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合集下载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Takao及CDSS评分系统再评估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Takao及CDSS评分系统再评估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Takao及CDSS评分系统再评估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例,共38例,患者一般资料,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来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的病例诊断,T评分系统再评估、治疗及子宫切除时机的选择。

探讨产科DIC的临床诊治,及Takao 产科DIC 评分系统在诊断产科DIC 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3 年1 月至2018 年11 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7例DIC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运用Takao评分系统及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进行动态评分。

结果:产科DIC 的发病原因包括产后出血24 例(24/37),胎盘早剥6 例(6/37),羊水栓塞4 例(4/37),子宫破裂 1 例(1/37),腹腔内出血1例(1/37),凶险型前置胎盘1例。

运用Takao产科DIC 评分系统评分,得分2 ~ 11 分。

达到DIC 诊断标准( 8 分) 者7例,运用CDSS评分系统,得分0-10分,达到DIC诊断标准(>=7)者12例。

其中初产妇24例,经产妇13例,终止妊娠孕周 32+2~ 42 周。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产检并就诊患者,其中确诊为胎盘早剥者6例,确诊为凶险性前置胎盘1例;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者24例,其中自然分娩后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8例,产钳助娩后产后出血3例(1例产道裂伤、2例阴道血肿),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产后出血12例(其中伴阔韧带血肿1例,伴凝血功能异常1例、伴胎盘因素1例);羊水栓塞4例(均为自娩后),术前诊断子宫破裂2例,所有患者中有2例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转诊综合医院,2例进行全子宫切除术转诊综合医院,1例患者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补丁式缝合法+低位B-lynch缝合术+会阴I度裂伤缝合术转诊,其中一位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二次开腹止血,后再次出现急性肾脏损伤住院治疗。

DIC 诊断依据本文中DIC的诊断依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 1 7年版):,相当于与2012年修订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易于推广,使得有关DIC诊断标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DIC正式讲稿

DIC正式讲稿

FB,XY Hospital ,CSU
上表提示: • ① 在单个试验中,以FDP、D-D、AT、TT、Plt和Fg对 DIC的诊断效率较高。 • ② 在串联试验中,以FDP+D-D 的诊断效率最高。 因此,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提出: ① D-D、FDP和AT应作为诊断DIC基本试验, ② D-D 和FDP可提供快速而特异的诊断, ③AT 降低程度对估计DIC严重度和预后十分有用; ④同时强调FDP在动态追踪中具有快速而经济特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第25券第4期 FB,XY Hospital ,CSU
DIC分型
• DIC按临床经过分型: • 急性型:在数小时至l一2 d内发病,病程急 剧而凶险。出血症状严重,可伴有血压下 降,甚或休克。 • 慢性型:病程可长达数个月,出血不严重, 高凝血期较明显。
FB,XY Hospital ,CSU
FB,XY Hospital ,CSU
细胞因子在DIC发生中的调节作用 感染、外伤等 促炎因子 IL TF介导 凝血激活
TNF-α
抑制 生理性抗凝 PAI-1 抑制纤溶
微血管血栓形成 FB,XY Hospital ,CSU
DIC发生机制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后,促炎因 素与 机体相互作用产生 细胞因子与 炎症介质,使炎症 反应加剧,机体在这种全身炎症反应失控时可损 伤自身组织、器官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在细胞 及分子水平的炎症启动及发展过程中凝血与抗凝 系统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认为DIC是 SIRS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当发展到SIRS或MODS 时均可诱发DIC
分子标记物(纤溶试验)
• • • • •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测定 D-二聚体(D-D)测定 α2-抗纤溶酶(α2-AP)测定 纤溶酶原(PLG)测定 纤维蛋白肽Bβ1-42(Bβ1-42)和纤维蛋白 肽Bβ15-42(Bβ15-42)测定

医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医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学术文 化领域 百家争 鸣,(df高血压 958心 脏病983u6糖尿 病87fr )特别 是思想 家的革 新精神 ,为中 医学理 论的创 新和突 破性进 展,提 供了有 利的文 化背景 。宋代 陈无择 著《三 因极一 病证方 论》一 书,(45传染 病q566丙肝964jo乙肝 28jgsx甲肝gh)提出 三因学 说;并 产生了 最具盛 名四大 学派, 刘完素 倡导火 热论; 张从正 力倡“ 攻邪论 ”;李 杲提出 “内伤 脾胃, 百病由 生”的 理论; 朱震亨 创造性 地阐明 了相火 的演变 规律。
(二)严重肝功能障碍
(1)急性肝坏死:释放大量TF和溶酶体酶 (2)肝硬化晚期常有部分肠源性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 进入循环 (3)严重肝功能障碍使机体凝血、抗凝功能都降低,如 有促凝物质进入体内,极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 (4)肝细胞与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降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 性增高,使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状态
释放大量TF
溶酶体酶
凝血激活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2、血管内皮损伤
感染、内毒素血症、Ag-Ab复合物、持续 缺血缺氧引起酸中毒、颗粒或胶体物质进入循 环
血小板 激活
内皮损伤
VEC表达大 量TF
白细胞作 用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3、其它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
① 白细胞激活或破坏,释放出溶酶体酶 ② 肿瘤细胞来源的促凝物质 ③ 胰蛋白酶进入循环 ④ 外源性动物毒素 ⑤ 大量溶血,红细胞释放红细胞素和ADP的作用
止血与凝血功能的 基本概念
1、止血功能的基本概念
※ 血管的止血作用
指血管损伤引起血液外流时,发生的以使血管伤口闭塞和防止血液过度 流失为主要特点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DIC

DIC

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削弱
例如: 例如: 长期大剂量使用糖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内毒素性休 克;严重的酮症酸中毒
巨噬细胞吞噬
DIC的诱发因素 DIC的诱发因素
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障碍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 肝脏枯否细胞是单核吞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肝脏枯否细胞是单核吞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2. 肝脏产生蛋白 、ATⅢ等抗凝物; 肝脏产生蛋白C、 Ⅲ等抗凝物; 3. 肝能合成凝血因子,灭活某些活化的凝血因子 肝能合成凝血因子, 妊娠、酸中毒等。 三、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酸中毒等。
受损EC产生 等凝血因子; 受损 产生PAF、vWF等凝血因子; 产生 、 等凝血因子 EC产生的抗凝物质有: 产生的抗凝物质有: 产生的抗凝物质有 PGI2、血栓调理蛋白(TM) 血栓调理蛋白( ) 血管结构示意
血管结构示意 图
K
胶 原 Ⅻ 固相激活
PK Ⅻa
三、血小板的激活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Ⅰ 血小板激活的同时使GPⅠb、GPⅡb/Ⅲa被激活 。 GPⅡb/Ⅲ GPⅠ b通过vWF使 GPⅠ 通过vWF使 血小板与胶原结合; 血小板与胶原结合; GPⅡb/Ⅲa是纤维蛋 GPⅡb/Ⅲ 白原的受体,作用: 白原的受体,作用: 通过“搭桥” ①通过“搭桥”使血 小板聚集; 小板聚集; 通过信号转导, ②通过信号转导,使 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 血小板细胞骨架再构筑, 导致变形、聚集。 导致变形、聚集。
典型病例
讲授内容
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制 诱发因素 分期和分型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自学)
DIC的病因 DIC的病因

医学-内科护理学第六章第七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医学-内科护理学第六章第七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大量组织 损伤
出版社 医学分社
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
纤维蛋白溶酶 激活
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
溶解
水解
释放组织 因子
广泛微血栓
血管栓塞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交联
微血管病 性溶血性
贫血
缺血组织 损伤
出血
血小板 聚集
凝血因子 与血小板
耗竭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一、概 述
DIC的分期 1.高凝期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第六章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1
内科护理学
病例导入
出版社 医学分社
患者女性,48岁。因大面积烧伤2周,伴发感染性休 克,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发现其皮肤上有瘀点、瘀斑。该患 者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呼吸浅促、血压70/50mmHg 、无尿。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40x109/L,纤维蛋白原1.0g/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P实验阳性。
• 凝血系统激活,Ⅱa,血液高凝
2.消耗性低凝期
• 凝血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激活,血液 凝固性,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 纤溶酶 ,FDP ;血液凝固性 ,出血加重
内科护理学
一、概 述
DIC的分型
根据DIC发生快慢: 1. 急性型 2. 慢性型 3. 亚急型
根据代偿情况: 1. 失代偿型 2. 代偿型 3. 过度代偿型
内科护理学
出版社 医学分社
二、护理评估——临床表现
DIC =栓塞 +出血
临床特点:除了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外,DIC常见的临床表 现是出血、休克、栓塞与溶血,具体表现可因原发病及 DIC病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1、出血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 3、栓塞 4、溶血

医学专题DIC的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医学专题DIC的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PLT减 少消耗
凝血机制障碍 血液低凝状态
出血倾向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FDP↑
抗凝作用
DIC的进程
DIC相关的原发疾病
凝血系统活化
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
微血管血栓形成 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陷
器官衰竭
出血
四、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 基本症状
▲ 出血(多部位性 )
八、肝素抗凝问题
肝素治疗禁忌症
1、既往有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2、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或潜在性出血性疾病 3、近期有咯血、呕血或黑便、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等 4、手术后短期内或有巨大的出血创面未完全止血者 5、严重肝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者
八、肝素抗凝问题
肝素治疗几点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2、经常查血PH,及时纠正酸中毒。补充叶酸及VitK
D-二聚体水平升高
白血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1、血小板<5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8g/L。 3、血浆因子Ⅷ:C活性<50%。 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6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
ISTH的DIC诊断评分系统
② 治疗 每日200 IU/kg,分两次皮下注射,用药间隔 时间8~12小时,疗程5~8天。临床有效率86.4%,疗效略 高于标准肝素(P>0.05)
▲ 低血压或休克(不明性) ▲ 栓塞(广泛性) ▲ 溶血(微血管性)
人类卵黄囊旋回培养中造血岛
四、临床表现
DIC特殊体征
出血点 紫癜 血泡 周围性紫癜 爆发性坏疽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贫血
(一)出血 (bleeding)
广泛、多个部位 出血,不能用原 发疾病解释;
常伴有DIC的其它 临床表现,如休 克等;
常规的止血药无 效。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致病因素
纤溶激活
激活凝血
纤溶酶
FDP
微血栓形成 血小板、凝
水解凝血因子
血因子消耗
出 血
(二)器官功能障碍
泌尿系统 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
女性生殖系统 绒毛膜上皮癌、卵巢癌、 子宫颈癌、恶性葡萄胎
3.妇产科疾病 (Obstetric accidents)
流产 妊娠中毒症 子痫及先兆子痫 胎盘早期剥离 羊水栓塞 子宫破裂 宫内死胎 腹腔妊娠 剖腹产手术
4.创伤及手术(Severe trauma)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ood Coagulation)
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 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瀑布效应
XII
XIIa



凝 TF VIIa


X

XI
XIa

IX

IXa PLT VIIIa

性 VIIIa 凝


X
Xa


PLT Va
V

Prothrombin
Thrombin ④
Fibrinogen
Fibrin
XII
XIIa




凝 TF VIIa


X

XI
XIa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D_二聚体的检测_王奔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D_二聚体的检测_王奔放
的改变使节后纤维释 放的冲动引起汗腺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改 变 [ 5] , 导致 SSR的潜伏期 (LAT)和波幅 (amp)的改变 [ 6] 。 这与 本文结 果相 符 , 本文 中 SD组 受试 者 SSR潜 伏期 延长 , 波幅 降 低 , 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且 SSR总 异常 率为 82.1%, 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P<0.01)。 文 献报 道 SSR是判断自主神 经功能 的可 靠指 标 [ 7-8] , 当交 感催 汗通 路 受损时 , SSR可出现异常 , 恰好验证 了 SD患 者常常 以自主 神经 兴奋的客观体征为特 征的临床表现 。 SSR作为一种定量的 电生 理检查手段简单易行 且无创伤 , 在疾 病初期 就能客 观地反 映交
(收稿 :2008 -04 -02) (本文编辑 :赵金起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
【基础医学 · 相关疾病与临床 】
D-二聚体的检测
DetectionofPlasmaD-dimeramongPatientswith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王奔放 , 朱丽红 WANGBen-fang, ZHULi-hong
摘要 目的 研究血 浆 D-二聚体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 。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 62例 DIC患者和 40例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 D-二聚体进行检测 , 用 t检验进行分析 。 结果 DIC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 组 ,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血浆 D-二聚 体有助于 DIC早 、中 、晚期的诊断 , 且是诊断早期 DIC较特异的指标 。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 ;D-二聚体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004 -1257(2008)19 -2100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宋善俊 20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王学文 20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2012年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现状:ISTH/SSC最新共识解读
(阮晓岚 2015)
DIC 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有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 显,甚至实验室检查都很难发现;但有的患者起病急骤, 发展迅速,预后极差,死亡率可高达31% ~ 86%。因此 ,DIC 倍受重视,提出并确定DIC 的诊断“金标准”和规 范化的治疗方案更是临床医生的迫切需求。
病因
以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和病理产科,约占DIC 发病总数 的80%以上。近年来,医源性DIC日益引起重视,国外学者已将其列为DIC的重要病因 之一。
验阳性。 ④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DIC诊断---积分系统
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有3个: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日本救急医学会(JAAM) 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JMHW) ISTH积分系统:ISTH将DIC分为两个阶段,显性DIC(overt
概述
弥散件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 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 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 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 的中环节。
因此,DIC的诊断不能依靠单一指标的检测,而应该联合 一些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来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诊断
DIC必须存在基础疾病,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才能 作出正确诊断。由于DIC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病理变化过 程,不能仅依靠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一次检查结果得 出结论,需强调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2年版)
病因
发生机制
1、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损伤 3、血小板受损 4、纤溶系统激活
发生机制
DIC的分期
高凝期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各脏器微循环内有不同程度的微血栓形 成
消耗性低凝期
有出血症状,也可有休克或某些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
继发纤溶亢进期
出血十分明显,重者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的临床症状
DIC一般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DIC一般诊断标准
2.实验检查指标: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①PLT<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 ③血浆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或3P试
英国血液学会DIC指南(2009):
①败血症/严重感染(任何微生物); ②创伤(多发性创伤,神经损伤,脂肪栓塞); ③器官受损,如胰腺炎; ④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白血病; ⑤产科意外,包括羊水栓塞、胎盘剥离、先兆子痫; ⑥血管异常,包括大血管瘤、动脉血管瘤; ⑦严重肝损伤; ⑧毒性和免疫性损伤,包括蛇咬伤、毒品、ABO血型输血不符、移植排异。
临床表现
1.出血:特点为自发性、多部位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 、伤口及穿刺部位,严重者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DIC诱发休克的特点为:不能用原 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大脑等器 官功能不全。
3.微血管栓塞:可发生在浅层的皮肤、消化道黏膜的微血 管,但较少出现局部坏死和溃疡。发生于器官的微血管栓 塞其临床表现各异,可表现为顽固性的休克、呼吸衰竭、 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可导致多器 官功能衰竭。
DIC)和非显性DIC(non-overt DIC),并提出了相应的积分 系统。
DIC诊断---积分系统
Fbg纤维蛋白原;SFMC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 酶-抗凝血酶复合物Ⅲ(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或PAP);抗凝 血酶(AT);蛋白c(P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实验室检查
PT在50%~60%的DIC患者中均出现延长,但在肝病或华 法林治疗患者中也常常观察到PT 的异常,故缺乏一定的 特异性。
血小板减少或进行性下降是DIC的又一个敏感指标,但特 异性也较差。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是诊断DIC较有价值的一个指标, 但在大多数DIC患者中并未观察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 ,即缺乏敏感性。
4.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 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实验室检查
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 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 板计数 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D-二聚体、3P试验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
凝血过程:三阶段
纤溶系统
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南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及评分系统 的意见 (ISTH 2001 )
英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BCSH 2009) 日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专家共识(JSTH 2010) 意大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和治疗指南(SISET 20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ISTH指南 2013)
DIC诊断---积分系统
DIC诊断---积分系统
国际指南推荐临床使用积分系统来诊断DIC。 有文献指出三种诊断标准的早期诊断效能均不理想。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