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数学家华罗庚的简介8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简介8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学家。

他是20世纪中国数学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192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

1930年毕业后,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师从著名数学家G.H. Hardy和A.E. Ingham学习。

1934年,华罗庚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

回国后,华罗庚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主席等职务。

他致力于将现代数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现代数学的新局面。

华罗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论、代数学、微分几何等,他的学术成果丰硕,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华罗庚的数学成就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认可,他曾获得过许多国际数学奖项,包括195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奖、1955年的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58年的美国数学学会奖等。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华罗庚生平

华罗庚生平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

华罗庚的简介和事迹

华罗庚的简介和事迹

华罗庚的简介和事迹华罗庚的简介和事迹摘要:华罗庚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本文将介绍华罗庚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对数学界的贡献,旨在向广大数学爱好者和学者们展现华罗庚科学家的风采。

关键词:华罗庚;数学家;学术成就;贡献;生平经历一、华罗庚简介华罗庚,1910年12月12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华罗庚自幼好奇心旺盛,勤奋好学,16岁便凭借自学掌握了高等数学及英语,随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学习。

他在大学期间稳定而扎实地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科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和研究者。

二、学术成就华罗庚是一位数学全才,在数论、代数、几何及应用数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其代数与数论研究的成果对数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华氏猜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数论研究。

此外,华罗庚在群论研究方面也有很深入的探索,他的“华罗庚定理”在群论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化学、物理分子运动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华罗庚还在数学中应用了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了数学在应用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相关问题。

三、华罗庚对数学界的贡献华罗庚对数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取得的学术成果,更在于其对数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贡献。

他曾出任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和倡议,促进了各国数学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此外,华罗庚也积极参与数学教育的发展,他创办了数学学报和数学研究所,推动了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深受广大学者和数学爱好者的尊敬和敬仰。

四、结论华罗庚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不仅对数学界有重大影响,也在促进了世界数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应该向华罗庚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可以说华罗庚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和赞扬。

数学家华罗庚的简介

数学家华罗庚的简介

数学家华罗庚的简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9月12日),中国现代数学家,翻译家、科学普及家和社会活动家。

华罗庚早年生活在中国内战和日本侵华战争年代,经历了艰苦的求学历程。

他自学数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数学系,师从丘成桐、南步庵和曾兴言等先进教授。

于1933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法国深造,师从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小弟子,也是丘成桐的恩师,希尔伯特问题的解决者Henry Cartan教授。

他在法国科学院研究中心攻读博士,于1936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华罗庚于1942年回到国内,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都十分显著。

他于1946年创办了中国数学会,并任第一届理事长。

1950年,他和同事李政道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原子能研究机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参与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

1960年代初,他曾经主导过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重建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华罗庚受到迫害,并被关押、审查多年,直到1971年才得以重返教育事业。

华罗庚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分析和代数学方面。

他曾经通过广泛的阅读西方数学文献,将现代数学理论带回中国,对推动中国数学学科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也是运用代数方法解析数学问题的开拓者之一。

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华罗庚发布了数百篇论文和数部书籍,涵盖了从数学基本理论到高等数学的各个分支。

其中,著名的论文包括1936年发表的《论代数域的赋值理论》、1949年发表的《关于雅可比矩阵之一拓逝始终的证明》等。

除了学术贡献之外,华罗庚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他长期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和数学教育,曾经参与编辑《大众数学》杂志,并主编了多本数学教材和普及读物。

195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被授予国务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979年,他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99年,华罗庚被评选为“人民教育家”和“中国数学家”。

华罗庚的简介

华罗庚的简介

华罗庚的简介华罗庚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数学家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动荡历史,但始终专注于数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他的生平、贡献以及影响。

一、生平华罗庚于1910年10月12日出生在江苏扬州,家中父亲为杂货商。

他从小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色,年仅16岁时就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资格。

1929年,华罗庚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大学和高等矿业学校学习,师从于著名的数学家庞加莱、谢尔盖·苏沃洛夫等人。

期间,他在拓扑学、代数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

1942年,华罗庚回到中国,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中国数学学会秘书长。

1949年以后,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等数学机构的领导职务。

二、贡献华罗庚在数学领域有着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华罗庚定理。

该定理证明了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表示为若干个质数的乘积的形式,这一定理在数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华罗庚还在几何学、代数学、拓扑学等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数学的发展,并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影响华罗庚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促进了数学研究的发展。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机等领域,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罗庚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推动者。

他一直致力于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倡学术自由,创办了数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总之,华罗庚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史的历史长河上。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简介

( 1 )华罗庚简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 年11 月12 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 年 6 月12 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 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 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 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 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 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 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 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 2 )一些著名数学家对华罗庚的评价华裔旅美数学家(Filds 奖得主) 丘成桐在《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一个是陈省身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来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十年, 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

华罗庚简介 (精选)

华罗庚简介 (精选)

华罗庚简介 (精选)华罗庚简介 (精选)华罗庚被誉为“近代数学宗师”,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子和教师,也对中国数学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篇文章将从他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生平经历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30年开始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数学,不久后就成为了无业游民,其间曾游历全国各地,并学习了多门语言和文化。

1947年后,华罗庚先后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也结识了一批国内外的数学大师,如邓稼先、杨振宁、Chowla等人。

1950年,华罗庚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1951年,他回国并开始在中国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成为了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也曾经历了多场政治风波,但他一直保持着对数学和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学术成就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

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不仅仅是在某一个领域中有所贡献。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这是在逻辑基础上建立华罗庚数的前提下完成的。

此外,他还在模形式、自守形式、代数数论、解析数论等领域中有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被誉为“华罗庚数学”。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执着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他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乐于分享他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

他的思想启迪和研究方法影响了很多年轻的数学学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术研究,也激励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三、对中国数学界的影响华罗庚是中国数学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学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本人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中,更体现在他对数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推广和培养上。

华罗庚在中国推广了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数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

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

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

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

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

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

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得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顽强地自学到18岁。

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

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夯0页的《微积分》。

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

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

“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

着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

《堆叠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

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回国建设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决心偕家人回国。

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

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

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

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

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

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

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

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

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

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

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文革斗争时期“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

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

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1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晚年大家时期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