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
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更新日期:2011-09-21 点击:董永悦提要探讨《伤寒论》中大黄的四种煎煮方法(后下、汤泡、先煎、同煎),以说明传统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中药煎煮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伤寒论》;大黄;煎煮方法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3-0241-01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cocting Method ofRadix et Rhizoma Rhei in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DONG Yong-yue(Dalian Hospital for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Liaoning 11601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four kinds of decocting methods of Radix et Rhizoma Rhei in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use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structing the decocting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Radix et Rhizoma Rhei; Decocting method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言精义奥,法简用详,其在汤剂煎煮方面也有严格详细规定。
大黄的用法范文

大黄的用法范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大黄属。
大黄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大黄可用于治疗便秘、消炎止痛、通过调整气血来治疗病症等。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用于清热泻火、引导药性下行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黄的用法。
1.煎汤服用:将大黄切碎或研磨成粉末,加水煎煮约20-30分钟,去渣后分成若干剂,每剂10-15克,可口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便秘、痈肿疮疖等病症。
2.煮汁饮用: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20-30分钟,滤取药液,去渣后饮用。
每次服用10-30克,每天可分2-3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肠风、腹痛、寒热劳欲等病症。
3.煎膏外敷:将大黄切碎后加水煎煮,煮至浓稠后加入草莓霜或红花霜,搅拌均匀后放凉,可用于外敷。
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痈肿疮疖、湿疹瘙痒等病症。
4.研粉或调成膏剂:将大黄研磨成粉末或调配成膏剂,外用于治疗瘰疬、湿疹等病症。
可每天涂抹一次或数次,根据病情和需要调整使用频率和用量。
5.配伍用药:大黄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起到相互增效的作用。
例如:-大黄与黄连、黄芩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黄疸、胃热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厚朴、枳壳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呕吐等病症;-大黄与大戟、芒硝等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淋病、痈肿疮疖等病症。
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用药方法,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6.外用艾灸:将大黄研磨成末,将其与艾叶混合,制成大黄艾炷,用于艾灸治疗相关病症。
例如,对于治疗风湿疼痛、关节炎等病症,可在相应穴位上点燃大黄艾炷进行熏灸,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
除了上述常见的使用方法外,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大黄的用法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属于强烈泻下药物,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和医生建议确定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大黄牡丹汤

右 下 腹 疼 痛
病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湿热蕴滞肠中,气血壅滞.
方解 大黄 芒硝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活血逐瘀
泻热通便 活血散瘀
软坚散结 清热凉血 润肠通便
清肠利湿,消肿排脓
配伍特点
泻热通便 活血散瘀 清利湿热
临床运用
1.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 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2.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 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 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 热瘀滞者.
�
大黄牡丹汤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 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桃仁五十个(9g) 芒硝三合(9g) 冬瓜仁半升(30g)
水煎服,芒硝后下.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
症 状
右下腹疼痛拒按 甚或局部肿痞 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痛剧 小便自调 或时时发热 恶寒 自汗 苔薄黄腻 脉滑数
张仲景应用大黄的经验之谈

张仲景应用大黄的经验之谈大黄,作为临床常用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善治里热实证,被医圣张仲景应用到极致。
大黄的常用功效1、可泻热通便,单用即可。
2、可凉血止血,用于治血热所致的吐血、咯血。
3、可清热解毒,用于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4、可退热去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5、可活血化瘀,用于治女性产后淤阻。
张仲景运用大黄的经验张仲景善于改变大黄的剂量、炮制方法、煎煮方法来发挥不同的功效。
1、大黄的用量不同,功效也有不同。
当有实邪,燥屎、淤血、痰饮、宿食时,用量较大,三承气汤中,大黄12g;茵陈蒿汤中,大黄18g;大黄附子汤中,大黄9~12g。
当用于泄虚热时,用量较小,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中。
2、张仲景对大黄的炮制用法特别讲究,在方中都会进行明确标注,有生用、酒制、蒸制等。
生用大黄,取泻下力强,如大陷胸丸、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厚朴大黄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甘草汤等。
大黄去皮,如大陷胸汤、麻子仁丸、茵陈蒿汤等。
大黄酒洗,缓和泻下,增加活血化瘀的功效,如三承气汤、抵挡汤等。
蒸大黄,如大黄虫丸。
3、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泻下力猛,可涤荡肠胃;桃核承气汤中大黄先煎,可减泻下力,增活血化瘀、泄热功效;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以麻沸汤浸泡,利于清上部实热。
张仲景运用大黄的巧妙配伍1、大黄配甘草,清实热,泻积滞,大黄清胃热,甘草缓和以免伤胃,主治胃肠实热证,如大黄甘草汤。
2、大黄配桃仁,活血祛淤,大黄荡涤热邪、下淤血,桃仁活血化瘀,二者相配,主治各种蓄血证。
3、大黄配麻仁,大黄泻湿热胃热,麻仁润肠通便,二者相配,主治脾胃燥热、便秘。
4、大黄配黄连,大黄泻热开结,黄连善清心胃之火,二药相配,可使去热开结。
5、大黄配茵陈,大黄通过泻热,提高茵陈的除湿清热退黄的功效,二药相配,清热去湿,利胆退黄效果好。
6、大黄配桂枝,大黄泻实热、除腹痛;桂枝发汗解表,祛外邪,二药相配,表里双解,如桂枝加大黄汤方。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便秘的一个方子——大黄这味药啊

便秘的一个方子——大黄这味药啊2023.2.141、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
你不了解自己士兵、将领的脾气、性格,这个仗还怎么打?不了解中药的药性,怎么看《伤寒论》经典?怎么开方?寸步难行。
今天讲讲大黄这味药。
我毕业后求个温饱,考到了我们当地的卫生监管部门,有一个门诊治疗烧伤烫伤挺火的,后来相熟了,医生告诉了我他的方子。
水火烫伤的方子药方组成:大黄30克,黄连6克,生地榆30克、冰片3克,香油适量。
用法:研极细末,香油调成糊状,涂伤面上,每天2~3次。
一个方子养活一个诊所,说出来一文不值。
一般人的印象:大黄是下大便的。
大黄味道是苦的,性格是寒的,又油润多汁,进入人体呢,它要往下走。
在《伤寒论》里:大黄第一份工作是:下血、活血化瘀。
比如说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
在中医伤科中也常用,被称之为“伤科圣药。
大黄第二个工作是:下脓、下痰,混合在一块的包块,叫癥瘕积聚。
比如大黄蛰虫丸、大黄牡丹汤,身体瘀住的血、脓,形成了癥瘕积聚之类的。
大黄的第三个工作是:下痰饮。
比如大陷胸汤、己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
大黄的第四个工作是:下食物。
比如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
大黄的第五个工作是:下火。
大黄也是一味苦寒之药,虽然比不上黄芩、黄连的功效。
比如说三黄汤。
以前提到过他的一个下火功能。
黄连、知母、连翘、栀子、大黄、石膏——都是退火药,又有什么区别呢?公众号:中医师吴剑波第125篇文章大黄的第六个工作是:下大便。
比如说三个很有名的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他配合着中药方子的结构,能下的东西非常的多。
大黄的力道在于通,术语叫推陈致新。
《神农本草经》的描述是:“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中医对大黄有一个称呼,叫将军,因为四川的大黄质量最好,所以有的中医开方子的时候,写一个“川军”。
2、大黄的煎法:大黄这味药,煎得太久了会没有效果,所以中医要后下,等别的药煎的还有十五分钟的时候再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在现代药理学分类方法中仅被列为刺激性泻药一类,其地位和西药的双醋酚汀之类泻药相当,但按照中医理论及临床应用来讲,大黄的作用则大不相同,大黄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
《神农本草经》列其入下品:“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2]。
古人因其势猛力峻,效宏力伟,有决壅开塞之功,而形象地谓其“将军”。
张仲景323首方剂中,89处用到大黄,占全书方剂1/4左右,其中包括34首大黄复方,占仲景方剂1/10以上。
大黄的炮制方法,除酒洗外,大都为生药入方。
大黄的煎煮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现代医药界中,一般都主张后下或轻煎。
但仲景方中,注明煎煮方法的有30个,包括先煎(1个)、同煎(19个)、后下(8个)和不煎(即麻沸汤渍,2个)四种,而它者入丸剂之例,本文暂不讨论。
而仲景对待药物的煎煮法,其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药力,增强效果;有的是为了减缓毒、烈性;有的是为了合理利用、避免浪费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以大黄的每种煎煮方法的代表方剂为例,分述如次。
1 先煎——大陷胸汤
1.1 原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2 分析
大陷胸汤证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故表现为水热互结之证候特点,如心下硬满,甚则疼痛,不可触按,短气烦躁,头汗出,大便秘结,午后潮热,苔黄腻或黄燥,脉沉紧等。
方中大黄为君,主泻内陷之邪热,臣以芒硝泻热散结,再以甘遂攻逐停于胸腹之间的水饮为使,其中君药大黄,久煮之后,气味俱厚,虽通腑力下降,
但泻热之力益甚。
大黄先煎,即所谓君药先煎,使君药的成分尽可能溶出,臣药或佐使之药,可以次于君药溶出,有助于君药发挥最大的效应。
尤在泾云:“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
”[3]因此,生大黄先煎,他药后入,也是取其久煎缓荡邪热,配芒硝、甘遂使水热之邪从肠腑而下,三药共奏“泻热逐水”之功。
此外,方后注:“得快利,止后服”,旨在“中病即止”。
2 同煎——大柴胡汤
2.1 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2.2 分析
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不畅,苔黄少津,脉弦数。
因为邪在少阳,故方中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生姜、半夏和中止呕,配大枣调和荣卫;而本方证又有阳明热实之证,酸敛之芍药合枳实治腹中之痛,并加苦寒之大黄顺枳实之下行而泻热行积,故“清”“和”俱具,“表里双解”矣。
故大柴胡汤方后云“去滓再煎”至大黄煎煮时间长药液浓缩,和缓持久,以和解与泻下并行。
同时,因阳明尚未全实,故同煎大黄,可使其攻下之力减缓,正如柯琴所谓“熟者气钝而和缓”[4],张景岳亦言“欲缓者熟用”[5]。
陈亦人谓:“尤其大黄柴胡升降同剂,柴胡升而散外邪,大黄降而泻内实”。
[6]
3 后下——大承气汤
3.1 原方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2 分析
大承气汤证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之证,表现为潮热谵语,脘腹胀满坚硬,绕脐痛,手足濈然汗出,热结旁流,脉沉实有力等“痞满
燥实坚”的症状。
本方为苦寒攻下峻剂,主要在于“通结泻热而存津液”。
方中厚朴配枳实以消痞下气;芒硝软坚散结;加大黄则能荡热除积,苦寒折下。
四药共奏开塞通闭,破气散结,攻坚泻热之功。
尤在泾谓:“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
”[3]急下存阴势不可缓,此证之所以危急,其症结乃下有燥屎内结,以致邪热无所出处,只要燥屎一通,则邪热自去。
大黄帅兵遣将,首当其要,直攻胃肠燥结,是非他药所能任的。
故大黄在此处后下,取其“推陈致新,通利水谷”之势,即柯琴所谓之“生者气锐而先行”[4],又正如张景岳的“欲速者生用”[5]。
故在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中不采用后下了。
4 不煎——大黄黄连泻心汤
4.1 原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4.2 分析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故表现为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等。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为君,黄芩、黄连共清中上焦之火,三者合用,则有泻热消痞之功。
大黄本已苦寒,且黄连、黄芩之苦寒亦可清利心胃之火,然本证为无形之火气,所以用大黄芩连之苦寒下降,对气痞实非所宜,妙在“渍”上。
故陈修园亦云:“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
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7]亦是此谓。
成无己认为:“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8]该方中以麻沸汤渍大黄少顷,意在取其气之轻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结而消痞,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9]。
莫枚士更明确地说:“此症虽寒痞并见,而痞经大下,仅为余疾不尽,故三味但泡不煎,欲其不甚着力耳”[10]。
所以,浸泡时间亦不宜过长,掌握好“须臾”的火候。
5 结语
仲景方中大黄的不同煎煮方法,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也具有较强的药理实验科学性,与现在许多研究在某些方面都不谋而合,仲师用药之精妙可见一斑。
研究证明,大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类化合物、鞣质类物质和有机酸等。
其中泻下活性成分约20种,包括蕃泻苷、大黄酸苷、游离蒽醌等。
大黄水浴煎出致泻的有效成分随煎煮时间延长而减少,蕃泻苷、大黄酸苷的破坏量与煎煮时间成正比。
同时,大量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的鞣质类物质产生,使泻下作用减弱[11]。
但仅凭大黄的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研究来解释大黄在汤剂处方中各种不同的煎煮方法,显然是很不完全的,鉴于中药物质中所含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复方中各药物在不同煎煮方法下所发生反应的复杂性,运用现代研究成果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则力所不逮。
【参考文献】
[1] 韩志文.名医医术精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36.
[2] 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3.
[3] 尤在泾.尤在泾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
[4] 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5226.
[5]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554.
[6] 陈亦人.伤寒论求是[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930.
[7] 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07508.
[8]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4.
[9] 韩茶甫.对张仲景应用大黄的体会[J].桐乡医药,1983,25(2):39.
[10] 莫枚士.经方例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32.
[11]焦东海.大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