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
大黄炮制后化学组分转移规律研究

司 ,经解放军第三。二 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 肖小河 研 究 员 鉴 定 为蓼 科 植 物 掌 叶 大 黄 R e mp L au h u a m tm
L的 干燥 根 。 委托 北京 仟 草 中药饮金项 目] 科技部 “ 十一五 ” 科技支撑计划( 0 6 A 0 B 3 20 B 18 0 ) [ 作者 简介 ] 芳 , , 李会 女 博士 , 从事中药品质的生 物评价研究 【 通讯作者 ] 肖小河 , , 男 博士生导师 , 研究 员 , 主要从 事中药质 量控 制研究 , m i lhr ay 0 @16cm E— al p am c3 2 2 - : n [ 收稿 日期]0 1 1~ 6 2 1 - 0 1
[] 3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 . M]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0 : 526 2 72 -9. 0 9 [] 4刘天慰 , 张云峰 . 太原植物志 [ . 卷 . M]2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
社 ,9 2 4 3 4 5 1 9 :9 — 9 .
腺毛 、 非腺毛 、 薄壁细胞可作为鉴别要点 , 金银 忍冬藤和连翘茎的薄壁细胞壁都呈连珠状增厚 , 但 连翘茎的薄壁细胞壁间有大的类三角形空隙 ;金银 忍冬薄壁细胞间没有空隙 , 连珠较大 , 壁甚厚。
摘要
目的 : 研究大黄 炮制后主要 化学组 分的 变化规律 。 方法 : 采用 U L P C法检测 大黄 中蒽醌类成分 , 采用比色法检测 鞣
质含量。结 果 : 大黄不 同炮制品 中蒽醌类成分和鞣质的含 量有差异, 离蒽醌 : 游 熟大黄> 大黄> 酒 生大黄> 大黄炭 ; 结合 蒽
醌 : 大黄 > 大黄 > 大黄 > 黄 炭 ; 质 : 大 黄> 大黄 > 大黄 > 生 酒 熟 大 鞣 生 酒 熟 大黄 炭 。 论 : 结 大黄 炮 制 后 主 要 化 学 组 分 的 含 量 和 量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炮制】饮片名: 大黄片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偶有焦斑。
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酒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饮片名: 醋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国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微有醋气。
炮制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浅析大黄炮制前后的药理变化

6 .强心作 用 : 料表 明 大量 的 女贞 子 (0 以上 ) 使冠 状 动 .1 2 有资 3g 可 脉 的血流 量增 加 , 因齐墩 果酸 有强 心 利尿 的作 用 。 0%的女贞 子 10 水 煎浸液 能使 离兔 心冠 脉血 流量 增加 ,但 同 时抑 制心 肌收 缩力 , 对心率影响不明显。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用女贞子 20 , 5 g兑 水 煎 至 90 L 口服每 次 3 m , 日 3 。治疗 心律 失 常 4 , 0m , 0 L每 次 3例 显效 1 例 , 9 有效 l 例 , 5 总有效率 7%。用女贞子浸膏片( 9 相当生 药 3g 疗心 血管病 人 8 例 , 疗 2个月 后 心绞 痛缓 解 8%, 0) 治 0 治 0 心 电 图改善 率 5%。 5 6 -抗 动脉 粥样 硬 化 : 贞 子 富含 亚 油 酸 、 麻 仁 油 酸 , 降低 .2 2 女 亚 可 血脂, 防治动 脉粥样 硬化 , 心 肌供 血状 况 , 少 冠状 动脉 脂质 改善 减 病 变 的条数并 能减 轻冠 状动 脉阻 塞 的程度 。 齐墩 果酸 通过 降低 过 氧化脂 质 , 护 P I 成酶 , 保 G合 抑制 T A 的生成 及活 性 , 高 P I/ X 升 GZ T A比值 , X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 减少泡沫细胞形成 , 从而明显 抑 制 粥样 硬化斑块 的形成 , 粥样 硬化 的 发生 发展 。 阻止 6 .对 血液 系统 的影 响 t 墩果 酸可 加快 血 小板 的流 动性 , 弱 .3 2 齐 减 血小板之间的碰撞 , 从而减缓和防治血栓 的形成 , 降低脂质内膜 的沉积, 为防治老年人 的血栓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6. .4升高 白细胞 作 用 :女贞 子对 化 疗或 放 疗 所致 的 白细胞 减少 2 有 升高 白细胞 的作 用 。 63 -降血糖 、 脂作 用 : 贞 子煎 剂 、 贞 子 中提取 的女贞 子素 、 降血 女 女 齐 墩果 酸均有 良好 的降 血糖 作用 , 中齐 墩果 酸对 正 常大 鼠 的血 其 糖 、 无 明显 影 响 , 对实 验性 高脂 症 大 鼠有 明显 的降脂 作 用 , 血脂 而 并 能减 少脂 质在家 兔 主要 脏器 的沉 积 。 64 .保肝 作用 : 齐墩果 酸 可使 变性 坏死 的 肝组 织恢 复 正常 , 轻丙 减 氨 酸活 力下 降 , 织 炎 症反 应 减 弱 , 中丙 种 球 蛋 白下 降 , 肝组 血 并 能促 进 肝 细胞 再生 ,使 坏 死 区迅 速修 复 。研 究表 明女贞 子 中 的 齐 墩 果 酸 对 四氯 化碳 引起 的 大 鼠 急 性 肝 损 伤 有 明显 的保 护 作 用 , 显减 轻 肝 细胞 变 性 及 坏 死 , 血 清 中谷 丙 转 氨 酶 明显 下 明 使 降, 肝内甘油三酯 蓄积减少 , 糖原蓄积增加 , 还能拮抗溴苯 、 呋 喃苯胺酸、 秋水仙素、 内毒素等诱发的肝脏毒性 。女贞子生品、 酒 炙 品 、 拌 炒 品 、 蒸 品 、 蒸 品 以及 齐 墩 果 酸 溶 液 , 能 降 酒 酒 清 均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摘要】有关大黄的炮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对大黄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生、熟两种炮制方法。
现代中医学认为,随着大黄炮制方法的变化,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带来不同的药理作用。
本文在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影响【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47-02大黄中大约含有2%~6%的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及抗病毒,蒽醌类衍生物大多为结合态,仅有一小部分是游离态。
结合态蒽醌类衍生物可分为两大类:蒽醌单糖苷和双蒽酮苷,具有泻下作用,结合态大黄酸的含量决定了其致泄能力,大黄酸中的鞣质含量在6%左右[1],其中包含大黄四聚素、没食子酰葡萄苷等,属于收敛成分。
1.大黄炮制方法1.1 大黄炭用武火将生大黄炒到变为黑色以后,然后取出大黄凉透。
大黄碳主要用于便血、大肠内有积滞以及因外伤造成的流血症状,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崩漏、吐血等症状,经炒、炒炭之后,生大黄的快利之性有所减弱,故能发挥止血功效。
1.2 酒大黄亦被称为酒军,用100kg大黄片加14kg黄酒,搅拌均匀后闷一段时间,然后用微火炒到颜色变深之后取出放凉。
大黄的苦寒泻下功效降低,借助黄酒引药上行,清上焦血分热毒,适用症状为咽喉肿痛、目赤及牙龈肿痛等。
1.3 熟大黄将大黄块或者大黄片置于笼屉、甄等容器中,隔水蒸到大黄内外全部为黑色,然后取出放凉直至干燥。
通过酒蒸,大黄的泻下功效降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腹痛、瘀血凝积、跌打损伤等症状。
1.4 生大黄也就是原生态大黄,清洗干净后闷润切成片便可,生大黄的作用是攻积导滞,适用于便秘、胃肠实热积滞等症状。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揭示炮制过程对大黄药效的影响机制,为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大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抗炎等。
然而,由于大黄的药效成分复杂,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通过炮制工艺改善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以期为优化中药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二、大黄炮制工艺简介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蒸制、炒制、酒制等。
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蒸制法进行实验研究。
蒸制法通过蒸汽加热大黄,达到软化药材、改变药效的目的。
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与处理:分别采集炮制前后的新鲜大黄样品,进行清洗、干燥、粉碎等处理。
2.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扫描法等,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 减毒效果研究: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及其对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大黄在炮制过程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变化。
其中,某些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而一些具有抗炎、利胆等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2. 减毒效果研究结果: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经过蒸制处理的大黄,其泻下作用减弱,毒副作用降低,而抗炎、利胆等作用增强。
这表明炮制过程能够优化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五、讨论1.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其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可能与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成分的降解与转化等因素有关。
2. 减毒机制探讨:大黄的减毒作用可能与部分具有泻下作用的化学成分含量的降低有关。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可能在大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使其药理作用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

药物研究60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贾政辉 王焕成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摘 要】目的:探究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
方法:制备不同大黄炮制品,利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干燥遗失质量、浸出物含量,测定鞣质、蒽醌含量变化情况。
结果:生大黄中鞣质质量分数及结合蒽醌含量最高,熟大黄、酒大黄浸出物含量、干燥遗失质量无明显变化,大黄炭浸出物含量、干燥遗失质量明显降低。
结论:鞣质及蒽醌类物质为大黄泻下解热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大黄;炮制品;物质变化中药饮片炮制后药性发生改变,关键在于其内在物质基础内涵发生了改变。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酒大黄中的基础物质,探究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722 分光光度计、大黄饮片。
1.2 方法1.2.1 制备不同大黄炮制品熟大黄:取适量生大黄片,按照生大黄:黄酒=2:1的比例,使用黄酒均匀搅拌大黄片,闷润2h,黄酒被药材充分吸收后置入特制蒸制容器,蒸制24h,药材表面呈黑褐色、内部呈黄金褐后取出、晾干。
大黄炭:取适量生大黄片,放入220℃左右热锅中炒干,待其表面为焦黑色,内部为焦褐色后,滴少量清水于饮片表面,火灭后取出、晾干。
酒大黄:取适量生大黄片,按照大黄:黄酒=20:3的比例,使用黄酒均匀搅拌大黄片,闷润2h,放入120℃左右热锅中炒干,取出、晾干。
1.2.2 制备样品溶液将各种大黄制品粉碎成粗粉,过100目筛,得各种大黄制品粉末,使用10倍量甲醇提取3次,每次半小时,过滤。
将滤液降压回收,为大黄炮制样品溶液,置入棕色玻璃瓶后贮藏于阴凉处,备用。
1.2.3 薄层色谱鉴别将0.1g生大黄粉末溶入20 ml甲醇中,经过浸泡1h后过滤,取滤液5 ml蒸干,注入10 ml水溶解后再注入1 ml盐酸,加热半小时,冷却后使用乙醚提取2次,20ml/次,蒸干乙醚液,加入氯仿溶解残渣,制成1 ml生大黄溶液,为对照溶液。
大黄炮制后化学组分转移规律研究

大黄炮制后化学组分转移规律研究李会芳;孙琴;王伽伯;金城;肖小河【摘要】目的:研究大黄炮制后主要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法检测大黄中蒽醌类成分,采用比色法检测鞣质含量.结果:大黄不同炮制品中蒽醌类成分和鞣质的含量有差异,游离蒽醌:熟大黄>酒大黄>生大黄>大黄炭;结合蒽醌: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鞣质: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结论:大黄炮制后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和量比关系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2)006【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大黄;炮制;蒽醌;鞣质【作者】李会芳;孙琴;王伽伯;金城;肖小河【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100;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大黄炮制规格有多种,《中国药典》收载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及大黄炭等4种[1]。
现一般公认大黄的不同炮制品药性差异明显,临床应用中多根据病证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适用人群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炮制品。
因此研究大黄炮制前后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可反映不同炮制品的内在品质,对于临床合理选择大黄的不同炮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材料1.1 实验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Acquity,美国),配有二元高压梯度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Empower 2色谱工作站,Waters Ac quity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微量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 AL204瑞士)等。
HP8452A型分光光度计为美国安捷伦公司产品。
大黄炮制后药物基础变化分析

x ±s 标准 ,并对计量资料进行相关 t 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相关 的 x 检验 ,当 P < 0 . 0 5 时认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表 1大黄不 同炮制品前后组分含量对 比结果 ( ‰)
温度高 ,总蒽醌 的成分破坏显著 ,饮片 内结合葸醌很多分解成游离葸 醌, 所 以熟 大黄游 离蒽醌 含量是 最高的。酒大黄制备中 , 加热温度低 , 破坏少 ,葸醌成 分在结合及游离两种类型内进行着 相关转化 , 所 以总 含量 的变化不大 。 总之 ,从鞣质 、蒽醌含量变化 的差异能显示不同大黄炮制中药性 及毒性 的差异 ,将大黄苦寒性质反映出来 ,不仅 同一 中药在不同炮制 下作用不 同提供 了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 以将此作为大黄不同炮制饮片 质 量 鉴 定 的标 准 。
【 摘 要 】目的 :探讨 不同规格 大黄饮 片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特征。方法 :对不同规格 大黄饮 片中鞣质及 规格 饮 片 中 ,熟 大 黄 游 离蒽 醌 含 量 最 多 ,生 大 黄 结 合 蒽 醌 含 量 最 多。排 列 顺 序 :游 离 蒽 醌 : 大黄 炭 <生 大黄 <酒 大黄 <熟 大黄 ; 结合 蒽 醌 :大 黄 炭 <熟 大 黄 <酒 大 黄 <生 大黄 ;鞣 质 : 大 黄 炭 <熟 大 黄 <酒 大 黄 <生 大 黄 。 结 论 :大 黄饮 片 炮 制 前 后 鞣 质 及 蒽 醌 含 量 有 变化 ,
变 化程 度 与 炮 制 条 件 的 强 烈 程 度 相 关。
【 关键词 】大黄饮片 ;炮制 ;蒽醌 ;鞣质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等的干燥根茎 , 苦寒 降泄 , 能攻击导滞 , 通 肠泄热 ,凉血止 血 ,活血化瘀“ 。大黄炮制 品常见有 :生大黄 ,酒 大 黄 ,熟 大黄 、大黄炭 四种 规格 ,不 同炮 制品 ,有不 同功效 。本文主 要 以这 四种不同品种为研究对象 ,研究大黄饮片在炮制前后化学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eal the variation rules of Rhubarb after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ree commonly used pieces from Rhubarb. Method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chemical study on Rheum palmatum L. by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an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The HPLC fingerprint and the content of main constituents were used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a new simulation processing method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variation of Rhubarb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which was taking the blank pieces as the carrier and filled in different chemical constituents. Results: There were thirty-four compounds identified from Rheum palmatum L. including four new compounds. The HPLC fingerprint in two detection wavelengths and the contents of 17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among five piece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in the braising with liquor and the charring pieces compare with the crude pieces. The content of anthraquinone glycosides were reduced by 55% and 95%, while the total anthraquinone aglycones increased by 75% and 46% in the braising with liquor and the charring pieces.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gallic acid was sharply increased about 2.4 times in the braising pieces. Diarrhea and antipyretic 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rude pieces have the strongest purgative and febrifuge effect; on the contrary, the braised and the charred pieces had no diarrhea effect. Conclusion: The “bitter and cold” property of Rhubarb is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crude pieces, braising with liquor to charring pieces by th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nalysis. Meanwhile, the diarrhea intensity which based on the modern pharmacodynamic study is gradually reduced by the same order. The change ru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in compound tanning, anthraquinone glucoside, butyrophenone glucoside and the increase in gallic acid, anthraquinone compounds. It has revealed relevance between the property chang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s.
关键词:大黄;炮制;物质基础;变化规律;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No.30730111)
Study on the variation rules of l basis of Rhubarb after processing
LI Li, XIAO Yong-qing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年4月第27卷第4期 CJTCMP , April 2012, Vol . 27, No. 4
• 803 •
·论著·
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研究
李丽,肖永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黄生、熟、炭等3种常用饮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揭示饮片炮制前后物 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及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掌叶大黄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在 此基础上对大黄3种饮片进行HPLC指纹图谱定性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并以空白饮片为载体的组分填充模 拟炮制方法,进行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的验证。结果:从掌叶大黄共分离鉴定34个化合物,其中 4个为新化合物。2个检测波长HPLC指纹图谱及17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结果证实,熟大黄、大黄炭与生大 黄相比变化显著,泻下作用代表成分蒽醌苷总量分别降低了55%和95%,相反,蒽醌苷元总量分别增加了75%和 46%。另外,熟大黄和大黄炭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生大黄2.4倍和1.3倍。泻下和解热药理实验结果 显示生大黄作用最强,而熟大黄和大黄炭基本无泻下作用。结论:通过大黄饮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分 析,结合饮片主要药理作用的比较,证实基于传统药性理论的苦寒药性是按照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的顺序逐 步减弱,基于现代药效学研究的泻下作用强度也按同样的顺序逐步降低。其变化规律与其缩合鞣质、蒽醌苷、苯 丁酮苷类化合物含量的递减,没食子酸、蒽醌苷元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紧密相关,基本揭示了其药性变化与化学 成分变化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