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各种题型答题格式
语文各类题型答题模板

语文各类题型答题模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题型及其答题模板:
1. 选择题:
a. 理解句子:分析句子成分、语境和语感,判断作者的意图或表达的含义。
b. 判断词语:判断词语的义项,如是否搭配、是否贬义、是否重复等。
c. 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和主题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填空题:
a. 词语解释:解释词语的含义、用法、语境和故事背景等。
b. 词语运用:词语搭配、成语造句、修辞手法等。
c. 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和细节,分析文章的结构、文体和风格等。
3. 完形填空:
a. 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注意一些常见的词义和搭配。
b. 语法分析: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句子成分等。
c. 句子排序:根据逻辑关系和语境将句子排序,注意一些常见的排序方法。
4. 作文:
a. 审题:理解题目和要求,明确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b. 立意: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立意,确定写作的方向和角度。
c. 布局:根据立意和文体构思作文的结构,注意段落和层次的安排。
d. 论据: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选择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和反驳。
e. 表达方式:注意文体、语言、修辞手法等,使文章的表达清晰、深刻、有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语文题型及其答题模板,具体要根据考试的具
体要求进行调整和练习。
语文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语文常见题型答题格式赏析句子方法(技巧):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表现了…情感/效果等 (写作目的)【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答题格式:运用了……词语,……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述了)……(内容)和情感(效果、目的)(1)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答案:(1)运用了动词描写,一个‘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抓妈妈手指头的力度,刻画出了女儿对妈妈的难割难舍的依恋;(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答案:(2)运用了动词描写,一个‘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死里逃生的庆幸与激动,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表达方式、人称、表现(艺术)手法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例:“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4.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
(详见下文中开头、中间、结尾作用)5. 句式及语言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模板:谁(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时间、地点、背景等)+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比如说这篇文章啊,就是讲那个小明(主要人物),在暑假(时间)去乡下奶奶家(地点)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做的事),然后经过他的细心照料,小鸟康复飞走了(结果)。
2.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具体修辞],比如“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她的笑容(本体)比作春天的花朵(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笑容的灿烂(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情感)。
如果是拟人呢,像“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把风儿当作人来写,赋予风儿“抚摸”这个人才有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风儿轻柔的特点,也让句子充满了画面感。
3. 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要是动作描写的话,像“他猛地跳起来,伸手去抓那只蝴蝶”,通过“跳”“伸手抓”这些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他想要抓住蝴蝶的急切心理和敏捷的动作。
外貌描写呢,就像“她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通过描写她的头发和眼睛,勾勒出她的外貌特征,使读者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她的样子。
4. 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模板:首先要从句子的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
比如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字面意思就是风雨过后会有阳光,乌云之上是晴空。
但联系文章的话,如果文章是讲一个人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经历困难挫折(风雨、乌云)之后,总会迎来成功和希望(阳光、晴空)。
5.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从人物的[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性格特点]的人。
例如,文中的小红在看到老人摔倒时,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起来,还送老人去医院,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小红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语文答题模板

语文答题模板一、命题作文。
1. 题目要求。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要求。
(2)确定立意,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立意,明确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
2. 构思内容。
(1)列提纲,根据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列出文章要点,构建内容框架。
(2)选材料,选取恰当的事例、故事、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
3. 开头结尾。
(1)开头,开门见山,点题立意,引出文章主题。
(2)结尾,归纳全文,点明主题,给出深刻的启示或建议。
4. 表达方法。
(1)语言规范,用词得当,句式多样,注意语法准确,避免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2)修辞技巧,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5. 注意事项。
(1)主题突出,文章主题醒目,内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结构完整,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段落过渡自然。
(3)语言得体,语言得体,表达准确,逻辑严谨,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
二、阅读理解。
1. 题目要求。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和解题思路。
(2)抓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思路,抓住关键词。
2. 阅读文章。
(1)精读全文,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脉络。
(2)细读细节,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文章细节,抓住重点。
3. 解题方法。
(1)归纳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概括出文章主旨和要点。
(2)综合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解题要求,得出答案。
4. 注意事项。
(1)答题规范,按要求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2)解题思路,抓住文章重点,理清解题思路,不偏离题目要求。
(3)答案准确,答案准确无误,表达清晰流畅,语言得体规范。
三、作文改错。
1. 题目要求。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改错范围。
(2)抓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改错范围,抓住关键词。
2. 定位错误。
(1)逐句审题,逐句审题,找出句中错误,确定错误类型。
(2)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确定文章结构和逻辑,找出整体错误。
实用语文答题模式

实用语文答题模式语文答题模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高中语文高考各类题型满分答题模板(共13类)

高考语文各类题型满分答题模板第一部分诗歌答题模式(重在读懂答准)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文)答题模式(重在分点答题)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物+心)+联系上下文(心物同构)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形象或性格)+侧面烘托(或印证)+内容更加丰富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第三部分小说独特答题模式(重在人物手法)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第四部分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重在发幽探微)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补充或印证)第五部分积累——现代文(务必耳熟能详)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语文答题模板各种题型

语文答题模板各种题型一、阅读理解题模板1. 主旨理解题(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2)主题词+主要内容文章围绕着……展开,内容分为……2. 细节理解题(1)根据文章的具体表述,给出答案和原文出处细节1:根据第几段“……”,可知……细节2:根据第几段“……”,可推断…………3. 推理判断题(1)根据文章的前后关联、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推断答案由此可推断出……(2)借助背景常识及个人经验等推断答案从……可以推断出……4. 观点态度题(1)找出作者对待某一事物的态度在文章中,作者对……的态度可以总结为……(2)用适当的联想,对作者的态度进行判断作者提到的……反映出他对……的态度是……二、写作题模板1. 议论文(1)明确观点在我看来,……/ 我认为……/ 对于这个问题,我持……观点。
(2)列举理由首先,原因一……其次,原因二……最后,原因三……(3)结尾总结综上所述,……。
因此,我持……观点。
2. 记叙文(1)开头引入说起……,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的事情。
(2)描述事件当时,我们……。
然而,突然……(3)补充细节接着,我们……。
最后,我们……(4)结尾总结这次经历让我收获很多。
从中,我明白了……3. 说明文(1)引出主题……是什么呢?要了解……,我们首先要知道……(2)逐一解释首先,……其次,……最后,……(3)总结结论由此可见,……因此,我们应该……4. 应用文(1)引出目的本文旨在介绍……(2)提供实用信息首先,介绍……其次,讲解……最后,给出……(3)鼓励呼吁希望大家……同时,也鼓励大家……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语文答题模板,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和变化,更准确地回答题目。
同时,在答题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确保答案的可读性和观点的清晰度。
语文各题的答题格式

语文各题的答题格式和应对方法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 字音:判断:多音字、易错字、平翘舌、前后鼻音2.字形:形近错写,音同错写3. 成语题:①。
褒贬不当②。
望文生义③。
谦敬错位④.不明对象⑤.重复矛盾⑥。
形似混淆4.病句题:①抓关键词(否定词、两面词、关联词、和“数字”有关的词)②提主干③看枝叶5.语言得体题:①注意场合②注意对象③注意敬词和谦词④注意褒贬色彩⑤注意语体色彩6。
排序题:(衔接:①陈述对象(主语)要一致②语言的结构要相应③文段语意表达要前后勾连④逻辑顺序要分明7.名著题:作者——作品;主人公—-思想性格——主要情节;作品——主题要对上号8.诗赏:①写什么景,景物的特征;②抒什么情;③艺术手法和特色(典故、比喻、对偶。
..)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检测正确与否二、说明文阅读9.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提示:表示时间的年月日不属于列数字,特殊除外)10。
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11。
说明的语言特点:准确、周密;风格:平实、生动;关注表时间、范围、程度、数量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12。
说明文的文意:整体阅读-细心审题—回归原文-精心对比—巧用方法(有否改、换、增、删字、词、句)三.文言文(课内)13.实词的意义:①一词多义②词性活用③古今词④通假字14.虚词的用法:①为②之③其④而⑤然⑥于15。
内容的理解:①人物性格评价②思想感情③主题意义16.翻译(课外)17.实词和虚词的迁移(各一个)18.翻译:注意句式19.谈看法、启示或作评价评价人物:国君: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胸襟宽广、施行仁政、爱民如子为官者:清廉、廉洁自律、为百姓谋利、洁身自好、高风亮节、诚信、宽厚、正直士人: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鄙视权贵、自尊自爱、诚信、信守承诺普通百姓:自尊自强、不畏权贵、诚信、重情守义、信守承诺、宽厚、正直、勤劳、善良、孝敬、爱国女性:聪慧、贤良、勤劳、节俭、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教子有方、自尊自强谈启示:为人:处世:行事:一般格式:应该…(不应该…);要…(不要…) 如:四.古诗文默写绝句为重中之重五.综合性学习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七)古代诗歌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 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 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 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 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 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 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 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பைடு நூலகம் :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 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 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 问、引用、反语、反复。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 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 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 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 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 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 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 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 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 “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 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作业
中考点拨:专题13.
想一想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 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 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 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 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 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 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 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 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 准确、简明、规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 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 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 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 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 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 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