若处理不当,也会对烧伤、烫伤带来不利的影响。

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用小苏打代替石灰炮制大黄,不仅可避免石灰的腐蚀性,而且临床收到了较好疗效。

本文以大黄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含量指标,探讨小苏打制大黄工艺的可行性。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Waters600E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凯仪器厂);202电子分析天平(日本);KQ-5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波仪器厂);64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SS300-离心机(沪江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ALC ll0.4电子天平(北京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生厂)。

1.2材料大黄饮片系鄄城良海中药饮片厂提供(为同一批次),经菏泽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鉴定,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及根茎。

小苏打(10%,注射用)系河北华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519)。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甲醇为色谱纯,冰醋酸为分析纯;色谱用水为超纯水。

2方法
2.1饮片的制备①生大黄:取大黄饮片,低温干燥。

②石灰制大黄:取陈石灰1000g除去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入大黄饮片600g,共同拌炒,炒至石灰带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时,出锅,筛去石灰,放凉。

③小苏打制大黄:取大黄饮片1000g,用10%小苏打混悬液200ml,喷淋拌匀,稍闷润,待小苏打液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

2.2不同饮片所含成分比较
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①大黄水提物的制备:取大黄各炮制品500g,加6倍量的水浸泡30min,武火煎煮沸腾后,文火再煎15min,残渣再加6倍量的水,重复上述煎煮过程。

合并两次提取液,离心10min取上清液。

在<70℃条件下真空干燥,然后粉碎成粉末,过120目筛,4℃避光保存,备用。

②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大黄水提物粉末0.30g,精密称定,置于100ml量瓶中,加70%甲醇溶液定容。

超声波(40Hz,120W)超声提取30min,用0.22μm微孔薄膜滤过。

2.2.2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精密称取5种大黄游离蒽醌标准品适量,用甲醇分别配成质量浓度为0.59g/L的大黄酸标准溶液、0.12g/L的芦荟大黄素标准溶液、0.11g/L的大黄素标准溶液、0.11g/L的大黄素甲醚标准溶液和0.11g/L的大黄酚标准溶液。

2.2.3标准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5种大黄游离蒽醌标准溶液适量,置于6个10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摇匀备用,得到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混合溶液。

2.2.4色谱条件色谱柱为Inertail ODS-3C18反相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1%(体积分数)乙酸水溶液-甲醇(8∶92,V/V),pH值4.15;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20μl,理论塔板数按大黄酸峰计算>4000。

2.2.5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各梯度混合对照品溶液20μl进样。

以各标准品的质量浓度X(mg/L)为横坐标,色谱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各成分的线性范围、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以及最低检测限,见表1。

·中药园地·
小苏打制大黄炮制研究
徐常本1,王志海1,魏东1,刘波2
(1.巨野县人民医院,山东巨野274900;2.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目的:探讨小苏打制大黄炮制工艺的可行性。

方法:以大黄的有效成分为指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比较生大黄、小苏打制大黄、石灰制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变化。

结果:小苏打制大黄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较其他方法制备的煎出率高。

结论:小苏打制大黄可以代替石灰制大黄用于治疗烧伤、烫伤。

[关键词]大黄;小苏打制;石灰制;炮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0)09-0634-02
[收稿日期]2010-04-12(下转第639页)
2.2.6含量测定取不同批次的大黄水提物样品,精密称取0.30g,分别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

按上述色谱条件,20μl注入色谱仪,按外标法计算5种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1],结果见表2。

分服。

二诊:患者服7剂后,心慌、疲乏症状明显好转,胸闷减轻,头晕消失,早搏明显减少,食欲欠佳,眠可,二便正常,舌稍红,苔微黄,脉弦。

上方去栀子,加砂仁6g、生山楂12g,服法同前。

继服14剂后,患者早搏症状已不明显,无心慌、胸闷,纳可。

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为6次。

4讨论
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的激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约60%,而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室性早搏[2]。

室性早搏本身不会导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对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须结合临床评估,防止发展成室性心动过速等危险性心律失常。

根据早搏的临床特征,其应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实者多由肝气郁结、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所致,以疏肝理气、祛痰清火、化饮行瘀立法,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现代医学对于早搏的治疗,多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亦可诱发早搏、增加死亡率。

中医药在防治早搏方面具有疗效可靠、不易耐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所以对于中医药防治早搏的机制,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2]卢尔滨.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6.
(上接第634页)
表1大黄各标准品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线性范围及检测限
对照品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线性范围(ml/L)最低检测限(ml/L)大黄酸Y=22.7523X-26.79310.99865-600.125
大黄素Y=89.4059X-33.01480.99912-120.025
芦荟大黄素Y=54.7749X-18.91210.99792-120.05
大黄酚Y=59.3886X-33.53270.99962-120.05
大黄素甲醚Y=12.5617X-11.66230.99882-120.2
表2不同大黄饮片中游离蒽醌含量的比较(x±s)m/mg·g-1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生大黄11.56±2.21 1.33±0.37 1.63±0.57 1.22±0.28 1.63±0.62石灰制大黄12.73±1.67 1.44±0.52 1.85±0.53 1.38±0.36 1.79±0.47小苏打制大黄13.86±2.23 1.48±0.41 1.94±0.47 1.41±0.40 1.88±0.55
结果显示,小苏打制大黄、石灰制大黄均能增加大黄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且小苏打制大黄较石灰制大黄的煎出率明显升高。

3讨论
大黄各成分的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均有一定的酸性和极性。

生石灰、小苏打液呈碱性,用生石灰、小苏打液炮制大黄后有利于大黄所含游离蒽醌衍生物的溶出。

因小苏打混悬液渗入到了大黄内部,更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作用,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增强抗炎和止血作用。

近十年来,在临床治疗烧伤、烫伤时对石灰制大黄、小苏打制大黄进行了对比试验,经400多例烧伤、烫伤患者临床对比观察,小苏打制大黄能有效抑制创面的渗出,减轻创面组织的肿胀程度,促进创面愈合,结痂、脱痂时间均提前。

小苏打制大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生石灰制大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说明小苏打制大黄在有效成分浸出和临床实际应用两方面是相吻合的,此炮制方法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伟,丘小惠.测定大黄水提物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J].
今日药学,2009,19(6):3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