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
华罗庚PPT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华罗庚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扉(fēi)页
1
勤能补拙(zhuō)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一次人生命运的转折 (为未来的数学家的成材奠定基础)
以“出名”为开始
倒叙
避免平铺直叙
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1、“物不知其数”算题 数学才能初露端倪 2、“罗呆子”的绰号 痴迷数学、艰苦自学 3、可怕的伤寒症 生命的抉择, 令人感慨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清华四年,研究数论 (不拘学历用人,助理员----助教)
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抗日期间,艰辛中完成《堆垒素数论》手稿 (送到当时的中央研究所后却没有出版)
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致力于数学研究。 (中国成立,回国任教,放弃优裕生活,爱国之情尽显) 致力于教育事业 (发现和扶持年轻学者,学术严谨) 致力于数学的实际运用 (从理论到运用,常思常新) 年近古稀,跨洋越海,孜孜不倦。 (同行赞誉,可见成就)
华罗庚生平事迹课件

在国际交流方面,华罗庚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会议和活动,为中国数学在国 际上获得更多认可和地位做出了贡献。
02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
华罗庚的数学贡献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复分析、代数学、常微分方程等领域都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解析数论方面,他研究出了许多重要的定理和公式,被誉 为“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的创始人。
华罗庚的奉献精神
总结词
华罗庚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无私奉献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VS
详细描述
华罗庚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还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事业。他通过撰 写科普读物、举办科普讲座等方式,向广 大群众普及数学知识,激发人们对科学的 兴趣和热爱。他的奉献精神不仅推动了数 学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 和普及。
华罗庚的教育思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倡创新精神
华罗庚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
华罗庚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 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开拓新 的领域。
重视基础学科
华罗庚认为基础学科是培养人才的重 要基石,应该注重数学、物理等基础 学科的教学。
华罗庚的教学方法
华罗庚的数学影响
华罗庚的数学贡献不仅在中国国内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数学界 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许多研究 成果都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和推广。
华罗庚的数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也对后 来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和理念被广泛 地应用于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中。
03 华罗庚的教育理念
193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
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人物简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
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
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警句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警句1. 华罗庚说:“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就像我们爬山,一步一步努力往上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你想想,不学习怎么能行呢?2.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这可是华罗庚的名言呀!你看那些厉害的人,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就好比建房子,一砖一瓦才能建成坚固的大厦呀!3. 华罗庚讲:“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这不是明摆着的嘛,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呀,你不去努力争取,难道等着机会砸到你头上啊?4.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哎呀呀,华罗庚这话多实在呀!就像跑马拉松,不管你开始跑得多慢,只要坚持到底,你就是胜利者,难道不是吗?5. 华罗庚曾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这就好像一只鸟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还是会想念自己的巢呀,故乡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6.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想想看呀,人就和树一样,不时刻保持紧实,就容易出问题呢,华罗庚这话多在理呀!7. 华罗庚说的:“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可不是嘛,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会管理时间、努力付出的呀,这道理多浅显啊!8.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哇,华罗庚这话真让人感动啊!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传递,你帮了我,我会一直记着,我帮了你,也不需要你一直挂在心上,多好呀!9.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这多形象啊,每天积累一点,时间久了就有成果啦,可不能浪费时间呀,就像水一样,流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你说是不是?10. 华罗庚告诉我们:“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简介

( 1 )华罗庚简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 年11 月12 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 年 6 月12 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 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 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 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 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 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 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 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 2 )一些著名数学家对华罗庚的评价华裔旅美数学家(Filds 奖得主) 丘成桐在《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一个是陈省身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来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十年, 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
华罗庚简介 (精选)

华罗庚简介 (精选)华罗庚简介 (精选)华罗庚被誉为“近代数学宗师”,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子和教师,也对中国数学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篇文章将从他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生平经历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30年开始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数学,不久后就成为了无业游民,其间曾游历全国各地,并学习了多门语言和文化。
1947年后,华罗庚先后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也结识了一批国内外的数学大师,如邓稼先、杨振宁、Chowla等人。
1950年,华罗庚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1951年,他回国并开始在中国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成为了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也曾经历了多场政治风波,但他一直保持着对数学和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学术成就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
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不仅仅是在某一个领域中有所贡献。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这是在逻辑基础上建立华罗庚数的前提下完成的。
此外,他还在模形式、自守形式、代数数论、解析数论等领域中有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被誉为“华罗庚数学”。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执着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他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乐于分享他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
他的思想启迪和研究方法影响了很多年轻的数学学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术研究,也激励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三、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华罗庚是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学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本人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中,更体现在他对数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推广和培养上。
华罗庚在中国推广了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数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简介华罗庚简介华罗庚(1910年– 1985年),中国数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代数学家和数论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代数学之父”,是中国数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
他经历了动荡的时代,但一直坚持并发扬光大中国数学事业。
本文将依次从他的生平、学术成就、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平华罗庚于1910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家境贫寒。
192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师从陈省身。
1931年,他因家庭经济原因,辍学回到家乡。
1932年,华罗庚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开始了他的数学教育生涯。
1937年,日军独占南京,华罗庚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南京,经过波折,最终逃到了内地。
1945年,华罗庚与家人一同赴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习,受到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的熏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国,并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等职务。
1985年4月华罗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学术成就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代数学、数论等多个学科。
他的代数几何学成果和雅可比证明问题,对国际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华罗庚定理更被誉为“近世代数几何的第一定理”。
在数论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七十年代数问题和四平方和猜想证明、多项式同余定理,这些都让华罗庚在数学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此外,华罗庚还积极投身于中国数学的推广与普及工作,通过编写高等数学教材等方式丰富了中国数学教育的版图。
影响华罗庚对数学界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声望。
他常年在海外学术界活动,曾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席,并是美国数学学会的会员。
他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成就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坚持原创、勇攀高峰、勇闯新路的精神,也使学界对华罗庚非常推崇。
总结华罗庚是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非常注重数学教育的杰出学者,他无愧于“中国数学之父”,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先驱和开拓者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数学。
回顾华罗庚的一生,不仅对他个人出色的学术成就慨叹不已,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不屈不挠、执着不断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面丰功伟绩的数学学术旗帜,对我们今天潜心学习数学并攀登学术高峰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华罗庚简介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 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 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 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 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 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 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 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 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 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 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 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 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 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 华大学.
三、华罗庚的名言积累
关于天才
(1)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 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2)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 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3)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华罗庚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其品格,知晓他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2、学习本传记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来表现人物生命历程的手法,并学会分析各自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华罗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运用文中多种叙述方法的表达技巧。
2、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分析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
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抗战期间,他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
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传记的传主——华罗庚。
二、作者简介:
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比如《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三、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就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许多多的生活事实,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就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同时这篇传记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采用了明显的小标题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第一单元学习过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它也采用了小标题的写法,那么回忆一下小标题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小标题写法的好处:
突出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遵循了时间顺序,很好的
统领了所辖部分内容,眉清目晰,一目了然。
四、初步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小标题的作用,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认真阅读这篇传记,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首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 1 )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 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 2 )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 3 )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2、完成课后的36页的表格。
这篇传记内容上有点长,所以同学们在完
成表格的时候要学会删繁取简,抓住关键信息。
五、分步探究:
刚刚同学们已经简要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每一个小标题它主要突出表现了华罗庚的哪些重要人物特征。
艰难自学的青年时代
思考:在这部分中,文中讲述了哪几个小故事?表现了怎样的华罗庚?明确:“物不知其数”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故事,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
(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
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
”
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
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
)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
思考:1、这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简要概括他在数学研究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明确:( 1 )研究堆垒素数论。
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1941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 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
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
( 2 )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
(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
2、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
的爱国情怀。
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明确:( 1 )、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 2 )、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
( 3 )数学下乡。
1958 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合作探究。
从文章当中选取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文段进行简要分析,从中你可以发现一个怎样的华罗庚。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引导和总结)
七、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第一,最重要的特色是多种叙述手法相结合(顺叙,倒叙,插叙等)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
第三,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
”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
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
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
第四,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八、阅读迁移
为什么华罗庚会把自己的一生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他在选取这一重大的人生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我们应该考虑些什么?
九、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为华罗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