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黄炮制其制品在临床中应用论文

大黄炮制其制品在临床中应用论文

大黄的炮制及其制品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 r2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10-02【摘要】目的分析大黄不同炮制方法与其临床应用的关系。

方法采用酒炙法,将净选后的大黄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或蒸至色泽加深时取出。

结果大黄炮制后,化学成分变化,泻下作用减弱,活血祛瘀止血作用增强。

结论生大黄长于攻下积滞,泻火解毒,用于实热便秘,热毒肠痈;酒大黄长于清上焦实热,用于目赤肿痛;熟大黄长于活血祛瘀,用于淤血凝积;大黄炭长于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淤出血。

【关键词】大黄;炮制;临床应用;化学成分the processing and its prodoct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rhubarb. yu fang-rong.sichuan pixain people’s hospital pixian 611730【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 of rhubarb and its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 adopt the liquor char method--put selected rhubarb into a certain amount of liquor,then take out when they are fried or steamed to the luster deepening. resultsafter the rhubarb are processed, its chemical has been changed, they are conducive to weaken the lapactic action,however they enhance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blood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the hemostatic effect.conclusionthe untreated rhubarb are always used in cureing constipation and toxic heat because they contribute to demic excreting、purging fire and detoxicating. the liquor rhubarb are often used in cureing swelling and pain of eye because they contribute to clear non-digestion real hot. the steamed rhubarb are usually used in cureing normal congestion because they contribute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the fried rhubarb are used in cureing congestion caused by blood-heat in general because they contribute to cool blood、dissolve stasis and stypticity.【key words】chinese herb medicine; rhubarb process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 chemical composition1 药品来源蓼科植物,中药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

大黄炮制化学成分变化及药理变化研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炮制】饮片名: 大黄片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大小不等。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散在,残留的外皮呈棕褐色。

横切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状;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质坚实。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饮片名: 酒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黄酒10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偶有焦斑。

微有酒气。

炮制作用: 酒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

饮片名: 醋大黄片炮制方法: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国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大黄片100kg,用米醋15kg。

饮片性状: 表面深棕黄色,微有醋气。

炮制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 副本

大学医学毕业论文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 副本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班级专业名称化学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答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12 月摘要大黄为攻下药, 生者泻下力猛, 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 含量约为1% ~ 5%。

临床应用时,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取适当的炮制方法, 以达到引药归经, 改变或缓和药性,扩展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减弱药物毒副作用等目的。

大黄经酒炒、醋炒、酒炖、炒炭等方法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酒炖大黄不仅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止血、免疫和活血祛瘀等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药炮制技术大黄药理作用目录前言 (4)§1中药炮制的概述 (4)1.1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5)1.2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5)1.3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7)1.4炮制对中药中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8)1.5炮制对中药中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9)1.6炮制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9)1.7炮制对中药中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 (10)§2大黄的概述 (10)§3大黄的炮制工艺 (11)§4 炮制作用 (12)§5 质量标准 (14)§6 炮制对大黄药效学的影响 (14)§7 结语 (16)参考资料 (17)致谢 (20)绪论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摘要】有关大黄的炮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对大黄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生、熟两种炮制方法。

现代中医学认为,随着大黄炮制方法的变化,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带来不同的药理作用。

本文在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影响【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47-02大黄中大约含有2%~6%的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及抗病毒,蒽醌类衍生物大多为结合态,仅有一小部分是游离态。

结合态蒽醌类衍生物可分为两大类:蒽醌单糖苷和双蒽酮苷,具有泻下作用,结合态大黄酸的含量决定了其致泄能力,大黄酸中的鞣质含量在6%左右[1],其中包含大黄四聚素、没食子酰葡萄苷等,属于收敛成分。

1.大黄炮制方法1.1 大黄炭用武火将生大黄炒到变为黑色以后,然后取出大黄凉透。

大黄碳主要用于便血、大肠内有积滞以及因外伤造成的流血症状,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崩漏、吐血等症状,经炒、炒炭之后,生大黄的快利之性有所减弱,故能发挥止血功效。

1.2 酒大黄亦被称为酒军,用100kg大黄片加14kg黄酒,搅拌均匀后闷一段时间,然后用微火炒到颜色变深之后取出放凉。

大黄的苦寒泻下功效降低,借助黄酒引药上行,清上焦血分热毒,适用症状为咽喉肿痛、目赤及牙龈肿痛等。

1.3 熟大黄将大黄块或者大黄片置于笼屉、甄等容器中,隔水蒸到大黄内外全部为黑色,然后取出放凉直至干燥。

通过酒蒸,大黄的泻下功效降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腹痛、瘀血凝积、跌打损伤等症状。

1.4 生大黄也就是原生态大黄,清洗干净后闷润切成片便可,生大黄的作用是攻积导滞,适用于便秘、胃肠实热积滞等症状。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揭示炮制过程对大黄药效的影响机制,为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大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抗炎等。

然而,由于大黄的药效成分复杂,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通过炮制工艺改善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以期为优化中药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二、大黄炮制工艺简介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蒸制、炒制、酒制等。

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蒸制法进行实验研究。

蒸制法通过蒸汽加热大黄,达到软化药材、改变药效的目的。

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与处理:分别采集炮制前后的新鲜大黄样品,进行清洗、干燥、粉碎等处理。

2.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扫描法等,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 减毒效果研究: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及其对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大黄在炮制过程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变化。

其中,某些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而一些具有抗炎、利胆等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2. 减毒效果研究结果: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经过蒸制处理的大黄,其泻下作用减弱,毒副作用降低,而抗炎、利胆等作用增强。

这表明炮制过程能够优化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五、讨论1.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其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可能与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成分的降解与转化等因素有关。

2. 减毒机制探讨:大黄的减毒作用可能与部分具有泻下作用的化学成分含量的降低有关。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可能在大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使其药理作用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2024年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范文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然而,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且部分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不仅可以改变其药性,还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在减毒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多糖、黄酮类等。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泻下、利胆、抗炎等作用。

然而,长期或大量使用大黄可能导致胃肠道刺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蒸制、炒制、酒制等。

这些炮制方法能够改变大黄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其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一)蒸制法蒸制法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之一。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会有所降低,同时会增加一些新的化学成分。

这些新的化学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同时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

(二)炒制法炒制法能够使大黄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发生降解或转化,从而改变其药理作用。

例如,炒制后的大黄中某些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其泻下作用减弱,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增强。

四、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一)蒽醌类化合物经过炮制后,大黄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蒽醌类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二)其他化学成分除了蒽醌类化合物外,大黄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在炮制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黄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

例如,多糖、黄酮类等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可能发生降解或转化,产生更多的活性成分。

五、减毒研究通过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减毒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药效学研究通过药效学研究,了解大黄炮制前后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找出最佳的炮制方法,以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

大黄炮制后化学组分转移规律研究

大黄炮制后化学组分转移规律研究

大黄炮制后化学组分转移规律研究李会芳;孙琴;王伽伯;金城;肖小河【摘要】目的:研究大黄炮制后主要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法检测大黄中蒽醌类成分,采用比色法检测鞣质含量.结果:大黄不同炮制品中蒽醌类成分和鞣质的含量有差异,游离蒽醌:熟大黄>酒大黄>生大黄>大黄炭;结合蒽醌: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鞣质: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结论:大黄炮制后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和量比关系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2)006【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大黄;炮制;蒽醌;鞣质【作者】李会芳;孙琴;王伽伯;金城;肖小河【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100;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大黄炮制规格有多种,《中国药典》收载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及大黄炭等4种[1]。

现一般公认大黄的不同炮制品药性差异明显,临床应用中多根据病证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适用人群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炮制品。

因此研究大黄炮制前后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可反映不同炮制品的内在品质,对于临床合理选择大黄的不同炮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材料1.1 实验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Acquity,美国),配有二元高压梯度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Empower 2色谱工作站,Waters Ac quity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微量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 AL204瑞士)等。

HP8452A型分光光度计为美国安捷伦公司产品。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1-22T10:43:39.8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3期作者:丁加慧
[导读] 临床应用中,应该辩证论治,无论是对患者使用大黄还是大黄炮制品都要酌情酌量,从而发挥出大黄这味中药的最大功效。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盐城 224001)
【摘要】有关大黄的炮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对大黄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生、熟两种炮制方法。

现代中医学认为,随着大黄炮制方法的变化,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带来不同的药理作用。

本文在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影响
【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47-02
大黄中大约含有2%~6%的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及抗病毒,蒽醌类衍生物大多为结合态,仅有一小部分是游离态。

结合态蒽醌类衍生物可分为两大类:蒽醌单糖苷和双蒽酮苷,具有泻下作用,结合态大黄酸的含量决定了其致泄能力,大黄酸中的鞣质含量在6%左右[1],其中包含大黄四聚素、没食子酰葡萄苷等,属于收敛成分。

1.大黄炮制方法
1.1 大黄炭
用武火将生大黄炒到变为黑色以后,然后取出大黄凉透。

大黄碳主要用于便血、大肠内有积滞以及因外伤造成的流血症状,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崩漏、吐血等症状,经炒、炒炭之后,生大黄的快利之性有所减弱,故能发挥止血功效。

1.2 酒大黄
亦被称为酒军,用100kg大黄片加14kg黄酒,搅拌均匀后闷一段时间,然后用微火炒到颜色变深之后取出放凉。

大黄的苦寒泻下功效降低,借助黄酒引药上行,清上焦血分热毒,适用症状为咽喉肿痛、目赤及牙龈肿痛等。

1.3 熟大黄
将大黄块或者大黄片置于笼屉、甄等容器中,隔水蒸到大黄内外全部为黑色,然后取出放凉直至干燥。

通过酒蒸,大黄的泻下功效降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腹痛、瘀血凝积、跌打损伤等症状。

1.4 生大黄
也就是原生态大黄,清洗干净后闷润切成片便可,生大黄的作用是攻积导滞,适用于便秘、胃肠实热积滞等症状。

2.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
2.1 对鞣质化合物的影响
已有专家[2]研究出大黄炮制后,其中的化学成分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有内在的变化规律。

应用比色法检验鞣质化合物,发现不同的大黄炮制品,其中的鞣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按照鞣质含量由少至多排列,依次为大黄碳<熟大黄<酒大黄<生大黄。

还有学者发明了检测大黄5种饮片中没食子酸雨和茶素含量的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梯度洗脱来检测。

检测后发现,与生大黄相比,酒大黄、熟片、醋饮片、炭饮片里的没食子酸雨和茶素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熟大黄增加的最多,质量分数达到了139.3%,而醋饮片、酒大黄中含有的儿茶素非常接近,但是在炭饮片和熟片中就没有检测到。

2.2 对蒽醌类化合物的影响
蒽醌类化合物也是大黄的主要组成成分,大黄生品中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主要是结核型,炮制之后才分解为游离型。

有研究表明[4],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酒大黄、大黄炭、大黄生品、熟大黄中蒽醌的含量,结合型的检测结果为:大黄炭<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生品;游离型的检测结果为:大黄生品<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蒽醌总含量的检测结果为:熟大黄<大黄炭<酒大黄<大黄生品。

也有专家用10种含有大黄的中药材进行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炮制前后大黄中含有的大黄酚、大黄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炮制后的大黄类中药材,其中的大黄酚、大黄素含量均发生明显改变,大部分呈含量上升现象,极少部分呈现出含量降低现象。

另外,还有研究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大黄生品、各类炭品种游离蒽醌与总蒽醌的含量,结果显示大黄生品中的总蒽醌含量为
1.09%[6],经过炮制后,总蒽醌含量有所降低,但是游离蒽醌的含量则会根据炮制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另有研究是将4种大黄饮片水提液用于大鼠肠道菌群,并比较代谢转化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在肠道菌群的影响下,没食子酰葡萄糖苷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以及萘苷类化合物全部可以发生带些转变。

转变最具有优势的是蒽醌类化合物,研究中已知的17个代谢物,其中至少有12个是从蒽醌类化合物转变而来的。

2.3 对其它化合物的影响
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研究:把生大黄炮制成醋大黄、酒大黄、熟大黄之后,再应用热浸法将浸出物提取出来,比较同一种炮制品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它的浸出物的浸出率。

研究显示,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醋大黄和酒大黄三种炮制品,无论是水溶性还是醇溶性浸出物的浸出率均有明显提高。

另有研究中医学的专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应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醋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中的大黄多糖,采取苯酚硫酸比色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显示醋大黄、大黄炭会导致大黄多糖含量降低,其中醋大黄对大黄多糖含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而熟大黄、酒大黄会导致大黄多糖含量提高,其中酒大黄对大黄多糖含量的影响最明显。

3.讨论
“皆去黑皮、或炮或生。

”这便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大黄生、熟两类炮制方式的记载[3]。

关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已有的记载包括九蒸九爆干、醋浸蒸、酒洗蒸、小便浸、米泔水浸、醋炒、蜜水浸培、生姜汁炙、巴豆制、皂荚水煮、灰火煨、培制等等。

古代,医学家除了研究了大黄炮制方法之外,还钻研了大黄的炮制机制,正如中医药学著作《本草备药》中提到的“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
[4],可见在千百年前,人们已经对大黄的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生用大黄相对峻烈,对胃肠无益,熟用大黄则药效平和,醋制大黄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酒制大黄能够借助酒力直达病灶[5]。

大黄的炮制,历史悠久,发展到今天,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这种变化会给它的药理作用产生哪些影响。

生大黄生性苦寒,对消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但是酒大
黄仅会对胰淀粉酶起到抑制作用,熟大黄则对胰淀粉酶、胰蛋白酶不产生任何影响[10]。

在结合型蒽醌的作用下,生大黄因此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功效,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大黄中的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所以大黄炮制品可以减轻甚至彻底消除生大黄“苦寒败胃”这一副作用[11]。

临床应用中,应该辩证论治,无论是对患者使用大黄还是大黄炮制品都要酌情酌量,从而发挥出大黄这味中药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陈庆堂,卓丽红,徐文等.何首乌炮制过程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66-71.
[2]戴作波.大黄炮制品与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5):23-23.
[3]郭东艳,王梅,唐志书等.大黄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152-3153.
[4]赵楠,张晓哲,胡昌江等.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发现炮制引起大黄多成分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9):1607-1613.
[5]卫昊,冯改利,郑洁等.清蒸和酒蒸对大黄中9种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J].中成药,2013,35(4):777-7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