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优质文档】三圈环流说课word版本 (11页)

【优质文档】三圈环流说课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圈环流说课篇一:《三圈环流》说课人教版高一地理说课稿说课课题:2.4 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三圈环流课题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王玮丽温州第二十一中学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材分析2、本课教材分析2.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2.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训练点: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渗透点: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

2.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联系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教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二)说教法1.设问式教学回顾总结、得出结论单圈环流分析得出结论二三圈环流分析得出结论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通过板图、多媒体、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三)说学法 1.探究式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目的: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3.板图演练三、教学程序设计和学法指导1.复习导入(由大气运动导入)2.新课教学①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单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单圈闭合环流(热0o ②假设二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三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0o30oN 60oN90oN思考:知识拓展,提出问题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归纳: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1. 气压带形成成因: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3.风向: 北半球:3撇;箭头指向低压南半球:3捺;箭头指向低压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天多雨高气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巩固练习1。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2)能力训练目标: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 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知识基础: 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 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之中 2.学习动力: 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学法指导: 学会用图、学会发现 学会推理、学会归纳
2.教材的地位: 是什么(组成) 为什么 (能量来源) 大气运动 怎么样 气
全球性

气压带和风带—提升和基础
三圈环流的形成
结果(天气、气候的形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
难点: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的成因
4.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 形成及分布。
(2)加上地球自转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2 1
4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14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总 结 气 压 带 、 风 带 的 分 布 规 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三、学生活动设计
1.绘图分析问题 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自己动手绘图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手绘板图教学法 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发现、思考、推理获取新知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典题训练】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①图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夏季;②图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③图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④图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半 球的冬季。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向南 流动的空气相比较,冷暖性质如何?在60°N附近相遇后它们的运 动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低)? 提示: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暖,自北极地区向 南流动的空气冷;在60°N附近,相对暖而轻的自30°N附近的近 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副极地低 气压带)。
【规律方法】用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 下图所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气压带和风带 的移动原因。 【精讲点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年之中较大的季节,因此地 球的热量分布偏向北半球,因此赤道低气压带相对于春秋二分 日来说要靠北一些,相反冬季要靠南一些。同时也相应地引起 其他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教案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1)解释情景导入中的二个问题。

(2)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却将责任归咎给英国,你认为有道理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

经过学
板书设计: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A地球不自传;B太阳直射赤道(不公转);C地表是均一的。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3.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运动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是基本框架,季风环流相对是细节。

中纬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显著,陆地气团与海洋气团差异不大。

它抵达大陆东岸已经大大变性(其间陆地的下垫面在发挥影响),与临近的海洋气团差异很大。

所以,东岸形成了季风环流。

还有大陆和海洋之间在不同的季节的气压差异,如果随季节变化显著就会有季风。

大陆西岸由于西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使得大陆和海洋在温度上差别不大,从而导致的气压差异也不大所以在大陆西岸没有季风气候。

)。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特点。通过对三圈环流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天气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认识和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观测和分析的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三圈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针对三圈环流的特点,设置问题:“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三圈环流?”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三圈环流知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Hale Waihona Puke 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第一篇:三圈环流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性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假设逐步理解三圈环流原理,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能够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到全球气候是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下形成。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讲授法、绘图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同时提问:那么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含义:地表物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近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地面及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产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

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2)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含义:大气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题问:(先讨论北半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Word版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Word版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瓮安中学罗显英一、说教材分析1.新课标要求:同学们通过学习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⑴教学重点:①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⑵教学难点:①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5.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对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法和学法:⒈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图2、18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返回
季风环流:
1、季风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小范围: 沿海地区
思考:海陆风是不是季风? 日变化: 周期一天
2、哪个地区季风最典型?为什么?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特别显著。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3)考虑A、B、C----高低纬间质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66°34´N
23°26´N 0° 23°26´S
的季节移动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 和水汽得到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 平衡;同时对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阿留申 低压

亚欧大陆
西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夏威夷 高压
60N 30°N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
冬季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温度 高 低 低 高
气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北半球气压中心:
夏季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冬季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3、全球气压分布特征及原因:
(1)、分布特征 北半球 纬向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 南纬30°以南,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原因
北半球 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30°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
3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
低压
高气压
类型 东亚 季风
南亚 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成因
亚洲高压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性质差异
亚洲高压 东北风 干燥 南印度洋 西南风 湿润
①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30°
60°
图2。18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返回
极 地高气 压带
副 极高 地 低低 气 压高 带低

热 带高气压带
赤 道 低气压带
副 热 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 地高气 压带
北半球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66°34´S
D
CE
A FB
G
S 90° 60° 30° 0° 30° 60° 90° N
(4)考虑A、B、C、D----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1)考虑A: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90N
60N 30N 0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37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