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结构施工技术
四川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

四川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一、建筑设计1. 建筑设计师应具备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知识,并根据建筑抗震要求进行结构设计。
2. 建筑应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结合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进行优化设计。
3.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抗震设防要求,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二、结构设计1. 结构设计应采用先进的计算和分析方法,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消能减震及隔震措施。
3. 结构设计应注重结构的整体性,确保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施工与安装1.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和技术实力,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2. 施工前应对消能减震及隔震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3. 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施工质量,确保消能减震及隔震设备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
四、质量检测与验收1. 施工完成后应对消能减震及隔震设备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注重消能减震及隔震设备的验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五、维护与保养1. 建筑使用过程中应对消能减震及隔震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 维护和保养时应注重细节,避免因小问题导致设备损坏或失效。
六、安全管理1. 建筑使用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消能减震及隔震设备的安全运行。
2. 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七、技术培训与教育1. 对于从事消能减震及隔震工作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是一种在建筑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根据地震动力学原理和构造力学原理,采取物理减震技术措施,将地震能量从建筑物传递到地基的抗震技术。
它的目的是通过调整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建筑物受震后的损伤程度。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震防护设计。
应根据具体建筑物结构、施工工艺、地震动力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抗震防护要求,并考虑采用减震技术。
二、抗震结构设计。
应根据抗震防护要求,采用结构设计手段,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三、减震技术设计。
应采用可行的减震技术,如消能器、橡胶轴承、橡胶环等技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
四、施工管理。
应对减震技术施工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施工质量,避免出现施工失误或缺陷。
五、检测监督。
应对建筑物的消能减震设施进行检测和监督,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达到要求。
消能减震技术PPT课件

传统的抗震方法是房屋上部结构和基础牢牢地连 接在一起,地震时,地面运动能量经过基础输入到房 屋结构,致使房屋结构发生振动、变形,甚至倒塌。 “消能隔震”的基本思想是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分 离,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输入。实现地震时地动 而建筑物基本不动,达到保证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
1
-
7
2.2 速度相关型消能装置
电磁流体阻尼器。电流(ER)变流体和磁流变(MR) 流体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兴起的两类性能极为相 似的可控流体。其流体效应可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 度有效地控制。这些智能材料用于结构减震的主要 原理是它根据动力传感器测得的结构瞬时振动状态, 由 ER(MR)智能可调参数结构构件中的智能可调阻 尼器在各瞬态时调整参数,从而实现减小整个结构 地震反应的目的。用这些可控流体设计和制作的消 能器具有结构简单,所需驱动功率小,反应迅速等 特点,而且可和其它减震机构串、并联使用,以提 高功效。
消能减震结构步前已获得广泛的应用, 但各种消能减震装置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 的范围。
-
12
3、消能减震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如粘滞流体阻尼器适用各种相对 位移情况,其阻尼力与相对运动速度的相关关系, 在相对运动速度不大600mm/s 及相对运动频率不 大于3Hz 的工作状态下非常稳定,其对支撑刚度 的要求是与阻尼力的大小,期望阻尼器耗能的起始 行程状态相关联的,与结构的层间刚度不直接相关 它的耗能性能及耐疲劳性能较好,较大的温差环境 温度对其阻尼力大小有些轻微影响但目前对其耗能 性能的耐久性尚无可靠数据说明,即是说位于室内 正常环境下,经年或更长时间后的耗能性能的变化 情况尚无可靠资料证明。
-
3
2、消能减震结构的分类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应用设计与施工规程

6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43
6.1 一般规定 .................................................................................................................................................. 43 6.2 消能部件布置原则 .................................................................................................................................. 44 6.3 消能部件设计与减震效果评价 .............................................................................................................. 45 6.4 主体结构设计 .......................................................................................................................................... 50 6.5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 52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要求建筑物在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尽可能降低地震时的破坏和损失。
其主要措施包括使用高性能构件材料和加固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等。
同时,还要按照规程要求进行严格的检查、测试和监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也要求在建筑物维护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保障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检测、修缮和清洗,防止建筑物受到自然灾害或其它因素的损坏。
此外,规程还要求建筑物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具备相关的管理和维护知识,遵守规程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在大型公共建筑物和住宅区等重点建筑物方面还有更具体的要求。
如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物,规程要求建筑总承包商应该对结构进行详细评估和分析,采用更加精确的结构模拟计算方法,制定更为合理的加固方案,并通过模拟测试真实地模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从而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在住宅区方面,还要求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实行全员培训,提高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住宅区的安全性。
总之,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作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重要技术和规范,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在严格的按照规程要求进行设计、施工、检测和维护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的效果,使建筑物变得更加安全稳定。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是地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其目的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材料设计,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破坏。
一、结构隔震设计结构隔震是一种将结构物与土壤或地基隔开的设计方法,通过降低结构物受地震力的传递,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
结构隔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隔震系统选择:结构隔震系统通常包括隔震支座、隔震层和支撑系统。
常见的隔震支座有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支座等。
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隔震层布置:隔震层一般位于地面以上,可以用于减震和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层的布置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等因素,以及地震的频率和能量。
3.支撑系统设计:支撑系统是隔震层与结构之间的连接,要具有良好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隔震系统正常工作。
4.结构模型分析:隔震设计需要进行结构模型分析,考虑地震力、地震波特性、结构响应等因素,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隔震设计的参数和指标。
隔震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大幅度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破坏,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然而,隔震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如隔震支座的设计和施工比较复杂,造价较高等问题。
消能减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特殊的减震装置,通过消耗、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消能减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震器选择:减震器是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装置,根据荷载类型和地震响应要求,可以选择液压减震器、摩擦式减震器、摇摆巨型减震器等减震器。
不同类型的减震器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减震器。
2.减震器布置:减震器的布置是消能减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减振效果等因素,合理地布置减震器,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
3.减震装置与结构连接:减震装置与结构的连接需要具有适当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减震器的正常工作。
连接部位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地震是世界各地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震减灾成为了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结构消能减震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地震减灾措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1.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是一种常用的减震装置,它利用液体的黏性来消耗地震能量。
液体阻尼器通常由一个密封的容器和内部的流体组成,地震发生时,流体在容器中产生摩擦和阻力,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液体阻尼器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
2.弹性材料:弹性材料是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材料。
它通常用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层或缓冲层,能够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振动。
常见的弹性材料包括橡胶、聚合物等,它们具有良好的弹性特性和高耐久性。
3.摩擦减震器:摩擦减震器是一种利用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对地震力进行减震的装置。
它通常由两个平行的金属板之间夹有摩擦材料组成,地震发生时,摩擦材料中的摩擦力能够减轻建筑物的振动和变形。
4.惰性质量块:惰性质量块是一种重点落在建筑结构顶部的质量块,它的质量较大,能够增加建筑物的弹性周期,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力。
惰性质量块通常由钢材或混凝土制成,它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和结构响应等因素。
1.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消能减震技术能够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和振动,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对于地震频繁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减少地震后的修复成本:由于结构消能减震技术能够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修复成本和时间。
这对于城市的恢复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结构消能减震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变形和振动,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标准

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标准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中,对消能减震技术的要求和规范。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小或吸收地震或其他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建筑物损伤和人员伤亡的技术措施。
下面将从设计、施工和验收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标准。
一、设计方面的技术标准:1.结构设计应满足地震响应控制要求,考虑到地震荷载的性质和强度,选择合适的消能减震技术。
2.消能减震设备的选型和布置应满足建筑物结构的需要,并符合消能减震技术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3.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合理设置消能减震装置,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4.设计中应考虑到消能减震装置的维护保养和更换等方面的问题,为日后的使用和维修提供便利。
二、施工方面的技术标准:1.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专业化的消能减震设备安装和施工工作。
2.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消能减震装置的安装质量,确保其性能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3.施工单位应定期进行设备和结构的检测,确保消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施工单位应为消能减震装置的使用和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用户的操作和维护水平。
三、验收方面的技术标准:1.验收机构应对消能减震技术进行软硬件测试和试验,检验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2.验收机构应对消能减震装置的安装和施工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
3.验收机构应对消能减震装置的使用和维护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用户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设备。
4.验收机构应对消能减震装置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和认证,确保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总结: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标准是建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设计、施工和验收三个方面的技术标准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严格执行消能减震技术标准,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消能减震结构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结构的消能减震是结构的新思路,及其当前常用消能装置与实用对象。
文章就消能减震结构的思想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消能减震;耗能装置;结构抗震;施工技术消能减震是工程减震控制技术中的一种被动控制技术,它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结构体系。
消能支撑框架结构就是通过对框架结构作特殊构造或附设控制装置,借助这些装置在结构振动中的变形或运动,耗散地震输入结构的大部分能量,确保主体结构在大震中不受破坏,试验分析表明它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
1消能减震结构的概念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结构中设置一些一般情况下不承担垂直作用的日常荷载的耗能部件,当结构受到水平荷载作用时,这些部件分担部分荷载,并通过部件内部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运动耗散外荷载作用的动能,减小结构对其作用的效应。
消能减震的力学原理就是在结构会产生相对运动的部位增设一些阻尼器之类的消能装置,当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这些阻尼器在结构相对运动的强迫作用下,产生抵抗结构相对运动的阻力运动,这些阻尼力在运动过程中做功,通常以导致阻尼器发热而耗散掉部分结构相对运动的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即减小结构的损坏或保证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
但是,这种消能减震的抗震设计理论和实践仅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还未见有经受严重地震考验的实例,也没有这类结构承受地震作用时动态实测资料,人们对这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动态行为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其真实抗震能力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
另外,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计算和合理设计的理论方法还不是很完善,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
2消能减震结构的分类消能减震装置的类型很多,但按其抵抗相对运动消能的直接相关联参数而言,可分为位移相关型与速度相关型两大类,或是由它们组成的复合型。
下面分别作一些简单叙述。
1.位移相关型消能装置(1)金属阻尼器。
金属阻尼器通常又分为软钢阻尼器和记忆合金阻尼器两种。
软钢阻尼器利用软钢较好的屈服后性能和进入塑性范围后的良好滞回特性,达到耗能减震的目的。
目前已有加劲消能装置、锥形钢耗能装置、圆环钢阻尼器、双环钢阻尼器、加劲圆环阻尼器、低屈服点钢阻尼器、低屈服点剪切耗能板和屈曲斜撑等。
这类消能器具有滞回环稳定、耗能能力大、长期使用可靠并不受环境与温度影响的特点。
目前国外用在钢结构中较多,国内作了一些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可用于工程实践的成果。
记忆合金阻尼器是利用一种兼有感知和驱动功能的新型材料一形状记忆合金(sma)制作而成,该种合金具有高耗能特性和大变形超弹性特性,能够重复屈服而不产生永久变形,因而有很好的耗能能力。
目前,主要的几种记忆合金为ni-ti合金、cu基合金和fe基合金等。
(2)摩擦阻尼器。
摩擦阻尼器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耗能减震装置。
由于它具有较好的库仑特性,消能明显,可提供较大的附加阻尼,而且结构简单、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已研制开发的消能器有 pall 型摩擦装置(板式摩擦阻尼器)、双向摩擦阻尼器、sumitomo 型摩擦阻尼器、筒制振器、摩擦剪切铰耗能器等。
摩擦阻尼器在国内有不少研究单位均对其消能减震的功能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目前有不少单位已经能小批量生产。
(3)铅阻尼器。
铅阻尼器利用铅具有密度大、熔点低、塑性高、强度底、耐腐蚀、润滑能力强等特点,使得该消能器有较高的延性和柔性,在变形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并有较强的变形综合能力。
同时,通过动态回复与再结晶过程,铅的组织和性能还可恢复至变形前的状态。
铅消能器类型主要有铅挤压阻尼器、铅剪切阻尼器、铅节点阻尼器、异型铅阻尼器等。
(4)粘弹性阻尼器。
粘弹性阻尼器同时具有弹性刚度和耗能性能。
最早的粘弹性阻尼器是美国 3m 公司研制开发的,它由两块 t 型钢板夹一块矩形钢板组成,t 型约束钢板与中间钢板间夹有一层粘弹性材料,这层材料的剪切变形与其相对应的剪应力存在相位差,从而产生剪切滞回特性,增加了结构的阻尼。
弹性与粘性都对降低结构的动力反应起作用。
该消能器目前己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开发出的装置还有沥青橡胶组合粘弹性阻尼器、粘弹性橡胶剪切阻尼器、超塑性硅氧橡胶粘弹性剪切消能制震系统、杠杆粘弹性阻尼器等。
2.速度相关型消能装置(1)粘滞流体阻尼器。
粘滞流体阻尼器曾广泛应用于军事和航空领域。
目前已在建筑和桥梁的振动控制中得到运用,已研制开发的粘滞流体阻尼器有筒式流体阻尼器、粘性阻尼墙系统、油动式阻尼器等。
筒式流体阻尼器一般由缸体、活塞和粘滞流体组成。
活塞上开有小孔,或活塞与筒体之间留有间隙,活塞可在充有硅油或其它粘滞流体的缸筒内作往复运动,当活塞与筒体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流体从活塞的小孔内通过,或从活塞与筒体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对两者的相对运动产生阻力,从而耗散能量。
(2)电磁流体阻尼器。
电流(er)变流体和磁流变(mr)流体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兴起的两类性能极为相似的可控流体。
其流体效应可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有效地控制。
这些智能材料用于结构减震的主要原理是它根据动力传感器测得的结构瞬时振动状态,由er(mr)智能可调参数结构构件中的智能可调阻尼器在各瞬态时调整参数,从而实现减小整个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用这些可控流体设计和制作的消能器具有结构简单,所需驱动功率小,反应迅速等特点,而且可和其它减震机构串、并联使用,以提高功效。
3.其他类型的消能装置(1)复合型阻尼器。
复合型阻尼器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能元件或消能机制设计而成的新型消能减震装置。
已研制开发的一些复合消能器有弹塑性-摩擦型阻尼器、弹塑性-粘弹性阻尼器、摩擦-粘弹性阻尼器、铅粘弹性阻尼器、流体-粘弹性阻尼器等。
(2)调频质量和调频液体阻尼器。
又称 tmd 和 tld。
tmd是在结构中增设装有附加质量块的外加机构,使其自振频率与结构自振频率基本一致,利用共振原理,将外激励的能量消耗在外加机构中的质量块的运动上,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tld 除了具有 tmd 的功能外,还要求通过增设在结构上的容器中的液体的运动来消耗和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这两种装置较简单,易于实施,但是减震效果受限,对结构自振频率的估计精度要求很高。
(3)设置耗能杆件。
在结构中设置一些耗能支撑、隅撑或一些附属构件,当地震作用时,利用这些构件的滞回耗能性能消耗一部分地震能量以减弱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
这些构件在地震后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坏,但其更换方便,维护成本低廉,因而也是一种耗能的重要方式。
3耗能减震的能量原理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传统抗震结构: ein= ev+ ec+ ek+ eh耗能减震结构: ein= ev+ ec+ ek+ eh+ ed式中,ein—地震过程中输入结构的总能量;ev—结构的动能;ec—粘滞阻尼耗能;ek—弹性应变能;eh—非弹性变形滞回耗能;ed—附加耗能(阻尼)装置或耗能原件耗散或吸收的耗能;两个能量方程式的差别仅在于附加耗能器的耗能 ed项。
其中ev不能耗能,ek仅使能量转换而不会耗散能量,ec耗能很少,约 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传统的抗震结构主要依靠非弹性变形滞回耗能 ek,这样造成的构件自身损伤和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某一构件耗能越多,其破坏程度越严重。
而在耗能减震结构体系中,耗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用,而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却很少,这意味着结构本身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将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性,避免或延缓其遭受损伤或破坏。
结构的损伤程度与结构的最大变形δmax和滞回耗能(或累积塑性变形)eh成正比,可以表达为:d=f(δmax,eh)在耗能减震结构中,由于最大变形和构件的滞回耗能较传统抗震结构的最大变形和滞回耗能大减少,因此结构的损伤也大大减少。
4消能减震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消能减震结构步前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但各种消能减震装置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的范围。
对于金属阻尼器,存在疲劳断裂问题,如要求小震下起作用则对支撑刚度要求较高,通常适用于相对位移不太大的情况;摩擦阻尼器在小震情况下基本无耗能作用,只有刚度贡献,且对于预压应力的精度要求较高;对于铅阻尼器应考虑铅对环境的污染,同样只适用相对位移不太大的情况;粘弹性阻尼器的缺陷是其储存模量与损失模量的特性,与温度变化和阻尼器相对剪切变形的频率密切相关温度高时模量降低,故而耗能特性降低,但其模量是随着频率增高而增大,但该两模量的比值却对温度变化和加载频率不敏感;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如粘滞流体阻尼器适用各种相对位移情况,其阻尼力与相对运动速度的相关关系,在相对运动速度不大于 600mm/s 及相对运动频率不大于3hz 的工作状态下非常稳定,其对支撑刚度的要求是与阻尼力的大小,期望阻尼器耗能的起始行程状态相关联的,与结构的层间刚度不直接相关它的耗能性能及耐疲劳性能较好,较大的温差环境温度对其阻尼力大小有些轻微影响但目前对其耗能性能的耐久性尚无可靠数据说明,即是说位于室内正常环境下,经年或更长时间后的耗能性能的变化情况尚无可靠资料证明。
5结论消能减震结构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在耗能减震结构中,耗能阻尼器的参数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对阻尼器的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研究;2.为了保证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安全性,阻尼器的数量分配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3.安装耗能阻尼器会影响结构构件的力的传递路径,所以对于设置耗能减震装置的结构部分的研究和设计;4.消能减震结构的防倒塌和整体倾覆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内容。
从传统的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作用到采用被动耗能装置来耗散地震作用的能量,但目前在结构设计中还未广泛采用消能减震技术。
不过,目前耗能阻尼器生产技术和可靠性逐步成熟,推广消能减震技术是今后抗震工作者应该努力工作的方向。
同时,更详细,更实用的消能减震设计规范和适合国情的各类阻尼器生产标准的制定是当务之急【参考文献】[1] 翁大根.消能减震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6.[2] 周云,刘季.圆环耗能器的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1996,(4):1-7.[3] 吴斌,欧进萍.软钢屈服耗能器的疲劳性能和设计准则[j].世界地震工程,1996,(4):8-13.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